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斑秃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与 T 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黄晓燕;范晴;唐群力

关键词:斑秃, 白细胞介素-17, T淋巴细胞亚群
摘要:目的:分析斑秃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IL‐17)和 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意义,以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该院确诊的斑秃患者86例,另选取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和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外周血IL‐17和T淋巴细胞亚群,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局限性斑秃组CD3+T淋巴细胞与CD4+ 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普秃、全秃组CD3+ T淋巴细胞、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普秃、全秃组CD3+ T 淋巴细胞与CD8+ 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局限性斑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40例(100.00%)IL‐17百分含量均小于1%,斑秃组仅44例(51.16%)小于1%,IL‐17百分含量为1%~<3%、3%~<5%、≥5%的患者分别占18.60%、12.79%、17.4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斑秃患者反映体内总淋巴水平的CD3+ T 淋巴细胞低于健康人群,局限性斑秃以CD4+ T淋巴细胞为主,全秃、普秃由CD4+ T淋巴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共同作用所致。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分型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分型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确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34例(观察组)与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28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清抗‐CCP抗体和免疫球蛋白M 型 RF(IgM‐RF)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结果抗‐CCP抗体与 IgM‐RF联合检测的 ROC曲线下面积高达0.97,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6.15%、98.25%,Youden指数为0.944,符合率为97.19%。结论抗‐CCP抗体与RF分型联合检测可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光彦;高冬花;龚丽坤;慕晓琼;胡玉;张翰月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某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LVA 基因分型及流行状况研究

    目的:通过构建适合临床实验室常规应用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菌株同源性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分型方法,建立昆明地区临床分离MRSA菌株的MLVA基因分型基础数据库,分析医院MRSA感染流行情况。方法收集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微生物室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分离的111株M RS A菌株,对7个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位点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和产物电泳分析,归类各菌株的基因型别。结果 VNTR09‐01位点测序结果显示9 bp的重复子,重复规律性不强、易突变;111株分离株被分为25个基因型别(A~Y ),其中G、A、B为主要型别,分别占47.7%、13.5%、8.1%;呼吸内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ICU)和乳腺科存在MRSA集中流行趋势。结论 MLVA分型方法可推广应用于本研究中7个VNTR位点多态性检测,部分科室存在MRSA同源菌集中流行情况,值得高度关注。

    作者:陈扬;胡大春;崔颖;王林;刘德华;邵剑春;穆士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探讨甘露糖结合凝集素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 BL )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该院504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其中217例纳入糖尿病肾病组,187例2型糖尿病患者但尿蛋白正常者纳入尿蛋白正常糖尿病组,同期114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免疫比浊法检测24 h尿蛋白排泄率(UAE),化学发光法检测MBL ,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及尿蛋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MBL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糖尿病肾病患者的MBL水平也高于尿蛋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MBL是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控制有重要意义。

    作者:舒铭;王燕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不同方法检测血小板的准确性探讨

    目的:探讨电阻抗法及光学法检测血小板的准确性,总结出提高血小板计数准确性的方法。方法收集300例住院患者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静脉血标本,采用电阻抗法、光学法及手工法检测血小板计数;观察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的直方图,同时推制血片染色,人工镜检观察血小板形态;以手工法血小板计数为金标准,比较电阻抗法和光学法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结果300例患者血液标本中,检出血小板形态异常86例(28.67%),主要为大血小板共检出81例,占94.19%;血小板异常形态标本中,与手工法测定血小板计数比较,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79,P=0.0000);光学法血小板计数也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78,P=0.5638)。检出血小板形态正常214例,占71.33%;血小板正常形态标本中,与手工法测定血小板计数比较,电阻抗法与光学法血小板计数均较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566,P=0.5715;t=1.379,P=0.1630)。结论血小板形态正常时,电阻抗法和光学法计数血小板与手工法结果基本一致,当血小板形态异常时,电阻抗法计数结果较手工法低,而光学法血小板计数结果与手工法无明显差异,因此,当电阻抗法计数血小板直方图提示异常时,应采用光学法或手工法进行复查。

    作者:李琳;何超;张磊;李伟;李燕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EB病毒6项抗体联合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EB病毒抗体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对2526例该院住院患者进行EB病毒6项抗体联合检测,结合病理诊断结果对EB病毒6项抗体联合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EB病毒感染与疾病的关系。结果2526例住院患者中有32例经病理诊断为鼻咽癌,占1.27%。抗EB病毒衣壳抗原抗体IgA (EBVCA‐IgA)、抗EB病毒早期抗原抗体IgG(EBVEA‐IgG)、抗EB病毒早期抗原抗体IgA(EBVEA‐IgA)阳性共18例,阳性率为56.25%;EBVCA‐IgA、EBVEA‐IgG阳性10例,阳性率为31.25%;EBVCA‐IgA、EBVEA‐IgA阳性3例,阳性率为9.38%。2526例住院患者中有52例为儿童患者,上述3种抗体阳性模式所涉及的疾病主要为呼吸、消化、血液等系统疾病,且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57.7%),但均未诊断为鼻咽癌。结论 EB病毒抗体阳性模式中 EBVCA‐IgA、EBVEA‐IgG、EBVEA‐IgA阳性或EBVCA‐IgA、EBVEA‐IgG阳性或EBVCA‐IgA、EBVEA‐IgA阳性在成年人中可诊断为鼻咽癌,而在儿童中出现以上检测结果,则不一定能诊断为鼻咽癌。但EB病毒6项抗体联合检测对儿童EB病毒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伍玉;高向阳;张晓阳;刘萍;苏芳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N-端脑钠素前体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及疗效监控的优势性研究

    目的:研究N‐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及疗效监测中的临床优势。方法选取2014年2~12月因胸部疼痛或不适感明显在该院心内科就诊且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97例,其中34例非ACS患者纳入对照组,63例ACS患者分别纳入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观察各组患者血糖、血脂、血压及NT‐proBNP等指标。结果各组患者空腹血糖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而血脂、血压、NT‐proBNP均高于正常参考值范围,且NT‐proBNP水平远高于预后良好的标准(NT‐proBNP<200 pg/mL)。各组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患者的各治疗阶段血脂、NT‐proBNP水平及血压均明显降低。结论心肌标志物NT‐proBNP在ACS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可用于临床疗效监测,指导合理地选择治疗策略。

    作者:唐敏儿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急诊检验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检测在急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该院收治的急诊患者100例,按照疾病类型分为脑外伤组和心肌梗死组,各50例,均给予心肌酶谱检测,比较两组患者心肌酶谱检测结果。结果心肌梗死组C K水平升高者47例,其灵敏度为94.0%;脑外伤组C K水平升高者50例,其灵敏度为100.0%。两组患者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升高,且两组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急诊检验中采用心肌酶谱检测,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效率,临床意义较大,可考虑将其列为急诊检验的常规项目之一。

    作者:罗京资;胡汉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冷凝集素对1例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影响分析

    血常规由于检查方便、快捷是住院患者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之一,也是临床医师先获得的患者检查资料,需要检验人员的规范操作和经验积累。但是,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某些因素可能会干扰血细胞的检测,从而使细胞计数出现异常和错误结果。现报道本科室近发现的1例患者冷凝集素对末梢血血常规测定产生的影响,以提醒同行在日常工作中予以注意。

    作者:盛大专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尿液阳性标本的细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分析该院尿培养阳性标本的细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该院734例住院和门诊患者的送检尿培养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分析阳性标本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结果共分离病原菌44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57株、革兰阳性菌77株,真菌14株,分别占79.7%、17.2%和3.1%。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259株,占57.8%)、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49株,占10.9%)、粪肠球菌(36株,占8.0%)、屎肠球菌(25株,占5.6%)。病原菌的耐药性差异较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耐药。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其次是阿米卡星和青霉素类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烷敏感性较高。结论该院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该菌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敏感性较低,故不建议经验性使用上述抗菌药物。

    作者:和培章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与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及尿清蛋白肌酐比值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T2DM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 )及尿清蛋白/肌酐比值(ACR)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T2DM 患者111例和体检健康者40例(对照组),测定其血清GGT、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尿清蛋白、尿肌酐,计算ACR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MOA‐IR)。并按照尿 ACR将 T2DM 患者分为正常清蛋白尿组(NA组)、微量清蛋白尿组(MA组)、显性清蛋白尿组(CA组),分析各组间各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各 T2DM 疾病组 ACR、GGT、FPG、FINS、TG、HO‐MA2‐IR均高于对照组,LD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组和CA组ACR、GGT均高于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组 HOMA2‐IR、FINS均高于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2DM 患者 HOMA2‐IR与 ACR、GGT、TG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 r值分别为0.592、0.402、0.411,P<0.05)。结论 T2DM 患者随着IR的加剧,血清GGT 水平及尿ACR随之升高,血清GGT和尿ACR对T2DM及其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赵应飞;李晗;钱成荣;银广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信息化建设在危急值报告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危急值报告管理在临床医疗的应用,其中存在的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为了更好地进行危急值报告管理,对其进行信息化建设,并提升其管理水平和管理制度,本文针对信息化建设在500例重症监护室(IC U )患者危急值报告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立树;平龙玉;张曼俐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甘肃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研究

    目的:分析甘肃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型分布。方法采用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SSP‐PCR)技术对300例HBV DNA阳性患者进行 HBV基因分型。结果在300份血清标本中,279份标本被成功分型,其中基因型B 59份,占19.7%;基因型C 169份,占56.3%;混合基因型B/C 47份,占15.7%;混合基因型C/D 4份,占1.3%;未确定型别21份,占7.0%。不同基因型 HBV感染患者间性别、年龄分布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型HBV感染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率(40.7%)略高于C型患者(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肃地区HBV基因型包括B、C、B/C、C/D型,其中C型为优势基因型。

    作者:何莉莉;张兴旺;王平;张哲梅;居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脱落细胞学检查与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恶性浆膜腔积液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脱落细胞学检测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诊断恶性浆膜腔积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良性浆膜腔积液患者200例(良性组)和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110例(恶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癌胚抗原(CEA )、糖类抗原19‐9(CA19‐9)及糖类抗原125(CA125)的水平;同时比较恶性组中检出和未检出恶性细胞者血清和积液CEA、CA19‐9及CA125水平。结果良性组患者CEA、CA19‐9及CA125水平均低于恶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中检出恶性细胞者血清和积液CEA、CA19‐9及CA125水平均高于未检出恶性细胞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脱落细胞学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良性和恶性浆膜腔积液鉴别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安志斌;陈飞;安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普洱市小儿 TORC H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对云南省普洱市小儿TORCH感染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小儿 TORCH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于该院就诊的1194例患儿,并分为5个年龄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患儿血清中TORCH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M (IgM )、免疫球蛋白 G (IgG)抗体,分析比较 TORCH 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和 TORCH 感染率。结果患儿TORCH特异性抗体IgM 阳性率明显低于IgG ,IgM 阳性率为0.00%~3.10%,IgG阳性率为10.13%~82.24%, TORCH总感染率为96.98%;各年龄组单项TORCH感染率及TORCH总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个年龄组间各单项感染率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 TORCH感染率及各单项感染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地区小儿TORCH感染以CMV为主,其次为RV和 HSV ,TOX感染少见;TORCH感染率无明显季节性差异,且各年龄小儿TORCH感染率无明显差异。

    作者:周春红;高向阳;张晓阳;罗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两种方法对献血前血液筛查效果的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硫酸铜目测法与血细胞计数仪在献血筛查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对1500名献血者献血前标本分别应用硫酸铜目测法和血细胞计数仪进行筛查,以血细胞计数仪检测结果为参考,计算硫酸铜目测法筛查献血者血红蛋白(Hb)的灵敏度、特异度及两种方法对异常标本的总体检出率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硫酸铜目测法共筛检出29名(占1.9%)献血者因Hb水平低于标准而不适宜献血。采用硫酸铜目测法进行献血前 Hb筛查的总灵敏度为99.7%、特异度为82.8%,与计数仪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利用血细胞计数仪共筛检出标本异常献血者336名(占22.4%),以血细胞计数仪为参考,硫酸铜目测法筛选出的异常标本数占全部异常标本数的8.6%(29/336)。结论硫酸铜目测法可以用于献血者献血前Hb项目的筛查,但该方法特异度较低,筛查项目不够全面,条件允许时应在献血前进行血细胞计数仪检测。

    作者:郑井滨;张丽;毕聪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C 13呼气试验、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癌相关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健康体检的价值

    目的:明确健康人群中血清胃蛋白酶原(PG )和胃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分析其对健康体检的价值。方法利用Luminex 200多功能流式点阵仪检测958例体检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PGR),同时对各体检者进行C13呼气试验,分析各临床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该人群中男性血清PGⅠ水平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清PGⅠ、PGⅡ、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和糖类抗原242(CA242)水平逐渐升高,而PGR缓慢下降。该人群中男性C13呼气试验阳性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3呼气试验阳性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高于阴性者,PGR低于阴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体检人群血清PG的分布与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胃癌筛查中的作用有限。

    作者:赵应飞;田雪梅;赵佳;银广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浅谈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下的医院检验科人员的教育和管理

    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0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ISO15189:2012)中,人员是技术要求中的第一要素,是构成实验室的基本要素。人员既是实验室相关制度的执行者,也是环境、设施和设备的维护者[1]。人员的素质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关键因素[2]。

    作者:马晓露;李士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学检验专业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探讨

    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习和工作中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因此,加强实验教学和临床实习中的生物安全防护具有重大意义,必须落实在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和认识,以及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和制度的建立上。

    作者:徐艳;张绍基;刘福慧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PC R技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300万人以上患有 RA ,其发病率为0.3%~0.6%。RA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现认为其发病原因有感染因素、遗传因素和免疫因素,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RA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X射线检查及类风湿因子(RF )检测。随着免疫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自身抗体广泛应用于RA的诊断,主要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P)、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抗体),以及其RF分型(IgG、IgM、IgA)。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提高患者疾病的治愈率。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直接从基因水平检测疾病,提供更可靠的特异性的临床诊断依据。

    作者:赵海歌;丑广程;陈占良;王建国;段琳(综述);王淑仙(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在血流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在血流细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6月338例同时进行血培养和PCT、CRP检测的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血培养阳性组(61例)及血培养阴性组(277例),其中血培养阳性组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进一步分为革兰阴性菌组(24例)与革兰阳性菌组(37例),采用秩和检验比较 PCT 与 CRP水平。结果血培养阳性组PCT与CRP水平均高于血培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组 PCT水平高于革兰阳性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与CRP均可以作为血流细菌感染的检测指标,PCT较CRP更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林琳;陈丽平;刘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