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erbB-2、nm23、ER及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柴小兰;韩渊

关键词:乳腺癌, C-erbB-2, nm23, Er, PR, 基因
摘要:目的 研究乳腺癌癌基因C-erbB-2、抑癌基因nm23和雌激素(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4例浸润性乳腺癌C-erbB-2、nm23及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结果 1)C-erbB-2表达与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肿瘤类型、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患者年龄无统计学意义.2)nm23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与肿瘤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患者年龄无统计学意义.3)C-erbB-2与ER表达呈负相关,与PR表达无统计学意义;nm23表达与ER、PR表达呈无显著性正相关,与C-erbB-2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C-erbB-2、nm23、ER及PR的联合检测能够较好地反映乳腺癌分子生物学特征.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实施人工流产术3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Ⅰ或Ⅱ级人流孕妇9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各30例,A组:单纯使用丙泊酚2 mg/kg;B组:先缓慢静脉注射芬太尼1 ug/kg,10 min后使用丙泊酚2 mg/kg;C组:先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10 min后使用丙泊酚2 mg/kg.三组静脉注射丙泊酚的速率均为80 mg/min,必要时追加适量丙泊酚.连续监测HR,MAP,SpO<,2>,记录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全程丙泊酚用量、术后2 h镇痛效果及麻醉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B、C组术后苏醒时间和全程丙泊酚用量均少于A组(P<0.05).在睫毛反射消失时、丙泊酚给药2 min及术毕各组HR、MAP、SpO<,2>均降低(P<0.05),B组SpO<,2>显著低于A、C组(P<0.05),术中SpO<,2>在85%-89%及<85%区段的发生率B组高于A、C组(P<0.05).B、C组术后2 h镇痛优者高于A组(P<0.05).A、B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C组(P<0.05).A组苏醒期兴奋躁动发生率高于B、C组(P<0.05).B组呼吸暂停发生率高于A、C组(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效果良好,且能减少丙泊酚用量,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张家敏;房晓云;徐巧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可吸收螺钉治疗肱骨髁部骨折78例分析

    目的 探讨减少肱骨骨折术后后遗症的方法 .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78例儿童肱骨髁部骨折患者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78例肘关节功能评定,总优良率97%,无肘内翻、肘关节活动受限及继发性尺神经损伤等后遗症.结论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效果显著,优良率高,术后后遗症少.

    作者:廖云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LEEP环切电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72例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 总结LEEP环切电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护理方法 .方法 对72例因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进行宫颈LEEP环切电刀治疗的患者,术前心理辅导、术中配合、术后加强对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结果 术后病理确诊为早期浸润癌4例,浸润癌1例,均行广泛全子宫切除.6例术后8周宫颈完全修复,例术后8周仍有宫颈黏膜外翻,观察至术后12周恢复正常.随访3个月未发现异常.结论 LEEP环切电刀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做好术前护理、术中配合、加强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对其治疗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钟碧琴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原因及护理进展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有年轻化及上升趋势.子宫广泛性切除及盆腔淋巴清扫术是早期(Ⅰ期-Ⅱ期)宫颈癌的有效治疗方法[1].由于手术切除范围广,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尿潴留是常见的并发症[2].

    作者:苏雪红;黄秀群;梁如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行为干预患者手卫生在输液室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索提高患者手卫生依从性的方法 .方法 将2008年5月1日至6月30日在我院门诊输液患者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行为干预措施,研究两组患者洗手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洗手率比较,x<'2>=64.53,P<0.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提供方便的洗手设施;监测和反馈患者手卫生的执行情况;张贴洗手标志牌、设置洗手信号提示;反馈环境细菌培养结果 ;演示洗手技术;使用方便的酒精类免洗消毒剂等可提高输液室患者的手卫生依从性.

    作者:彭晓欣;郑土康;叶英;刘华琼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改良腮腺切口治疗腮腺肿瘤31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改良腮腺切口的临床效果及其合理性.方法 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实行传统手术切口,另一组实行改良腮腺切口,两组均保留腮腺筋膜,并采取面神经干顺行分离及面神经颈支逆行解剖分离法.随访观察该切口的美观程度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改良腮腺切口术后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组,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暂时性面瘫、涎瘘和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腮腺切口改良式手术方法 切口入路隐蔽,美容效果好,术后患者有较满意的面部外形,腮腺任何部位的肿瘤都可以采用此术式.较传统手术切口有其优越性.

    作者:李慧;赵晓英;邓衍铭;王怡舒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噻托溴铵联合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30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噻托溴铵联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COPD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口服舒氟美0.1 g,2次/d,疗程13周;试验组在按上述治疗的同时加入噻托溴铵(思力华)吸入剂18 ug,1吸/d,采用Handihaler吸入装置,并联合无创通气选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吸气压力(IPAP)10-2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气压力(EPAP)4-6 cmH<,2>O,吸氧浓度(FiO<,2>)25%-30%,通气时间为每天晚上的8-10 h.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13周后病人的临床症状、急性加重次数及严重程度、健康状态、生活质量、肺功能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噻托溴铵联合BiPAP治疗稳定期COPD病人能够明显改善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对减缓COPD病人肺功能下降有积极意义.

    作者:黄远东;谭云辉;黄晓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7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70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良性肿瘤40例(57.1%),卵巢瘤样病变28例(40.0%),恶性肿瘤2例(2.9%);发生扭转9例(12.9%),破裂2例(2.9%);流产2例(2.9%),早产8例(11.4%),新生儿窒息3例(4.3%).结论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临床表现不明显,早期诊断率低,处理随孕周不同而异;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并发症、改善围生结局的关键.

    作者:丁晓琴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吉西他滨加顺铂联合吉非替尼治疗50例晚期肺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观察吉西他滨加顺铂(GP)联合吉非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方法 50例Ⅲ-Ⅳ期肺腺癌(23例初治,27例复治),采用吉西他滨1000 mg/m<'2>,静注,第1、5天;顺铂35mg/m2,静注,第1-3天;吉非替尼口服250 mg/每天,早餐后1 h,持续服用,直至治疗结束或肿瘤进展.结果 初治23例中CR+PR 17例,有效率73.9%,复治27例中CR+PR 14例,有效率51.8%,总有效率62%.中位缓解期7.5个月,中位生存期15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皮疹等.结论 吉西他滨加顺铂联合吉非替尼治疗晚期肺癌疗效较高,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

    作者:罗在彬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CA125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MT)是育龄妇女的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为5%-15%,且逐年上升,虽是一种良性疾病,却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粘附、侵袭等特点,其病因至今尚未阐明.极其轻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上的诊断很困难,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严重程度与临床表现存在很大的不一致性.

    作者:李洁;赵树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颈部开放性损伤的治疗原则及体会(附20例临床报告)

    目的 总结颈部开放性损伤临床救治的治疗原则及经验教训,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院诊治的20例颈部开放性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行急诊手术,伤口清创探查修复,其中气管切开Ⅰ期喉整复5例,环甲膜裂伤、气管裂伤缝合修复3例,颈内静脉损伤修补1例,颈内静脉结扎1例,颈外静脉结扎5例,颈外动脉损伤结扎1例,颈总动脉损伤修补1例,甲状腺损伤缝扎3例.颈部开放伤口均行清创缝合,术后住院并行抗炎治疗.结果 5例行气管切开的患者,术后均能拔除气管套管,Ⅰ期喉整复成形放置扩张子5例,未出现喉狭窄,有2例患者术后轻度声嘶,其余均恢复正常呼吸、语言功能及吞咽功能.4例失血性休克均抢救成功.1例单侧喉返神经损伤出现声带麻痹,治疗以后好转,1例术后出现吸入性肺炎,经治疗痊愈,无出现偏瘫或高位截瘫.所有患者伤口愈合良好,痊愈出院.结论 对颈部开放性损伤的患者应把抢救生命放在首位,尽可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手术时要注意颈部大血管、神经的修复,尽量重建喉、咽、气管、食管等重要器官功能.

    作者:陈伟龙;陈展胜;林欣润;叶冬松;陈锦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高压氧治疗难治性消化道溃疡48例疗效观察

    目的 对比观察综合高压氧治疗方案与常规内科治疗方案治疗难治性消化道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2年1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78例难治性消化道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进行正规的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48例在正规的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常规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并通过随访观察两组患者2年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48例总有效率为87.50%,2年复发率25.00%;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为66.67%,2年复发率53.33%,两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综合高压氧治疗方案治疗消化道难治性溃疡较单纯常规内科治疗方案具有溃疡愈合快和显著降低2年复发率等优点.

    作者:陈佳;王玲;王敏;陈华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胆囊切除术肝外胆管损伤11例分析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中肝外胆管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653例胆囊切除术中发生肝外胆管损伤11例患者的损伤类型及处理结果 .结果 对所有肝外胆管损伤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无死亡病例.结论 胆囊切除术中局部病变及解剖变异、操作不当、经验缺乏是肝外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术中及时发现肝外胆管损伤并及时合理的处理,愈后仍良好.

    作者:王永刚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高龄食管癌、贲门癌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高龄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诱因、治疗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34例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未发生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低血钾伴有心血管病史,手术时间>3 h及术后低氧血症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比例明显增高.结论 术前低血钾、心肺伴发病、手术时间长、术后低血氧血症是高龄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经积极治疗并不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

    作者:李锐凯;洪瑞;方伟群;吴华祥;方瑶纯;杨彬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AVE-763尿液分析仪、尿干化学分析仪及镜检法尿检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与尿干化学分析仪及尿显微镜检三种方法 检测尿中红、白细胞并将结果 比较分析.方法 将所收集的样本分装两管,按仪器操作规程和尿显微镜检查规程分别使用AVE-763尿液分析仪、BW-200尿干化学分析仪和光学显微镜测定.结果 尿RBC总检出率AVE-763为31.%,W-200为33.%,显微镜为25.%;尿WBC总检出率AVE-763为32.%,W-200为12.%,显微镜为29.%.结论 AVE-763分析仪检测尿中RBC和WBC结果 与显微镜检相近,无明显差异(P>0.5);AVE-763分析仪结合BW-200对尿中RBC和WBC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将大大提高;当尿液混浊有干扰因素存在时必须用显微镜复检.

    作者:周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通幽聪耳片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 探讨通幽聪耳片的组方研究和制备工艺,建立质量标准.方法 根据中医药理论进行组方研究.运用半浸膏制粒法制备片剂.采用薄层色谱法(TCL)对处方中何首乌、川芎、丹参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丹参酮ⅡA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TCL检出何首乌、川芎、丹参,经专属性、重复性考察,适合鉴别定性试验.高效液相色谱法规定通幽聪耳片中丹参酮ⅡA含量每片不低于0.016mg,有效控制了成品质量.结论 组方合理,制备方法 符合中医传统用药习惯,所建立的检测方法 简便可行,可用于通幽聪耳片的质量标准控制.

    作者:李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泌尿外科腔镜手术病人保暖措施探讨

    目的 探讨泌尿外科腔镜手术中病人的各种保暖措施对预防病人低体温、寒战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3月泌尿外科腔镜手术病人共864例,对其采取了系列的保暖护理措施.结果 术中<35℃ 5例(0.8%),5℃-36℃ 25例(2.9%),表现寒战者56例(6.8%).结论 从病人进入手术间即应做好保暖,有效减少病人低体温的深度,缩短低体温的时间,对病人顺利度过手术期和预后都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梁业梅;冼日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疝环充填式修补术在复发性斜疝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性疝修补术在腹股沟复发性斜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40例腹股沟复发性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性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复发斜疝中,手术过程顺利,平均住院6 d,随访6个月至8年,术后无复发病例.结论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性疝修补术符合现代疝修补观念,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腹股沟复发性斜疝的理想术式.

    作者:陈愈通;杨雄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舒适护理在门急诊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在门急诊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20例15至65岁门急诊静脉输液患者将其按入门急诊输液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舒适护理,采用满意度问卷评价其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对门急诊护理服务满意度有显著统计学差距(P<0.05).结论 舒适护理在门急诊静脉输液中的运用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作者:陈丽卿;杨伟花;方月梅;徐小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立体定向大分割放射治疗胸腹部肿瘤的技术和质量保证探讨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大分割放射治疗胸腹部恶性肿瘤定位技术的精度、初步的临床疗效、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方法 .方法 利用体部框架定位系统和真空垫制模固定病人,采用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对患者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和靶区的确定,进行三维方向的放射治疗肺癌46例,肝癌11例;分割方法 为3-12Cy/次,共4-20次,3-5次/周.利用重复的CT影像和X线模拟机进行靶区中心的重复验证,控制治疗中心的准确性.结果 经过两次或多次的CT重复扫描,X线模拟机靶中心正侧位摄片验证在3个方向的偏差:前后轴方向(AP)5-10 mm(mid.7mm);上下轴方向(VERT)6-14 mm(mid.9mm);左右方向(LAT)5-10 mm(mid.6mm).57例临床病例的初步临床结果 (经10-24个月随访),肿瘤消失13例,肿瘤缩小20例,不变15例,局部控制84.2%(48/57),增大9例.对于肺癌病例出现6例2-3级放射性肺炎,2例放射性肝功能损伤.结论 对于孤立的胸腹部小肿瘤,采用较大分割剂量并没有增加治疗毒副反应;保证治疗的精度对提高疗效和减小副反应有积极作用.

    作者:陈宗友;温尊北;张坤强;林启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