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龙;闫英杰;程战伟;冯凯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32~71岁,平均55岁。病灶累及两个椎体者11例,其中C3~41例,C4~52例,C5~64例,C6~74例;累及3个椎体者4例,均为C5~7。颈椎后凸Cobb角为22°~46°,平均35°。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8例,E级2例。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2周以上,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大血管、脊髓、食道、气管损伤。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及窦道形成。随访20~60个月,平均30.6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神经功能1例B级恢复至D级,其余均达E级。术后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0°~5°,平均2.6°,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患者植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3~5个月,平均3.5个月,无内固定松动、脱落、折断、结核复发等并发症。结论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下颈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松凯;倪斌;蓝旭;张军华;王世勇;甄平;益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阿仑膦酸钠在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术后残余疼痛的作用。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后路选择性减压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症患者73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阿仑膦酸钠组和对照组,术后2周开始分别予以抗骨质疏松干预,门诊随访并收集患者腰部疼痛、障碍评分和测量跟骨骨密度、血清钙磷、血清总碱性磷酸酶( alkaline phosphatase,ALP)、Ⅰ型胶原C端肽( serum C-terminal telopeptides of typeⅠcollagen,S-CTX)。结果两组分别有37例、32例患者完成随访,干预前两组各指标无明显差异,末次随访时阿仑膦酸钠组具有更好的腰部功能和骨密度,更低的骨转化指标和术后残余疼痛。结论腰椎侧凸术后使用阿仑膦酸钠抗骨质疏松对退行性腰椎侧凸的术后残余疼痛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作者:盛晓文;钱宇锋;薛峰;陆建民;陈兵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1病例资料病例1:患儿,男,11岁。因不慎跌倒致右膝关节肿胀、疼痛及畸形20 h入院。患儿入院前20 h不慎跌倒,出现右膝关节肿胀、疼痛、畸形、活动受限。门诊摄X线片示:右股骨髁上骨折。出生2岁时诊断为血友病甲型,间断使用凝血因子Ⅷ替代治疗,但无家族血友病史。专科检查:全身皮肤无出血点。右膝关节肿胀明显、畸形、压痛明显,局部皮温正常。皮肤颜色青紫,浮髌试验阳性。右膝关节处于屈膝30°体位,被动活动时疼痛明显。右足感觉运动可,右足背动脉搏动存在。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大于15.6秒,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为115.2秒,血清凝血酶原消耗时间为12秒。右膝DR检查:右膝关节股骨骨骺透过度增加,骨小梁间隔增宽,股骨及胫骨关节面不光整。见弧形压迹,髌股关节间隙明显增宽。髌骨向前外移位,关节囊软组织增厚增浓,以髌骨上方软组织肿胀明显。右股骨远端骨皮质断裂,骨折端向前成角。右膝关节MRI检查:右膝关节囊见大量积液,关节滑膜均匀增厚。滑膜上见条片状低信号影,右股骨和胫骨关节面软骨缺损和软骨下小囊肿影。MRI诊断为右膝关节积液,右股骨髁上骨折,结合临床病史符合血友病性膝关节病表现。入院诊断:a)血友病甲;b)右膝血友病性关节病;c)右股骨髁上骨折。入院后予以右下肢皮肤牵引,血液内科会诊行凝血因子Ⅷ20 IU/kg·d静脉滴注10 d替代治疗。每周床边复查X线,调整皮牵引位置及重量。皮牵引23 d见骨折断端连续性骨痂生成,停止皮牵引。改用右髋“人”字支具外固定2个月。2个月后拆除支具,床上活动3周,逐渐扶拐行走(图1~3)。
作者:周颖;孙祥水;范毓华;楼跃;江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分别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 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plate,PFLP),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7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骨折类型、患者经济情况等选择手术方式。PFLP ( A组)29例,其中EvansⅢ型17例,EvansⅣ型9例,EvansⅤ型3例。PFNA( B组)42例,其中EvansⅢ型19例,Ev-ans Ⅳ型15例,Evans Ⅴ型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骨折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X线曝光次数、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通过来院复查、电话随访、上门随访了解功能恢复情况,行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本组病例随访9~43个月,平均24.3个月,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随访中3例死于其他系统疾病。PFNA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曝光次数、下地负重时间较PFLP均有显著优势( P<0.05)。在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上,PFNA和PFLP无明显差异( P>0.05)。两组病例EvansⅢ型优良率94.42%。EvansⅣ型优良率82.85%,Evans Ⅴ型优良率47.92%。结论 PFLP和PFNA是目前临床上微创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常用的器械,代表着髓外、髓内两大系统。相比之下PFNA具有显著优势,是理想的内固定方法,临床值得推广。随着骨折复杂程度的增加,手术难度也在增加,手术的并发症也在增加,优良率也出现了下降。PFNA治疗费用较高,对EvansⅣ、Ⅴ型的骨折治疗上价值更高。PFLP治疗费用适宜,对Evans Ⅲ型,效果明显,对于Evans Ⅴ型具有很高的失败率,应避免使用。股骨粗隆间骨折,多为高龄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对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同样尤为重要。
作者:朱龙;闫英杰;程战伟;冯凯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承办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是国内修复重建外科领域惟一核心期刊。期刊于1996年率先被国际权威医学数据库--MEDLINE及美国《医学索引》( IM)收录,此后相继被美国化学文摘( CA)、俄罗斯《文摘杂志》( PЖ)、《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 JICST)、荷兰Scopus数据库、波兰《哥白尼索引》、美国剑桥科学文摘( CSA)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此外,期刊还持续被国内三大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据《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期刊影响因子为0.773,总被引频次为2226,在11种烧伤外科学、整形外科学类期刊中综合排名位居第1位。期刊于2011年获评“第2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3年、2014年分别获评“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和“2013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作者:《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了加快稿件审理流程,方便广大作者办理汇款手续,《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开通了网上支付宝付款方式,作者可通过网上转账至编辑部支付宝账户进行汇款。
作者: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评价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应用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35岁以下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16~35岁,平均年龄28.7岁。单节段突出24例,双节段突出2例,其中L4~517例,L5 S111例。平均随访9个月,分析术前及术后腰痛及腿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变化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效果。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50 min,平均80 min;术中出血量10~25 mL,平均15 mL;术后不同时间点随访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 P<0.01)。末次随访时按照MacNab标准评定,优20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3%。1例发生硬膜损伤。结论经皮脊柱内窥镜手术近期效果优良,创伤小,对脊柱正常结构影响小,是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手术方法。
作者:李大刚;苏培基;陈世忠;吴俊哲;高恒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分析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4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6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实验组接受经多裂肌间隙椎间融合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两组手术时间的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术后3 d,术后2周的VAS评分及术后1个月与术后半年的OD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术后半年植骨融合率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及术后1年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及Taillard指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效果显著,该入路对患者的术中损伤较小,且提高了手术的疗效及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建;刘少;林波;刘丽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比较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缝合锚法与锁骨钩钢板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手术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40例患者,21例用锁骨钩钢板,19例使用缝合锚进行手术治疗,对两组手术病例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缝合锚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方面均小于锁骨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在术后疗效方面对比,缝合锚组优良率94.7%,锁骨钩钢板组优良率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都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采用缝合锚治疗Ⅲ型肩锁关节脱位能简便有效的复位和固定,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切口创伤小,能早期功能锻炼,并且无需二次手术,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勤业;罗亚平;常小波;汤峰;薛兆龙;宁波;徐忠良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动力髋螺钉( 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4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PFNA组17例,DHS组24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负重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FNA组较DHS组平均手术时间短(t=2.704,P=0.018),术中出血少(t=5.009,P=0.006),术后负重时间早(t=2.899,P=0.017),以及术后骨折复位丢失、髋内翻畸形率低(χ2=4.490,P=0.039)。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价,PFNA组优8例,良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8.2%;DHS组优9例,良6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6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2,P=0.047)。两组在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微创、固定牢稳、术后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倪晓辉;朱兴元;田顺林;刘晓冬;张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资料和方法主要介绍研究对象、所用材料、所循方法。包括起止时间、病例的详细情况(性别、年龄分布、部位、侧别、分型、受伤机制等)、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有多少种?比例、开放和闭合、评分或评级等)、影像学资料( X线、CT、MRI,分别叙述其主要表现、特点、比例等)、疾病、影像学、功能等国际标准分型、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手术方法(新方法)的详细介绍(包括麻醉体位、切口与显露、病变处理及术中监测)、术后处理、康复(包括引流、药物应用、离床与负重、特殊治疗)、研究方法、技术(基础)。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应用伸直间隙优先截骨法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对39例患者39膝(骨关节炎36例,类风湿关节炎3例)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应用LDK JOINT PS型假体。术中按术前测量外翻角度先进行股骨远端截骨,再根据胫骨髓外定位装置,行胫骨平台截骨,后行股骨前后、斜面及髁间窝的截骨,髌骨不常规置换。记录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置换前及置换后2,6周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30个月,平均14个月。手术时间平均(118.3±30.4)min,置换后引流量平均(272.7±106.1)mL。置换后6、12周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 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均较置换前明显改善( P<0.05)。术后患者均未出现感染,未出现假体排异反应。结论伸直间隙优先截骨法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减少重复截骨的发生率,显露清晰,操作简便,可以充分保证术后膝关节完全伸直,力线正确。
作者:刘金榜;牛云峰;李广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患者体重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对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手术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地选取2010-2013年接受THA的210例患者(男62例,女148例)按BMI分成不同的组别,分析其临床资料。术前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用人工全髋关节疗效评分标准Harris评分及健康调查简表-36( 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患者BMI与手术时间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2为0.0702。患者Harris评分和SF-36显示,各BMI组患者THA后恢复状况无明显差异性,所有的患者活动功能较术前有了明显的改善。结论 BMI越大的患者手术时间越长,因手术切口暴露时间过长可能造成相关的术后并发症,尤其是增大人工假体感染概率。
作者:米尔阿里木·木尔提扎;赵巍;王利;袁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是由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 WPRIM)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高影响力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处方药广告专业媒体。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尺骨茎突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手术疗效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4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AO分型为A型和B型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均行切开复位T型桡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茎突骨折未作特殊处理,将所有资料按照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尺骨茎突骨折(体部骨折)Ⅰ型组及尺骨茎突骨折(基底部骨折)Ⅱ型组分组进行整理分析,记录病例AO分型及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的X线片测量结果,按照Bunger提出的解剖学评分(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进行解剖学评估,同时进行 Gartland-Werly评分。结果随访时间为7~12个月,平均11个月,64例桡骨远端骨折均愈合。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尺骨茎突骨折Ⅰ型组及Ⅱ型组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解剖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与尺骨茎突骨折Ⅰ型组Gartlant-Werley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与尺骨茎突骨折Ⅱ型Gartlant-Werley评分、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尺骨茎突骨折Ⅰ型组与Ⅱ型组相比,Gartlant-Werley评分、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尺骨茎突骨折与否及分型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解剖学评分无影响,尺骨茎突体部骨折对腕关节功能无影响,但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对腕关节功能有一定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何家文;禹宝庆;黄建明;姜新华;瞿卫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对比分析异体骨接骨板分别联合可吸收螺钉(聚-DL-乳酸)和钛合金螺钉( Ti-6Al-4V)治疗股骨干骨折的应力分布情况,验证可吸收螺钉的强度,为临床提供力学依据。方法利用螺旋CT扫描股骨,将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中,建立股骨三维模型。在proe5.0中建立接骨板模型和螺钉模型(简化为圆柱),装配完成后,导入ansys12.0划分网格、材料赋值,并施加700 N轴向载荷、15 N·m弯曲载荷、15 N·m扭转载荷。结果在三种载荷下6根可吸收螺钉大主应力的大值为5.75 Mpa、6根钛合金螺钉大主应力的大值为24.9 Mpa;两种不同螺钉固定下,股骨和接骨板的应力分布基本相同。结论可吸收螺钉适应于同种异体骨接骨板的固定,与钛合金螺钉相比,具有减少骨头螺钉孔处的应力遮挡的优点。
作者:吴泽海;王永清;董黎敏;周星衡;叶金铎;李毅;毕红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应用脊柱通用系统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应用脊柱通用系统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36例,按照Tile分型方法,本组C1型19例,C2型17例,均采用后路切开复位脊柱通用系统内固定。结果3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均提示骨折复位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未发现内固定松动及断裂。采用Majeed评价标准评定,本组满意31例,良好4例,一般1例。结论对于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导致的垂直不稳及旋转移位,采用后路切开复位脊柱通用系统固定,安全、牢靠、疗效满意。
作者:叶俊刚;赵伟;戴鹏;付纳新;黄晖;刘鹏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皮双侧椎弓根穿刺单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经皮双侧椎弓根穿刺单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28例临床疗效,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椎体前柱高度、Cobb角及活动能力评分。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28例均获得随访至少1年。术后2 d及末次随访结果提示所有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椎体高度、Cobb角及行动能力均取得明显改善( P<0.01)。结论经皮双侧椎弓根穿刺单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可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纠正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生活质量,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同时手术中只使用一个球囊,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潘文明;杨金华;范胜利;张伟;唐天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颈骨折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手术患者,对年龄、性别、骨折类型( Garden分型)、手术复位质量( Garden指数)、受伤至手术时间间隔,复位方式(切开或闭合复位)、术后开始部分负重时间,内固定是否取出8个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然后对各单因素运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其中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85例,随访3~10年,平均5.5年,其中28例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坏死率15.14%,影响股骨头坏死的独立因素分别为:骨折类型,骨折复位质量,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开始部分负重的时间。结论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主要并发症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折类型、骨折复位质量、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开始部分负重的时间是发生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复位质量、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开始部分负重的时间是可控的因素,尽早手术复位骨折内固定,提高骨折复位质量,内固定3个月后开始部分负重均能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现有资料显示,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总体疗效满意,股骨头坏死率低,手术简单易行,技术要求低,创伤小,对于全身状况良好、预期寿命较长,骨质质量尚好的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例,以及年龄较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建议首选内固定治疗。
作者:顾小明;黄立新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