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光;吴雪兰
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特别是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是严重的骨与关节损伤,临床比较常见,如处理不当则会严重影响功能,早期诊断治疗有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自1998~2007年收治髋臼骨折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18 例,本文就髋臼骨折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诊治进行讨论分析.
作者:季明华;许刚;郭树章;张鹏;王鑫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桡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的发病机理和治疗结果.方法 结合5 例临床桡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患者病史、术中发现、病理结果及治疗经过,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初步探讨.结果 5 例桡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患者在临床表现及术中所见均与典型周围神经嵌压患者不同,积极手术干预,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周围神经的螺旋样结构及其滋养血管的炎症表现是导致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的两个重要原因.
作者:王德华;王增涛;朱小雷;刘志波;胡勇;孙文海;朱磊;许庆家;吴昊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采用X线和CT三维重建观察先天性脊柱形成障碍患者的椎体后部形态,探讨先天性脊柱形成障碍的结构与分型.方法 对89 例先天性椎体形成障碍患者进行脊柱正侧位X线和CT三维重建检查,观察椎体、椎弓根、椎板、关节突、横突和棘突的形态结构.结果 89 例患者共有184个椎体形成障碍畸形,其中104个半椎体畸形表现为脊柱侧后凸畸形,有单侧椎弓根、单侧关节突、单侧横突、单侧或者双侧椎板,并且与临近椎板完全分节或者融合.47个楔形椎体表现为脊柱侧后凸畸形,有双侧不对称的椎弓根、关节突和完全分节的椎板.33个蝶形椎体表现为脊柱后凸畸形,有双侧对称的椎弓根、关节突和独立的椎板.结论 先天性脊柱形成障碍畸形的分型和治疗应该同时考虑椎体后部形态结构.
作者:毛克亚;王岩;张永刚;刘郑生;肖嵩华;刘保卫;朱守荣;王征;张西峰;陆宁;张雪松;崔庚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臀肌挛缩症的疗效.方法 自2002年6月开始我院采用关节镜下治疗臀肌挛缩症15 例患者29侧病变.术前进行临床分型以判断挛缩组织范围;手术在组织腔室内操作,对挛缩组织行逐层切割松解;术后尽早行功能锻炼.结果 所有病人均获得了随访6~32个月,优良率100%.术后无伤口血肿、感染、神经损伤等合并症.结论 关节镜技术应用对软组织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美观、经济的手术方法.
作者:田向东;陈宇明;林顺福;王正义;黄沪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回顾性研究关节镜下应用人工韧带重建膝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 应用LARS人工韧带对16 例交叉韧带损伤行关节镜下重建,术后予以早期康复锻练,对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55~96 min,平均65 min.16 例均随访3~30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无滑膜炎、韧带断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按照IKDC评分标准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估,术后膝关节功能均得到良好恢复.结论 LARS人工韧带的应用能避免取材部位的并发症,操作简便,可早期康复锻炼,极好的恢复关节屈伸度,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徐友高;李百川;胡居正;王勇;朱成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回顾分析腰椎管内外肿瘤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7月我院共收治42 例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确诊为椎管内外肿瘤的患者,对两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找出其不同点.结果 腰、骶椎椎管内外肿瘤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相似,极易误诊,应综合归纳分析,鉴别诊断以MRI有价值.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应详细进行体格检查,对疑似腰、骶椎椎管内外肿瘤者应行MRI检查,以防误诊.
作者:覃松;王凯;李永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2002~2008年采用逆行旋入式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38 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 料本组38 例,男性26 例,女性12 例;年龄20~68 岁,平均40 岁.新鲜骨折32 例,陈旧性骨折及骨不连6 例.
作者:李春青;洪云峰;杨荣华;解永林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和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1年5月至2008年10月18 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分为椎间孔内型及椎间孔外型,分别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切除椎间盘、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经横突间入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术.结果 本组18 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2年.疗效按日本整形外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优14 例,良2 例,可2 例,优良率达88.9%.结论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的突出部位分为两种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作者:赵宙;施永彦;张功礼 刊期: 2009年第10期
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ic imaging,3D-CTA)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的一种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有学者将其称为经静脉CT血管造影,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而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的诊断和治疗中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
作者:牛宁奎;冯世庆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肱骨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21 例,其中男6 例,女15 例;年龄35~78 岁,平均58.3 岁.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以Neer评分评估其功能,优7 例,良13 例,可1 例,优良率为95.24%.结论 髓内钉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易、术后能早期功能锻炼、骨折愈合快、肩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任世祥;林源;曲铁兵;杨晋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应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脊椎后正中入路椎管减压后应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23 例.结果 经6~16个月随访,椎体压缩高度由术前的前缘32%和后缘75%恢复到术后的前缘92%和后缘98%;Cobb角由术前平均22°,恢复为术后平均3°.脊髓神经功能明显改善,除1 例好转,其余12 例均获得良好效果.结论 钉棒系统是一种理想、安全、有效的脊柱骨折内固定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等优点.
作者:安彦军;赵连河;王世东;郑明;徐亮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治疗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6 例经手术治疗的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理类型及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结果 本组病例髓外硬膜下肿瘤占75%,髓内肿瘤占25%.肿瘤全切除率87.5%,其中髓外肿瘤全切除率达100%,髓内肿瘤全切除率50%.术后症状改善、恢复满意14 例,Frankel分级提升1~2级,1 例症状无变化,1 例症状加重,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手术全切除后预后良好,MRI检查是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枕颈结合部内固定器有效地重建脊柱稳定性,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了神经损伤并发症.
作者:张力;靳安民;舒小秋;于博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疗效和MRI T2脊髓高信号(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ISI)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132 例因OPLL行手术治疗的病例,其中前路手术46 例,后路手术59 例,前后路联合手术27 例.统计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分析不同术式的疗效及MRI T2脊髓高信号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三组病例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路组改善率为(74.95±9.83)%,后路组改善率为(69.90±9.56)%,前后路联合组改善率为(76.61±10.19)%,前路组和前后路联合组的改善率均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有ISI组改善率为(67.04±7.91)%,无ISI组改善率为(77.88±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三种术式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前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改善率优于后路手术;b)术前无MRI T2脊髓高信号者的预后相对较好.
作者:武刚;申勇;杨大龙;智新力;李志远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疲劳状态下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 4月龄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臀肌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20 mg/kg),每周1次,共8周.实验组,置于跑步机中,以1km/h速度匀速跑动;对照组,生理状态下正常负重.分别于2、4、6、8周处死动物,一侧股骨头行病理学检查,一侧行生物力学检查.结果 建立了股骨头坏死模型,病理学上单位面积内骨小梁面积、骨小梁宽度、每高倍视野单位面积下空泡陷窝率,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生物力学上实验组中各个时期骨小梁刚度低于同期对照组;大形变、压缩能量吸收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 成功建立了疲劳状态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突出了机械负重在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是研究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良好实验模型.
作者:马信龙;孙智超;马剑雄;张华峰;王志钢;张园;王晨光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儿童肘关节脱位合并神经损伤临床少见,容易误诊和漏诊.自2005年7月至2008年8月以来我们诊治了2 例儿童肘关节脱位并神经损伤患者,结合有关文献和临床实践,就其损伤机制和治疗方法探讨如下.
作者:胡泽元;黄祖霞;杨永林;胡旭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两种不同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方式创伤大小的比较.方法 对50 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5 例行前路小创伤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R组),25 例行常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S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起床活动时间、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近期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创伤大小的观察,R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起床活动时间均明显好于S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平均12个月(6~24个月)随访,JO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小创伤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可获得与常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同样的效果,但该手术方法时间缩短、出血量减少、手术创伤小.
作者:吴国保;郑德福;吴蔚华;李健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原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 使用显微内镜椎间盘手术系统从后路对19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的患者进行微创治疗.结果 19 例平均随访36个月,优13 例,良4 例,可2 例.结论 使用椎间盘镜治疗原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方法有诸多优点,不经原切口,不直接剥离硬膜表面的瘢痕组织,减少损伤硬脊膜、神经根的风险,并且大限度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作者:罗绍坚;钟诚凡;张琛海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患者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174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翻修患者的MRI资料.结果 本组174 例,男102 例,女72 例;年龄28~81 岁,平均46.8 岁.距初次手术时间7 d~6年.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行MRI检查,其中61 例同时行Gd增强扫描.结论 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翻修的原因大多能很好的做出诊断,但对椎弓根螺钉位置不当引起的神经根刺激却不如CT.
作者:贺宝荣;郝定均;吴起宁;宋宗让;刘团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提高对晚发型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2 例晚发型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的病例,并通过文献复习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总结,同时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加以鉴别.结果 例1,患者女,12 岁,以步态蹒跚、行走困难为主要表现就诊,髋关节MRI示双侧股骨头骨骺变扁、碎裂、信号异常.腰椎MRI示各椎体和椎间盘形态异常,椎体上下角不整齐,诊断为晚发型脊柱骨骼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例2,患者女,8 岁,以双手近端指间关节肿痛为首发表现就诊,X线表现:脊柱和四肢骨普遍骨质疏松,骨化延迟,骨骺发育不良,尤以双手关节为著.椎体普遍变扁且终板不规则,诊断为晚发型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结论 晚发型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是一种主要累及关节软骨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易引起双手小关节和下肢关节受累,故临床上应结合病史、体征、辅助检查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鉴别,避免因误诊而导致不恰当地使用免疫抑制剂.
作者:张利霞;张莉芸;段锐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18 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即受压节段两端行部分椎板切除,中央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23 例患者接受传统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作为对照组(B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改善率、减压程度、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进行随访,并比较评估.结果 41 例全部获得随访,JOA评分恢复率A组为(62.0±26.4)%,B组为(62.7±19.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术后MRI均显示椎管减压充分,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A组为(2.75±2.68)%,B组为(5.23±2.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A组为(7.21±4.07)°,B组为(13.16±6.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者A组为22.2%,B组为5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获得了良好的神经减压效果,与传统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相比,在对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影响以及轴性症状发生率等方面有明显改善.
作者:许春雷;李正维;周伟;郑连杰;李靖年;南丰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