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胶原酶溶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体会

闫志金;宋金梅;陈建国;于永强;蔡永强

关键词:胶原酶溶解, 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胶原酶注射, 运用, 随访, 临床, 历史
摘要:胶原酶注射溶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已有30多年的历史,我院自2001年以来运用该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6 例,随访6个月以上,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实用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46例报告

    我科自1995~2004年,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80 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46 例,随访44 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亚生;温琦;李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下肢长骨开放性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下肢长骨开放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8 例小儿下肢长骨开放性骨折应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结果 28 例全部治愈,随访1~6 a,无骨折畸形愈合及肢体短缩,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小儿下肢长骨开放性骨折的良好方法.

    作者:王宏东;高明暄;田琦;薛云;李中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成人股骨干钢板固定取出后再骨折8例

    成人股骨干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折.近年来,随着带锁髓内钉技术的广泛开展,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者逐步减少,钢板取出后易发生再骨折.我院自1996年2月至2003年2月有8 例股骨干骨折钢板取出后发生再骨折,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日东;何引飞;龚俊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椎管内麻醉后麻醉平面客观指标的临床研究

    目的利用热成像技术,对比20 例临床择期下肢手术麻醉前后的皮肤温度变化,探讨以皮肤表面温度变化作为确定麻醉区域客观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 例择期下肢手术病人,分别观察麻醉区域内同一点麻醉施行前后的皮肤表面温度及红外线扫描图像的变化.结果麻醉区域内麻醉施行后皮肤表面温度显著升高,红外线图像有明显变化,可将皮肤温度作为确定麻醉区域的客观指标.结论基于人体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热量不一,利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对麻醉平面提供定性依据.

    作者:胡耀如;陈丽;吴洁;马智聪;崔红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触摸护理在手术病人中的应用

    随着手术室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到今天已赋予我们很多新的工作内容,人性化服务就是其中新的理念.我们对身处手术室这个既陌生又特殊的环境中,表现得极度恐慌的病人实施触摸护理,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陈胜琼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60例分析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上升.髋部骨折后对老年人的健康影响很大,长期卧床易引起多种并发症.为提高生活质量,对无绝对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多积极采用手术治疗.我院自1995年6月至2005年12月行手术治疗60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慎;王宏;王瑞斌;贺玉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双侧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改善患肢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的手术之一.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临床上康复护理的深入开展,对患者的心理与肢体运动功能大限度的康复,重新参加社会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优良率的高低在排除手术技术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后的康复训练.我院自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对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6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 例,共21 例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实施了系列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使患者大限度地恢复功能,愉快地重返社会,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我科的康复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奚爱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多发性对称性畸形性骨炎1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患者,男性,71 岁.34 岁时以头颅变形呈梭型,渐觉骨盆酸困,双侧腰腿酸痛、乏力,身高较前短缩,听力减退,脊柱后凸逐年加重.X线检查发现头颅、双颞骨、骨盆、双髂骨、髋臼、坐骨、耻骨、脊椎骨及双股骨上段骨质疏松.5 a前又发现诸肋骨及双股骨上段骨质变形,胸廓变形,右粗隆间骨折,继而左股骨上段和右股骨上段均在不同时间发生病理性骨折.

    作者:吴清碧;徐寿武;许锴;黄建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高龄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随着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龄老人逐渐增多.老年人多因骨质疏松而易发生外伤性髋部骨折[1].对髋部骨折传统的治疗是牵引等保守方法,这将迫使高龄患者住院卧床时间延长,易导致心、肺、脑、肾、泌尿系疾患及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疾病死亡率.我院主张髋关节骨折患者入院后,尽快完善各项检查,如情况允许,及早手术治疗.现把我院收治这类96 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情况汇报如下.

    作者:秦卓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交锁髓内钉已广泛应用于长骨骨折的治疗.总结我院自2001年2月至2004年4月,应用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治疗30 例股骨远端骨折,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永华;付万有;吕福润;乔生飞;黄振起;杨存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19例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19 例颈椎骨折、脱位病人均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19 例中,18 例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骨折脱位合并瘫痪Frankel A级4 例中有3 例术后症状无改善,其余16 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或改善,按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1.2级.植骨块均在12~15周内获得骨性融合.无钛板断裂、螺钉松动、脱落等并发症.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减压彻底、固定牢靠、植骨融合率高,对神经功能恢复有显著疗效.

    作者:岳元辉;张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目的观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效果.方法总结1997年1月至2004年6月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41 例,病变位于颈椎3 例、胸椎3 例、胸腰椎20 例、腰椎14 例、腰骶椎1 例,术前有后凸成角畸形9°~71°,平均32°.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31 例,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6 例,Ⅱ期后路内固定4 例.结果平均随访1.6 a,优良率为87.8%,植骨融合率为92.7%,平均矫正后凸角度15.3°(P<0.05),随访期间无1 例复发.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有利于恢复脊柱的早期稳定性,融合率高,可预防及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作者:罗晓中;唐玉湖;王绍珍;谭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异体DBM复合rhBMP-2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nstruction humn bone morphology protein-2,rhBMP-2)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48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 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植入异体DBM与rhBMP-2复合材料,B组植入异体DBM,C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16周,进行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术后4周宿主结缔组织长入植骨材料内的骨小梁间,并有岛状新生软骨、骨组织形成;术后8周,新生软骨及骨形成并融合成片;术后12周,新骨改建成熟,但仍能见到植骨材料;术后16周,管状骨结构形成,髓腔再通.B组:术后4周,植骨材料周围有软骨形成;术后8周,大量软骨形成;术后12周,大片状骨形成;术后16周,有髓腔形成.C组:各时间点仅见有纤维结缔组织,只在两端有新骨形成.X片示A组成骨量大,新骨改建、成熟迅速,术后16周全部达骨性愈合.B组成骨量少,仅2 例达骨性愈合.C组未见骨性愈合.结论异体DBM复合rhBMP-2材料通过骨诱导和骨传导两种方式修复骨缺损,是一种较理想、具有高效成骨活性的植骨材料.

    作者:刘忠堂;温宏;冯彦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钢板断裂的原因及其预防

    早在1886年,德国的Hansmann就报告了应用接骨板治疗骨折的方法.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现在已有各种各样的接骨板应用于临床;同时有不同材料制成的接骨板,如临床上常用的不锈钢、钛和钛合金制成的接骨板.在临床上偶然可以见到钢板断裂的病例.有报道,国外股骨中下段骨折接骨板内固定术后接骨板断裂的发生率为7.3%,国内为6.8%[1].本文通过复习资料来综述接骨板断裂发生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作者:任龙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目的探讨用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3 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采用肘后正中入路,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23 例患者,随访11个月~2 a.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骨折不愈合,无骨折畸形愈合,无尺、桡、正中神经及肱动脉损伤.按Cassebacem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10 例,良8 例,可4 例,差1 例,优良率78%.结论 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兴力;杨朝栋;秧荣昆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自锁髓内钉逆行置入治疗肱骨干骨折

    2001年4月至2004年2月,我院采用肱骨自锁髓内钉逆行置入治疗肱骨干骨折9 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延雷;杨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3种椎弓根螺钉植入法的对比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水平面植入的佳方法.方法选用15具胸腰椎脊柱标本(T11~L5),随机分三组,分别模拟Roy-Camille、Magerl和节段性差异法先后植入直径5 mm、6 mm、7 mm椎弓根螺钉,观测进钉点和进钉方向与椎弓根中心轴吻合情况、螺钉穿破椎弓根情况和位于椎体内的大长度.结果 Roy-Camille法进钉点多偏椎弓根中心轴内侧,进钉方向与大多数椎弓根E角吻合较差;Magerl法进钉点与腰椎椎弓根中心轴吻合较好,但进钉点方向与E角仍存在差异;节段性差异法与椎弓根中心轴吻合好.Roy-Camille法螺钉位于椎体内相对较少,Magerl和节段性差异法螺钉位于椎体内较多.植入5 mm螺钉时,3种方法的穿破量均极少,植入6 mm和7 mm螺钉时,穿破量和穿破率相应增加,三者中Roy-Camille法穿破率较高,节段性差异法较低.在胸腰椎交界处无论何种进钉法,使用6 mm或7 mm时螺钉均有不同程度椎弓根穿破,而在下腰椎使用7 mm螺钉的穿破量仍极少或无.结论根据不同节段选用不同直径螺钉、不同进钉点位置和不同进钉方向植入螺钉,节段性差异法植入效果佳.

    作者:周子红;殷渠东;郑祖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治疗体会

    胫腓骨下段粉碎骨折为骨伤科疑难疾病之一,因其极不稳定,局部血供差,易造成骨折不愈合及关节功能障碍等诸多并发症,给治疗造成许多困难.我院采用跟骨牵引、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胫腓骨下段粉碎骨折13 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树斌;王功流;梁传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经皮椎体强化成形术在椎体病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经皮穿刺椎体强化成形术治疗椎体肿瘤及骨质疏松性所致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脊柱不稳及疼痛.方法在C臂X光机监视下定位,采取空芯穿刺针导入管注入调配好比例的骨水泥强化椎体.结果 1 例C3椎体转移瘤、病理骨折、畸形、颈椎活动受限者,术后第1天颈痛消失,25 例39个椎体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22 例注射后疼痛即刻缓解,1~6个月后复查无疼痛,1 例出现椎管内渗漏致截瘫.结论经皮穿刺椎体强化成形术是治疗椎体肿瘤、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引起脊柱不稳缓解疼痛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但骨水泥向椎管内外渗漏是其严重并发症,值得进一步探索.

    作者:陈新来;白龙;马灿泽;郑劲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外固定架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高能量粉碎骨折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自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对37 例桡骨远端高能量损伤引起的骨折行多功能单臂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结果获临床及X线双重随访的35 例,骨折愈合率达100%.35 例桡骨远端骨折愈合时间6~8周,平均7.5周.腕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优21 例,良12 例,可2 例.结论外固定架结合简单内固定是一种切实可行而有效的适宜于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治疗方法.既能起到可靠的固定作用,避免损伤骨折周围血供,又能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作者:巫智强;朱俊锋;林曙峰;周根来;刘欢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