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常见食物过敏原分析

叶智良;韦僖雯;赵新;刘鼎;周绮娴

关键词:佛山地区, 食物过敏, SIgE
摘要:目的:分析佛山地区儿童常见食物过敏原。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来该院就诊,怀疑食物过敏的1010例患儿,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9种食物过敏原sIgE和IgE。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比较过敏原sIgE组间阳性率差异。结果9种食物过敏原的阳性率分别为:鸡蛋白8.9%、蟹3.5%、虾3.3%、牛肉2.4%、腰果1.4%、牛奶1.0%、芒果0.5%、菠萝0.3%和贝0%。各组间,男性与女性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某些年龄组间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鸡蛋白、蟹和虾为主要的食物过敏原。过敏原的阳性率随着婴幼儿辅食的添加而增加,之后随着消化系统逐渐成熟而逐渐下降。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PCT 异常高值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的临床应用以及院内PC T异常高值时是否需要立即抗感染治疗。方法统计分析院内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一年内PC T的高值情况,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在不同的科室内,PC T高值情况意义不同,并且不是所有PC T高值时都应立即抗感染治疗。结论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PC T高值结果并不能盲目判定为脓毒血症,很多情况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都会使其异常增高。临床应连续监测PC T的转化情况,了解其方法学的局限性,并结合其他相关检查,如血培养等,对患者做出综合分析。

    作者:陈园园;杜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基层医院嗜血杆菌检测方法及耐药性的研究应用

    嗜血杆菌引起人类机会性感染致病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主要有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HI)和副流感嗜血杆菌(hemophilus parainfluenzae ,HPI),国内对嗜血杆菌研究也有60年历史。嗜血杆菌初次培养对营养要求高,在血平板上不生长或易被革兰阳性球菌抑制,不易培养。在基层医院由于缺乏可培养菌的分离培养条件,如专用培养基、CO2环境、人员业务水平所限而不能辨别菌落等因素影响,实验室往往忽略嗜血杆菌分离而导致其检出率极低,对其致病性、分布、分型及耐药研究应用较少,本文就此作简单的综述。

    作者:梁建芬(综述);吴开进(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BN P、N T-proBN P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再评估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住院心脏病患者99例,采用美国纽约心脏学会(NYHA)标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cTn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浓度,并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其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BNP、NT‐proBNP的表达水平与心功能分级成正相关;BNP、NT‐proBNP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优于单独检测,分别为92.0%和81.3%;cTnI和血脂4项指标与心功能分级无相关性。结论 BNP、NT‐proBNP联合检测,可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和分级,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丛辉;吴珊;储海丹;朱冰影;鞠少卿;施英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对免疫球蛋白A 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对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IgA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他汀类药物+口服抗凝剂治疗];观察组(ACEI或ARB+他汀类药物+LMWH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T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尿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层粘蛋白(LN)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治疗1、3及6月后24 h尿蛋白定量、尿 TGF‐β1和LN均明显减少(P<0.05);治疗6月后,观察组(亚组)Scr水平较对照组(亚组)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 PT、TT及APTT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联合LMWH治疗可进一步减少IgA肾病患者的蛋白尿,改善肾功能。

    作者:谢群兴;揭冬兰;何逵茂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儿童常见食物过敏原分析

    目的:分析佛山地区儿童常见食物过敏原。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来该院就诊,怀疑食物过敏的1010例患儿,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9种食物过敏原sIgE和IgE。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比较过敏原sIgE组间阳性率差异。结果9种食物过敏原的阳性率分别为:鸡蛋白8.9%、蟹3.5%、虾3.3%、牛肉2.4%、腰果1.4%、牛奶1.0%、芒果0.5%、菠萝0.3%和贝0%。各组间,男性与女性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某些年龄组间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鸡蛋白、蟹和虾为主要的食物过敏原。过敏原的阳性率随着婴幼儿辅食的添加而增加,之后随着消化系统逐渐成熟而逐渐下降。

    作者:叶智良;韦僖雯;赵新;刘鼎;周绮娴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69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及骨髓象分析

    目的:研究慢性淋巴白血病的免疫表型与骨髓象的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69例,应用单参数和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患者的免疫表型,对患者进行骨髓象及血象检查,对患者的骨髓增生度进行分析。结果69例CLL患者中,LL/SL‐MC 33例(47.83%)、CLL/PLL‐MC 16例(23.19%)、TSL 9例(13.04%)、ATLL 4例(5.80%)、PLL 4例(5.80%)、HCL 3例(4.34%)。CLL患者以年龄50岁以上者居多。骨髓增生度极度活跃12例(17.39%)、明显活跃10例(14.49%)、活跃47例(68.12%),粒红比增高17例(24.64%)、正常29例(42.03%)、降低23例(33.33%),巨核细胞计数增高3例(4.35%)、正常30例(43.48%)、降低36例(52.17%)。69例患者全部表达CD19、CD20,阳性率为100%;其次表达CD22,阳性率为98.55%;CD23阳性率为97.10%,CD5阳性率为86.96%;所有患者均不表达CD10。结论69例CLL患者免疫分型以混合型为多,骨髓增生度较高;免疫表型则以CD19、CD20全部表达,其次分别表达为CD22、CD23与CD5,不表达CD10。

    作者:曲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品管圈”活动降低医学实验室分析中差错率

    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对实验室质量控制有严格规定,但实验室质量管理人员往往将精力用在分析前和分析后,而忽视了分析中差错率,该实验室利用品管圈(QCC )活动对从接到标本到结果审核发放的分析中阶段进行改善,达到了降低标本分析中差错率的目的。

    作者:贾新勇;李兰霞;郭改玲;张月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自贡地区妇科就诊患者 HPV 检测及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自贡地区妇科就诊者 HPV 检测的结果。方法采用 HPV‐PCR扩增技术对2286例妇科就诊可疑H PV感染者进行H PV分型检测。结果2286例样本中,检出H PV阳性者589例,总阳性率为25.77%,其中2011、2012、2013、2014年阳性率分别为20.80%、27.10%、28.50%及27.1%。4年中 H PV阳性者总共检出 H PV感染亚型734例,高危型 H PV总共588例(占80.11%),检出低危型146例(占19.89%)。所有 HPV 阳性患者亚型感染率前3种分别为 HPV‐31、HPV‐52、HPV‐16。结论自贡地区妇科就诊者HPV感染率与我国其他地区报道的大致相同,但是感染亚型有区域性。根据2012年AS‐CP指南提到不同 HPV感染类型其治疗方法不同,本调查对本地区临床上选择治疗方法上有提示作用。

    作者:毛晓雪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品管圈降低急诊血常规标本实验室周转时间的应用

    目的: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降低急诊血常规标本实验室周转时间”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后2014年9~11月、2015年2~4月该院急诊血常规实验室周转时间进行数据分析,制定相应对策组织实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方法结果通过实施品管圈活动,急诊血常规标本实验室周转时间(TAT)不合格率由活动前5%降至活动后1.4%,效果显著。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急诊血常规标本实验室周转时间,通过对急诊检验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提高急诊检验及时准确性,实现无误检、无投诉、无抱怨,满足临床需求。品管手法的应用,提高了员工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作者:李兰霞;张月玲;郭改玲;贾新勇;马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人苍白杆菌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1例

    本室于2015年6月在肾脏内科透析患者留取的导管血标本中分离到人苍白杆菌1株,现对其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王冬梅;郭梅;陈兆喆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在脑脊液细胞计数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U 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在脑脊液常规细胞计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本院住院患者163例脑脊液常规标本,同时用U 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和改良牛鲍计数板进行白细胞和红细胞计数,并对这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U 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和改良牛鲍计数板两种方法结果比较:脑脊液红细胞计数(t=0.752,P=0.457)和白细胞计数(t=1.616,P=0.1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用于脑脊液细胞计数,具有快速、准确、重复性好等优势。

    作者:左万超;郑卫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全国范围内516家临床实验室血液学检验项目危急值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本研究针对我国临床实验室血液学危急值报告制度进行了全国性的现状调查,旨在了解目前国内这项质量指标的现状,并提供相关指标日常监督的建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参与该中心全血细胞计数和凝血专业的实验室发出1238份问卷。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信息调查;第二部分为血液学检验中危急值相关调查。实验室通过专门的网络平台在线填报信息,并使用专用统计软件来进行分析处理。结果516家实验室报告了相关血液学危急值结果,调查中提交信息的大部分为三级综合医院。几乎所有的参与实验室都表明其已制定危急值结果报告制度。参与调查的实验室中,除了RBC的选择百分比在20%左右,其他5项:WBC、Hb、PT、APTT和Fbg都被70%左右的实验室视为门诊、急诊和危急值项目。危急值界限来源选择多的为文献,尽管大部分项目的界限值在住院、门诊和急诊间没有明显差异,但仍有实验室的危急值界限与大多数实验室明显不同。结论我国血液学危急值报告制度在危急项目纳入和界限设定上尚存在一定问题,实验室应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与临床积极协商,制定出适合所在医院的危急值界限。

    作者:费阳;曾蓉;王薇;钟堃;何法霖;王治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血清胱抑素C诊断急性肾损伤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在诊断急性肾损伤(AKI)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该院48例急性肾损伤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的CysC、血清肌酐(Cr)结果,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CysC的诊断意义,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KI患者的血清CysC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证实CysC在AKI的诊断中特异性高,敏感性好;AKI组CysC与肾小球滤过率(GFR)相关(r=0.76, P<0.05)。结论血清CysC比血清Cr更准确的反应肾小球虑过功能,对早期诊断AKI有重要价值,为肾功能的评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张泮庆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抗核抗体联合抗心磷脂抗体、抗精子抗体和抗β2糖蛋白I抗体检测在女性不孕不育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联合抗心磷脂抗体(ACA)、抗精子抗体(AsAb)和抗β2糖蛋白I抗体(β2GPI)检测在女性不孕不育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87例不孕不育女性患者为不孕不育组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的ANA、AsAb抗体,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的 ACA、β2 GPI抗体;对80例正常生育女性作为正常组联合测定 ANA、ACA、AsAb、β2GPI抗体。结果187例不孕不育女性患者组中 ANA 阳性率为18.1%(34/187),正常组为2.5%(2/80);ACA 阳性率为22.3%(43/187),正常组为5.0%(4/80);AsAb阳性率为18.7%(35/187),正常组为3.8%(3/80);β2 GPI阳性率为20.3%(38/187),正常组为3.8%(3/80);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孕不育与体内存在的ANA、ACA、AsAb和β2 GPI抗体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有助于免疫性不孕不育的病因查找和提高临床诊断率。

    作者:黄启当;李泽泳;吴晓昀;严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抗体减半及延长标本保存时间对流式细胞术检测 HLA-B27影响因素的探讨

    目的:研究流式细胞仪(FCM )检测外周血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时抗体用量及标本保存时间对 HLA‐B27阳性细胞百分比的影响。方法应用Beckman Coulter FC500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 HLA‐B27阳性细胞百分比,并应用SPSS19.0软件对抗体减量和保存时间对检测结果的进行分析。结果抗体减半及样本保存至7 d检测外周血 HLA‐B27阳性细胞百分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CM分析 HLA‐B27时抗体用量减半及适当延长标本保存时间至7 d ,对检测H L A‐B27阳性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影响。

    作者:许文艳;杨麟;欧阳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手足口病患儿补体水平的研究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血清C3、C4、B因子含量及补体旁路溶血活性(Ap‐CH50)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生化法和免疫比浊法、溶血法对78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补体C3、C4、B因子和Ap‐CH50水平测定,并与35例健康者作比较。结果手足口病患儿补体C3、C4、B因子水平均低于与健康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P‐CH50水平高于健康组且差异其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手足口病患儿血清C3、C4、B因子和Ap‐CH50水平的变化对病情判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胡娟;周彦;董双双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Th17细胞在过敏性哮喘患者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T h17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0(IL‐10)在过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过敏性哮喘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各60例,选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 T h17细胞的百分率;ELISA法检测外周血培养上清液中IL‐17和IL‐10的表达;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IgE的含量。结果哮喘组外周血 Th17细胞比例、血清中Ig E的含量及IL‐17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而IL‐10水平则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T h17细胞表达失衡可能在过敏性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子雯;申卫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的联合输注

    目的:研究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联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 )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止血效果。方法将57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3例)只输注FFP ,观察组(24例)联合输注FFP和冷沉淀,检测输注后2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2组患者输注后凝血功能都有所改善,PT、APTT、FIB、TT和输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FIB、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APTT、TT ,尤其是FIB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FFP和冷沉淀联合输注效果优于单独输注FFP ,能有效改善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达到更好的止血效果。

    作者:谢仁伟;王明泉;陈泰裕;盛伊兰;李丽群;郑宝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两种生化分析系统血糖测定结果的对比分析

    目的:对2台生化检测系统的血糖(GLU)测定结果进行比对,为实验室不同的检测系统的检验结果互相认同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选择40份氟化钠‐草酸钾抗凝全血对2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同时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两种生化分析系统进行批内以及批间的精密度检测,以本实验室规定的精密度要求为评价标准。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EP9‐A2文件,以Beckman AU2700型生化分析仪为实验方法,以Beckman DXC800为比较方法,分别测定40例患者血浆GLU的含量,计算实验方法与比较方法之间的相对偏倚(SE%),并以专业的室间质量评价检验项目及可接受性能准则的规定为判断标准,判断不同生化分析系统的一致性。结果两种生化分析系统检测的血糖(GLU )均低于本实验室要求的精密度,实验数据可靠。Beckman DXC800的GLU在低中高3个医学决定水平的 SE%分别为3.6%、1.9%、0.8%,均低于可接受限。两种生化分析系统均一致。结论当实验室有不同检测系统检测同一项目,应对两种不同的检测系统的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倚评估,判断其临床可接受性,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比性。

    作者:郑寿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RPR、T P-ELISA 、T PPA 试验在梅毒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评价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明胶凝集试验(TPPA)在梅毒诊断中的应用,制定结合实际的梅毒血清学筛选检测方案。方法采用RPR、T P‐ELISA、T PPA 试验检测430例梅毒患者,其中临床一期现症梅毒患者184例,既往梅毒感染而无临床症状患者246例,同时检测健康体检者52例,RPR阳性患者采用血清倍比稀释检测,报告高稀释度。结果在430例梅毒患者中,T PPA阳性428例,ELISA阳性426例,RPR阳性237例。在4例TP‐ELISA阴性患者中,TPPA检测均为阳性,对样本稀释后再检测TP‐ELISA ,结果有3例阳性,这3例患者RPR检测均为高滴度现症一期梅毒患者。在52例健康体检者中,RPR和 TP‐ELISA各有1例阳性,TPPA全部为阴性。3种不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TPPA> TP‐ELISA>RPR ,且敏感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方法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均高于单一方法,其独立检测的特异度均高于98%。结论 TP‐ELISA、TPPA 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TP‐ELISA适合筛选试验,TPPA适合复检确认,RPR可判断是否为现症患者,并用于观察梅毒治疗及预后,不同方法互相补充才能提供科学的实验结果。

    作者:丁静;王泉;王庆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