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四肢主干动脉闭合性损伤早期诊断及治疗

关键词:四肢, 主干动脉, 闭合性, 损伤早期, 开放性损伤, 早期诊断, 诊断和处理, 现报告如下, 交通事故, 及时治疗, 功能恢复, 肢体, 受损, 生命, 漏诊, 患者, 工伤, 病人
摘要:近年来交通事故及工伤增多,四肢主干动脉闭合性损伤时有发生,闭合性损伤不像开放性损伤容易诊断,往往引起漏诊.因此,能否早期诊断和处理,不仅关系到受损肢体的存活和功能恢复,还会涉及到患者的生命.我院自2001年2月以来,收治15 例病人,经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实用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骨科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骨科患者合并糖尿病日渐增多,围手术期糖尿病的处理成为骨科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1995年以来我科共收治骨关节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55 例,其中施行手术治疗31 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短节段椎弓根器械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器械复位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57 例,41 例行横突间或椎板间植骨融合,平均随访14个月.结果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神经损伤分级标准评定,43 例不完全性损伤患者提高1~3级,10 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部分神经根功能有所恢复;短节段椎弓根钉(Dick除外)复位固定后,伤椎术后椎体高度比和Cobb′s角有显著改善,41 例后路植骨融合者无断钉、钉松动或矫正度丢失严重现象.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伤椎高度和生理弧度,而后路植骨融合是预防内固定失败、矫正度丢失和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的重要手段.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四肢皮瓣术后的护理

    随着显微外科的技术发展以及人们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劳动中四肢皮肤的损伤渐渐增多,如上肢臂外侧皮损,前臂皮损,背部皮损,下肢股外侧,前侧皮损,小腿皮损,足背皮损伤,足底皮损,均可用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移植而修复皮损区.在高细准确的无创操作和精心的选择供皮区,对四肢深部损伤有神经、血管肌腱及骨骼外露不能用皮片移植来覆盖创面者,均可用皮瓣移植覆盖,通过临床治疗期的精心护理使康复或治愈率更加提高.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踝关节调整术治疗内外踝骨折畸形愈合并距骨外移

    目的探讨踝关节调整术治疗内外踝骨折畸形愈合合并距骨外移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踝关节调整术治疗内外踝骨折畸形愈合合并距骨外移8 例.结果 8 例术后随访11~36个月,疗效满意.结论踝关节调整术是治疗内外髁骨折畸形愈合合并距骨外移的有效方法,是预防踝关节并发症的积极措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肩锁关节脱位手术治疗新进展.方法采用德国Link公司Wolter锁骨钢板手术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17 例.采用Lazzcano标准对肩关节进行功能评价.结果随访6~18个月,优15 例,良2 例,差0 例.术后无再脱位及钢板断裂,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采用Wolter锁骨钢板手术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是目前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回顾分析

    目的评价用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探讨其适应证,分析效果不佳的原因.方法 C臂电视X光机监视下椎间盘内注射胶原酶,通过门诊复查、信件等随访观察术后效果.结果 62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行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后随访3~18个月,有效率88.2%,治愈率68%.结论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病人痛苦小、费用低、无明显并发症等优点,严格掌握其适应证,熟练操作可提高其疗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疑难病例讨论

    目的回顾9 例误诊病例,探讨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9 例误诊病例,应用HE和免疫组化方法总结其特点.结果 9 例中8 例误诊为GCT的肿瘤及瘤样病变分别为孤立性骨囊肿3 例,软骨母细胞瘤3 例,囊性纤维性骨炎1 例,骨肉瘤1 例.1 例误诊为神经鞘瘤.结论骨肿瘤的诊断包括临床,X线与病理表现3个组成部分,三者结合有利于做出正确诊断,指导治疗.三者紧密结合是久经考验,必不可缺的正确诊断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

    目的总结交锁髓内钉在胫骨骨折不愈合治疗中临床应用初步结果和手术技巧,并分析其适应证的选择和疗效.方法自2001年10月至2003年3月共采用交锁髓内钉合并植骨术治疗32 例胫骨骨折不愈合病例,其中男性22 例,女性10 例,年龄27~48 岁,平均年龄33 岁.术前,2次手术的5 例,1次手术的27 例.踝前板固定的8 例,解剖板固定的6 例,普通钢板固定的3 例,加压钢板固定的8 例,外固定架固定的7 例.术中有一助手把持描准器,抵消重力影响使之与胫骨冠状面平行,确保锁钉一次成功.结果对32 例患者骨折愈合情况,静力固定改动力固定的时限选择、交锁髓内钉的特点以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进行分析.术后12~16周连续骨痂通过骨折线改动力固定,术后7~11个月骨折完全愈合.所有病例双下肢等长,负重无疼痛,无跛行,关节功能正常.结论交锁髓内钉合并植骨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适应证宽,对血运破坏小,及时改静力固定为动力固定,使应力轴线上的骨痂及植入物不断加强和改造,骨折愈合牢固,关节功能恢复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12 例分析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方法.方法对12 例患者行切开复位双钢板固定法治疗,并早期功能锻炼.结果全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 a,优良率为75%.结论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方法可靠,术后并发症少,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胫腓下联合分离伴踝部骨折的治疗

    目的探讨踝关节损伤时胫腓下联合分离的机制及胫腓下联合固定的利弊.方法伴胫腓下联合分离的踝关节损伤共31 例,其中19 例未行胫腓下联合分离固定,10 例用螺针固定胫腓下联合,2 例用下胫腓钩固定.内踝骨折以螺钉或张力带钢丝固定.外踝以螺钉或钢板固定,后踝用松质骨螺钉加压固定.结果胫腓下联合固定患者中2 例松动,2 例术后1~2 a取出固定螺钉,其余10 例均6~12周取出胫腓下联合固定螺钉.未发生胫腓下联合螺钉断裂.内外踝及后踝骨折内固定于6~29个月取出.未行胫腓下联合分离固定的病例均未出现胫腓下联合分离.结论胫腓下联合的稳定性不仅仅取决于胫腓下联合本身,胫腓下联合韧带损伤时,只有同时伴有踝关节内侧骨韧带复合体损伤,才会出现临床上的胫腓下联合分离,因此踝关节骨折脱位时,只要内外踝或后踝解剖复位,固定牢固,胫腓下联合分离即可自动复位,一般不必做胫腓下联合的固定.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锁骨骨折

    目的探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锁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西脉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锁骨骨折35 例,其中锁骨中段骨折28 例,中外1/3骨折7 例.结果 35 例病人全部获得随访,优良率94%.结论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是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内固定确定等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治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对178 例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37 例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分析其发生的主要原因.结果 37 例出现了不同的并发症,术后感染2 例,深静脉血栓8 例,滑动螺钉穿出股骨头关节面5 例,髋内外翻或下肢旋转畸形10 例,内固定失效8 例,骨延迟愈合2 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 例.结论造成并发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为对骨折类型了解不充分,无菌操作不严,手术操作不规范,骨折复位不佳,术后功能锻炼不当以及过早负重.并提出预防对策:严格无菌操作,掌握手术技巧,规范手术操作,骨折解剖复位,合理处理小粗隆,重视康复训练.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高Ca2+对脊髓灰质中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细胞外高Ca2+对脊髓灰质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离体培养脊髓组织在高钙离子环境下30 min~12 h不同时间点c-fos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高钙损伤后30 min~6 h脊髓组织灰质中c-fos表达明显较对照组强,4~6 h达到高峰,8 h即恢复至对照水平.结论高钙离子能诱导离体脊髓组织灰质c-fos基因的表达,提示钙离子在脊髓继发性损伤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介导c-fos等即早基因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防治

    目的探讨腰椎外科中常见的并发症脑脊液漏的防治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的方法对1992年1月至2002年1月所发生24 例腰椎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过术中、术后仔细的处理,24 例脑脊液患者全部经保守治疗后于8~20 d内治愈,无1 例发生脑脊髓膜炎,有2 例腰椎术后脑脊液漏患者随访4个月~2 a,发现形成脑脊液囊肿.结论通过术中对硬脊膜损伤及时修补或堵塞,术后采取正规的保守治疗措施,脑脊液漏均可治愈.对晚期形成的交通性或有症状的脑脊液囊肿可采取手术切除.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自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

    目的探讨自锁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7 例胫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自锁钉内固定,按AO分型,A型12 例,B型10 例,C型5 例.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时间8~19个月,全部骨性愈合,无断钉,无感染,无畸形愈合.采用Johner-Wruh评分标准评价,优25 例,良2 例.结论自锁髓内钉操作简便,创伤小,疗效满意.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后路减压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

    目的对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方法进行探讨,观察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对15 例胸腰椎患者采用C臂X线机进行监视,行后路减压、AF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5个月(3~48个月),15 例均获得骨性愈合,压缩锥体高度完全恢复11 例,恢复90%4 例.按Frankel分级,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为:A级1 例,B级2 例,C级3 例,D级4 例,E级5 例,神经功能恢复好转率86.7%.结论后路减压AF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椎管减压充分等优点.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3种可注射性支架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以纤维蛋白封闭剂(FS)、Pluronic-F127(PF)、透明质酸(HA)3种可注射性支架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效果.方法常规分离、消化、体外单层培养新生兔软骨细胞,分别将软骨细胞与3种支架材料混合接种于裸鼠皮下,并于第10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湿重测定,GAG含量测定和组织化学检查来判断体内形成软骨的能力.结果三组均可形成软骨样组织块,其中FS组体积大,质地较硬,表面光滑,软骨细胞位于成熟的陷窝中,阿尔新兰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强阳性;PF组体积中等,质地柔韧,陷窝清楚,可以检测到阳性的阿尔新兰及Ⅱ型胶原表达.HA组只形成很小的组织块,硬度较差,含有的细胞数和分泌的基质少,三组的GAG含量分别为(8.8±0.4) mg/g,(6.8±0.3) mg/g,(4.2±0.3) mg/g,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n=3).结论 3种可注射性支架中,FS成软骨作用强,PF较好、HA组差,FS和PF可以用于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方法的改进

    肱骨髁上骨折为常见肘部损伤,占小儿肘部骨折的30%~40%,肘内翻是其常见合并症,尺偏型骨折发生率高达50%.作者从1996年至2001年手术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32 例,采用适当调整携物角和交叉克氏针桡侧张力带内固定的方法,有效地防止了该合并症的发生,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Gamma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两种方法.方法手术治疗32 例,其中Gamma钉固定14 例,动力髋螺钉固定18 例,对两组手术治疗的优良率进行分析比较,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优良率Gamma钉组92%,动力髋螺钉组78%.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式以Gamma钉治疗为宜,可以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并发症少.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双张力带固定青少年股骨髁上骨折16 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青少年股骨踝上骨折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自1999年2月至2003年3月应用双张力带治疗16 岁以下青少年股骨踝上骨折16 例.结果随访6~18个月,无一例发生骨折重新移位,骨不愈合,张力带无松动、滑脱,膝关节功能按Kolment评定标准,优良率100%.结论双张力带治疗股骨踝上骨折符合生物力学特性,固定可靠,疗效满意,适合青少年的股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