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陈丽平;刘爽
随着危急值报告管理在临床医疗的应用,其中存在的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为了更好地进行危急值报告管理,对其进行信息化建设,并提升其管理水平和管理制度,本文针对信息化建设在500例重症监护室(IC U )患者危急值报告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立树;平龙玉;张曼俐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明确健康人群中血清胃蛋白酶原(PG )和胃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分析其对健康体检的价值。方法利用Luminex 200多功能流式点阵仪检测958例体检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PGR),同时对各体检者进行C13呼气试验,分析各临床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该人群中男性血清PGⅠ水平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清PGⅠ、PGⅡ、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和糖类抗原242(CA242)水平逐渐升高,而PGR缓慢下降。该人群中男性C13呼气试验阳性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3呼气试验阳性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高于阴性者,PGR低于阴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体检人群血清PG的分布与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胃癌筛查中的作用有限。
作者:赵应飞;田雪梅;赵佳;银广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斑秃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IL‐17)和 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意义,以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该院确诊的斑秃患者86例,另选取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和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外周血IL‐17和T淋巴细胞亚群,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局限性斑秃组CD3+T淋巴细胞与CD4+ 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普秃、全秃组CD3+ T淋巴细胞、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普秃、全秃组CD3+ T 淋巴细胞与CD8+ 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局限性斑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40例(100.00%)IL‐17百分含量均小于1%,斑秃组仅44例(51.16%)小于1%,IL‐17百分含量为1%~<3%、3%~<5%、≥5%的患者分别占18.60%、12.79%、17.4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斑秃患者反映体内总淋巴水平的CD3+ T 淋巴细胞低于健康人群,局限性斑秃以CD4+ T淋巴细胞为主,全秃、普秃由CD4+ T淋巴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共同作用所致。
作者:黄晓燕;范晴;唐群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慢病毒载体介导survivin基因小片段干扰RNA(siRNA)对裸鼠移植人肺腺癌的体内抑瘤活性。方法制备表达survivin‐siRNA的慢病毒载体,构建裸鼠移植人肺腺癌模型,将裸鼠分为空白组(PC组)、空白载体组(NC组)、实验组(RNAi组)3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空白病毒载体和siRNA ;siRNA组肿瘤组织局部注射表达survivin‐siRNA的慢病毒载体,观察肿瘤体积及其随时间的生长变化曲线;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 T‐PC R )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裸鼠肿瘤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信史RNA(mRNA)及其表达的蛋白水平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周期组方图变化。结果慢病毒载体介导survivin‐siRNA对裸鼠肺腺癌的抑瘤率为46.07%;siRNA组瘤重与NC组和P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C组与PC组瘤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NA组survivin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较NC组和PC组明显降低,抑制率分别为72.00%、53.00%;G1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S期细胞百分比则明显减少。结论慢病毒载体介导的siRN A能有效抑制裸鼠移植人肺腺癌survivin基因的表达,有效激发细胞凋亡。
作者:隋玉飞;刘乃政;司磊 刊期: 2016年第05期
2015年7月7日至2015年7月9日,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陆续收到8个旅游团队出现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根据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该疫情初步判定为诺如病毒G2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黄春梅;邓瑶;李冬梅;吴南卫 刊期: 2016年第05期
骨性关节炎(O A )是一种由于老年及可能的其他创伤引起的非炎症性退行性疾病,目前在全球属于常见疾病,患者分布广泛。该病致病因素繁杂,可能的致病机制有多种,其确切致病机制的研究正在进行,现将近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锌离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理论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李镇顺;黄皓(综述);赵先英(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分型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确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34例(观察组)与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28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清抗‐CCP抗体和免疫球蛋白M 型 RF(IgM‐RF)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结果抗‐CCP抗体与 IgM‐RF联合检测的 ROC曲线下面积高达0.97,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6.15%、98.25%,Youden指数为0.944,符合率为97.19%。结论抗‐CCP抗体与RF分型联合检测可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光彦;高冬花;龚丽坤;慕晓琼;胡玉;张翰月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对A2000微粒子化学发光仪检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性能进行实验室评价,从而验证该仪器检测这两种甲状腺抗体的可靠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相关文件的要求,对仪器检测TG‐Ab及TPO‐Ab的参数进行精密度、准确度、携带污染率及线性范围的评价分析。结果微粒子化学发光仪检测这两种甲状腺抗体的精密度、准确度、样本携带污染率、线性范围均在允许范围之内。结论该微粒子化学发光仪检测 TG‐Ab及T PO‐A b的性能符合质量要求,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对批量标本实现快速处理,基本上满足实验室需要。
作者:耿伏生;张卫庆;苏丽霞;李艳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电阻抗法及光学法检测血小板的准确性,总结出提高血小板计数准确性的方法。方法收集300例住院患者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静脉血标本,采用电阻抗法、光学法及手工法检测血小板计数;观察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的直方图,同时推制血片染色,人工镜检观察血小板形态;以手工法血小板计数为金标准,比较电阻抗法和光学法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结果300例患者血液标本中,检出血小板形态异常86例(28.67%),主要为大血小板共检出81例,占94.19%;血小板异常形态标本中,与手工法测定血小板计数比较,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79,P=0.0000);光学法血小板计数也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78,P=0.5638)。检出血小板形态正常214例,占71.33%;血小板正常形态标本中,与手工法测定血小板计数比较,电阻抗法与光学法血小板计数均较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566,P=0.5715;t=1.379,P=0.1630)。结论血小板形态正常时,电阻抗法和光学法计数血小板与手工法结果基本一致,当血小板形态异常时,电阻抗法计数结果较手工法低,而光学法血小板计数结果与手工法无明显差异,因此,当电阻抗法计数血小板直方图提示异常时,应采用光学法或手工法进行复查。
作者:李琳;何超;张磊;李伟;李燕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硫酸铜目测法与血细胞计数仪在献血筛查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对1500名献血者献血前标本分别应用硫酸铜目测法和血细胞计数仪进行筛查,以血细胞计数仪检测结果为参考,计算硫酸铜目测法筛查献血者血红蛋白(Hb)的灵敏度、特异度及两种方法对异常标本的总体检出率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硫酸铜目测法共筛检出29名(占1.9%)献血者因Hb水平低于标准而不适宜献血。采用硫酸铜目测法进行献血前 Hb筛查的总灵敏度为99.7%、特异度为82.8%,与计数仪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利用血细胞计数仪共筛检出标本异常献血者336名(占22.4%),以血细胞计数仪为参考,硫酸铜目测法筛选出的异常标本数占全部异常标本数的8.6%(29/336)。结论硫酸铜目测法可以用于献血者献血前Hb项目的筛查,但该方法特异度较低,筛查项目不够全面,条件允许时应在献血前进行血细胞计数仪检测。
作者:郑井滨;张丽;毕聪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与血小板聚集仪法进行比较,建立用酶标仪测定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HSR)的方法。方法分别用酶标仪和血小板聚集仪对含不同比例新鲜血小板的富血小板血浆进行HSR检测,并对这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重复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酶标仪法和血小板聚集仪法测得HSR分别为(65±24)%和(69±20)%,灵敏度均为20%;采用酶标仪法和血小板聚集仪法对分别含75%、50%、25%球形血小板样品重复测定10次,变异系数(CV )分别为10.3%、5.2%、3.5%和11.0%、6.2%、4.1%;HSR测定值准确度与球形血小板百分比相关,其相关系数 r分别为0.9598和0.9684。结论酶标仪法与血小板聚集仪法对 HSR的测定无明显差异,酶标仪可用于 HSR的标准化检测。
作者:甘新宇;杨洋;赵景岚;于丽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同型半胱氨酸(H cy )是一种含硫非必需氨基酸,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酶的活性受损,叶酸、维生素B6、B12的缺乏等因素使人体内 Hcy 水平升高形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Hcy升高可以激活类风湿关节炎(RA )患者的免疫系统,而免疫炎性反应可能导致H Hcy ,其可以促进RA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RA是一种导致多关节功能障碍的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发现,因心血管疾病(CVD)引起RA患者的死亡数占RA患者总死亡数的50%~60%[1]。有效控制 H Hcy ,可以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降低RA患者的病死率。本文主要对 Hcy的生物学活性,以及H Hcy与RA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杨旭颖;高飞(综述);刘彦虹(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检验医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与诸多学科相互渗透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目标和任务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病程监控提供准确、迅速的数据及分析评价。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加上循证医学的快速发展,检验医学在疾病诊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诊疗不可或缺的有力依据和证据。为此,临床对医学检验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实习是检验学生从书本走向医院,从理论走向实际操作的桥梁阶段,如何通过临床实习和专业实践帮助医学检验学生从学校成功地走进医院,从学生转变成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他们热爱专业、自觉钻研专业、努力为患者服务的精神,使其成为专业技术水平合格、职业信念坚定的检验人才是教学人员必须不断认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专业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的经验,就目前医学检验临床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可行的方法改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段立中;陈俊明;陶臣;杨玉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 .TB)、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试验、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免疫球蛋白M (IgM )与免疫球蛋白G(IgG)联合检测,以及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涂片4种肺结核诊断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临床初次诊断为结核病,且尚未用药的住院患者516例,对所有患者行T‐S PO T .T B、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试验、结核分枝杆菌抗体 IgM 与 IgG 联合检测和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涂片检测,计算并比较各方法的灵敏度。结果 T‐SPOT .TB的灵敏度(88.76%)高于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试验(45.74%)、结核分枝杆菌抗体IgM 与 IgG联合检测(72.87%)、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涂片(17.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T‐S PO T .T B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辅助结核病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同时联合其他检测方法可提高诊断率,满足不同的临床需要。
作者:喻容;胡发莉;石国民;彭雪峰;马小华;石燕;聂英;陈拥军;吴佳玲;向延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儿童末梢血多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法。方法采用ICP‐MS法检测湖南地区474例健康儿童(6个月至12岁)末梢血标本钙、镁、铁、铜、锌、铅6种元素水平,并建立各元素的参考区间。结果健康儿童末梢血钙、镁、铁、铜、锌、铅水平均呈偏态分布,且男女儿童末梢血各元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地区健康儿童末梢血钙、镁、铁、铜、锌、铅参考区间分别为57.30~81.40 mg/L、30.40~44.80 mg/L、361.20~531.40 mg/L、848.10~1469.20μg/L、2.68~6.54 mg/L和0.00~100.00μg/L。结论成功建立了同时检测儿童末梢血钙、镁、铁、铜、锌、铅6种元素的IC P‐M S法,以及各元素的参考区间。
作者:李慧源;徐克前;汤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脱落细胞学检测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诊断恶性浆膜腔积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良性浆膜腔积液患者200例(良性组)和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110例(恶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癌胚抗原(CEA )、糖类抗原19‐9(CA19‐9)及糖类抗原125(CA125)的水平;同时比较恶性组中检出和未检出恶性细胞者血清和积液CEA、CA19‐9及CA125水平。结果良性组患者CEA、CA19‐9及CA125水平均低于恶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中检出恶性细胞者血清和积液CEA、CA19‐9及CA125水平均高于未检出恶性细胞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脱落细胞学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良性和恶性浆膜腔积液鉴别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安志斌;陈飞;安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检验医学在健康体检、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之间需要既懂临床又懂检验的检验医师来指导项目的选择、解释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参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检验结果相关的咨询服务等。但是检验医师的概念在我国仍然是个新鲜事物,配套的教育培养模式、准入、职责、待遇和晋升等相关制度还处于空白或不成熟阶段,检验医师发展举步维艰,本文拟对我国检验医师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检验医师的发展方向和出路。
作者:张竹君;粟薇;邹丽琴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实验室环境湿度和标本放置时间对同型半胱氨酸(Hcy )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实验室温度(25℃)恒定,在实验室湿度分别为38%、58%和78%的条件下,将Hcy质控血清加入样品杯内,分别检测其在保存1、2、3、4 h后的水平,观察各时间段 Hcy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室温25℃,湿度分别为58%和78%的条件下,与放置1 h时比较,其余各时间段Hcy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湿度38%的条件下,放置3、4 h后Hcy水平与放置1 h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室温25℃,湿度58%或78%时,保存时间在4 h以内对 Hcy检测结果影响不大;湿度在38%时,保存时间在2 h以内对Hcy检测结果影响不大,而保存3 h及以上将会有明显影响,临床上应重视实验室湿度和标本放置时间的关系。
作者:石建新;朱岩;蒋英;向莹君;林惠玲;蔡应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监测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水平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放射介入治疗前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3年10月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消化科住院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63例,均采取放射介入治疗,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3个月、6个月、1年血清TSGF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血清 TS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介入治疗1年后随访,其中3例死亡,15例病情恶化,45例治疗好转,病情恶化者血清TSGF水平[(93.2±12.5)U/mL]高于治疗好转者[(55.4±11.2)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GF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病情预后追踪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柳灵;陈涛;任峥嵘;陈代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EB病毒抗体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对2526例该院住院患者进行EB病毒6项抗体联合检测,结合病理诊断结果对EB病毒6项抗体联合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EB病毒感染与疾病的关系。结果2526例住院患者中有32例经病理诊断为鼻咽癌,占1.27%。抗EB病毒衣壳抗原抗体IgA (EBVCA‐IgA)、抗EB病毒早期抗原抗体IgG(EBVEA‐IgG)、抗EB病毒早期抗原抗体IgA(EBVEA‐IgA)阳性共18例,阳性率为56.25%;EBVCA‐IgA、EBVEA‐IgG阳性10例,阳性率为31.25%;EBVCA‐IgA、EBVEA‐IgA阳性3例,阳性率为9.38%。2526例住院患者中有52例为儿童患者,上述3种抗体阳性模式所涉及的疾病主要为呼吸、消化、血液等系统疾病,且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57.7%),但均未诊断为鼻咽癌。结论 EB病毒抗体阳性模式中 EBVCA‐IgA、EBVEA‐IgG、EBVEA‐IgA阳性或EBVCA‐IgA、EBVEA‐IgG阳性或EBVCA‐IgA、EBVEA‐IgA阳性在成年人中可诊断为鼻咽癌,而在儿童中出现以上检测结果,则不一定能诊断为鼻咽癌。但EB病毒6项抗体联合检测对儿童EB病毒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伍玉;高向阳;张晓阳;刘萍;苏芳芳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