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产生物膜的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药敏试验探讨

石宗盛;薛世聪

关键词:细菌生物膜, 肺炎克雷伯菌, K-B纸片扩散法, 药敏试验
摘要:目的 探讨产生物膜的肺炎克雷伯菌体外药敏试验的不同,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药敏参考.方法 对临床分离筛选的16株产生物膜的肺炎克雷伯菌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记录24、48、72h这几个时间段的结果 .然后将菌株传种数代至其不产生物膜,再行上述操作.后对两次的药敏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产生物膜的肺炎克雷伯菌24h抑菌圈的毫米数与48、72h结果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生物膜的肺炎克雷伯菌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时,结果 宜在48h后报告,这对于该菌的预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亲权鉴定中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是一种高度多态性和可遗传性的遗传标记 ,通常由2~6 bp的核心序列串联重复而成 ,广泛存在于人类的基因组中.根据其分布于染色体的不同 ,分为常染色体STR基因座和性染色体STR基因座(包括X-STR和Y-STR).常染色体STR基因座是目前亲权鉴定实验室中运用广泛的遗传标记 ,性染色体STR基因座以其独特的遗传特点在亲权鉴定中具有重要的运用价值.本文就STR基因座在亲权鉴定中的运用情况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宋瑞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强生VITROS5.1FS生化分析仪6个血清酶项目的可报告范围验证

    目的 验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α-淀粉酶(AMY)和γ-谷氨酰转移酶(GGT)6个血清酶项目在强生VITROS 5.1FS生化分析仪上的可报告范围.方法 根据CLSI的EP6-A文件的方法并参照美国强生公司提供的验证方案对ALT、AST、ALP、LDH、AMY和GGT可报告范围进行验证.选择高浓度、低浓度血清混合,用生理盐水作为稀释液,将高值血清按1:2、1:4、1:8、1:16、1:32进行稀释,每个稀释浓度平行检测2次,取其均值作为检测值,计算检测值与预期值间偏倚,采用行业标准作为判断标准,以小于可接受大偏倚的大稀释倍数的结果 为可报告范围.结果 ALT、AST、ALP、LDH、AMY和GGT大稀释倍数均为1:8.可报告范围:ALT为6.0~921.6U/L,AST为3.0~687.2U/L,ALP为20.0~1094.4U/L,LDH为100.0~2067.6U/L,AMY为30.0~863.0U/L,GGT为10.0~1289.2U/L.结论 强生VITROS5.1FS生化分析仪检测的ALT、AST、ALP、LDH、AMY、GGT可报告范围基本符合质量目标要求和厂商说明要求,满足临床检验的需求.

    作者:罗中兰;王丽馨;杨沛;李金密;邓少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梅毒血清学检测中RPR前带现象发生率及其与CMIA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在梅毒血清学检测中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前带现象的发生率及与化学微粒子发光法(CMIA)结果 强度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化CMIA、明胶凝集试验(TPPA)及RPR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同济医院101493例患者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评估其RPR试验中前带现象的发生率,应用逻辑回归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 101493份血清标本中,CMIA检测阳性2180例,RPR检测阳性767例,其中RPR前带现象的发生率为3.3%(26/767).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RPR前带现象的发生率与CMIA的样本吸光度值比临界值、RPR滴度明显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及季节性无相关性.结论 在梅毒血清学检测时,RPR前带现象的发生率虽然较低,但应给予足够重视.CMIA试验S/CO值较高的患者,其RPR前带现象的发生率较高.

    作者:汤庆;熊志刚;李辉军;王旭;孙自镛;管青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βB2晶体蛋白的功能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晶体蛋白是脊椎动物眼晶状体上皮细胞的主要成分 ,占晶状体中水溶性蛋白的 90% [1 ] .晶体蛋白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顺序分为α、β和γ3种 ,各自均由许多亚单位构成.其中α晶体蛋白是结构和功能蛋白 ,α 晶体蛋白属小热休克蛋白家族 ,发挥分子伴侣作用 ,可促进βγ-晶体蛋白的正确折叠 ,在应激时可阻止蛋白变性聚集、沉淀及程序性死亡[2 ].γ晶体蛋白占晶状体水溶性蛋白的30% ,其惰性维持晶状体结构.以往研究认为β族晶体蛋白仅仅是一种结构蛋白 ,随着研究深入发现 ,β晶体蛋白也具备功能蛋白的一些特性.

    作者:刘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利用CLSI M100文件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带教带学能力

    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是美国国家标准协会早认定的标准制定机构,其制定的微生物临床检验标准及操作规范被视为相关检验领域的金标准.临床微生物室教师充分利用CLSI M 100文件,结合工作实际,通过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带教带学,让实习同学对药物敏感试验的相关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并熟练掌握,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带教带学能力.

    作者:李泰阶;刘志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245例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

    目的 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及类型,以增强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建立安全、科学、合理的输血机制及预防措施.方法 通过对该院2009-2015年245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与分析,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及各种血液成分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结果 45103例次输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45例,发生率0.54%;输注成分以血浆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为主;有输血史/妊娠史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输血史/妊娠史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 输血存在风险,应严格把握输血指征,严格按照输血程序,积极开展新技术、新方法 ,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雷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谱的检测和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检出率,分析和研究诊治过程中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 选取64例于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该院就诊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设为试验组,选取同时间段就诊的6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检测,比较两组检测结果 阳性率差异.结果 经过研究发现,试验组患者其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抗线粒体抗体(AMA-M2)、抗可溶性肝抗原/抗胰抗原抗体(SLA/LP)、抗肝肾微粒体抗体Ⅰ型(LKM-1)、抗核膜糖蛋白抗体(gp210)、抗可溶性酸性核蛋白抗体(Sp100)、抗肝细胞浆Ⅰ型抗原抗体(LC-1)]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以SLA/LP、LKM-1、LC-1作为特有抗体,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以AMA-M2、gp210、Sp100作为特有抗体.结论 临床上对考虑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应重视对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的检测,有利于早期确诊并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做出判断,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华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GP73和AFP检测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 通过检测肝细胞肝癌、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甲胎蛋白(AFP)和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对比分析AFP和GP73的阳性检出率,探讨GP73和AFP用于诊断肝细胞肝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肝细胞肝癌、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样本,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和GP73水平.结果 在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中,GP73阳性检出率为96.00%,AFP阳性检出率为84.00%,在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中,GP73水平为(702.64±54.35)ng/mL,AFP水平为(6772.4±1942.3)ng/mL,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GP73和AFP联合检测在灵敏度和特异度方面与单独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73和AFP在肝细胞肝癌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和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对于肝细胞肝癌患者早期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钱海根;刘超群;胡焉凡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CA199、CA242、DKK1联合检测在胰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CA242(CA242)、分泌型蛋白Dickkopf-1(DKK1)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112例胰腺癌和58例胰腺良性疾病组及62例体检健康者血清CA199、CA242和DKK1水平,采用Kruskal-Wallis单因素方差分析与Mann-Whitney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ROC)以评价各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 胰腺癌患者血清CA199、CA242和DKK1水平明显高于胰腺良性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76.30、61.2、47.60,P<0.05);CA199、CA242和DKK1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76.7%、69.6%、85.7%,特异度分别为95.0%、96.7%、92.5%,准确度分别为86.2%、83.6%、89.2%,3项指标运用回归方程P=1/[1+e-(-4.163+0.21X1+0.156X2+0.342X3)]综合分析诊断胰腺癌,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4%、90.8%、92.2%;CA199、CA242、DKK1及pre-1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6、0.862、0.886、0.949.结论 检测血清CA199、CA242和DKK1水平对胰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3种标志物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胰腺癌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度.

    作者:陈守庆;薄维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Ⅱ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唾液酸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唾液酸(SA)水平检测在Ⅱ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在该院住院的Ⅱ型糖尿病患者255例,根据尿微量清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为正常清蛋白尿组143例、微量清蛋白尿组56例、大量清蛋白尿组56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8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指标及S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A水平(59.98±10.05)mg/d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55.06±5.97)m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P=0.001),随着疾病进展血清SA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A诊断微量和大量清蛋白尿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95%CI:0.66~0.79)和0.76(95%CI:0.69~0.750),后者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A为糖尿病患者发生大量清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SA与Ⅱ型糖尿病肾病密切相关,通过动态观察血清SA的变化有利于监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

    作者:吕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1708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检测及药敏分析

    目的 调查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耐药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支原体鉴定药敏试剂盒,对1708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进行检测.结果 1708例患者支原体属总阳性率为52.4%,其中解脲支原体(Uu)阳性率、人型支原体(Mh)阳性率、Uu和Mh混合阳性率分别为45.6%、0.3%、6.6%;阳性患者以20~35岁为主;支原体对美满霉素和强力霉素敏感度高,对氧氟沙星和罗红霉素敏感度低.结论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以20~35岁年龄段为主,药物治疗以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好,应避免使用氧氟沙星和罗红霉素.

    作者:胡森安;艾红红;吴惠强;宋海涛;潘成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2015年医院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调查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该院2015年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分布与耐药性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要求对标本进行处理,并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该院鲍曼不动杆菌痰标本及ICU科室检出率高居首位,药敏试验结果 有13种耐药率大于75%(占总药敏试验的86.7%).结论 医院提高标本送检率和药敏试验,依据药敏结果 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有针对性地采取医院感染干预措施,控制耐药菌株的播撒,尽可能地减少或延缓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产生,防止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内感染与暴发.

    作者:赵建江;王胜;陈素梅;李仁杰;叶蕾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某院多重耐药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该院多重耐药菌(MDR)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对药敏结果 进行耐药性分析,并对标本来源、分布科室进行综合评估.结果 送检标本共11218份,分离出细菌3087株,其中MDR 686株,分离率16.4%.MDR中革兰阴性杆菌333株(48.5%),革兰阳性球菌353株(51.5%).检出前几位MDR分别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19株(46.5%),大肠埃希菌197株(28.7%),鲍曼不动杆菌51株(7.4%),铜绿假单胞菌45株(6.6%),肺炎克雷伯菌40株(5.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4株(4.9%).MDR中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率高的是头孢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药物.革兰阳性球菌中耐药率高的是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MDR标本来源,呼吸道、感染性分泌物、中段尿、血液.结论 该院MDR以革兰阳性球菌、阴性杆菌为主,并逐年增多.加强耐药检测,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药敏试验结果 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减少MDR发生,以提高疗效和减缓耐药株的发生.

    作者:贾雪芝;孔焱;李岩;艾尔西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产生物膜的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药敏试验探讨

    目的 探讨产生物膜的肺炎克雷伯菌体外药敏试验的不同,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药敏参考.方法 对临床分离筛选的16株产生物膜的肺炎克雷伯菌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记录24、48、72h这几个时间段的结果 .然后将菌株传种数代至其不产生物膜,再行上述操作.后对两次的药敏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产生物膜的肺炎克雷伯菌24h抑菌圈的毫米数与48、72h结果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生物膜的肺炎克雷伯菌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时,结果 宜在48h后报告,这对于该菌的预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石宗盛;薛世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在丙型肝炎筛检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对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筛查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800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CV-c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并对HCV-cAg或HCV-Ab阳性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CV-RNA进行确诊.结果 以HCV-cAg或HCV-Ab阳性为标准,从8000例血清样本中初步筛查出阳性样本82例,经HCV-RNA确证,其中HCV-RNA阳性73例,阴性9例,HCV-cAg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45.83%和99.98%,HCV-Ab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4.44%和99.90%,联合检测HCV-cAg与HCV-Ab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00%和99.86%.结论 在丙肝筛检工作中,HCV-cAg与HCV-Ab二者有互补性,联合检测HCV-cAg与HCV-Ab有助于提高HCV筛查率.

    作者:刘清银;刘小庆;李华信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西安市乙肝患者HBV基因型分布及临床相关性指标的研究

    目的 研究了解西安市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型分布及其与临床相关性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巢式PCR对389例西安市HBV感染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HBV DNA扩增,后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LFP)鉴定HBV基因型.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五项,速率法检测ALT和AST.结果 西安市389例HBV感染患者基因型分布为HBVB基因型58例占14.9%(58/389),HBVC基因型326例占83.8%(326/389),HBVB/C混合型5例占1.2%(5/389).其中HBVB、C基因型与患者在性别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率、HBVDNA载量水平及ALT和A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基因型患者在HBV携带者和慢性乙肝中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肝硬化和肝癌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C基因型较B基因型更易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结论 西安市HBV感染者存在HBVB、HBVC、HBVB/C混合型3种基因型,以HBVC为主要基因型,B型次之,B/C混合型少;肝硬化的发生与C型存在着一定关系,提示HBVC基因型更容易发展成为肝硬化.

    作者:王威;王海峰;薛飞肖;童开;赵棉;杨玉琮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纤支镜刷检物脱落细胞学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纤支镜刷检物脱落细胞学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9-12月于该院行脱落细胞学检测的纤支镜刷检物标本307例.记录检验结果 ,追溯患者临床资料(X线片,B超,CT内窥镜,病理活检,肿瘤标志物等)诊断结果 ,将两者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刷检物阳性率,符合率).结果 纤支镜刷检物查脱落细胞找到可疑恶性及恶性肿瘤细胞与临床诊断恶性肿瘤符合率为71.76%(61/85),纤支镜刷检物查脱落细胞未找到可疑恶性及未找到恶性肿瘤细胞与临床未诊断恶性肿瘤的符合率为95.95%(213/222),纤支镜刷检物查恶性肿瘤细胞的假阳性率为4.05%(9/222)、假阴性率为28.24%(24/85).结论 纤支镜刷检物脱落细胞学检测对于恶性肿瘤的筛查和辅助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汪彦屿;刘兰;赵玉洁;段妔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某市不同人群全血铜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全血铜在不同健康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为建立不同人群全血铜的正常值范围及微量元素铜合理供给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96237例静脉血标本全血铜的含量进行检测,按不同性别和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女组全血铜含量分别为(981.0±174.1)、(1056.3±232.1)μg/L,女性组全血铜含量显著高于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中男女全血铜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年龄段男女全血铜含量存在性别差异,成年组女性全血铜含量明显高于男性.

    作者:邹昀;张德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监测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监测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患儿14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n=74)和EPO治疗组(n=74),常规治疗组进行常规治疗,EPO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EPO进行治疗,利用新生儿行为测定(NBNA)和智能发育评估(CDCC)评价EPO治疗效果;另选取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148例作为对照组,于出生后的第1、3、5天测定比较HIBD组与对照组血清中EPO水平.结果 HIBD轻、中、重度组血清中EPO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增高,HIBD中度组增高为明显;EPO治疗组NBNA评分在第14天与第28天时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O治疗组在第180天时的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中EPO水平可以作为评价HIBD的指标之一,EPO对于HIBD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其对于HIBD患儿的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杨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保证血凝分析仪测定结果的方法讨论

    目的 保证血凝分析仪血凝结果 的准确性.方法 通过对样本质量、试剂质量、仪器质量和检测的质量控制几个环节分别进行控制.结果 样本质量、试剂质量、仪器质量和检测的质量控制几个方面得到保证后,血凝分析仪血凝测定结果 得到保证.结论 对标本的制作、仪器的质量及检测中的质量控制严格把关,就能得到可靠的血凝分析结果 .

    作者:赵丽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