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肛周肌群的解剖关系及其在排便控制中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崔龙;李忠仁

关键词:解剖关系, 排便控制, 肛门失禁, 预防和治疗, 形态学, 临床治疗, 肛周结构, 肛肠疾病, 组织学, 并发症, 手术, 功能, 分歧
摘要:小儿肛门失禁常是肛肠疾病和手术的并发症,熟悉肛肠及其周围解剖是预防和治疗肛门失禁的前提.但是对于肛周结构及肌群的形态学认识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1)(2)(3)(4)(5),对其在排便控制中的作用至今仍有分歧,致使临床治疗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为此本文对1-5岁小儿肛周肌群进行了解剖和组织学观察,对其功能进行了讨论,为临床提供形态参考.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尿道下裂修复术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探讨尿道下裂修复术的手术方式与治疗结果的关系.方法对10年来尿道下裂修复术9种方式和4种取材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术者的临床经验以外,手术方式和取材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其成功率为:隧道式皮管法86.4%,带蒂包皮岛瓣法82.1%,膀胱粘膜法82.2%.结论本组采用的尿道下裂修复术9种术式和4种取材各具优缺点,其中隧道式皮管法、带蒂包皮岛瓣法和膀胱粘膜法的成功率较高,值得深入研究改进.

    作者:董德欣;岑松;刘元晓;冯雄;戴布民;钟江;王为服;王安方;蔡德海;黄卫;卫陈健;王阳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

    溶栓治疗法近年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措施.在AMI溶栓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再灌注心律失常.再灌注心律失常是指冠状动脉痉挛或血管在短暂时间内闭塞,血流中断,后因自然开放或药物作用、机械再通等,使血流重新灌注心肌而发生新的生理生理生化改变而造成的心律失常,是并发症.[1]本文通过对10例溶栓患者的观察,现总结如下.

    作者:毛秀芳;鲍晓平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

    锁骨骨折是常见骨折之一,是全身骨折的6%左右,治疗方法很多[1,2],对有明显移位的锁骨骨折需手术治疗,若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虽固定坚固,但手术切口大,局部组织损伤较重,我们对锁骨中、外1/3骨折则采用2mm克氏针髓内固定斜形骨折再加钢丝环扎,疗效满意.

    作者:林尤炳;邢益仿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科护士长如何做好科研用药的护理管理T作

    我们肿瘤内科自1999年以来共计接受了十六种抗癌新药、免疫制剂,止吐剂和镇痛剂等药物的临床试验工作,其中Ⅱ期临床试验用药4种,Ⅲ期临床试验用药12种。我们经过近几年的工作总结,得到以下的管理经验,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建红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地塞米松对预防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引起恶心呕吐疗效评价

    目的评估静注地塞米松10mg对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引起恶心呕吐的效应。方法120例术后行硬膜外吗啡镇痛病人,术毕随机静注地塞米松10mg(地米组n=60)或生理盐水2ml(对照组n=60)。结果术后48小时内恶心呕吐发生率:地米组(54例病人中有8例)14.81%,对照组(58例病人中有11例)18.96%。两组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静注地塞米松对预防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引起恶心呕吐的作用不明显,而治疗PONV作用肯定。

    作者:侯瑞礁;周为民;沈伯雄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28例临床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1995~2000年我院共收治28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在45岁以下者22例,46岁以上者6例,平均44岁.有高血压病史5例,发病前曾外伤者1例.

    作者:徐牧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PTCA及支架植入术对不稳定心绞痛的QT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对不稳定心绞痛的QT离散度(QTd)和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对50例不稳定心绞痛的患者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于PTCA术前、术后24小时、1周作同步12导心电图并测量QTd及QTcd,并与50例稳定劳力型心绞痛和5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不稳定心绞痛组与正常对照组间QTd及QTcd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经PICA术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QTd和QTcd下降(P值均<0.05)。结论成功的PTCA及支架植入术可降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QTd和QTcd,有利于改善预后。

    作者:陈绍良;段宝祥;耿其吉;张丰富;黄进;罗骏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90Sr/90Y敷贴治愈胸前巨大增生性瘢良一例

    患者男,65岁.自幼胸前正中生长一条状红色肿物,随年龄增长,红色肿物逐渐向两边蔓延生长,并常感觉瘙痒难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患者于1996年6月23日来我科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于第三肋间可见一约24cm×3.0cm大小、高低不平、深红色肿物,触之较硬,界限清楚.诊断:胸前巨大增生性瘢痕.根据患者病情,我们制订了分段、分次、小剂量、多疗程的治疗方案.第一疗程给予1次吸收剂量8Gy,日一次,次一疗程,总吸收剂量为40Gy.1.5个月后复查,敷贴部位的瘢痕变小,颜色变浅,瘙痒较前稍轻,未见炎症反应.

    作者:韩钧凌;陈森良;李三喜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产前子痫20例的整体护理体会

    子痫是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的阶段,病情危重,为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997年1月~1999年12月我院收治子痫患者20例,对这些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谭佳秋;吴幼清;谢玉;刘敏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南京市几种性传播疾病的区域分布特点及防制对策

    性传播疾病主要包括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和腹股沟肉芽中.据南京市1996~1999年法定传染病登记报告结果,该市流行的性传播疾病为梅毒及淋病,其余几种则未见正式报告.

    作者:刘柏林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简易药物雾化器在哮喘急救中的应用

    我科于1998年6月至2000年10月间在抗炎治疗的基础上用简易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病人102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周朝虹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旋转式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33例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旋转式伽玛刀于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9例垂体腺瘤和 4例垂体腺瘤术后残留患者实施旋转式伽玛刀治疗,中心剂量为20-56Gy,平均为35.02Gy.边缘剂量9-27Gy,平均15.54Gy.视神经受射剂量10Gy以下.结果本组获随访27例(6-21个月,平均13.5个月).肿瘤消失9例(33.33%),缩小13例(48.15%),中心坏死3例(11.11%),无效1例(3 7%),死亡1例(3.7%-瘤卒中).肿瘤控制生长率88 80%,症状改善率74.40%,激素水平下降或正常达70.40%.本组有3例大腺瘤采用剂量分割或体积分割的治疗方法,例手术后残留行伽玛刀补充治疗均获得满意的效果.结论旋转式伽玛刀是治疗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

    作者:罗光华;段惠远;陈文飞;陈婕妤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经阴道超声与腹腔镜联合诊治早期异位妊娠

    目的通过经阴道超声与腹腔镜联合诊治早期异位妊娠.方法应用经阴道超声与腹腔镜对43例异位妊娠进行诊治,其中异位妊娠包块<2cm31例.结果经阴道超声(TVS)可对绝大多数<3cm异位妊娠包块作出诊断,尤其对<2cm包块可区分包块与卵巢的界限增加了诊断的准确性.腹腔镜为TVS提供反馈信息,有助于提高TVS的诊断水平.结论TVS用于异位妊娠的诊断在于可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经常规腹部超声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进行早期提示诊断,使得临床医生对治疗有选择性.

    作者:夏飞;陈珊珊;陈友国;沈宗姬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脑梗死加重与高渗透糖治疗的关系

    目的研究高渗糖治疗对脑梗死加重的关系。方法对1994年12月份前用高渗透糖治疗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1995年以后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胰岛素中和治疗124例(B组)进行研究。结果高渗糖治疗脑梗死加重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落糖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予50%高渗糖静脉注射与10%高渗透糖静脉滴注无明显差异.结论高渗糖治疗有使脑梗死加重的危险,应予避免.

    作者:何超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尿白蛋白和β2-微球蛋白对诊断肺心病早期肾损害的价值

    性肺源性心脏病由于长期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体循环瘀血等,常可引起包括肾脏在内的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监测其早期肾功能改变,对预防肾功能衰竭十分重要.我们通过测定肺心病患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白蛋白(Alb)、尿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变化,探讨其在监测肺心病早期肾功能改变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保原;阮佩辉;郭翼华;孙玉芬;林延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川崎病39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川崎病患儿的心血管的改变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39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9例川崎病患儿中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12例:其中冠状动脉扩张4例(33.3%);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8.3%),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16.6%),二尖瓣关闭不全并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8.3%),左心室增大1例(8.3%),合计41.6%。结论川崎病患儿在二尖瓣、三尖瓣及左心室的病理改变发生率为41.6%。拟诊为川崎病的病例,应尽早作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观察心血管病变情况。确诊本病后应尽早使用丙种球蛋白,以减轻、预防对心血管的损害。

    作者:李凤云;黄绍金;吴英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rne,MDS)是一组不均一性的造血系统克隆性干细胞病,其特点在大多数患者为周围血血细胞减少(Pancytopenia)伴有骨髓造血细胞高度增生和发育异常(Dvsplasia),但也有造血细胞增生非常低者,称为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plastic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HMDs)。80%的MDs患者病因不明,发生于接触毒素后,如苯、化疗药物、大剂量放射后也可发生MDS,称为继发性MDS,本文讨论原因不明的MDS。

    作者:郑波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56例进展期胃癌胃者SIMA、CEA、CA50、CA19-9联合检测评价

    目的对5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4种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评价,探索优选检测项目,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准确性.方法应用酶免双抗夹心法测定SIMA和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CEA、CA50、CA19-9,共测定正常对照组33例健康成人和进展期胃癌56例.结果胃癌组4种血清肿瘤标记物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正常对照组SIMA为(8.09±1.94)×103u/L,胃癌组SIMA为(90.47±28.51)×103u/L.SIMA的灵敏度和准确性高于其它3种,与CEA灵敏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SIMA与CEA组合灵敏度升高至81.76%,高于单项灵敏度,高于其它组合灵敏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SIMA是一种敏感的新型血清肿瘤标记物,SIMA和CEA可以作为联合检测胃癌的首选标志.

    作者:陈宜刚;叶军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凝血酶和抑酸剂联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凝血酶和抑酸剂联合治疗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将42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分成2组,对照组以西咪替丁或雷尼替丁静滴,治疗组以对照组治疗上加凝血酶口服治疗.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显效率分别为35.0%,9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1.932,P<0.01).结论凝血醇和抑酸剂联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符传杰;王大贵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纤维支气管镜电视监视下鼻咽癌诊断影响因素观察

    目的观察纤维支气管镜电视监视下鼻咽癌诊断影响因素,提高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方法从1999年4月至2001年2月,对106例鼻咽癌可疑患者在纤维支气管镜电视监视下进行鼻咽活检,观察和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病理报告鼻咽癌34例,鼻咽结核6例,鼻咽癌的检出率30.08%。其中第1期4例,第2期11例。结论熟悉鼻咽解剖标志,保持视野清晰,钳取足够深度,结合CT检查,警惕分泌性中耳炎的鼻咽癌误诊漏诊,是提高鼻咽癌诊断率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奕辉;谢春梅;杨中川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