学术投稿

分娩期子宫破裂20例临床诊治体会

席和红

关键词:分娩期, 子宫破裂, 瘢痕性子宫, 难产, 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破裂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减少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08年蓬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分娩期子宫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不全性子宫破裂8例,完全性子宫破裂12例;导致子宫破裂的病因中,瘢痕性子宫11例,梗阻性难产3例,产前不当使用宫缩剂1例,多次生产5例;死胎8例,死产6例,围产儿死亡率为70%(14/20);9例行子宫破裂修补术,9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2例行子宫全切术.结论 加强产前检查,密切观察产程,避免忽略性难产的发生.瘢痕子宫及多次生产者,应提前住院待产,若无梗阻性难产存在,可在严密观察下经阴道试产.对缩宫素、前列腺素等子宫收缩剂的使用指征、方法应严格掌握,避免滥用.严格掌握剖宫产及各种阴道手术指征.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B超与CT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 评价CT与B超对照诊断肝血管瘤的价值.方法 61例肝血管瘤病人经B超、CT平扫及增强CT对比检查.结果 本组61例肝血管瘤病人B超检出率为100%,B超发现病灶不能定性者4例,平扫及增强CT分别有11例及1例病灶未检出,检出病灶增强CT全部给予定性诊断.结论 B超诊断肝血管瘤检出率优于CT,价格便宜,适于普查;CT则特异性高,适于后确诊,两者相结合,有很强的互补性.

    作者:赖智敏;温书泉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少见病因致上消化道出血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少见、罕见病因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提高对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水平及相关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9年7月我院50例上消化道出血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不同检查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 上消化道出血中少见、罕见病因主要为Dieulafoy病(16%)、胃息肉(20%)、十二指肠钩虫病(12%)、十二指肠憩室(10%)、贲门血管撕裂综合征(12%)、食管裂孔疝(10%)、十二指肠克隆病(2%)、胃黏膜下血管瘤(2%)、胃毛细血管扩张症(2%)、异位胰腺(12%)、胃底间质瘤(2%),总的病因诊断率为94%,止血率为94%,治愈率为94%,死亡率为6%.由于采用早期内镜检查、内镜治疗、血管栓塞及手术治疗,获得了满意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结论 早期内镜检查有助于正确判断出血的原因和部位,也有助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

    作者:雷明芳;张晓梅;李桂兰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168例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病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病因.方法 对我院168例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慢性失血和铁丢失过多118例,占70%.其中消化道肿瘤82例占48.8%;非消化道肿瘤引起的慢性失血36例占21.3%.铁吸收不良41例,占24.4%;铁摄入不足9例,占5.4%.结论 消化道疾病是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尤其是胃肠道肿瘤,应引起重视.

    作者:祁妙华;赖应昌;姜义荣;叶燕文;黄玉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彩超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彩超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动脉造影和(或)手术证实下肢动脉闭塞患者48例,回顾彩超对下肢动脉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斑块或血栓、管腔狭窄率等的观察.判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病因和闭塞程度.结果 彩超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因病因不同而有不同的声像图改变:a)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程度的斑块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引起闭塞;b)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小动脉管壁增厚,血栓形成;c)急性动脉栓塞.脱落的栓子栓塞于股动脉或胭动脉分叉处;d)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常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大中动脉出现血栓而引起血流闭塞;e)大动脉炎.大动脉管壁及内膜增厚,常与颈动脉并发.结论 彩超能够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病因和病变程度做出初步判断.

    作者:陈景钗;肖燕榕;郭国斌;袁清宏;张光林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与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麻醉效果,并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LC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观察组)和芬太尼组(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以予咪唑安定0.04 mg/kg、异丙酚1.5-2 mg/kg、瑞芬太尼2-4μ/kg(观察组)或芬太尼4 μg/kg(对照组),维库溴铵0.1 mg/kg静脉诱导后气管插管.麻醉维持:经静脉持续微泵泵注瑞芬太尼0.03-0.2μg/kg·min(观察组),对照组根据手术情况间断追加芬太尼0.05-0.1 mg/次,两组均复合异丙酚4-8 mg/kg·h维持,间断静注维库溴铵维持肌松.分别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2 min、气腹毕和术毕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值.术后记录苏醒时间、清醒程度及不良反应和随访结果.结果 瑞芬太尼组在各时段平均动脉压(MAP)、HR较对照组平稳,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高,术后苏醒时间短,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是老年患者行LC较好的麻醉方法.

    作者:屈晓玲;张朝贵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治疗重症哮喘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32例重症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例.两组均予以吸氧、糖皮质激素及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实验组联合BiPAP治疗.分析研究对象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生命体征、PEF.结果 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均有所增加,PH、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频率(RR)、心率(HR)明显改善(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疗效肯定,是一种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

    作者:李喆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颈椎急性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颈椎急性损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8例颈椎急性损伤病变的CT三维重建图像,并与轴位螺旋CT图像比较.结果 18例颈椎急性损伤病变中,无骨折性寰枢椎脱位5例;颈椎骨折13例,其中并有寰枢椎脱位4例,下颈椎体旋转或/和脱位3例.结论 在轴位螺旋CT图像的基础上,利用三维重建图像,有利于颈椎急性损伤的全面准确评价,避免病变的漏诊和误诊.

    作者:陈文清;刘光洪;张武;王澄泉;郑进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实施和护理

    目的 探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措施,提高治愈率,促进康复.方法 设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四联抗痨加鞘内注射给药治疗及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和病人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均明显缩短,疗效和病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给药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

    作者:周佳梅;汪波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在不可触及乳腺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在不可触及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97例患者共216个临床触诊阴性而超声显示的乳腺病灶行粗针穿刺活检,其中单发肿块178例,多发肿块19例,手术标本行常规病理切片.结果 216个病灶中恶性病变29个,行保乳手术或改良根治术,其余为良性病变.所有患者经随访1年以七,仅1例乳腺癌患者漏诊,经再次穿刺活检确诊.结论 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是诊断不可触及乳腺病变高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胡正明;孙德胜;鲁树坤;钟洁愉;于志强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苯丙胺类兴奋剂致脑出血四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苯丙胺类兴奋剂致脑出血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苯丙胺类兴奋剂致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保守治疗4例,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放弃治疗出院.在起病后6个月根据GOS评分:死亡1例,中残1例,良好2例.结论 苯丙胺类兴奋剂导致的脑血管炎和5一羟色胺综合征是造成颅内出血的原因,但是其具体发病机制不清,有待进一步研究及探讨;其发病率较低而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早期CT及DSA检查、正确诊断、积极而恰当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徐清;朱海东;熊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控释地诺前列酮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控释地诺前列酮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对照观察的方法,选择单胎头位足月妊娠无引产禁忌症的孕妇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控释地诺前列酮组60例,于孕妇阴道后穹窿放置地诺前列酮阴道栓剂引产;缩宫素组60例,予静脉点滴小剂量缩宫素引产.比较两组的宫颈评分、引产成功率、分娩情况以及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结果 控释地诺前列酮组用药12 h后促宫颈成熟总有效率93.3%、24 h内临产率73.33%、阴道分娩率71.67%,均优于缩宫素组(分别为13.33%、8.33%、3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总产程、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控释地诺前列酮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方便、省时,引产成功率高,剖宫产率低,不良反应少,为安全有效的引产药物.

    作者:陈晓虹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左半结肠癌肝转移姑息性手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一例护理体会

    结肠癌肝转移的高发生率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文献[1]报告15%-25%的患者确诊已发生肝转移,20-35%的患者转移灶仅出现在肝脏,50%-70%的晚期结肠癌患者出现肝转移[2].

    作者:廖英桃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新生儿脐部护理风险分析与对策

    目的 为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观察第二次剪脐法和脐带自然脱落法对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探讨解决新生儿脐部护理的佳方法.方法 将4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200名新生儿脐部用自然脱落法,B组200名新生儿出生48 h后脐部予常规消毒后第二次剪脐,比较观察两组新生儿脐部情况,采用x2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A组与B组新生儿脐部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脐带自然脱落,可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的风险,减少人为的损伤,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蓝院琴;廖新阳;谭月坚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急性薄层硬膜下血肿伴弥漫性脑肿胀的早期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急性薄层硬膜下血肿并弥漫性脑肿胀病人的早期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6月至2009年1月收治48例采取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急性薄层硬膜下血肿伴弥漫性脑肿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疗结果按GOS评分评价.死亡16例;存活32例,其中恢复良好12例,中残11例,重残9例.结论 尽早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急性薄层硬膜下血肿伴弥漫性脑肿胀能明显地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改善病人的预后.

    作者:练晓文;游恒星;邱建东;马珊;钟远强;张清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加强文化建设,打造医院品牌

    目的 通过对医院文化的关注和建设,进一步提升职工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提高医院发展的软实力.方法 以历史文化为传承、以精神文化为引领、以行为文化为载体、以环境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支持,从五个方面着手,设计载体,开展工作,打造品牌.结果 在不断提升医院文化建设水平的过程中,职工和病员给予了广泛认可,各项工作得到持续发展.结论 医院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已经成为了医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原动力.

    作者:郑步勇;孙剑玥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B超在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B超在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0月非手术治疗28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患者中诊断为脾真性破裂者13例,脾中央性破裂和脾包膜下破裂者分别为9例和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在B超动态观察下行非手术治疗,其中26例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B超复查提示脾内血肿基本吸收,脾周和脾肾隐窝内液性暗区减少或消失.另有2例患者经B超动态观察后确定积极保守治疗无效而转急诊手术.结论 B超动态观察可以为脾破裂非手术治疗提供客观影像学证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非手术治疗的盲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光;谢松元;吴洁;陈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肾盂切开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治疗复杂性鹿角形肾结石

    目的 探讨肾盂切开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技术治疗复杂性鹿角形肾结石的疗效.方法 对43例复杂性鹿角形肾结石患者行肾盂切开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43例行肾盂切开联合气压弹道碎石取石均成功,5例因完全肾内型肾盂致使无法显露肾窦内肾盂或术中碎石角度困难而改行肾实质小切口联合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中不阻断肾蒂血流,无大出血,无肾盂黏膜撕裂,全组无输血,平均手术时间为136 min.40例随访8个月-3年,平均21个月,有1例结石复发,经体外震波碎石(ESWL)后排净.结论 该术式将泌尿外科腔镜气压弹道碎石技术运用到开放手术中,使术式操作简单、安全、出血少、对肾脏损害轻微,是治疗复杂性鹿角形肾结石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张雄伟;陈强文;周练兴;吴汉潮;余承洸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小剂量芬太尼复合不同剂量丁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老年患者TUR手术

    目的 观察小剂量芬太尼复合不同剂量丁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时对老年患者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平面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45名行泌尿手术的男性随机双盲分成三组(n=15),组1:丁卡因7.5 mg;组2:丁卡因7.5 mg+芬太尼25μg;组3:丁卡因5 mg+芬太尼25 μg.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高感觉神经阻滞平面、达到高感觉阻滞平面时间、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及其消退时间.用改良Bromage评分法判断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及其消退时间.结果 组3感觉神经阻滞时间短,到达高阻滞平面时间明显长于前两组(P<0.05).组2感觉神经阻滞时间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运动神经阻滞Bromage评分组2明显高于组1(P<0.001).结论 小剂量芬太尼复合丁卡因可安全用于老年患者TUR手术蛛网膜下隙阻滞.

    作者:刘红霞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螺旋CT二维和三维重建在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螺旋CT后处理重建所得到的二维和三维图像在诊断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200例患者外伤部位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然后进行后处理多平面重建(MPR MIP)得到的图象.结果 200例患者中累及骨折部位有肋骨、骨盆、膝关节、肘关节、脊柱四肢等,其中有两处骨折在DR图像和轴位CT上均表现阴性,但在二维重建的图像上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三维重建图像对关节脱位和骨折成角显示得更加清晰.重建后的二维、三维图像直观显示出骨折的位置、角度,骨折线一目了然.结论 螺旋CT二维和三维重建在骨折的诊断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临床医师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更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作者:王会红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与冠心病的研究现状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分泌性蛋白质,与肾小球滤过率(GFR)密切相关,是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一个理想指标.作为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胱抑素C与同型半胱氨酸、组织蛋白酶等相互作用,而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诸多病理生理过程.有多项研究表明,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作用机制涉及抗炎、抑制酶与激素前体的活性等.

    作者:黄晓娇;陈漠水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