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路;郭少丽
目的观察分析胃溃疡癌变边缘胃粘膜组织细胞形态变化,以引起对胃溃疡癌前病变相关因素的注意.方法收集本院病理科1982~2001年间病理证实的胃溃疡癌变104例.结果 104例溃疡癌变,溃疡边缘胃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及浅表胃炎,其中69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性胃炎,65例伴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上述病变以中、重度为主.38例伴淋巴细胞反应.结论胃溃疡边缘粘膜上皮长期慢性炎症等刺激可促使不典型增生,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是较为肯定的癌前病变,重度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上皮化生有恶变趋向,粘膜淋巴细胞反应可能与癌变进程有一定联系.
作者:符志龙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现在能用于F-820型血细胞计数仪的溶血剂的配方已有多种报道,每种溶血剂各有其特点,而我们研制的溶血剂又是一新配方,在近两年的使用中,使用效果非常满意.现对此溶血剂的性能作一评价.
作者:饶万楷;刘兴;陈芳华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患者男性72岁.因突然意识不清伴左侧肢体运动不灵2小时于2002年3月18日入院.患者曾于1993年2月因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胆囊炎、慢性肾炎住院时发现有Ⅱ型糖尿病,出院后除发生急性感染时用胰岛素外,一直采用控制饮食和达美康口服40mg,每日2次控制血糖.查体:血压156/112mmHg,嗜睡状态,双侧瞳孔等大,呼吸平稳,两肺少许湿罗音,心界向左扩大,心音强弱不等,无杂音,左鼻唇沟变浅,左侧肢瘫,肌力Ⅱ级,腱反射消失,左巴氏征阳性.实验室:尿糖及酮体(-),血糖2.07mmol/L.心电图:房颤.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立即静注50%葡萄糖120ml,病人神志逐渐清晰,继以用10%葡萄糖500ml静滴,患者渐渐能回答问题,肢瘫及肌力恢复正常,病理反射消失.诊断:达美康引起低血糖致偏瘫.
作者:刘清平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寻找深度大面积烧伤的早期治疗方法.方法大面积深度烧伤于4~5天即行切痂,以异体甘油皮为支架,将有限的自体皮制作成微粒皮后均匀地复合植于创面.结果对5例共12个肢体2个躯干进行早期切痂后异体甘油皮+自体微粒皮的复合移植,成活后的创面平坦、外观平整、颜色淡红或近似正常皮肤,触软、收缩少.结论异体甘油保存皮+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是大面积深度烧伤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罗文福;张先安;关少强;罗苑青;郑崇武;金树广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总结改良根治术一式(Auchincloss术式)治疗乳腺癌Ⅰ-Ⅲ期的术后疗效,研究其适应症.方法分析我科1995年3月~2001年9月用Auchuincloss术式治疗35例Ⅰ-Ⅲ期乳癌病人之术后半年至3年生存率、并发症和复发率.结果:术后随访半年至3年,生存率100%,无近、远期并发症,复发率2.86%(1例).结论改良根治术一式(Auchincloss术式)可用于治疗乳腺癌Ⅰ-Ⅲ期,同时术后综合治疗非常重要.
作者:蔡志强;龚永生;廖辉;吴厚琴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我院耳鼻喉门诊从2001年5月到9月,利用负压器清洁耳道分泌物,对耳科248例病例的诊治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安;陈奕辉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患者男性,16岁.因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剧24小时,于2001年7月16日入院.患者自幼体健,无慢性腹痛及肠胃手术史.于入院24小时前午饭后食麦李子四枚.食后2小时自觉上腹部不适,逐渐出现脐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在门诊予解痉、对症等治疗.疗效不佳入院.查体:体温、脉搏正常,血压12/8kPa,急性病容,口唇干燥,心肺未见异常,腹肌较柔软,肠鸣音极弱,脐周以下腹部压痛明显,反跳痛轻微,胸腹透未见异常.WBC:11.7×109/L,尿常规化验未见异常.请普外科会诊,并给予消炎,对症治疗.患者腹痛进一步加重,恶心、呕吐频繁,未见肛门排气、排便.WBC升为23.0×109/L,全腹部压痛,反跳痛明显,肠鸣音亢进,偶可闻及高调肠鸣音,B超及腹透均示肠梗阻、腹膜炎转普外科急诊手术探查.术中所见:腹腔有少量淡黄色较混浊之渗出液.阑尾水肿增粗约2×1.5×12c,表面有黄色脓苔,张力大,并在蛔育部可见三枚大小不等之粪石,呈褐黑色,质软,大约为5×3×2.5c.病理证实为未消化之果皮、果肉及一些纤维组织和食物残碴.手术清除粪石,行阑尾切除术.六天痊愈出院.
作者:张菊平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咳喘灵贴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设立治疗、对照两组,治疗组(59例)在背部胸椎1~6两侧(定喘、大杼、风门、肺俞、心俞)用咳喘灵贴膏(由麻黄、杏仁、半厦、地龙、白芥子组成)贴敷,对照组(25例)用斯奇康注射液肌肉注射,两组均连续用药20次,用药前后记录患者临床症状,拍胸部X线片,测定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和T细胞亚群(CD3、CD4及CD8)水平,并随访0.5、1年.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达93.2%,胸部X线片改善总有效率为40.7%;对照组分别为80.0%和20.0%.停药后0.5、1年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91.5%、89.8%,对照组分别为80.0%、76.0%.总有效率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IgG和CD8的变化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咳喘灵贴膏能调节免疫功能,是一种疗效高、远期疗效好的透皮吸收剂.
作者:蔡秋生;崔翔;周三杰;孙向荣;田敬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我科对收治的部份甲状腺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采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选取近5年共176例,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黄强钦 刊期: 2002年第08期
1.临床资料1.1 对象与方法心肌梗死病人83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31例,年龄28~80岁,平均56岁.心肌梗死的诊断按WHO规定.治疗除卧床休息、吸氧、监护、对症支持等一般治疗外,符合溶栓条件的均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条件:相邻或相关两导联ST段持续抬高≥1mm(肢导)≥3mm(胸导)时间≥30分钟,无溶栓禁忌症.溶栓方法:尿激酶50万单位加20ml液体静推,然后再用100万单位加100~150ml液体静脉点滴,30分钟内滴完.再通指标:胸痛缓解;ST段2小时内下降≥50%;酶峰前移;再通心律失常出现.
作者:王中标 刊期: 2002年第08期
对于我院1998~2000年门诊前列腺炎患者的680份前列腺液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对细菌进行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牛安琳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减少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新方法.方法 120例孕妇剖宫产术前15min外周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10ml,观察术中子宫收缩情况及出血量,同时与对照组130例剖宫产术孕妇比较.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37%,催产素及麦角新碱的使用率均小于对照组,并且副作用少.新生儿预后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剖宫产术术前应用葡萄糖酸钙是减少术中出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心耸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笔者从1990年以来采用自拟定喘汤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10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定波 刊期: 2002年第08期
庆大霉素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近几年来,我们用其针剂外敷治疗烧伤,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石金平;曹志武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我科自1998年以来采用电针夹脊穴加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彭建民;曾少平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复方大黄汤延缓非透析慢性肾功能衰竭(N-D CRF)进程的作用.方法 34例N-D CRF患者随机分二组:对照组16例,采用低蛋白饮食(LPD)、对症治疗;观察组18例,在LPD、对症治疗基础上加复方大黄汤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4周.根据Mitch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后观察组b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则无(P>0.05);两组治疗前的同一时期b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同一时期b则有(P<0.05).观察组消化道症状、贫血改善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大黄汤治疗N-D CRF有显著临床疗效,对延缓N-D CRF病程进展有独立的效果.
作者:卓华钦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精液洗涤作为一种近年来开展的新的治疗不孕症的方法,已成为众多不孕症患者的福音.通过精液洗涤可提高精子的活动力,增加受孕机会.
作者:邹翠敏;史凤梅;戴春燕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调查热带海岛环境下烧伤病人细菌感染性药敏情况以指导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法回顾我院1990年1月至2000年12月住院病人创面和血液细菌培养及药敏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从送检标本中检出13个菌属、28个菌种的细菌687株,其中创面培养细菌593株,血液培养细菌94株.细菌检出率排前五位的是铜绿假单孢杆菌、金黄色葡菌球菌、恶臭假单孢杆菌、表皮葡菌和不动杆菌.结论铜绿假单孢杆菌、金黄色葡菌球菌、恶臭假单孢杆菌、表皮葡菌等仍是主要的感染菌种,条件致病菌有逐步上升为烧伤病人主要致病菌的潜在危险,而霉菌感染仍不是烧伤感染的主导菌种.动态了解热带环境下烧伤病人感染菌及药敏情况,以便选择价廉、毒性小而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避免因滥用抗菌药物诱发新的耐药菌株形成有主要意义.
作者:陈彦堃;潘云川;曾德斌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脑电图改变.方法对9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进行脑电图描记.结果脑电图异常93例,总异常率为94.9%.结论脑电图是及时评估病情的有效检查方法.
作者:冯永仁;王淼君;覃淑兰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变化与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发展规律.方法选择35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根据梗死灶体积分为小、中、大梗死组;依据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型,每位患者分别于起病1天、7天、14天第21天进行血浆内皮素浓度的测定.并设30例同期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ET明显升高,21天时血浆ET水平仍显著升高(P<0.01);中、大梗死组的ET明显高于轻型者(P<0.01).结论 ET含量的升高是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监测ET能帮助判断急性脑梗死病情变化和评估预后,对脑梗死的防治起一定的临床指导作用.
作者:卓名;李泽林;陈清 刊期: 200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