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肿瘤坏死因子α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胶原在大鼠压疮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王晓慧;毛挺挺;潘莹莹;谢浩煌;张宏宇;肖健;姜丽萍

关键词:压力性溃疡, 肿瘤坏死因子α, 基质金属蛋白酶2, 胶原Ⅳ型
摘要:目的 观察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胶原在大鼠压疮局部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压疮形成的可能机制. 方法 将40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受压3d组、受压5d组、受压7d组、受压9d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后4组大鼠应用缺血-再灌注磁片循环压迫的方式,在大鼠两侧后肢股薄肌处建立深部组织损伤模型(受压3d组)和压疮模型(另3组).受压3d组大鼠仅受压3个循环;受压5d组、受压7d组、受压9d组大鼠在受压3个循环后,划破受压皮肤,后继续分别施压至5、7、9个循环.受压3d组大鼠于受压3d后(正常对照组大鼠于相同时间点),另3组大鼠分别于受压5、7、9d后,切取两侧后肢股薄肌中心部位处的皮肤组织.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形态,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Ⅳ型胶原、MMP-2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NF-α、磷酸化NF-κB表达.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 结果 (1)正常对照组大鼠皮肤组织为复层鳞状上皮,皮肤结构清晰,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受压3d组大鼠上皮层次清晰,Fb较多,炎性细胞开始浸润;受压5d组、受压7d组、受压9d组大鼠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表皮增厚,Fb数量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增强.(2)正常对照组大鼠皮肤组织中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含量丰富.受压3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胶原纤维排列有序,表达量仍较高,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近(P>0.05).受压5d组、受压7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表达量逐渐减少,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小于0.01);受压9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胶原纤维表达量较受压7d组少量增加,但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3)正常对照组、受压3d组、受压5d组、受压7d组、受压9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Ⅳ型胶原表达量分别为11.0±2.8、9.0±1.7、8.3±2.8、5.1±1.8、5.4±1.2.受压3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Ⅳ型胶原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受压5d组、受压7d组、受压9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Ⅳ型胶原表达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或P<0.01).受压3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MMP-2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受压5d组、受压7d组、受压9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MMP-2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或P<0.01).(4)正常对照组大鼠皮肤组织中TNF-α表达量为0.48±0.11;受压3d组、受压5d组、受压7d组、受压9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TNF-α表达量分别为0.84±0.08、1.13±0.19、1.34±0.16、1.52±0.23,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小于0.01).受压3d组、受压9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磷酸化NF-κB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值均大于0.05),受压5d组、受压7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磷酸化NF-κB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 大鼠压疮局部皮肤组织中TNF-α表达增高介导的炎症反应引起MMP-2高表达和胶原减少可能是压疮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降钙素原对特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意义

    目的 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在特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对预后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单位2014年8月2日收治的江苏省昆山市铝粉尘爆炸事故中的13例特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5例和存活组8例.比较2组患者入院第1个24 h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性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比较2组患者入院第1、2、3、4周血清PCT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AST水平、前白蛋白(PA)水平、肌酐水平、尿素氮水平、血钠水平.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Mann-Whitney检验.绘制13例患者入院第3、4周血清PCT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对死亡的预测效果. 结果 2组患者入院第1个24 h的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及入院第1~4周的血清CRP水平、白细胞计数、AST水平、肌酐水平、尿素氮水平、血钠水平相近(t值为-1.164 ~0.587,Z值为-1.872~-0.442,P值均大于0.05).死亡组患者入院第3、4周的血清PCT水平分别为(15.8±14.9)、(13.6± 5.6) ng/mL,明显高于存活组的(2.4±1.8)、(4.9 ±6.1)ng/mL(Z值分别为-2.635、-2.208,P<0.05或P<0.01);2组患者入院第1、2周的血清PCT水平相近(Z值分别为-0.732、-1.025,P值均大于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入院第4周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3.690、4.858,P值均小于0.01),入院第2周PA水平明显升高(t=-2.320,P<0.05);2组患者该3个指标其他时相点水平相近(t值为-1.562~1.904,P值均大于0.05).入院第3、4周13例患者血清PCT值的ROC曲线下总面积分别为0.938、0.906,佳阈值分别为7.45、8.77 ng/mL,其对死亡预测的敏感度分别为75.0%、100.0%,特异度分别为100.0%、87.5%. 结论 入院第3、4周血清PCT值可作为特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杨新静;金钧;徐华;赵大国;孙雪;刘盛兰;郭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进一步重视重症烧伤的救治

    In recent years,growth in number of mass burn casualties accompanied by large number of deaths,has increased,such as dust blast occurred in Kunshan in 2014 and explosion of chemicals occurred in Tianjin in 2015.These disasters made us aware that our knowledge of care of mass burn casualties must be renewed,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currently practiced in ICU should be adopted.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critical burn and provides reference on how to carry out fluid resuscitation,early enteral nutrition,mechanical ventilation,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wound management,as well as infection control,etc.

    作者:郭光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带神经第1掌背动脉皮瓣修复拇指指端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15例

    1 临床资料2008年12月-2014年4月,笔者单位收治15例拇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0~51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压砸伤6例,电锯伤4例,机器绞伤3例,切割伤2例.入院时间为伤后1~7h,均急诊行皮瓣修复术,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2.0 cm×1.8 cm~3.5 cm×2.6 cm;清创后5例单纯骨外露,2例单纯肌腱外露,8例同时伴有骨外露及肌腱外露.

    作者:王辉;杨晓溪;王斌;张剑锋;贾松;王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胶原在大鼠压疮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胶原在大鼠压疮局部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压疮形成的可能机制. 方法 将40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受压3d组、受压5d组、受压7d组、受压9d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后4组大鼠应用缺血-再灌注磁片循环压迫的方式,在大鼠两侧后肢股薄肌处建立深部组织损伤模型(受压3d组)和压疮模型(另3组).受压3d组大鼠仅受压3个循环;受压5d组、受压7d组、受压9d组大鼠在受压3个循环后,划破受压皮肤,后继续分别施压至5、7、9个循环.受压3d组大鼠于受压3d后(正常对照组大鼠于相同时间点),另3组大鼠分别于受压5、7、9d后,切取两侧后肢股薄肌中心部位处的皮肤组织.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形态,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Ⅳ型胶原、MMP-2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NF-α、磷酸化NF-κB表达.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 结果 (1)正常对照组大鼠皮肤组织为复层鳞状上皮,皮肤结构清晰,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受压3d组大鼠上皮层次清晰,Fb较多,炎性细胞开始浸润;受压5d组、受压7d组、受压9d组大鼠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表皮增厚,Fb数量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增强.(2)正常对照组大鼠皮肤组织中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含量丰富.受压3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胶原纤维排列有序,表达量仍较高,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近(P>0.05).受压5d组、受压7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表达量逐渐减少,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小于0.01);受压9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胶原纤维表达量较受压7d组少量增加,但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3)正常对照组、受压3d组、受压5d组、受压7d组、受压9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Ⅳ型胶原表达量分别为11.0±2.8、9.0±1.7、8.3±2.8、5.1±1.8、5.4±1.2.受压3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Ⅳ型胶原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受压5d组、受压7d组、受压9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Ⅳ型胶原表达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或P<0.01).受压3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MMP-2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受压5d组、受压7d组、受压9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MMP-2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或P<0.01).(4)正常对照组大鼠皮肤组织中TNF-α表达量为0.48±0.11;受压3d组、受压5d组、受压7d组、受压9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TNF-α表达量分别为0.84±0.08、1.13±0.19、1.34±0.16、1.52±0.23,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小于0.01).受压3d组、受压9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磷酸化NF-κB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值均大于0.05),受压5d组、受压7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磷酸化NF-κB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 大鼠压疮局部皮肤组织中TNF-α表达增高介导的炎症反应引起MMP-2高表达和胶原减少可能是压疮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晓慧;毛挺挺;潘莹莹;谢浩煌;张宏宇;肖健;姜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成批烧伤患者院内早期急救与分流实践

    目的 分析与总结昆山铝粉尘爆炸事故中成批烧伤患者院内早期急救与分流的经验.方法 2014年8月2日江苏省昆山市某企业发生铝粉尘爆炸事故,伤后2h内将107例烧伤患者送至笔者单位.医院立即启动Ⅰ级应急预案,成立指挥组与4个专科救治小组,并将患者分流入各病区,每个病区安置5例患者.在各小组指导下,由各科室主任及护士长带队抢救各病区患者.其中,指挥组制订早期统一救治方案、早期院内分流方案、后期院外分流指征及方案,负责所分病区患者有序救治与评估,对107例患者进行一次系统完整的分流评估及巡查.4个专科救治小组按统一救治方案负责所分病区患者救治,并将患者病情变化汇总至指挥组.治疗期间安排各病区护士做好患者身份识别工作,接诊医师完整记录患者的诊治情况. 结果 107例成批烧伤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早期治疗,病情相对稳定,其中入院当天顺利安全转运97例患者,无一例患者在院内死亡,无一例患者在转运途中死亡. 结论 尽快将患者分流入院内各病区,统一治疗方案并进行专科分组指导救治,多学科协助救治并结合适时有效的院外分流,是成批烧伤患者早期救治的有力措施.

    作者:肖贵喜;吴晓阳;于冶;贾立平;胡亮;包亚明;吕庆兵;陆静;陆晓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大面积烧伤患者模拟急救中护理双人分工对临床实习护生培训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模拟急救中护理双人分工对临床实习护生培训效果的影响,为提高护理人员急救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参考美国烧伤协会制订的烧伤患者高级生命支持教程,制订10条临床急救措施,包括维持气道通畅及保护颈椎、呼吸及通气支持、循环支持、评估神经系统损伤、暴露、液体复苏、监护生命体征、留置尿管、留置胃管、采血及备血.设计急救护理双人分工,分为第1护理和第2护理,其中第1护理的具体分工为维持气道通畅及保护颈椎、呼吸及通气支持、评估神经系统损伤、留置尿管、留置胃管,第2护理的具体分工为余5项.选择笔者单位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收的符合入选标准的临床实习护生136人,采用随机数字的单双号分组的形式,分为分工组及对照组2组,每组各68人.以模拟“大面积烧伤患者入院后护理双人急救操作配合”为主题,对2组护生进行授课及模拟演练.其中分工组护生在此基础上增加双人分工的培训,针对第1护理、第2护理的具体分工进行解释说明.分别在每次演练后对2组护生进行整套急救操作完成时间、单项急救操作完成质量、单项急救操作重复次数、未完成单项急救操作次数4个方面的考核评价.对数据行t检验、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分工组护生整套急救操作完成时间为(41.7±1.0) min,明显少于对照组护生的(51.5±2.4) min,t=31.07,P<0.001.分工组护生维持气道通畅及保护颈椎、呼吸及通气支持、评估神经系统损伤3项急救操作完成质量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12.84~-10.77,P值均小于0.001),2组护生余7项急救操作完成质量分值相近(t值为-1.71 ~0.67,P值均大于0.05).分工组护生呼吸及通气支持、循环支持、暴露及监护生命体征4项急救操作重复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或P<0.01),2组护生余6项急救操作重复次数相近(P值均大于0.05).分工组护生未完成评估神经系统损伤、留置胃管、采血及备血3项急救操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或P<0.01),2组护生未完成余7项急救操作次数相近(P值均大于0.05). 结论 大面积烧伤患者模拟急救中护理双人分工可缩短临床培训中实施急救的整体时间,提高实施急救措施的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巍巍;赵晓甦;蔡夺;程丹;马岩;徐晓川;迟骋;李聪;张博儒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严重烧伤早期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目的 观察并初步评价在严重烧伤早期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笔者单位2013年1月-2015年7月收治且符合入选标准的41例严重烧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并结合患者个人意愿分为常规治疗组21例和血液净化组20例.常规治疗组患者按照严重烧伤救治原则给予常规治疗;血液净化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入院后及时进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模式的血液净化治疗,持续至伤后72 h.伤后1、2、3d,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补液量、尿量;采集患者股动脉血,检测乳酸、碳酸氢根、剩余碱,并计算氧合指数.伤后12、24、48、72 h,采集患者股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AST、ALT(计算AST/ALT比值)、肌酐、尿素氮、血糖.随访记录患者伤后2个月内感染、脓毒症、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对数据行x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Wilcoxon检验,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 结果 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试验,无脱落病例.(1)伤后1~3d,2组患者生命体征、补液量和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64 ~1.48,P值均大于0.05).(2)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液净化组患者乳酸水平仅于伤后2、3d显著降低(Z值分别为-2.37、-2.46,P值均小于0.05),碳酸氢根、剩余碱水平仅于伤后3d显著降低(t值均为-2.51,P值均小于0.05).血液净化组患者伤后3d氧合指数为(370 ±98)mmHg(1 mmHg =0.133 kPa),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的(305±81)mmHg(t=2.27,P<0.05).(3)伤后12 ~72 h,2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AST、ALT、AST/ALT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47 ~1.19,Z值为-1.58 ~-0.03,P值均大于0.05).伤后24、48、72 h,血液净化组患者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血糖水平分别为(81 ±43)、(55 ±34)、(58±40)U/L及(7.9±2.0)、(6.7±0.9)、(6.9±1.8)mmol/L,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的(179±184)、(124±71)、(103±57)U/L及(10.1±3.8)、(9.1±2.4)、(8.8±4.1) mmol/L(Z值为-3.73~-2.02,P<0.05或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液净化组患者肌酐水平于伤后48 h、尿素氮水平于伤后24~72 h明显降低(t值为-4.23~-2.44,P<0.05或P<0.01).(4)伤后2个月内,血液净化组患者感染率为60.0%(12/20),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的95.2% (20/21),x2 =5.51,P<0.05;脓毒症、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虽均较常规治疗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值为0.22~2.93,P值均大于0.05). 结论 严重烧伤早期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不会明显影响患者生命体征、补液量、尿量及血小板数量等,是安全可行的,有助于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且能控制应激性高血糖,降低感染率. 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TRC-12002616.

    作者:刘峰;黄正根;彭毅志;吴军;贺伟峰;袁志强;张家平;罗奇志;颜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重度烧伤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迟发性气管狭窄一例

    患者女,47岁,2015年7月11日上午9时于较密闭环境中被高压水蒸气烫伤(下称烧伤)全身多处,患者当时大声呼救,伤后未行任何处理,2h后送入笔者单位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6.5℃,心率109次/min,呼吸频率28次/min,血压121/94 mmHg(1 mmHg =0.133 kPa).患者意识尚清楚,精神紧张.前躯干、双侧大腿及前臂Ⅲ度烧伤,基底发白;面颈部深Ⅱ度烧伤,基底红白相间,表面覆盖腐皮,轻度肿胀.咽部充血,声音稍嘶哑;心、肺及腹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1)面颈部及躯干、四肢深Ⅱ~Ⅲ度水蒸气烧伤,总面积45% TBSA.(2)呼吸道烧伤.

    作者:邓鸿敖;郭光华;毛远桂;张红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手术治疗坏疽性脓皮病一例

    患者女,53岁,双下肢溃疡反复发作4年.2009年9月患者无诱因出现双下肢皮肤散发溃疡,于当地医院就诊,未明确诊断,创面经换药后愈合.此后双下肢皮肤反复出现溃疡.2012年12月患者因右足皮肤再次出现溃疡,外用碘伏、莫匹罗星软膏换药处理,同时口服含激素类药物(药物名称及用量不详),但病情无明显好转,溃疡逐渐加重累及双下肢,溃疡面积进行性扩大、逐渐加深,皮下软组织坏死,患者感溃疡处疼痛明显,于2013年9月12日入笔者单位就诊.

    作者:王克甲;王耘川;计鹏;王慧娜;胡大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携带第4跖背动脉穿支的足背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足远端外侧创面十例

    足远端是站立或行走的承重部位,皮下组织少,损伤后常伴肌腱以及骨组织外露[1].该部位损伤临床多见,其重建不但要满足外观需求且需要保证耐磨,并于短期内重建感觉.2008年1月-2013年6月,笔者单位采用携带第4跖背动脉穿支的足背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0例患者足远端外侧皮肤缺损创面,效果较佳.

    作者:李丰;唐修俊;魏在荣;王波;王达利;祁建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1例

    1 临床资料2009年5月-2014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18 ~47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机器绞伤11例、皮肤软组织撕脱伤6例、热压伤3例、电击伤1例.损伤部位:掌背侧14例,近节指及掌指关节处背侧5例,虎口区2例.创面面积:3 cm×2 cm~8 cm ×5 cm.13例患者急诊手术,另8例患者伤后7~36 d择期手术.

    作者:胡长青;连勇;赵小飞;赵韬源;陆芳;刘淑英;白晓亮;刘智伟;蒋美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肺爆震伤研究进展

    In recent years,a variety of explosive weapon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on used in regional military conflicts and terrorist bomb attacks.Meanwhile,the incidence of accidental explosion also showed an increase in the industries and daily life.The lung is the most labile organ and it is used to be severely injured organ in blast injury although even no signs of external injury could be observed on chest.Blast injury can present the symptoms such as lung rupture,bleeding,edema and emphysema.Respiratory dysfunction can affect oxygen supply to organs and systemic tissue,resulting in rapid and sustained hypoxemia and high mortality rate.Blast lung injury is characterized by respiratory disturbance and hypoxia.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etiology,pathogenesis,pathophysiological changes,diagnosis,and treatment of blast lung injury,with a hope to provide some useful clinical information.

    作者:彭凌华;郭光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烧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调查烧伤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对2009年1月-2014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 506例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26例和非DVT组2 480例.计算DVT发生率,统计DVT诊断时间及类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深度、烧伤总面积、致伤部位、致伤原因、创面感染、静脉液体输入(高渗液、血液)、置管部位、植皮手术、伤后首次植皮手术时机、D-二聚体、伤后卧床时间情况,对数据行x 2检验、Wilcoxon检验.选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1)DVT发生率为1.04%(26/2 506);DVT诊断时间为伤后16 ~62(40±12)d,伤后20 d以后诊断者占92.3%(24/26);均为下肢DVT,类型包括中央型1例、周围型24例、混合型1例.(2)2组患者在性别、上肢烧伤、躯干烧伤、头面部烧伤、致伤原因、颈内静脉置管、植皮手术及伤后首次植皮手术时机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为1.853 ~3.742,Z=3.342,P值均大于0.05);在年龄、烧伤深度、烧伤总面积、下肢烧伤、创面感染、静脉输入高渗液和血液、股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置管、D-二聚体、伤后卧床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4.569 ~ 11.324,Z值分别为7.357、7.012,P<0.05或P<0.01).(3)年龄、烧伤总面积、下肢烧伤、创面感染、D-二聚体为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2.904、2.655、3.574、2.786、3.142,95%置信区间分别为1.504~7.652、1.368~6.594、1.958 ~8.511、1.459 ~7.001、1.922 ~8.062,P值均小于0.05). 结论 烧伤患者DVT发生率相对较低,诊断时间多在伤后20 d以后,类型以下肢周围型为多见;年龄、烧伤总面积、下肢烧伤、创面感染、D-二聚体是可预测烧伤患者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高凤英;习耀锋;郑明霞;乔芬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