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志军;赵景明;刘宝龙
目的 分析100 例不稳定性踝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11月,对100 例成人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本组入选病例中排除踝部开放性骨折和Pilon骨折.其中男49 例,女51 例;年龄18~81 岁,平均50 岁.按Danis-Weber分型,A型7 例,B型58 例,C型35 例.按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21 例(Ⅲ度7 例,Ⅳ度14 例),旋前-外展型Ⅲ度8 例,旋后-外旋型64 例(Ⅲ度9 例,Ⅳ度55 例),旋后-内收型Ⅱ度7 例.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和疗效评估.结果 随访时间4~26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为12.6周.本组评分68~100分,平均88.6分;优(90~100分)37 例,良(80~89分)49 例,一般(70~79分)13 例,小于等于69分为差1 例,优良率为86%.结论 正确手术方案制定和操作是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沈超;付备刚;傅跃龙;王秀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回顾性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及随访情况.方法 自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采用PKP治疗60 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7 例,女43 例;年龄66~82 岁,平均71 岁.行双侧椎弓根入路置入球囊撑开复位后用骨水泥填充,观察椎体高度、脊柱后凸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下腰痛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法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价表分别评估.结果 随访5~36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压缩椎体高度有所恢复,随访期间高度无明显丢失,视觉模拟评分、下腰痛JOA评分法、Oswestry功能障碍评价表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复位效果好、疼痛缓解好等优点,短中期随访疗效满意.
作者:项东全;程仙甫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髋动力带锁钢板(anatomical dynamic hip locking plate,ADHLP)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femur plate,LPFP)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63 例股骨转子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 例,女24 例;年龄35~89 岁,平均68.5 岁.骨折按AO分型,A1型15 例,A2型32 例,A3型16 例,分为髋动力带锁钢板治疗组35 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组28 例,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平均下地时间、Harris评分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动力带锁钢板、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各型股骨转子部骨折疗效满意.髋动力带锁钢板有固定牢靠、负重时间早、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作者:谢晓明;肖建军;罗锡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66)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40 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男24 例,女16 例;年龄37~75 岁,平均50.5 岁.病程3个月~9年,平均3年.结果 本组40 例患者于术后6~8个月椎间植骨均达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随访3~12个月,平均8个月.全部患者植骨未出现椎间高度的再丢失,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无植骨块松动移位、断板、断钉和滑脱现象发生.40 例患者中,优17 例(42.5%),良18 例(45%),可3 例(7.5%),差2 例(5%),总有效率为95%.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肯定.
作者:邢志军;赵景明;刘宝龙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对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对34 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男21 例,女13 例;年龄30~68 岁,平均49 岁.按Muller分型[1],A1型14 例,A2型8 例,A3型3 例,C1型4 例,C2型3 例,C3型2 例.结果 34 例患者获10个月~2年的随访,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5周,平均愈合时间11.5周.无血管神经损伤、感染、膝关节内外翻、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按Merchan膝关节评价标准评定,优23 例,良8 例,可3 例,优良率91.2%.结论 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便于早期膝关节锻炼,是一种疗效较好的生物学固定方法.
作者:黄兴力;袁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颈椎病多节段前路减压手术中融合与非融合技术组合使用的应用指证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杂交技术治疗涉及多个节段的颈椎病18 例,其中男11 例,女7 例,年龄28~52 岁,平均36.7 岁.18 例中,脊髓型颈椎病8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 例,混合型颈椎病7 例.非融合间隙均为1个,其中采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16 例,颈椎动态稳定器2 例.单间隙融合5 例(椎间盘摘除cage植入),2间隙融合11 例,3间隙融合2 例.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和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定,按Odom标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18 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2.9个月(15~42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脊髓功能改善明显,未出现钛网下沉、假体松动、颈椎反屈、融合节段假关节形成及二次手术.融合节段术后融合时间平均5.2个月(3~9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8分(7~12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4.9分(12~17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Odom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10 例,良5 例,尚可3 例,优良率83.5%.结论 颈椎病多节段融合手术中选择性组合使用非融合技术,能够减少融合节段,降低长节段融合后邻近节段的应力,为预防邻近节段退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
作者:牛云飞;何大为;石志才;安晓飞;白玉树;李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股骨头坏死是由于破坏了股骨头的血液供应所造成的终结果,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有多种学说,目前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包括患者有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病史,长期过量饮酒致酒精中毒,有创伤病史,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等.
作者:王湛;王天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开放性手术内固定对不稳定性浮肩损伤的治疗疗效.方法 自2006年5月至2011年8月,对每例不稳定浮肩患者作个性化分析,评估伤情、手术入路及骨折、脱位固定器材类型、数量、模拟固定位置等,采用手术内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浮肩15 例,其中男11 例,女4 例,年龄23~65 岁,平均37.5 岁.结果 除1 例外地民工患者无法随访外,余14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8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完全愈合,未出现骨折移位、钢板断裂、断钉及其他手术并发症.按Herssovici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价,优5 例,良7 例,可2 例,优良率为85.7%.结论 通过开放手术内固定修复固定受损的肩胛上悬吊复合体结构,术后配合功能活动,对不稳定性浮肩损伤多能取得较满意的中、远期临床效果.
作者:刘文源;王义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治疗跟骨骨折患者25 例28足.其中男19 例,女6 例;年龄20~65 岁,平均37.8 岁.术前均行跟骨轴位、侧位X线检查,并进行CT平扫加重建.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9足,Ⅲ型9足.术后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功能情况.结果 术后25 例均获得8~18个月随访,平均11.2个月,术后伤口感染3足,2足浅表感染,1足深部感染,所有跟骨后关节面和跟骨长度、宽度、高度均恢复满意,无内固定物并发症发生.骨折于术后9~16周愈合,平均10.6周.随访期间后关节面均无塌陷发生,X线片示Bhler角和Gissane角、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按照美国踝足外科学会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16足(57.14%),良9足(32.14%),差3足(10.71%),平均88.7分,优良率89.29%.3足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微小、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疗效佳等优点,也适合治疗软组织挫伤严重、切开复位内固定禁忌的跟骨骨折患者.
作者:杨万雷;钱宇;平建锋;梁文清;孙文东;车斌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下腰椎脊神经根分出部位与盘黄间隙的解剖关系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67 例经后路手术治疗存在盘黄间隙狭窄的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MRI显视和术中所见,将下腰椎脊神经根分出部位与盘黄间隙的解剖关系分为三种类型,Ⅰ型:分出部位在盘黄间隙上缘或以上;Ⅱ型:分出部位在盘黄间隙中部区域;Ⅲ型:分出部位在盘黄间隙下缘或以下;盘黄间隙狭窄分为轻度(2~5 mm)和重度(小于2 mm).对不同类型及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Ⅰ型(88节段):L3~40节段、L4~521节段、L5S167节段;Ⅱ型(69节段):L3~44节段、L4~554节段、L5S111节段;Ⅲ型(33节段):L3~416节段、L4~517节段、L5S10节段;各型节段间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所占轻、重度盘黄间隙狭窄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腰椎脊神经根发出部位在盘黄间隙从L3~4到L5S1有上移的趋势;Ⅰ型和Ⅱ型患者轻度下腰椎盘黄间隙狭窄易出现神经根性症状,Ⅲ型患者常表现为重度盘黄间隙狭窄.明确脊神经根发出的部位与盘黄间隙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明确相关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部位诊断和减压范围.
作者:刘意强;杨文彬;韦国平;王成日;杨福成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在髓芯减压基础上行自体松质骨带骨髓植入的方法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采用髓芯减压并自体松质骨带髓植入术治疗14 例(15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其年龄均在23~50 岁之间,均为Ficat分期Ⅰ、Ⅱ期.术前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平均分为(5±0.62)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0.8±6.5)分,MRI所示的低信号区占股骨头体积的(32.6±6.4)%,术后对症治疗,定期拍片复查.结果 本组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12个月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优于术前,上升为(92.2±6.4)分,患者髋部疼痛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增大;MRI显示无一例发生股骨头表面塌陷,股骨头坏死区域明显较术前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髓芯减压并自体松质骨带髓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稳定率好,可显著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活动功能,延缓该病的继续发展,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
作者:汪庚申;刘海军;牛存良;黄国源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固定平台和旋转平台假体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应用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38 例49膝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男13 例19膝,女25 例30膝;年龄42~78 岁,平均年龄(62.47±9.64) 岁;骨关节炎24 例28膝,类风湿性关节炎11 例18膝,创伤性关节炎3 例3膝;膝内翻畸形29膝,外翻畸形12膝;所有患者均采用膝前正中切口内侧髌旁入路,均未进行髌骨置换,其中采用固定平台假体置换26膝,采用旋转平台假体置换23膝.结果 除1 例骨关节炎患者失访,其余37 例48膝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6~72个月,平均为47.73个月.所有病例术后无伤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和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除1 例旋转平台假体在术后1年出现假体脱位,其余均获得满意效果.两组术后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19,P>0.05和t=1.044,P>0.05).结论 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TKA术后的早期临床疗效相近,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华强;钟传山;刘宗超;严光建;吴佳奇;黄家骏;马川;罗兵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三种经后路切开复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行单节段胸腰段骨折手术治疗患者88 例,分为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短节段固定组(A组)、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组(B组)、单纯短节段固定组(C组),通过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面Cobb角变化、内固定失败率(断钉、断棒及退钉等)及功能恢复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1~40个月,平均19.2个月.三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术前及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比较,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1年时差于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两组间比较,A、B组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在内固定失败发生率均较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及出血量,B、C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功能恢复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可以增强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降低术后矫正角度的丢失及内固定的失败率,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史建国;桑庆华;焦尚起;王廷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急诊经内踝截骨入路治疗复杂距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6年10月至2011年7月共收治复杂距骨颈骨折16 例,男10 例,女6 例;年龄18~62 岁,平均39 岁.其中HawkinsⅡ型9 例,Ⅲ型7 例,截断的内踝及骨折的距骨均用加压螺钉固定,伤后至就诊时间1.5~6 h.结果 16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69个月,平均38个月,全部骨折均临床愈合.依据Hawkins评分结果平均,优6 例,良6 例,可3 例,差1 例.结论 急诊经内踝截骨入路治疗复杂距骨颈骨折,疗效好,并发症少.
作者:喻单根;张建河;李宏杰;吕飞;路露;李梦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和分析Gamma 3钉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122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病例资料,其中实施Gamma 3钉内固定治疗者60 例(男16 例,女44 例;平均年龄71.8 岁),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者62 例(男17 例,女45 例;平均年龄72.1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原因、骨折类型、并发症、围手术期处理、术后治疗等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所有病例均随访6~25个月,平均12.5个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DHS组显著长于Gamma 3钉组(P<0.01);术后并发症DHS组显著高于Gamma 3钉组(P<0.05);术后骨折愈合时间DHS显著短于Gamma 3钉组(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良好率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法各有优缺点,术前应正确评估患者生理和心理状态及骨折类型,合理地制定手术策略.
作者:胡钟旭;杜恒胜;李东卿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自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对59 例(62膝)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患者在关节镜下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手术,男24 例,女35 例;年龄26~65 岁,平均47.6 岁.全部患者术后积极康复训练.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12~27个月,平均16个月.比较手术前后髌骨倾斜角、外侧髌股角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Lysholm功能评分术前、术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关节镜下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具有创伤小、精确彻底、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对于膝前区疼痛伴髌骨外侧倾斜且软骨退变轻的患者疗效满意.
作者:支军龙;刘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单侧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临床多见,但双肩关节脱位合并双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患者实属少见,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于2013年5月1日收治1 例双肩关节脱位合并双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牛会彬;邓岗西;刘中国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经前外侧入路前内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经前外侧入路前内侧钢板固定技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26 例,男15 例,女11 例;年龄18~69 岁,平均41.6 岁.交通伤16 例,摔伤4 例,高处坠落伤3 例,运动伤2 例,多发伤1 例.其中肱骨中段骨折19 例,中下1/3骨折7 例.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55~100 min,术中出血90~230 mL,无输血.随访5~27个月,平均13.6个月.26 例患者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11~26周,平均19.2周.无一例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和切口感染.肩关节功能按Neer评分,优24 例,良2 例;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23 例,良3 例.结论 前内侧钢板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对上臂神经干扰小、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丁茹虎;吴振岭;徐伟;李继斌;伍正根;孟春明;王自鸿;杨伟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闭合性股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12月至2012年2月,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闭合性股骨中段粉碎性骨折150 例,其中男114 例,女36 例,年龄18~68 岁,平均35.3 岁.按Winquist-Hansen分类,Ⅰ型35 例,Ⅱ型38 例,Ⅲ型40 例,Ⅳ型37 例.闭合复位76 例(A组),切开复位自体骨移植74 例(B组).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远期疗效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7 例失访,143 例获得随访,时间为6~21个月,平均9.3个月,术后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A组中股骨颈骨折1 例,延迟愈合3 例,骨不连1 例,相应治疗后均骨性愈合;B组中延迟愈合2 例,未作特殊处理自行愈合.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远期疗效按马元璋功能评定标准评定,A组:优39 例,良27 例,可7 例,优良率90.41%;B组:优32 例,良28 例,可10 例,优良率85.71%,经统计两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中段粉碎性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对骨折端及骨块的血运干扰小、不破坏骨折处的血肿、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远期疗效好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但需要掌握手术时机,严格按照程序操作,密切术后随访,定期行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相关并发症,尽早恢复肢体功能.
作者:胡晓春;张兴祥;周志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在整个脊柱三维运动过程中,胸腰椎区域处于其应力转折区,也是脊柱瞬时运动的高应力变量区,处理该处伤患问题是临床上常需面对的问题.有资料统计,胸腰段脊柱骨折约占全部脊柱骨折的50%[1].长期以来,传统的正中切口入路成为处理此类问题的首选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Watkins提出了经椎旁肌间隙实施后路手术以来,经过多年这一观点和方法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对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式的解剖生理基础和应用做些回顾,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作者:李建新;陈晓陇;李海生;尚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