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信息化建设在危急值报告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杜立树;平龙玉;张曼俐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危急值, 报告管理, 重症监护室, 现报道如下, 应用, 临床医疗, 管理制度, 提升, 缺陷, 患者
摘要:随着危急值报告管理在临床医疗的应用,其中存在的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为了更好地进行危急值报告管理,对其进行信息化建设,并提升其管理水平和管理制度,本文针对信息化建设在500例重症监护室(IC U )患者危急值报告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ALA-PDT 联合口服茶多酚对尖锐湿疣患者血清 HIF-1α和 VEG F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茶多酚对尖锐湿疣(CA)的疗效及其对CA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玉田县医院皮肤科收治的CA患者102例,将其分为3组:A组(单纯激光治疗组)、B组(单纯ALA‐PDT治疗组)、C组(ALA‐PDT联合茶多酚治疗组)。另选取32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于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检测各组血清 HIF‐1α和VEGF水平,对比分析各组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的变化及意义。结果治疗前,A、B、C组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A、B、C组间血清 HIF‐1α和 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A、B、C组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C组血清 HIF‐1α和VEGF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 HIF‐1α和VEGF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A‐PDT联合茶多酚治愈CA并防止其复发的机制可能与降低 HIF‐1α和VEGF水平,减少新生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刘广悦;李艳;曹庆生;李志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免疫球蛋白G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免疫球蛋白G(IgG)是人血清中百分含量高的蛋白质,约占血浆蛋白的10%~20%,并且是人类5种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M (Ig M )、Ig G、免疫球蛋白 A (Ig A )、免疫球蛋白D (IgD)和免疫球蛋白E(IgE)中主要的类型。这些密切相关的糖蛋白,由82%~96%蛋白质和4%~18%碳水化合物组成,其重链结构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效应。Ig G可以进一步分为4种高度保守的亚型,根据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 IgG1、IgG2、IgG3和IgG4[1],虽然它们在氨基酸水平上超过90%是相同的,但Ig G各亚型的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差异。Ig G各亚型的恒定区不同,特别是铰链区和C H2结构域,这些区域都参与IgG和IgG‐Fc受体(FcγR)与补体C1q的结合。本文就IgG的基本结构及特点,分类及反应特点,各亚型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做一综述,以为临床医学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魏刚(综述);胡志东(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习质量调查分析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医学理论转向实践、从课堂迈入工作岗位的第一步[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实习是培养检验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是影响学生毕业素质和就业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纽带。实习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实习生能否成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开展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习情况的调查,了解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医院对实习生的带教及管理情况等,有助于促进实习生更好地完成实习,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帮助学校和医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2]。

    作者:郝坡;邓晶荣;牟凤林;王静;肖忠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急诊检验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检测在急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该院收治的急诊患者100例,按照疾病类型分为脑外伤组和心肌梗死组,各50例,均给予心肌酶谱检测,比较两组患者心肌酶谱检测结果。结果心肌梗死组C K水平升高者47例,其灵敏度为94.0%;脑外伤组C K水平升高者50例,其灵敏度为100.0%。两组患者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升高,且两组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急诊检验中采用心肌酶谱检测,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效率,临床意义较大,可考虑将其列为急诊检验的常规项目之一。

    作者:罗京资;胡汉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4种检测方法在结核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 .TB)、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试验、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免疫球蛋白M (IgM )与免疫球蛋白G(IgG)联合检测,以及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涂片4种肺结核诊断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临床初次诊断为结核病,且尚未用药的住院患者516例,对所有患者行T‐S PO T .T B、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试验、结核分枝杆菌抗体 IgM 与 IgG 联合检测和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涂片检测,计算并比较各方法的灵敏度。结果 T‐SPOT .TB的灵敏度(88.76%)高于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试验(45.74%)、结核分枝杆菌抗体IgM 与 IgG联合检测(72.87%)、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涂片(17.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T‐S PO T .T B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辅助结核病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同时联合其他检测方法可提高诊断率,满足不同的临床需要。

    作者:喻容;胡发莉;石国民;彭雪峰;马小华;石燕;聂英;陈拥军;吴佳玲;向延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水平的关系,探讨血清细胞因子在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选取丙型肝炎患者(丙型肝炎组)与体检健康者(健康对照组)各51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2(IL‐2)表达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丙型肝炎组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血清IL‐2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清IL‐6水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437,P=0.013)。结论丙型肝炎感染患者血清辅助性T淋巴细胞1(Th1)/辅助性T淋巴细胞(T h2)细胞因子水平失衡可能与丙型肝炎的炎性反应相关。

    作者:唐正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腰椎内固定术后C反应蛋白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动态监测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其对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腰椎内固定手术患者60例,分为感染组(A组,30例),非感染组(B组,30例),术后行CRP动态监测(术后1个月),观察CRP水平的变化规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CRP水平均升高,B组患者在术后3 d达到峰值,14 d时回落至正常水平;A组患者中12例CRP持续升高,18例术后7 d逐渐下降,2周后再次升高。结论腰椎内固定术后,通过动态监测CRP ,能够发现术后早期感染,并可作为判断感染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的客观指标。

    作者:赵荣玲;田秀峰;阮慧慧;贺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消化道恶性肿瘤放射介入治疗前后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观察

    目的:探讨监测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水平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放射介入治疗前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3年10月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消化科住院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63例,均采取放射介入治疗,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3个月、6个月、1年血清TSGF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血清 TS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介入治疗1年后随访,其中3例死亡,15例病情恶化,45例治疗好转,病情恶化者血清TSGF水平[(93.2±12.5)U/mL]高于治疗好转者[(55.4±11.2)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GF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病情预后追踪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柳灵;陈涛;任峥嵘;陈代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近红外荧光标记-免疫磁珠偶联法定量检测结核分枝杆菌ESAT-6蛋白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早期分泌抗原靶‐6(ESAT‐6)的近红外荧光标记‐免疫磁珠偶联法。方法以近红外荧光染料(Dylight 800)标记靶向ESAT‐6的单克隆抗体,靶向ESAT‐6的多克隆抗体包被在纳米磁珠表面。采用双抗体夹心法,磁性分离结合物和游离物,采用便携式高灵敏度低噪声激发式荧光检测仪检测磁性结合物的荧光强度,从而检测待检样品中ESAT‐6水平。结果该方法的检测线性范围为2.4~750.0 ng/mL ,低检测限为0.48 ng/mL ;10 ng/mL水平加样回收率为96%,50 ng/mL水平加样回收率为95%;批间变异系数(CV)为5.8%,批内 CV为4.3%。该方法检测胸腔积液标本ESAT‐6的特异度为80%,灵敏度为95%。结论该方法检测ES A T‐6的线性范围广、灵敏度高、稳定性好。

    作者:陈晨;周艳容;明宏艳;王小晋;廖凤兰;朱云枫;王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学检验专业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探讨

    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习和工作中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因此,加强实验教学和临床实习中的生物安全防护具有重大意义,必须落实在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和认识,以及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和制度的建立上。

    作者:徐艳;张绍基;刘福慧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湿度和标本放置时间不同对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实验室环境湿度和标本放置时间对同型半胱氨酸(Hcy )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实验室温度(25℃)恒定,在实验室湿度分别为38%、58%和78%的条件下,将Hcy质控血清加入样品杯内,分别检测其在保存1、2、3、4 h后的水平,观察各时间段 Hcy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室温25℃,湿度分别为58%和78%的条件下,与放置1 h时比较,其余各时间段Hcy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湿度38%的条件下,放置3、4 h后Hcy水平与放置1 h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室温25℃,湿度58%或78%时,保存时间在4 h以内对 Hcy检测结果影响不大;湿度在38%时,保存时间在2 h以内对Hcy检测结果影响不大,而保存3 h及以上将会有明显影响,临床上应重视实验室湿度和标本放置时间的关系。

    作者:石建新;朱岩;蒋英;向莹君;林惠玲;蔡应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EB病毒6项抗体联合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EB病毒抗体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对2526例该院住院患者进行EB病毒6项抗体联合检测,结合病理诊断结果对EB病毒6项抗体联合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EB病毒感染与疾病的关系。结果2526例住院患者中有32例经病理诊断为鼻咽癌,占1.27%。抗EB病毒衣壳抗原抗体IgA (EBVCA‐IgA)、抗EB病毒早期抗原抗体IgG(EBVEA‐IgG)、抗EB病毒早期抗原抗体IgA(EBVEA‐IgA)阳性共18例,阳性率为56.25%;EBVCA‐IgA、EBVEA‐IgG阳性10例,阳性率为31.25%;EBVCA‐IgA、EBVEA‐IgA阳性3例,阳性率为9.38%。2526例住院患者中有52例为儿童患者,上述3种抗体阳性模式所涉及的疾病主要为呼吸、消化、血液等系统疾病,且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57.7%),但均未诊断为鼻咽癌。结论 EB病毒抗体阳性模式中 EBVCA‐IgA、EBVEA‐IgG、EBVEA‐IgA阳性或EBVCA‐IgA、EBVEA‐IgG阳性或EBVCA‐IgA、EBVEA‐IgA阳性在成年人中可诊断为鼻咽癌,而在儿童中出现以上检测结果,则不一定能诊断为鼻咽癌。但EB病毒6项抗体联合检测对儿童EB病毒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伍玉;高向阳;张晓阳;刘萍;苏芳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信息化建设在危急值报告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危急值报告管理在临床医疗的应用,其中存在的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为了更好地进行危急值报告管理,对其进行信息化建设,并提升其管理水平和管理制度,本文针对信息化建设在500例重症监护室(IC U )患者危急值报告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立树;平龙玉;张曼俐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自然杀伤 T 淋巴细胞对黑色素瘤细胞的免疫调节及杀伤功能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N K T细胞)在细胞免疫调节及杀伤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建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体系,B16F10‐luc‐G5细胞作为靶细胞,以总淋巴细胞为效应细胞。(1)调节效应实验以NKT细胞或CD4+CD25+ T淋巴细胞为调节细胞,分为3组:NKT组、CD4+CD25+ T组、靶细胞空白对照组;另设有1640空白对照组(RPMI1640溶液)。(2)杀伤效应实验以NKT或自然杀伤(NK)细胞为效应细胞,分为3组:NKT组、NK组、靶细胞空白对照组。混合培养24、48、72 h后,通过活体成像系统检测该培养系统的靶细胞生物发光,以监测NKT细胞的调节及杀伤效应。结果(1)调节效应实验:NKT组及CD4+CD25+ T组测定光子数分别与两空白对照组比较,以及N K T组内培养24 h与72 h时测得光子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杀伤效应实验:NKT组及NK组与靶细胞空白对照组所测光子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培养24、72 h时NKT组与NK组光子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KT细胞具有抑制总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且抑制效应具有时间性,其调节作用较CD4+ CD25+ T 淋巴细胞强。NKT 细胞具有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但较NK细胞弱。

    作者:黄建敏;师煜博;陈忠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绞痛、再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45例A M I患者(A M I组)及16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组),另选取2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心绞痛组及AMI组患者发病后0~<4、4~<8、8~<10 h的血清HFABP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绘制并分析 HFABP与cTn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 HFABP的诊断效能。结果心绞痛组及 AMI组患者各检测时间段HFABP与cTn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MI组各检测时间段 HFABP及cTnI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FABP在AMI发生后0~<4、4~<8、8~<10 h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TnI。AMI发生后8~<10 h若 HFABP>68.6 ng/mL ,再梗死的发生与 HFABP水平呈良好的相关性(r=0.86,P<0.05)。结论检测 HFABP在早期诊断心肌梗死及预测再梗死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彦明;曹越;张健;吴良银;吴勤如;何凤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海洋创伤弧菌LAM P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 P)技术,建立海洋创伤弧菌快速、简便、特异且敏感的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海洋创伤弧菌溶细胞素(vvhA)基因作为靶基因,根据GenBank公布的序列设计4条LAMP引物;对47株细菌(包括20株弧菌属细菌)进行LAMP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并做特异性比较;对创伤弧菌M06株增菌液10倍倍比稀释,提取DNA后进行灵敏度的检测,并与常规PCR作比较;构建含vvhA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作为LAM P反应体系的标准阳性对照。结果常规PCR实验出现假阳性结果,而LAM P实验只有海洋创伤弧菌出现阳性扩增,其他样品均为阴性,无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表明引物的特异性较好,加入钙黄绿素和电泳结果相一致;针对vvhA基因建立的LAMP技术其低检测下限为每个反应4×10 CFU ,是常规PCR(每个反应4×102 CFU )的10倍,呈现较好的灵敏度。重复实验过程两遍,PCR和LAMP技术检测结果稳定。结论建立了一种用于检测海洋创伤弧菌的LAMP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方便快捷,特别适合用于现场和床旁的快速检测。

    作者:张丽娜;王明义;杨小蕾;曹源;张萍萍;胡成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在急性阑尾炎诊疗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了血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WBC)计数联合检测在急性阑尾炎诊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岷县人民医院确诊急性阑尾炎患者85例(急性阑尾炎组),根据病理组织检查结果将其分为4个亚组:A组(22例)为急性化脓性患者,B组(20例)为穿孔性及坏疽性患者,C组(18例)为阑尾周围脓肿患者,D组(25例)为急性单纯性患者。另选取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 PCT、D‐D、hs‐CRP水平及WBC计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阑尾炎组患者PCT、D‐D、hs‐CRP水平及WBC计数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孔性及坏疽性阑尾炎患者D‐D、PCT、hs‐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种病理类型的阑尾炎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3种病理类型患者组间PCT、D‐D、hs‐CRP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性hs‐CRP增高不足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但是 hs‐CRP水平可区分化脓性阑尾炎和穿孔性阑尾炎,D‐D、hs‐CRP、WBC联合检测有助于急性阑尾炎的诊疗。

    作者:包翔宁;陈涛;张宗权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高效价Rh系统抗体致新生儿溶血病研究

    目的:调查Rh系统抗体引起新生儿溶血病(HDN)患儿的抗体特异性和效价,探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在血清学检测中的重要性。方法对新生儿鉴定母婴血型,做HDN三项试验(DA T、游离抗体试验和放散试验)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并检测母婴红细胞放散液中可致敏新生儿红细胞的血型抗体特异性和效价。结果2例新生儿DAT均呈强阳性;患儿1 IA T阳性、患儿2阴性。2例新生儿均检出高效价致敏红细胞的抗体,分别为:患儿1检出抗‐Ce ,其中抗‐C效价为128,抗‐e为64;患儿2检出抗‐D ,效价为256。结论 DAT阳性对确诊新生儿Rh溶血病具有决定性作用,对 HDN试验的后续展开分析具有方向性作用。

    作者:贺坤华;马丽琼;崔会芬;沈俊;胡映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脱落细胞学检查与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恶性浆膜腔积液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脱落细胞学检测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诊断恶性浆膜腔积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良性浆膜腔积液患者200例(良性组)和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110例(恶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癌胚抗原(CEA )、糖类抗原19‐9(CA19‐9)及糖类抗原125(CA125)的水平;同时比较恶性组中检出和未检出恶性细胞者血清和积液CEA、CA19‐9及CA125水平。结果良性组患者CEA、CA19‐9及CA125水平均低于恶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中检出恶性细胞者血清和积液CEA、CA19‐9及CA125水平均高于未检出恶性细胞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脱落细胞学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良性和恶性浆膜腔积液鉴别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安志斌;陈飞;安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浅谈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下的医院检验科人员的教育和管理

    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0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ISO15189:2012)中,人员是技术要求中的第一要素,是构成实验室的基本要素。人员既是实验室相关制度的执行者,也是环境、设施和设备的维护者[1]。人员的素质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关键因素[2]。

    作者:马晓露;李士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