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甘肃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研究

何莉莉;张兴旺;王平;张哲梅;居军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特异性引物, 聚合酶链式反应
摘要:目的:分析甘肃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型分布。方法采用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SSP‐PCR)技术对300例HBV DNA阳性患者进行 HBV基因分型。结果在300份血清标本中,279份标本被成功分型,其中基因型B 59份,占19.7%;基因型C 169份,占56.3%;混合基因型B/C 47份,占15.7%;混合基因型C/D 4份,占1.3%;未确定型别21份,占7.0%。不同基因型 HBV感染患者间性别、年龄分布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型HBV感染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率(40.7%)略高于C型患者(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肃地区HBV基因型包括B、C、B/C、C/D型,其中C型为优势基因型。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湿度和标本放置时间不同对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实验室环境湿度和标本放置时间对同型半胱氨酸(Hcy )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实验室温度(25℃)恒定,在实验室湿度分别为38%、58%和78%的条件下,将Hcy质控血清加入样品杯内,分别检测其在保存1、2、3、4 h后的水平,观察各时间段 Hcy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室温25℃,湿度分别为58%和78%的条件下,与放置1 h时比较,其余各时间段Hcy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湿度38%的条件下,放置3、4 h后Hcy水平与放置1 h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室温25℃,湿度58%或78%时,保存时间在4 h以内对 Hcy检测结果影响不大;湿度在38%时,保存时间在2 h以内对Hcy检测结果影响不大,而保存3 h及以上将会有明显影响,临床上应重视实验室湿度和标本放置时间的关系。

    作者:石建新;朱岩;蒋英;向莹君;林惠玲;蔡应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习质量调查分析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医学理论转向实践、从课堂迈入工作岗位的第一步[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实习是培养检验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是影响学生毕业素质和就业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纽带。实习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实习生能否成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开展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习情况的调查,了解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医院对实习生的带教及管理情况等,有助于促进实习生更好地完成实习,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帮助学校和医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2]。

    作者:郝坡;邓晶荣;牟凤林;王静;肖忠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探讨甘露糖结合凝集素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 BL )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该院504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其中217例纳入糖尿病肾病组,187例2型糖尿病患者但尿蛋白正常者纳入尿蛋白正常糖尿病组,同期114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免疫比浊法检测24 h尿蛋白排泄率(UAE),化学发光法检测MBL ,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及尿蛋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MBL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糖尿病肾病患者的MBL水平也高于尿蛋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MBL是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控制有重要意义。

    作者:舒铭;王燕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在急性阑尾炎诊疗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了血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WBC)计数联合检测在急性阑尾炎诊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岷县人民医院确诊急性阑尾炎患者85例(急性阑尾炎组),根据病理组织检查结果将其分为4个亚组:A组(22例)为急性化脓性患者,B组(20例)为穿孔性及坏疽性患者,C组(18例)为阑尾周围脓肿患者,D组(25例)为急性单纯性患者。另选取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 PCT、D‐D、hs‐CRP水平及WBC计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阑尾炎组患者PCT、D‐D、hs‐CRP水平及WBC计数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孔性及坏疽性阑尾炎患者D‐D、PCT、hs‐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种病理类型的阑尾炎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3种病理类型患者组间PCT、D‐D、hs‐CRP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性hs‐CRP增高不足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但是 hs‐CRP水平可区分化脓性阑尾炎和穿孔性阑尾炎,D‐D、hs‐CRP、WBC联合检测有助于急性阑尾炎的诊疗。

    作者:包翔宁;陈涛;张宗权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宫颈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 T 淋巴细胞与白细胞介素-17水平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 r细胞)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在宫颈癌患者中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该院确诊宫颈癌患者60例(宫颈癌组)和查体的健康女性6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细胞数量及占CD4+细胞百分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17水平。结果宫颈癌组外周血Foxp3+ T r、T r、CD4+ T淋巴细胞百分比,Foxp3+ T r/T r、T r/CD4+ T 淋巴细胞比值及血清IL‐17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而IL‐17/T r比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宫颈癌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 T r细胞水平与血清IL‐17水平呈正相关( r=0.768,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IL‐17与T r细胞比值失衡可能在宫颈癌发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周勇军;李龙平;王新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白细胞、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在血流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索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 )在血流感染(BS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BSI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血液培养阳性患者(血培养阳性组)与50例血液培养阴性患者(血培养阴性组)WBC、PCT和CRP测定结果,比较两组及血培养阳性组中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感染者各指标检测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3项指标预测血培养阳性的作用大小进行方程拟合。结果血培养阳性组PCT和CRP水平明显高于血培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WBC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培养阳性组中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感染者仅 PCT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PCT和CRP的AUC分别为0.579、0.746和0.624。二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仅PCT 对预测诊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三者联合预测诊断的阳性率为71.4%。结论三者均可作为BSI的早期诊断指标,而PCT 和CRP较WBC有更重要的意义,并且PC T能较好地区分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感染。

    作者:李军;邹明祥;豆清娅;胡咏梅;王海晨;晏群;刘文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3种缺血修饰清蛋白试剂盒分析性能的验证试验

    目的:验证3种缺血修饰清蛋白(IMA)检测试剂盒的主要分析性能。方法在Olympus 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对上海艾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夸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九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比色法IM A试剂(试剂A、B、C)进行性能验证,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EP6‐A、EP15‐A、EP7‐A文件和《WS/T 420‐2013临床实验室对商品定量试剂盒分析性能的验证》要求对3种试剂的精密度、线性范围、正确度、抗干扰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试剂A、B、C的批内变异系数(CV )分别为0.59%~0.82%,0.27%~0.54%,0.62%~0.69%,批间 CV分别为0.98%~1.74%,0.99%~1.01%,0.71%~0.78%,均小于试剂盒声明的不精密度;线性范围分别为11~142 U/m L (相关系数 r2=0.993)、10~120 U/m L ( r2=0.996)、14~123 U/mL(r2=0.992),试剂A、B、C的线性范围均良好。当干扰物维生素C小于或等于10 mg/dL ,血红蛋白小于或等于200 mg/dL ,总胆红素小于或等于40 mg/dL ,三酰甘油小于或等于500 mg/dL 时,3种 IM A 试剂检测结果偏差均不超过±10%,对3种试剂无明显干扰。结论3种IM A检测试剂盒均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可满足临床要求,但抗干扰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者:何谦;杨锐华;王琪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p53和K i-67表达在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p53、K 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 P法)检测58份乳腺癌组织标本中p53、K i‐67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p53表达阳性率为60.3%,与患者年龄、绝经与否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相关性(P<0.05);Ki‐67表达的阳性率为53.4%,与患者年龄、绝经与否、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 TNM 肿瘤分期有相关性(P<0.05)。结论 p53、Ki‐67阳性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张景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降钙素原检测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对心脏介入治疗患者抗菌药物运用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4年3月响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54例行心脏介入术的患者,将其中行PC T检测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未行 PC T 检测的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PCT≥0.5 ng/mL者使用抗菌药物,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率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3±0.2)d,对照组为(6.3±0.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3.8%)低于对照组(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检测对心脏介入患者减少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朱习海;魏立平;金宁娟;王刚;陈海娅;胡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高效价Rh系统抗体致新生儿溶血病研究

    目的:调查Rh系统抗体引起新生儿溶血病(HDN)患儿的抗体特异性和效价,探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在血清学检测中的重要性。方法对新生儿鉴定母婴血型,做HDN三项试验(DA T、游离抗体试验和放散试验)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并检测母婴红细胞放散液中可致敏新生儿红细胞的血型抗体特异性和效价。结果2例新生儿DAT均呈强阳性;患儿1 IA T阳性、患儿2阴性。2例新生儿均检出高效价致敏红细胞的抗体,分别为:患儿1检出抗‐Ce ,其中抗‐C效价为128,抗‐e为64;患儿2检出抗‐D ,效价为256。结论 DAT阳性对确诊新生儿Rh溶血病具有决定性作用,对 HDN试验的后续展开分析具有方向性作用。

    作者:贺坤华;马丽琼;崔会芬;沈俊;胡映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两种方法对献血前血液筛查效果的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硫酸铜目测法与血细胞计数仪在献血筛查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对1500名献血者献血前标本分别应用硫酸铜目测法和血细胞计数仪进行筛查,以血细胞计数仪检测结果为参考,计算硫酸铜目测法筛查献血者血红蛋白(Hb)的灵敏度、特异度及两种方法对异常标本的总体检出率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硫酸铜目测法共筛检出29名(占1.9%)献血者因Hb水平低于标准而不适宜献血。采用硫酸铜目测法进行献血前 Hb筛查的总灵敏度为99.7%、特异度为82.8%,与计数仪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利用血细胞计数仪共筛检出标本异常献血者336名(占22.4%),以血细胞计数仪为参考,硫酸铜目测法筛选出的异常标本数占全部异常标本数的8.6%(29/336)。结论硫酸铜目测法可以用于献血者献血前Hb项目的筛查,但该方法特异度较低,筛查项目不够全面,条件允许时应在献血前进行血细胞计数仪检测。

    作者:郑井滨;张丽;毕聪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学检验专业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探讨

    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习和工作中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因此,加强实验教学和临床实习中的生物安全防护具有重大意义,必须落实在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和认识,以及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和制度的建立上。

    作者:徐艳;张绍基;刘福慧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腰椎内固定术后C反应蛋白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动态监测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其对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腰椎内固定手术患者60例,分为感染组(A组,30例),非感染组(B组,30例),术后行CRP动态监测(术后1个月),观察CRP水平的变化规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CRP水平均升高,B组患者在术后3 d达到峰值,14 d时回落至正常水平;A组患者中12例CRP持续升高,18例术后7 d逐渐下降,2周后再次升高。结论腰椎内固定术后,通过动态监测CRP ,能够发现术后早期感染,并可作为判断感染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的客观指标。

    作者:赵荣玲;田秀峰;阮慧慧;贺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妊娠期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妊娠期测定血清总胆汁酸(TBA)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妊娠期妇女(观察组)与行健康体检的20名妇女(对照组),并按照孕期将观察组进一步分为孕早期组、孕中期组和孕晚期组,比较分析TBA水平。结果对比发现,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孕妇血清TB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孕妇及对照组总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896,P<0.05)。结论 TBA水平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胎儿有影响,所以妊娠期妇女应定期到医院做TBA测定。

    作者:衡旭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PC R技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300万人以上患有 RA ,其发病率为0.3%~0.6%。RA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现认为其发病原因有感染因素、遗传因素和免疫因素,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RA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X射线检查及类风湿因子(RF )检测。随着免疫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自身抗体广泛应用于RA的诊断,主要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P)、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抗体),以及其RF分型(IgG、IgM、IgA)。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提高患者疾病的治愈率。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直接从基因水平检测疾病,提供更可靠的特异性的临床诊断依据。

    作者:赵海歌;丑广程;陈占良;王建国;段琳(综述);王淑仙(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急诊检验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检测在急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该院收治的急诊患者100例,按照疾病类型分为脑外伤组和心肌梗死组,各50例,均给予心肌酶谱检测,比较两组患者心肌酶谱检测结果。结果心肌梗死组C K水平升高者47例,其灵敏度为94.0%;脑外伤组C K水平升高者50例,其灵敏度为100.0%。两组患者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升高,且两组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急诊检验中采用心肌酶谱检测,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效率,临床意义较大,可考虑将其列为急诊检验的常规项目之一。

    作者:罗京资;胡汉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黄芪颗粒对哮喘患儿 Treg和 Th17细胞的影响作用

    目的:探讨黄芪颗粒对哮喘患儿CD4+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的影响作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典型初发哮喘患儿60例,随机分为黄芪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普米克都保治疗,黄芪组在普米克都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颗粒。观察两组治疗疗效和外周血Treg细胞及Th17细胞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Treg细胞及Th17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T reg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升高,T h17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治疗后黄芪组与对照组T reg细胞及T h17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黄芪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颗粒有着调节Th17细胞和Treg细胞平衡的作用,对哮喘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并且黄芪颗粒和西药联合使用效果更显著。

    作者:余德豹;周国忠;吴云路;卢韬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消化道恶性肿瘤放射介入治疗前后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观察

    目的:探讨监测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水平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放射介入治疗前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3年10月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消化科住院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63例,均采取放射介入治疗,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3个月、6个月、1年血清TSGF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血清 TS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介入治疗1年后随访,其中3例死亡,15例病情恶化,45例治疗好转,病情恶化者血清TSGF水平[(93.2±12.5)U/mL]高于治疗好转者[(55.4±11.2)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GF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病情预后追踪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柳灵;陈涛;任峥嵘;陈代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在血流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在血流细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6月338例同时进行血培养和PCT、CRP检测的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血培养阳性组(61例)及血培养阴性组(277例),其中血培养阳性组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进一步分为革兰阴性菌组(24例)与革兰阳性菌组(37例),采用秩和检验比较 PCT 与 CRP水平。结果血培养阳性组PCT与CRP水平均高于血培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组 PCT水平高于革兰阳性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与CRP均可以作为血流细菌感染的检测指标,PCT较CRP更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林琳;陈丽平;刘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4项目混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室内质控品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4项混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质控品的应用可行性及优势。方法 ELISA每板加入一孔室内质控品,对4项混合质控品与单项浓度质控品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以选择更适合该实验室的质控品类别。结果4项混合质控品的每个项目检测结果变异系数(CV )值浮动范围均低于单项浓度质控品检测的 CV值浮动范围,4项混合质控品比单项浓度质控品检测的结果更稳定。结论选择4项混合质控品更适合该实验室血液筛查4项的室内质量控制。

    作者:刘玉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