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日东;何引飞;龚俊
随着手术室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到今天已赋予我们很多新的工作内容,人性化服务就是其中新的理念.我们对身处手术室这个既陌生又特殊的环境中,表现得极度恐慌的病人实施触摸护理,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陈胜琼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足筋膜间室综合征(foot compartment syndrome,FCS)是指足筋膜间室内肌肉缺血、水肿造成的组织内压升高引起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症状.由于足部特殊的解剖结构,该综合征极易漏诊或延迟诊断,得不到及时处理而产生足畸形,影响功能.本文报告1 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作者:田勇;孙绍勇;孙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回植式髓核摘除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8 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采用全椎板切除回植式髓核摘除术治疗.结果 28 例经6~54个月随访,平均21个月.据Macnab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2.9%.结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全椎板切除回植式髓核摘除术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术式.
作者:王守国;谢跃;左文山;王先泉;高聿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延期内固定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优越性、可行性和手术时机.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复杂胫骨平台骨折56 例,按照Schatzker分类法Ⅳ型10 例,Ⅴ型31 例,Ⅵ型15 例.本组病例均先行骨牵引,伤后3周行手术切开复位及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早期CPM功能锻炼.结果本组56 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 a、平均2.5 a.所有病例术后均恢复了患肢的正常力线,患膝稳定.骨折复位满意,在6个月内完全愈合.无1 例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深部感染等并发症.56 例中有38 例解剖复位,按Sanders膝关节疗效评分法评定结果为优19 例,良13 例,可6 例;18 例非解剖复位,其疗效评定为优8 例,良7 例,可3 例,总优良率为83.9%,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Wilcoxon检验,P>0.05).结论延期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有利于骨折复位或整复塌陷关节面及内固定,从而恢复下肢整体力线及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便于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患肢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作者:袁艾东;李文锐;罗斯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水平面植入的佳方法.方法选用15具胸腰椎脊柱标本(T11~L5),随机分三组,分别模拟Roy-Camille、Magerl和节段性差异法先后植入直径5 mm、6 mm、7 mm椎弓根螺钉,观测进钉点和进钉方向与椎弓根中心轴吻合情况、螺钉穿破椎弓根情况和位于椎体内的大长度.结果 Roy-Camille法进钉点多偏椎弓根中心轴内侧,进钉方向与大多数椎弓根E角吻合较差;Magerl法进钉点与腰椎椎弓根中心轴吻合较好,但进钉点方向与E角仍存在差异;节段性差异法与椎弓根中心轴吻合好.Roy-Camille法螺钉位于椎体内相对较少,Magerl和节段性差异法螺钉位于椎体内较多.植入5 mm螺钉时,3种方法的穿破量均极少,植入6 mm和7 mm螺钉时,穿破量和穿破率相应增加,三者中Roy-Camille法穿破率较高,节段性差异法较低.在胸腰椎交界处无论何种进钉法,使用6 mm或7 mm时螺钉均有不同程度椎弓根穿破,而在下腰椎使用7 mm螺钉的穿破量仍极少或无.结论根据不同节段选用不同直径螺钉、不同进钉点位置和不同进钉方向植入螺钉,节段性差异法植入效果佳.
作者:周子红;殷渠东;郑祖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踝周、足跟、足底及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26 例,皮瓣面积为6 cm×5 cm~22 cm×10 cm,筋膜蒂长6~13 cm.结果随访时间6~46个月,皮瓣全部成活.皮瓣与周围皮肤颜色一致、质地柔软,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不损伤主干血管,切取容易,是修复踝周、足跟、足底及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作者:宋开芳;陈艺新;贾湘谦;栾波;李青松;秦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利用热成像技术,对比20 例临床择期下肢手术麻醉前后的皮肤温度变化,探讨以皮肤表面温度变化作为确定麻醉区域客观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 例择期下肢手术病人,分别观察麻醉区域内同一点麻醉施行前后的皮肤表面温度及红外线扫描图像的变化.结果麻醉区域内麻醉施行后皮肤表面温度显著升高,红外线图像有明显变化,可将皮肤温度作为确定麻醉区域的客观指标.结论基于人体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热量不一,利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对麻醉平面提供定性依据.
作者:胡耀如;陈丽;吴洁;马智聪;崔红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肱骨骨折合并肱动脉血栓形成的受伤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本院1995~2004年共收治18 例肱骨骨折合并肱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前臂血运得到良好恢复.结论肱骨骨折可以造成肱动脉血栓形成,应对可疑病人前臂血液循环进行仔细连续的动态观察,一旦确诊,手术宜早期进行.
作者:方俊英;梁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股骨髁间窝退行性变的诊断及处理.方法本组共70膝,男15膝,女55膝,年龄31~74 岁,平均60.4 岁.患者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前部或定位不确定的钝痛、渐进性关节伸屈受限和反复关节积液.在关节镜下本病表现为:骨与骨撞击和骨与韧带、软组织的撞击两类.治疗采用关节镜下股骨髁间窝扩大成形术加镜下关节清理术.结果随访48 例50膝,平均39个月,术后关节功能均超过术前水平,尤其关节伸屈功能改善明显.结论通过关节镜手术可有效完成对本病的诊断与治疗,关节镜下股骨髁间窝扩大成形术是治疗本病的好方法.
作者:孙笑非;阮狄克;丘强;何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科自1995~2004年,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80 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46 例,随访44 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亚生;温琦;李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nstruction humn bone morphology protein-2,rhBMP-2)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48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 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植入异体DBM与rhBMP-2复合材料,B组植入异体DBM,C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16周,进行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术后4周宿主结缔组织长入植骨材料内的骨小梁间,并有岛状新生软骨、骨组织形成;术后8周,新生软骨及骨形成并融合成片;术后12周,新骨改建成熟,但仍能见到植骨材料;术后16周,管状骨结构形成,髓腔再通.B组:术后4周,植骨材料周围有软骨形成;术后8周,大量软骨形成;术后12周,大片状骨形成;术后16周,有髓腔形成.C组:各时间点仅见有纤维结缔组织,只在两端有新骨形成.X片示A组成骨量大,新骨改建、成熟迅速,术后16周全部达骨性愈合.B组成骨量少,仅2 例达骨性愈合.C组未见骨性愈合.结论异体DBM复合rhBMP-2材料通过骨诱导和骨传导两种方式修复骨缺损,是一种较理想、具有高效成骨活性的植骨材料.
作者:刘忠堂;温宏;冯彦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微创接骨板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微创接骨板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57 例.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2个月.结论运用微创接骨板固定技术能大限度保留骨折处血供,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感染和再骨折的危险性.
作者:陈志坚;陈富强;王方;沈珊安;黄淦堂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椎弓完整性滑脱症的X线、生物力学特点与退行性腰椎不稳的病理进程.方法对82 例椎弓完整性腰椎滑脱症的正侧位、双斜位X线平片及CT图像(24 例加作CT扫描)进行分析.结果前滑脱68 例(68/82),后滑脱14 例(14/82),共累及84个椎间隙平面.L4~5间隙69个(69/84),L5~S1间隙10个(10/84),L3~4间隙5个(5/84);平片显示椎间隙狭窄53个(53/84),椎间小关节退变72个平面(72/84),两者并存者48个平面(48/84);CT扫描的24个滑脱平面椎间隙,18个平面显示小关节退变(18/24),20个平面出现椎间盘异常(20/24),两者并存者14个平面(14/24).82 例中5 例后部结构未发现X线异常(5/82).结论椎间盘异常和椎间小关节病变为腰椎不稳并导致滑脱的主要病理改变,在病理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其病理力学;而椎间小关节是维系腰椎后部结构稳定性与生物力学功能的关键因素,建议下腰部手术时应尽可能保留后部组织结构.
作者:胡康洲;沈成华;郭贵华;邓巧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4 例肱骨干骨折不愈合,钢板固定14 例,钛板固定6 例,锁式髓针3 例,环抱器1 例,植骨16 例.结果随访5个月~3 a,愈合率95.8%.结论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常见原因为创伤重、治疗不当、功能锻炼不规范.接骨板固定加植骨是治疗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立志;梁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院自2001年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27 例,在治疗中遇到若干问题,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伟曾;李福平;杨军;赵园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应用关节镜对骨性关节炎进行选择性清理,包括刨削增生挤压滑膜及脂肪垫、游离体摘除、退变撕裂半月板的修整成形、切除影响关节活动和引起疼痛的骨赘、股骨髁间窝的扩大成形、退变剥脱软骨的清理及关节面的修平、软骨下硬化骨的钻孔、阻挡骨赘的切除.结果全部病例经随访5~74个月,平均35.8个月.术后Lysholm评分平均提高(33.6±19.5)分.结论关节镜手术以其创伤小、痛苦少、不影响将来的关节置换等优点,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作者:张志强;卫小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早在1886年,德国的Hansmann就报告了应用接骨板治疗骨折的方法.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现在已有各种各样的接骨板应用于临床;同时有不同材料制成的接骨板,如临床上常用的不锈钢、钛和钛合金制成的接骨板.在临床上偶然可以见到钢板断裂的病例.有报道,国外股骨中下段骨折接骨板内固定术后接骨板断裂的发生率为7.3%,国内为6.8%[1].本文通过复习资料来综述接骨板断裂发生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作者:任龙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利用经皮穿刺椎体强化成形术治疗椎体肿瘤及骨质疏松性所致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脊柱不稳及疼痛.方法在C臂X光机监视下定位,采取空芯穿刺针导入管注入调配好比例的骨水泥强化椎体.结果 1 例C3椎体转移瘤、病理骨折、畸形、颈椎活动受限者,术后第1天颈痛消失,25 例39个椎体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22 例注射后疼痛即刻缓解,1~6个月后复查无疼痛,1 例出现椎管内渗漏致截瘫.结论经皮穿刺椎体强化成形术是治疗椎体肿瘤、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引起脊柱不稳缓解疼痛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但骨水泥向椎管内外渗漏是其严重并发症,值得进一步探索.
作者:陈新来;白龙;马灿泽;郑劲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K形钛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截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8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及K形钛板内固定术.结果随访6~42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伤椎高度恢复90%者36 例,恢复80%者12 例,无K形钛板断裂和松动现象.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除A级9 例未能恢复外,其余恢复1~2级.结论 K形钛板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合并症少、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系统.
作者:谭伦;郭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效果.方法总结1997年1月至2004年6月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41 例,病变位于颈椎3 例、胸椎3 例、胸腰椎20 例、腰椎14 例、腰骶椎1 例,术前有后凸成角畸形9°~71°,平均32°.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31 例,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6 例,Ⅱ期后路内固定4 例.结果平均随访1.6 a,优良率为87.8%,植骨融合率为92.7%,平均矫正后凸角度15.3°(P<0.05),随访期间无1 例复发.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有利于恢复脊柱的早期稳定性,融合率高,可预防及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作者:罗晓中;唐玉湖;王绍珍;谭伦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