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华;许忠;陈晓凯
目的 探讨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在抢救中大出血的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 ,对我院2003年4月~2007年3月间收治的产科大出血患者6例急症行子宫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例均为经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产科大出血患者,其中子宫破裂2例,宫缩乏力、胎盘部分植入、子宫内翻,子宫卒中各1例均并发DIC.出血量1800~3800毫升,平均2700毫升.6例患者均进行急症子宫切除术,5例术后痊愈出院,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孕产次、产科出血的原因等因素与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相关.结论 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是剖宫产手术中或阴道分娩时发生紧急情况下所采取的特殊处理抢救方法 .是控制产妇生命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手术时机的掌握至关重要.
作者:郭景霞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四期动态扫描对肝硬化小结节的检出率, 并对检出敏感性和定性准确性进行研究.方法 经B超检查有直径小于3cm的肝硬化小结节者60例, 行多层螺旋CT四期动态扫描, 统计各期病灶的检出数,观察病灶强化方式,计算检出敏感性.采用美国GE公司的Lightspeed 4层螺旋扫描机行增强后四期扫描, 第一期的延迟时间为25s, 第二期为50s左右,第三期为90s,第四期180s.结果 60例共发现72个,其中56个小肝癌.再生结节6个,退变结节10个.平扫发现36个病灶(63%,36/56);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及第四期病灶检出敏感性分别为66%、58%、50%、92%.结论 肝硬变小结节增强扫描表现形式复杂, 螺旋CT四期扫描可以充分显示肝硬化小结节各期的增强表现,充分反映小结节血供的特点, 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张广源;陈峥;关惠英;周秀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临床观察总结211例人硬膜外麻醉使用碱化利多卡因的阻滞效果、初次用量及毒性反应.方法 中下腹、下肢手术,选相应椎间隙穿刺行常规硬外阻滞,市售2%盐酸多卡因每5ml加入5%碳酸钠1ml行碱化.试验量3~4ml,追加量8~9ml,术中视阻滞效果考虑是否应用静脉强化药度非合剂.结果 麻醉效果优良率91.5%,37%的病倒可不用度非合剂完成手术,无毒性反应发生.结论 碱化利多卡因用于硬膜外阻滞,控制用量在4~6mg/kg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燕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青年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岁及以下的自发性气胸病例共14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7例患者中,男136例,女11例,男:女=12.4:1,19例(12.9%)患者经观察好转,53例(36.1%)予胸腔穿刺抽气、50例(34.0%)行胸腔闭式引流、4例(2.7%)抽气后胸腔闭式引流、21例(14.3%)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痊愈144例(98.0%),自动出院2例(2.0%),死亡1例(0.7%).结论 青年自发性气胸男性较女性多见.胸膜腔穿刺抽气是青年自发性气胸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 .
作者:郭湖坤;廖清高;张淇钏 刊期: 2008年第08期
近年来阴式子宫切除式(transvaginalhysterectomy.TVH)在临床发展迅速,但对于非脱垂大子宫,因手术视野狭窄,暴露困难、技术操作难度大而易导致手术失败及增加手术并发症, 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34例非脱垂大子宫的患者施行TVH, 并与同期45例经腹子宫全切除术(totolabdominal hvster-ec-tomy,TAH)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作者:王建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在社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对中重度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5~2007年住院的150例中重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接受钙拮抗剂和利尿剂治疗,并接受健康教育等非药物治疗以及定期随访, 对照组按高血压病系统管理,定期随访坚持服药.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血脂、血尿酸、血糖等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0.01),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性下降(p<0.01);治疗组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全面推行高血压病社区综合防治, 以及加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曾宇明;邓文彬;谢俊杰;罗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3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右半结肠切除术5例、左半结肠切除术2例、乙状结肠切除术3例、直肠癌行直肠前切除术I例、Miles术2例.结果 13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05~300(平均165)min;术中出血量40~250(平均110)ml,术后1~6d肠蠕动恢复;术后住院时间7~11(平均8.5)d;无术后出血、吻合口漏、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19m,1例出现轻度性功能障碍,无死亡.结论 经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在应用技术上可行,且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结直肠癌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冉启华;聂岁锋;詹国庆;林文波;竹锡锋;陈颖虎;廖小强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评估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8例肱骨髁间骨折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果 显示,优9例,良12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为75%.结论 骨折粉碎及移位的肱骨髁间骨折对肘关节功能有严重影响,应尽早手术治疗,早期行肘关节功能锻炼,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沙卫平;孙锋;王黎明;倪善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有移位髋臼骨折患者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时间平均22个月(14个月~3年).术后解削复位21例(65.63%),满意复位8例(25%),不满意复位3例(9.37%).按Matta标准评定.手术疗效:优17例(53.13%),良12例(37.5%),可3例(9.37%),优良率为90.63%;X线疗效:优25例(78.13%),良5例(15.62%), 可2例(6.25%),优良率为93.75%.术后无发生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 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髋臼骨折,具有复位良好,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移位髋臼骨折较有效的方法 .
作者:王金星;陈勇忠;单永兴 刊期: 2008年第08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工作压力增大,人口老化, 高血压病,糖尿病患病率增高, 而高血压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期的血压增高使小动脉完全透明脂肪样变.微梗或微动脉病形成,(1)使脑梗塞患病率逐年增多, 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也是目前致残的主要原因, 严重影响中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奥扎格雷钠是一种高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可选择性抑制血栓索A2(AxA2)合成的活性,从而抑制TxA2的合成,同时促进前列环素流量, 改善脑组织微循环和能量代谢功能, 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流动力学,主要用于脑缺血性病变.我们采用奥扎格雷钠急性脑梗塞80例,对其前后疗效进行观察, 报告如下:
作者:杨恒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本课题检测东莞地区新生儿脐带血铅水平,探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否造成比较明显的胎儿宫内铅污染.分析胎儿期不同铅暴露水平对新生儿体格发育的影响,说明减少胎儿宫内铅暴露对子代体格发育的重要意义.方法 检测新生儿脐带血铅水平及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脐带血铅与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在东莞市普通人群中,新生儿脐带血铅已基本降至相对安全的水平.脐带血铅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铅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的, 减少宫内铅暴露对促进新生儿体格发育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月华;姚焕弟;邓红梅;袁转章;麦颖媚;韦凤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描述广州地区人群乙型肝炎流行特点及其对乙肝预防工作的启示.方法 针对广州地区三组特定人群用Elisa方法 检测乙肝标志物并统计结果 .结果 广州地区人群HBsAg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人群中年轻一代较年长者HBsAg阳性率有逐步降低的倾向,但在少年儿童中对HBV缺乏免疫力的比例仍达48.90%.结论 在少年儿童中必须监测乙肝疫苗免疫后的应答情况,使其对预防HBV感染真正发挥作用.
作者:邹传伟;李坚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联合用药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慢乙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对临床诊为慢乙肝的73例患者,随机分为促肝细胞生长索加丹参组, 促肝细胞组、丹参组及对照组共4组, 分别予药物一疗程(30天)后,治疗前后检测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HA、PcⅢ、LN及Ⅳ-C).结果 治疗前后对比, 各治疗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肝纤维的指标有不同程度好转,尤以促肝细胞生长素加丹参组.结论 促肝细胞生长素与丹参联合应用促肝纤维化的作用优于单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或丹参.
作者:张哲梅;王龙航;吴婧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 对本院2001年1月~2007年5月89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89例患者术后均无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随访78例,术后80%月经恢复正常.78例中有生育要求者30例,其中20例术后妊娠,妊娠率为66.67%,平均受孕时间12个月,无妊娠子宫破裂发生.89例有4例复发.结论 子宫肌瘤剔除保留子宫不但能明显改善症状,对要求生育者术后妊娠率可达66.67%.为减少术后复发,术中应仔细检查.
作者:郑小华;何进球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吗啡、芬太尼用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40例择期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 随机分为两组,每20例.A组选用0.01%吗啡+0.01%氟哌利多+0.01%地塞米松+0.01%布比卡因;B组选用0.0002%芬太尼代替A组配方中的0.01%吗啡.均用PCA泵(100ml),以LCP模式(负荷剂量5ml+持续剂量2ml/h+PCA每次0.5ml)进行镇痛.结果 (1)综合镇痛质量,A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P>0.05);(2)A组尿潴留、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嗜睡、低血压等发生率较B组高(P<0.01).结论 吗啡、芬太尼PCEA用于术后镇痛均可取得满意的效果,但芬太尼较吗啡的不良反应少,更适合术后镇痛.
作者:蔡永平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清抗凝血酶(AT)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变化.方法 用全自动免疫比浊定量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03例急性脑出血并发SIRS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在人院后第一天的血清AT及血浆TNF-α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急性脑出血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血清AT水平明显下降,而血浆TNF-α含量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急性脑出血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血清AT含量下降, 而血浆TNF-α含量升高, 从而提示炎症细胞因子与凝血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TNF-d、AT等细胞因子可作为预测MODS的早期指标.
作者:顾强;顾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的偏侧舞蹈症临床上较为少见, 为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识别, 现将我院2004年5月-2007年10月收治的以偏侧舞蹈症为首发临床表现的脑梗死7例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刘建英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鲎试验法的建立.方法 利用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紊产生凝集的反应机理, 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索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结果 样品做1:5稀释,使用λ=0.5EU.ml-1的TAL作细菌内毒素检查与热原检查结果 完全一致.结论 可以利用鲎试验法替代目前繁琐耗时的家兔法作为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细菌内毒素的检查方法.
作者:李小荣;邢诒雄 刊期: 2008年第08期
胸腰椎骨折约占脊柱骨折的1/2, 相当一部份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 之一.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采用脊柱(Adas fixator,AF)内固定系统跨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作者:江深河;李江龙;刘福尧;陈春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晚期恶性肿瘤并发血栓症的彩超诊断及肿瘤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对29例恶性肿瘤并发血栓症的患者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二维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可以观察血管腔内实质性血栓回声、范围、血管内径改变、管腔阻塞程度、血管壁情况,了解病变处及其周边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血栓症和观测病情变化、评价抗凝融栓治疗疗效的重要的无创性影像掌检查手段.
作者:张江津 刊期: 200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