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社区获得性肺炎体内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刘润萍;梁广丽;彭湘南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 C-反应蛋白, 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体内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4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d后CRP, 与同期体检健康人CRP,采用终点法检测血CRP含量.结果 肺炎治疗前CRP124.35±8.5mg/L,治疗后CRP12.25±2.5mg/L,对照组CRP4.55±1.24mg/L,治疗前与治疗后及对照组相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检测血CRP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的一项指标.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厄贝沙坦配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配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92例,给予口服厄贝沙坦(商品名伊达力)配合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10周.结果 治疗后观察心律失常改善总有效率88.04%,心功能明显提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31.3±3.9)%升高至(35.9+3.7)%(*P<0.05),QT离散度(QTd)由(66.06±1.31)ms减至(30.66±6.27)ms(△P<0.01).结论 厄贝沙坦配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副作用少,安全有效.

    作者:梁志勇;李玉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猝死.其发生不仅仅是简单的脂质沉积、斑块破裂,此过程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炎症反应可能在AC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ACS事件与斑块破裂有关,炎症可能是一种重要的触发机制.目前研究认为急性时相反应物C反应蛋白(CRP)是ACS等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并对其诊断及预后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作为炎症标志物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1].

    作者:孙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大网膜囊肿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大网膜囊肿的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及治疗预后情况.方法 对36例大网膜囊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例巨大囊肿,占据整个腹腔.囊肿由大网膜根部开始,前面贴腹壁,后是小肠.25例位大网膜上部或中部.8例位于大网膜边缘.2例囊壁与小肠大面积紧密粘连.均经手术治疗及预后满意, 末见复发.结论 临床表现及体征缺乏特征性的诊断依据及手术的有效治疗.

    作者:刘任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异丙酚配伍芬太尼和米索前列醇用于无痛人流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异丙酚配伍芬太尼和米索前列醇在无痛人流中(特殊人群)的效果.方法 选择要求无痛人流术的孕妇2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例,观察组使用异丙酚配伍芬太尼和米索前列醇,对照组使用异丙酚配伍芬太尼,观察受术者术中术后的反应.结果 观察组无论是术中宫颈扩张,宫缩幅度,异丙酚的用量,还是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 异丙酚配伍芬太尼和米索前列醇应用于无痛人流中(特殊人群)可以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性,简便易行.

    作者:伍学一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82例血清电解质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血清电解质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82例HIE新生儿和47例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同一仪器测定其电解质.结果 HIE新生儿血清电解质紊乱较常见,血清Na+、Cl-、Ca2+测定有助于分析病情及评价病情严重程序.HIE治疗中纠止电解质紊乱十分重要.

    作者:陈姝姝;王薇;王多德;陈丽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高血压病社区综合防治研究

    目的 探讨在社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对中重度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5~2007年住院的150例中重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接受钙拮抗剂和利尿剂治疗,并接受健康教育等非药物治疗以及定期随访, 对照组按高血压病系统管理,定期随访坚持服药.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血脂、血尿酸、血糖等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0.01),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性下降(p<0.01);治疗组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全面推行高血压病社区综合防治, 以及加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曾宇明;邓文彬;谢俊杰;罗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胸舌骨肌在喉部分切除喉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胸舌骨肌在声门癌喉部分切除术后喉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51例T2声门型喉癌行喉部分切除术,术后用胸舌骨肌修复喉腔缺损,重建喉功能.结果 术后2-8周拔除气管套管, 气管套管拔除率98.1%(50/51);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是100.0%(51/51)、92.2%(47/51)、86.8%(33/38), 3年局部复发率为5.9%(3/51).结论 胸舌骨肌修复喉部分切除术后喉缺损.在肿瘤根治的同时,能恢复喉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廖伯才;曹玲;钟磊;梁国庆;陆中友;扬丹;徐幼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扫盲手术中PHACO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设备和技术在行硬核白内障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疗效.方法 对年龄61-90岁的老年性白内障486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术后随访1周, 观察其效果.结果 术后视力:486眼视力在0.5以上者381眼(78.4%),术后1周在0.5以上者444眼(91.36%).术中术后并发症随着对机器了解和技术提高而明显减少.结论 超声乳化中应用向星技术和STOP & CHOP技术处理硬核白内障具有手术时间短,能量应用少和术后早期反应轻及视力恢复快的优点.

    作者:张世华;许忠;陈晓凯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胆红索(Bil)水平与冠心病(coronary hean djsease,CHD)的关系.方法 符合条件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100例CHD患者为CHD组,经体检证实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索(DBil)并计算间接胆红索(IBil).再将CHD组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并根据冠脉病变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HD组血清TBil、DBil、IBil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对照组、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之间血清Bil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血清TBil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低血清Bil水平可能是CHD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清Bil水平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可通过血清Bil等生化指标的综合测定,来间接的评估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

    作者:李玉芬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1535例白带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本地区妇女阴道炎患者阴道、官颈分泌物中几种病原菌的分布情况.揭示本地区各种阴道病的趋向与涂片镜检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535例妇科门诊阴道炎患者阴道、宫颈分泌物标本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生理盐水湿片镜检胺试验PH.结果 检出念珠菌病为364例占23.7%,细菌性阴道病(BV)408例占26.6%滴虫病129例占8.40%,念珠带菌者147例占9.6%淋病44例占2.9%.结论 本地区妇女阴道病主要以BV和念珠的发病较高,同时在念珠的检出时需注意镜检中出现的假菌丝的情况,供临床医生参考症状和体征来诊断.

    作者:唐敏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以偏侧舞蹈症为首发临床表现的脑梗死7例

    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的偏侧舞蹈症临床上较为少见, 为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识别, 现将我院2004年5月-2007年10月收治的以偏侧舞蹈症为首发临床表现的脑梗死7例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刘建英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社区获得性肺炎体内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体内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4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d后CRP, 与同期体检健康人CRP,采用终点法检测血CRP含量.结果 肺炎治疗前CRP124.35±8.5mg/L,治疗后CRP12.25±2.5mg/L,对照组CRP4.55±1.24mg/L,治疗前与治疗后及对照组相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检测血CRP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的一项指标.

    作者:刘润萍;梁广丽;彭湘南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老年先天性心脏病的误诊分析(附一例报告)

    先天性心脏病系指出生时, 就存在的心血管结构或功能的异常.由于胎儿时期心血管发育异常或发育障碍以及出生后应当退化的组织未能退化造成的心血管畸形.该病为儿科常见病,它的发病率为活产要儿的0.7~0.8%.但有的因其畸形所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 可自我调节和代偿,而可自然存活至成年,成人先心病发病率为0.24~0.28%[1].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先心病的诊断技术不断提高, 但老年人先心病的误诊仍易发生.现就其发生原因分析为下:

    作者:陈芬;徐云云;金燕芬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不同检查方法行宫颈疾病筛查的临床分析

    目的 对采用不同方法 筛查子宫颈疾病的结果 进行比较与分析, 以期找到宫颈癌早期筛查的佳方案.方法 对2003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行宫颈疾病筛查且有病理组织学对照的32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筛查方法 包括传统巴氏宫颈细胞涂片(158例)和新柏氏薄层细胞学检测系统(TCT,167例),将其与阴道镜下取活检的病理结果 作对照研究.结果 TCT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巴氏涂片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异度、准确性及阴性预测值与巴氏涂片组,p均>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宫颈细胞学筛查是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TCT独特的取材与制片方法 ,更有利于宫颈阳性病变的检出,细胞学检查联合阴道镜对早期宫颈病变起到筛查作用.

    作者:李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902例住院新生儿病因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德阳市人民医院住院新生儿的病因分类及发病趋势.方法 对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住我院的902例新生儿的病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新生儿病因中仍以感染因素为主, 新生儿肺炎在感染疾病中占首位,非感染疾病中窒息仍为首位病因.结论 降低新生儿发病率需加强孕产妇健康知识的宣传指导,加强儿科医生的新生儿专科培训,加强基层医院的硬件、技术投入.

    作者:詹璐;刘小芸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2型糖尿病伴体液免疫异常的观察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伴体液免疫异常的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后的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皮肤及肾脏的变化.方法 将74例2型糖屎病伴体液免疫异常的患者,随机分为免疫抑制治疗组和普通治疗组,观察12周后的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 免疫抑制降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比普通治疗组更显著(p<0.05),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蛋白,免疫系列降低比普通治疗组更明显(P<0.05),80%胫前黑癍颜色变浅或消退.结论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除存在胰岛素抵抗,可能涉及免疫损伤,且多脏器受累.

    作者:富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慢性心衰患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及阿托伐他汀对其的影响

    目的 测定单核细胞趋化蛋向-1(monoeyte chemotactic protein-1, MCP-1)在慢性心力衰竭(心衰,CHF)患者中的表达改变.及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3-hy-Droxyl-3-methylglutarylcoenzymeA,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阿托伐他汀对其的调节作用.探讨MCP-1在心衰发病中可能发生的作用及阿托伐他汀在心衰中的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5例CHF患者和2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血浆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浓度, 心脏彩超评价心脏结构及功能.并将慢性心衰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31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4例), 共观察12周.结果 CHF组血浆中MCP-1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与心衰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的LVEDD、E/A、MCP-1均显著降低(均P<0.05), FS和LVEF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 外周血浆中MCP-1水平的升高是心衰时机体免疫激活的一个标志, 阿托伐他汀可改善心功能、抑制炎症反应.

    作者:舒周伍;郑莉;吴贤仁;黄林喜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观察机械通气在抢救急性左心衰竭中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在抢救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急性左心衰竭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机械通气组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气分析的变化,总结机械通气在抢救急性左心衰竭中的疗效.结果 急性左心哀患者配合机械通气治疗比常规治疗平均血压有所降低,心率下降,呼吸频率减慢,总有效率97%:对照组总有效率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配合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胡金兰;林玉莲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单脐动脉6例临床分析

    单脐动脉是一种较少见的脐血管数目异常,因其常与胎儿畸形、胎儿宫内发育受限、早产、染色体异常有关.故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现将我院2005年3月-2006年9月间发现的6例单脐动脉病例进行总结分析, 报道如下:

    作者:李秋芬;许玉敏;王仁存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一种骨髓中有大量异常早幼粒细胞积聚并伴有严重出血倾向的白血病类型, 在FAB分型中属M3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M3),以具有t(15;17)染色体易位的细胞遗传学标志为特征.APL是临床上第一个应用诱导分化和针对肿瘤特异性标志分子进行治疗并取得显著疗效的人类恶性肿瘤.自1986年我国首先使用全反式维甲诱导分化治疗APL以来, 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不断有新药被证明对APL治疗有效, APL的疗效也在不断提高, 使APL成为一种公认可能被治愈的成人白血病.现将其治疗现状及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周健强;雷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