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红璐;王萍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300万人以上患有 RA ,其发病率为0.3%~0.6%。RA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现认为其发病原因有感染因素、遗传因素和免疫因素,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RA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X射线检查及类风湿因子(RF )检测。随着免疫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自身抗体广泛应用于RA的诊断,主要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P)、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抗体),以及其RF分型(IgG、IgM、IgA)。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提高患者疾病的治愈率。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直接从基因水平检测疾病,提供更可靠的特异性的临床诊断依据。
作者:赵海歌;丑广程;陈占良;王建国;段琳(综述);王淑仙(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大冶市2014年婴幼儿腹泻患儿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并探讨其发病规律。方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2014年1~12月3459例门诊腹泻婴幼儿粪便进行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腹泻婴幼儿A群轮状病毒阳性775例,阳性率为22.40%;其中6个月至小于2岁为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阳性率为35.77%;1、4、10~12月为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时间。男女患儿A群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小于6个月腹泻婴幼儿中,母乳喂养者A群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4.85%)低于人工喂养者(2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该病的发生以6个月至小于2岁婴幼儿为主,应根据其易感人群、传播途径、流行时间做到早预防、早检测、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朱中华;张茂海;张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检测在急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该院收治的急诊患者100例,按照疾病类型分为脑外伤组和心肌梗死组,各50例,均给予心肌酶谱检测,比较两组患者心肌酶谱检测结果。结果心肌梗死组C K水平升高者47例,其灵敏度为94.0%;脑外伤组C K水平升高者50例,其灵敏度为100.0%。两组患者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升高,且两组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急诊检验中采用心肌酶谱检测,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效率,临床意义较大,可考虑将其列为急诊检验的常规项目之一。
作者:罗京资;胡汉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医学理论转向实践、从课堂迈入工作岗位的第一步[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实习是培养检验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是影响学生毕业素质和就业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纽带。实习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实习生能否成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开展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习情况的调查,了解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医院对实习生的带教及管理情况等,有助于促进实习生更好地完成实习,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帮助学校和医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2]。
作者:郝坡;邓晶荣;牟凤林;王静;肖忠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构建编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青霉素结合蛋白2a (PBP2a)转肽酶区基因片段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纯化及鉴定蛋白。方法从临床标本中分离鉴定M RSA ,设计针对编码 PBP2a转肽酶区基因片段的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克隆至pET28a(+)载体,双酶切鉴定并测序,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株;用0.7 mmol/L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利用Ni亲和层析技术纯化目的蛋白;蛋白免疫印迹法(WB)鉴定重组蛋白。结果重组表达载体经BamHⅠ、EcoRⅠ酶切,产物在预期大小处出现条带,测序结果显示有两个碱基突变,无移码突变。所表达的PBP2a蛋白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WB鉴定,在相对分子质量38×103处可见一新生蛋白条带。结论成功构建了PBP2a转肽酶区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了高效表达,制备了高纯度的目的蛋白。
作者:马洪玉;兰小鹏;陈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免疫球蛋白G(IgG)是人血清中百分含量高的蛋白质,约占血浆蛋白的10%~20%,并且是人类5种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M (Ig M )、Ig G、免疫球蛋白 A (Ig A )、免疫球蛋白D (IgD)和免疫球蛋白E(IgE)中主要的类型。这些密切相关的糖蛋白,由82%~96%蛋白质和4%~18%碳水化合物组成,其重链结构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效应。Ig G可以进一步分为4种高度保守的亚型,根据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 IgG1、IgG2、IgG3和IgG4[1],虽然它们在氨基酸水平上超过90%是相同的,但Ig G各亚型的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差异。Ig G各亚型的恒定区不同,特别是铰链区和C H2结构域,这些区域都参与IgG和IgG‐Fc受体(FcγR)与补体C1q的结合。本文就IgG的基本结构及特点,分类及反应特点,各亚型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做一综述,以为临床医学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魏刚(综述);胡志东(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与血小板聚集仪法进行比较,建立用酶标仪测定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HSR)的方法。方法分别用酶标仪和血小板聚集仪对含不同比例新鲜血小板的富血小板血浆进行HSR检测,并对这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重复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酶标仪法和血小板聚集仪法测得HSR分别为(65±24)%和(69±20)%,灵敏度均为20%;采用酶标仪法和血小板聚集仪法对分别含75%、50%、25%球形血小板样品重复测定10次,变异系数(CV )分别为10.3%、5.2%、3.5%和11.0%、6.2%、4.1%;HSR测定值准确度与球形血小板百分比相关,其相关系数 r分别为0.9598和0.9684。结论酶标仪法与血小板聚集仪法对 HSR的测定无明显差异,酶标仪可用于 HSR的标准化检测。
作者:甘新宇;杨洋;赵景岚;于丽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增加,近年来卵巢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卵巢癌是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一种女性生殖系统常见肿瘤,并且其病死率位居妇科肿瘤之首。主要原因是卵巢癌早期症状与卵巢良性病变相似,且进展迅速。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仅有不到25%的患者就诊时属于早期[1]。卵巢癌晚期5年生存率仅20%~30%,且术后复发率高达70%,而早期发现卵巢癌并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与有效的化疗,其5年生存率高达90%[2],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改善卵巢癌预后意义重大。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盆腔检查、宫腔镜、阴道超声、诊断性刮宫和血清肿瘤标志物(T M )对卵巢癌进行诊断,可是至今仍没有高灵敏度的特异指标用于卵巢癌早期诊断、发现复发、监测治疗反应和判断预后。由于附件在盆腔内的位置较深,频繁卵巢外扩散使盆腔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的应用受到限制。而卵巢癌患者在亚临床阶段有一些相关基因的变异,产生一些相应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物即为 TM ,近年来发现其出现在血液或其他体液中并可以被检测用以协助诊断。此外,TM 在影像学改变及出现临床症状前数月即升高[3],因此早期 T M 检测有助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目前, TM已广泛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常用标志物有糖类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等,几种标志物诊断价值并不完全重叠。本文就卵巢癌常用标志物CA125、HE4、CEA及CA724的联合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白珊珊(综述);何雅军(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统计资料共有三种类型: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按变量值性质可将统计资料分为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定量资料又称计量资料,指通过度量衡的方法,测量每一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研究指标的量的大小,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资料,其特点为具有度量衡单位、多为连续性资料、可通过测量得到,如身高、红细胞计数、某一物质在人体内的浓度等有一定单位的资料。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茶多酚对尖锐湿疣(CA)的疗效及其对CA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玉田县医院皮肤科收治的CA患者102例,将其分为3组:A组(单纯激光治疗组)、B组(单纯ALA‐PDT治疗组)、C组(ALA‐PDT联合茶多酚治疗组)。另选取32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于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检测各组血清 HIF‐1α和VEGF水平,对比分析各组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的变化及意义。结果治疗前,A、B、C组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A、B、C组间血清 HIF‐1α和 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A、B、C组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C组血清 HIF‐1α和VEGF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 HIF‐1α和VEGF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A‐PDT联合茶多酚治愈CA并防止其复发的机制可能与降低 HIF‐1α和VEGF水平,减少新生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刘广悦;李艳;曹庆生;李志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部分出现葡萄膜炎的患者其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检测为阳性,对于眼部疾病症状先于脊柱关节病变症状出现的患者,在临床诊断时 H L A‐B27应当作为一项排除强直性脊柱炎的筛查指标,从而可以早期发现强直性脊柱炎并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治疗,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本文对眼部病变先于脊柱病变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检测 H L A‐B27的重要性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刘薇;李嘉(综述);吴振彪(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检测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慢性肺心病患者咽拭子培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病原菌,回顾分析其耐药性。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1098例老年肺心病伴RRI患者咽拭子标本进行培养,用法国生物梅里埃细菌分析软件对患者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判读,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大肠埃希菌197株、肺炎克雷伯菌156株,其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44.16%、30.77%。产ESBLs菌株较非产ESBLs菌株有更强的耐药性,两者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舒巴坦及阿米卡星高度敏感,但对三代以下头孢类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性。结论慢性肺心病合并RRI患者产ESBLs病原菌检出率较高,该类细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呈较高耐药性,依据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进行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向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膜的形成情况,分析其生物膜形成与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住院患者血标本分离出的表皮葡萄球菌62株,采用生物膜形成试验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试验检测细菌生物膜,并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利用生物膜形成试验检出生物膜阳性菌株23株,检出率为37.1%;PCR扩增试验检出icaA基因27株,检出率为4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同时阳性的菌株为14株。生物膜阳性菌株对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其中对庆大霉素、青霉素G、苯唑西林、左旋氧氟沙星、头孢西丁的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菌株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均敏感。结论两种方法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生物膜阳性菌株耐药率普遍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
作者:叶杨芹;包裕杰;马珂;张雯雁;奚婷;陈芳莹;宗明;范列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间接免疫荧光法(II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印迹法(IBT)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的差异,以及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确诊的SLE患者50例,以及同期其他自身免疫病(AID)患者100例和体检健康者100例。分别采用3种方法检测其血清抗dsDNA抗体,比较3种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并分析3种方法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 IIF法特异度(99.5%)高,ELISA 法灵敏度(74.0%)高。IIF与ELISA法、IIF与IBT法、ELISA与IBT法检测SLE患者抗dsDNA抗体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435、13.994、4.539,P<0.05);且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κ)分别为0.411、0.522、0.278。3种方法串联检测特异度提高到99.5%,并联检测的灵敏度提高到82.0%。结论3种检测抗dsDNA抗体的方法中,IIF特异度高,ELISA灵敏度高,联合检测可提高检测灵敏度与特异度。
作者:杨育红;田卫花;张邦能;周思彤;邢福军;马文媛;杨邵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硫酸铜目测法与血细胞计数仪在献血筛查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对1500名献血者献血前标本分别应用硫酸铜目测法和血细胞计数仪进行筛查,以血细胞计数仪检测结果为参考,计算硫酸铜目测法筛查献血者血红蛋白(Hb)的灵敏度、特异度及两种方法对异常标本的总体检出率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硫酸铜目测法共筛检出29名(占1.9%)献血者因Hb水平低于标准而不适宜献血。采用硫酸铜目测法进行献血前 Hb筛查的总灵敏度为99.7%、特异度为82.8%,与计数仪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利用血细胞计数仪共筛检出标本异常献血者336名(占22.4%),以血细胞计数仪为参考,硫酸铜目测法筛选出的异常标本数占全部异常标本数的8.6%(29/336)。结论硫酸铜目测法可以用于献血者献血前Hb项目的筛查,但该方法特异度较低,筛查项目不够全面,条件允许时应在献血前进行血细胞计数仪检测。
作者:郑井滨;张丽;毕聪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N K T细胞)在细胞免疫调节及杀伤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建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体系,B16F10‐luc‐G5细胞作为靶细胞,以总淋巴细胞为效应细胞。(1)调节效应实验以NKT细胞或CD4+CD25+ T淋巴细胞为调节细胞,分为3组:NKT组、CD4+CD25+ T组、靶细胞空白对照组;另设有1640空白对照组(RPMI1640溶液)。(2)杀伤效应实验以NKT或自然杀伤(NK)细胞为效应细胞,分为3组:NKT组、NK组、靶细胞空白对照组。混合培养24、48、72 h后,通过活体成像系统检测该培养系统的靶细胞生物发光,以监测NKT细胞的调节及杀伤效应。结果(1)调节效应实验:NKT组及CD4+CD25+ T组测定光子数分别与两空白对照组比较,以及N K T组内培养24 h与72 h时测得光子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杀伤效应实验:NKT组及NK组与靶细胞空白对照组所测光子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培养24、72 h时NKT组与NK组光子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KT细胞具有抑制总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且抑制效应具有时间性,其调节作用较CD4+ CD25+ T 淋巴细胞强。NKT 细胞具有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但较NK细胞弱。
作者:黄建敏;师煜博;陈忠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随着临床研究进展,甲状腺球蛋白(Tg)和降钙素(Calcitonin)等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甲状腺髓样癌(MTC)等鉴别诊断、治疗监测、术后评估及随访中的重要价值已被逐渐认可。日前,在北京举办的肿瘤标志物大师班交流会上,西班牙巴塞罗那临床医院生化实验室癌症研究中心主任Rafael Molina教授分别就 Tg和Calcitonin在DTC与MTC患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分享交流。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住院婴幼儿(≤3个月)血培养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血流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该院疑似血流感染住院婴幼儿(≤3个月)血培养阳性标本分离病原菌299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菌株的构成及耐药情况。结果分离的299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169株(占56.5%),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5株(占31.8%),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8株(占9.4%);革兰阴性杆菌120株(占40.1%),主要为大肠埃希菌53株(占17.7%);真菌8株(占2.7%);革兰阳性杆菌2株(占0.7%)。药敏结果显示,除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外,革兰阳性球菌对其他所测试的抗菌药物均呈现耐药性;革兰阴性杆菌除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高度敏感外,对其他所测试的抗菌药物均有耐药性;真菌对所有抗真菌药物高度敏感。结论住院婴幼儿血液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情况严峻,临床需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吴晓明;钟华敏;关小珊;容莉莉;谢永强;刘海英;庞舒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监测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水平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放射介入治疗前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3年10月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消化科住院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63例,均采取放射介入治疗,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3个月、6个月、1年血清TSGF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血清 TS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介入治疗1年后随访,其中3例死亡,15例病情恶化,45例治疗好转,病情恶化者血清TSGF水平[(93.2±12.5)U/mL]高于治疗好转者[(55.4±11.2)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GF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病情预后追踪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柳灵;陈涛;任峥嵘;陈代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在血流细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6月338例同时进行血培养和PCT、CRP检测的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血培养阳性组(61例)及血培养阴性组(277例),其中血培养阳性组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进一步分为革兰阴性菌组(24例)与革兰阳性菌组(37例),采用秩和检验比较 PCT 与 CRP水平。结果血培养阳性组PCT与CRP水平均高于血培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组 PCT水平高于革兰阳性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与CRP均可以作为血流细菌感染的检测指标,PCT较CRP更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林琳;陈丽平;刘爽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