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常见食物过敏原分析

叶智良;韦僖雯;赵新;刘鼎;周绮娴

关键词:佛山地区, 食物过敏, SIgE
摘要:目的:分析佛山地区儿童常见食物过敏原。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来该院就诊,怀疑食物过敏的1010例患儿,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9种食物过敏原sIgE和IgE。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比较过敏原sIgE组间阳性率差异。结果9种食物过敏原的阳性率分别为:鸡蛋白8.9%、蟹3.5%、虾3.3%、牛肉2.4%、腰果1.4%、牛奶1.0%、芒果0.5%、菠萝0.3%和贝0%。各组间,男性与女性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某些年龄组间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鸡蛋白、蟹和虾为主要的食物过敏原。过敏原的阳性率随着婴幼儿辅食的添加而增加,之后随着消化系统逐渐成熟而逐渐下降。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469例患者异常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9例患者异常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结果469例患者中,化脓性脑膜炎的患者84例,脑脊液细胞学呈中性粒细胞增多反应,高可占97.5%;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51例,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混合细胞增多反应;病毒性脑膜炎的患者295例,呈淋巴细胞增多反应;新型隐球菌脑膜炎3例,脑脊液中检出隐球菌;脑寄生虫脑膜炎23例,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13例脑囊虫病,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侯霞;邓德耀;田维娟;朱丽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及血清淀粉样蛋白变化的检验分析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变化。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共124例作为受试对象,患者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1、3、5、7、14 d和1、3个月的CRP、ESR和SAA水平。并回溯性分析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阻塞的患者与术后恢复正常的患者在上述指标的区别。结果 CRP术后急剧上升,并于第3天到达峰值后迅速消退,术后1个月即恢复至术前水平;ESR术后持续上升直至到达峰值后缓慢下降,术后3个月可恢复至正常水平;SAA术后急剧上升,于3 d内到达峰值并缓慢下降,术后3个月可恢复至术前水平。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患者,其CRP、ESR和SAA水平在同一时间显著高于术后正常恢复的患者,且术后3个月不能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动态监测患者CRP、ESR和SAA水平可能有助于提早发现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堵塞并发症。

    作者:鲁会田;罗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C反应蛋白在肝病患者血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肝病患者血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各种肝病患者为试验组,另选取123例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分别进行了CRP检测,观察两组CRP的检测结果。结果试验组血清CR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急性时相反应高峰期,肝脏合成蛋白质能力的20%可以直接转向CRP的合成,故肝病患者CRP会增高。肝癌组与肝硬化组、肝炎组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且肝癌组高于,肝硬化组肝硬化组高于肝炎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还可以动态评估肝细胞受损程度。

    作者:周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急诊检验室地理位置对急诊样本周转时间的影响

    急诊检验结果的及时性是衡量医学水平和实验室服务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15189:2012在内的国际卫生管理机构也对及时性提出要求[1]。而及时性主要是通过样本周转时间(turnaround time ,TAT)来评价的[2]。TAT分为项目申请、标本采集、标本确认、标本运输、前处理、标本分析、结果回报、结果分析及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共9个时间段[3]。任何一个环节均有可能会影响 TAT。目前,针对急诊检验室在医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对急诊 TAT 的影响少有报道。本文就急诊检验室在医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对急诊样本运输时间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急诊检验室在医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对急诊TAT的影响。

    作者:徐全中;张秀明;温冬梅;吴剑杨;李曼;胡婷;索明环;萧金丽;阚丽娟;庞嘉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毒蛇咬伤治疗前后血液各项检验指标异常检出率分析

    目的:分析毒蛇咬伤患者治疗前后血液各项检验指标的异常检出率,探讨不同毒蛇咬伤后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近2年住院治疗、属于何种蛇伤诊断明确的毒蛇咬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多项血液检验指标检测,将这些指标的异常检出率在各种毒蛇咬伤患者中作出比较与分析。结果各种毒蛇咬伤均可引起部分患者一些检验指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特别是蝰蛇咬伤后WBC、PT、APTT、TT、D‐D、CK、CK‐MB、LDH、Urea、Cr、Cys‐C升高和PLT、Fbg降低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几种蛇伤(P<0.05),银环蛇咬伤CO2升高和K+降低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竹叶青蛇、眼镜蛇和蝰蛇咬伤(P<0.05)。结论各种毒蛇咬伤由于毒蛇种类和毒量不同,引起血液检验指标发生变化和异常检出率也不同。

    作者:陈森雄;唐荣德;梁剑宁;张跃;曾燕玲;郭伟文;华关民;张冠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不同心功能分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BNP、TNF-α、MMP-9、IL-6检测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心功能分级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脑钠肽(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检测的临床价值,并探讨与CH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就诊的CHF患者67例作为观察组并进行N Y H A分级:Ⅰ级15例、Ⅱ级21例、Ⅲ级23例、Ⅳ级9例,另选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静脉采血且分别测定其血清BNP、TNF‐α、MMP‐9、IL‐6,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测定其 LVEF、LVEDD、LVESD ,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各心功能组血清BNP、TNF‐α、MMP‐9、IL‐6水平明显较高,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心功能组LVEF明显下降,LVEDD、LVESD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线性回归分析CHF患者血清BNP、TNF‐α、MMP‐9及IL‐6与左心室超声心动图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CHF患者血清BNP、TNF‐α、MMP‐9以及 IL‐6水平分别与 LVEF呈负相关(均 P<0.05),而与 LVEDD、LVESD呈正相关(均 P<0.05)。结论血清BNP、TNF‐α、MMP‐9、IL‐6水平是诊断CHF的良好指标,且可以准确地反映不同心功能分级CHF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与CHF的发生、发展过程关系密切。

    作者:吴勇进;李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尿 RBP、NAG 联合血清CysC检测在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联合血清胱抑素C(CysC)检测在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该院T2DM糖尿病肾病患者58例(A组),T2DM 单纯糖尿病患者54例(B组),健康体检者52例(C组)。利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组受试者尿RBP、NAG和血清CysC水平,比较其差异,探讨单项及联合检测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阳性率。结果 A组尿RBP、NAG和血清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RBP、NAG和血清 CysC水平均高于 C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BP、NAG、CysC单项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7.93%、86.21%、84.48%,联合3项指标检测的阳性率为94.83%,高于单项检测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尿RBP、NAG及血清CysC是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灵敏指标,且联合3项指标检测的综合敏感性更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鲁丹;陈丽芳;蔡洁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肺曲霉的临床诊断进展

    侵袭性肺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 , IPFI)尤其是侵袭性肺曲霉(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 IPA )是由各种曲霉菌属感染肺部组织[1]而导致的、是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严重的机会性感染,有较高发病率及病死率[2]。造成病死率高的罪魁祸首即 IPA 的早期诊断十分困难,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这使得 IPA 临床治疗难以进行。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IPA的早期诊断对该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明确的阴性诊断可让患者免除因治疗价格昂贵而带来的经济负担及有可能导致严重毒副作用的抗真菌药物的过分使用。

    作者:万秋风;谷兴丽;刘光明(综述);徐思成(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异常凝血酶原和唾液酸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不全对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和唾液酸(SA)水平的影响。方法用化学发光法和酶法分别检测12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32例肾功能正常肾脏疾病患者、57例体检健康者和120例肝细胞癌(HCC )患者血清PIV‐KA‐Ⅱ和SA水平。分别测定上述受试者血清尿素(Urea)和肌酐(Cr)水平,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值(eGFR)。结果健康对照组、肾功能正常疾病组和肾功能不全疾病组三组间血清PIVKA‐Ⅱ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H=2.902,P>0.05),且明显低于 HCC组(U值分别为319.50、203.00、665.50,P均<0.001)。肾功能不全疾病组中各期之间血清 PIVKA -Ⅱ水平也没有统计学差异( H=3.991,P>0.05)。血清S A水平在健康对照组、肾功能正常疾病组和肾功能不全疾病组之间( H=63.685,P<0.001),以及在肾功能不全疾病组各期之间(H=64.689,P<0.001)均有统计学差异。血清SA水平与eGFR呈负相关(r=-0.705,P<0.001),与Urea、Cr水平呈正相关(r=0.599、0.704,P<0.001)。 HCC组血清SA水平较CKD1~4期均明显升高(U值分别为126.00、163.50、247.00、715.00,P均<0.001),较CKD5期无明显变化(U=419.00,P>0.05)。结论肾功能不全对血清 PIVKA‐Ⅱ表达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提高血清SA的表达水平,并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可见血清SA水平升高不仅对HCC及其他多种恶性肿瘤有辅助诊断价值,还可较好地反映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肾功能状态。

    作者:公帅;孙桂荣;刘明军;席强;彭冲;孙晓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3种方法检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比较

    目的:评价化学法、血红蛋白免疫法、转铁蛋白免疫法在检测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抗干扰性。方法采用化学法、血红蛋白免疫法、转铁蛋白免疫法检测399例消化科患者便隐血,比较其阳性检出率。结果阴性249例,阳性150例。化学法阳性结果共124例,占总数399例的31.1%,占阳性150例的82.7%;血红蛋白法阳性结果共99例,占总例数的24.8%,占阳性150例的66%。;转铁蛋白法阳性结果共计:112例,占总例数399例的28.1%,占阳性150例的74.7%;血红蛋白法和转铁蛋白法任一种为阳性结果共计:130例,占总例数399例的32.6%,占阳性150例的86.7%。结论转铁蛋白法对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较高;转铁蛋白与血红蛋白同时检测可有效提高消化道出血的阳性检出率。

    作者:杨群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PCT 异常高值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的临床应用以及院内PC T异常高值时是否需要立即抗感染治疗。方法统计分析院内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一年内PC T的高值情况,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在不同的科室内,PC T高值情况意义不同,并且不是所有PC T高值时都应立即抗感染治疗。结论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PC T高值结果并不能盲目判定为脓毒血症,很多情况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都会使其异常增高。临床应连续监测PC T的转化情况,了解其方法学的局限性,并结合其他相关检查,如血培养等,对患者做出综合分析。

    作者:陈园园;杜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对血培养实施全面质量控制前后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对血培养实施全面质量控制措施,观察血培养实施前、后的结果变化。方法对进行质量控制措施前一年的血培养结果与进行质量控制措施后1年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血培养进行质量控制措施后,血培养的阳性率升高2.4%、污染率下降8.6%。结论通过对血培养实施全面质量控制可提高血培养阳性率、降低血培养污染率。污染菌的判定,一定结合实验室检查资料和患者临床情况。确保为临床提供准确、有效的抗菌药物。

    作者:朱中华;张茂海;张桂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广州花都地区育龄夫妇及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广州花都地区育龄夫妇及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发病情况。方法对2013年4月1日至2015年4月30日在该院做孕前检查的夫妇及在该院新生儿科出生的新生儿的G6PD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将成人G6PD<1300 U/L分为轻度缺乏组,G6PD<500 U/L分为重度缺乏组;将新生儿G6PD<2500 U/L分为轻度缺乏组, G6PD<1000 U/L分为重度缺乏组。结果在该院育龄夫妇G6PD筛查中,G6PD缺乏的总检出率为6.07%,其中男性缺乏的检出率为5.92%(57/963),重度检出率为4.67%(45/963);女性缺乏检出率为6.16%(102/1657),重度检出率1.21%(20/1657);该院新生儿G6PD筛查中,G6PD缺乏的总检出率为13.01%(131/1005),其中男性缺乏的检出率为12.63%(71/562),重度检出率为9.79%(55/562);女性缺乏的检出率为13.54%(60/443),重度检出率为1.35%(6/443)。结论广州花都地区为G6PD缺乏病的高发地区,女性的G6PD缺乏的检出率高于男性,但男性重度缺乏的检出率高于女性。

    作者:丘雪峰;胡汉斌;曾小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血清5′-NT、TBA及MAO 联合检测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血清5′‐核苷酸(5′‐NT)、总胆汁酸(TBA)及单胺氧化酶(MAO)联合检测在肝脏肿瘤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82例肝脏疾病患者及80例健康者做血清5′‐NT、TBA、MAO、丙气温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酰转肽酶(GGT)检测。结果各组肝病患者5′‐NT、TBA、MAO、ALT、AST、GGT 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肿瘤组患者血清5′‐NT、TBA水平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肝炎患者 TBA水平升高为严重,其次是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肿瘤患者,急性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增高不明显;肝肿瘤及肝硬化患者血清M AO检测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血清GGT 较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5′‐NT、TBA及 MAO 较为敏感的反映肝肿瘤患者肝脏分泌、合成及代谢功能。血清5′‐NT、TBA、MAO、ALT、AST、GGT可较为灵敏的反映肝细胞损伤及肝功能障碍程度,对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疗效监测、预后判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袁平宗;杨舸;汪永强;胡江红;汤雪彪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变化与Child-Pug h分级的关系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变化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全自动血凝仪测定163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Fig、TT),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CT)和网织红细胞参数(RET #、RET%、IRF)。比较肝硬化组与对照组、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后组间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和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Fig降低,PT、APTT、TT延长,PLT、PCT下降,MPV、PDW升高,RET计数、RET%、IRF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g随着Child‐Pugh等级上升逐渐降低,PT、APTT、TT随着Child‐Pugh等级上升逐渐延长,PLT、PCT 随着Child‐Pugh等级上升逐渐下降,MPV、PDW随着Child‐Pugh等级上升逐渐升高,RET计数、RET%、IRF随着Child‐Pugh等级上升逐渐升高(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及网织红细胞参数异常,其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及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变化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有密切相关,是判定肝脏损害程度、出血倾向及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作者:吴红丽;孙岳枫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山东地区健康人群腺病毒稀有血清型感染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山东地区健康人群中腺病毒不同血清型的感染状况,筛选出流行水平较低的腺病毒血清型,用于腺病毒载体构建。方法利用腺病毒不同血清型标准株,以ELISA方法检测健康人群中不同腺病毒血清型的中和抗体。结果山东地区18~70岁的健康人群中腺病毒总抗体的阳性率为95.2%。其中Adv3、Adv5、Adv7、Adv11、Adv26、Adv35、Adv48、Adv49中和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9.8%、71.0%、61.0%、9.4%、2.2%、5.8%、0.8%、1.6%。Adv11、26、35、48、495个血清型的阳性率远低于Adv3、5、7型(P<0.01)。结论山东地区腺病毒的总感染率较高,不同血清型之间有显著差异,其中Adv26、48、49型腺病毒感染率较低,可用于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作者:周奇;马春玲;王国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2012~2014年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检测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安化县人民医院2012~2014年临床分离出的206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细菌鉴定由检验科完成,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按CLSI 2012标准判定。结果2012~2014年共分离细菌2803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206株,2012~2014年该菌分别占比6.71%、6.82%、8.19%,呈逐年上升趋势。标本主要分离自痰液(78.16%),其次为尿液(7.28%)、肺泡灌洗液(6.80%)、伤口分泌物(3.40%)、血液(2.91%)。其感染患者主要分布于呼吸内科(40.29%)和神经外科(22.82%)。鲍曼不动杆菌对2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检测结果显示耐药性普遍较高,其中3年耐药率升高显著的药物依次为头孢他啶、复方磺胺甲噁唑、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环丙沙星,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的3年耐药率均低于3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中重要条件致病菌,且耐药率较高,应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阻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菌株在医院内定植和交叉传播。

    作者:柳玲;李鼎;王庆林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人苍白杆菌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1例

    本室于2015年6月在肾脏内科透析患者留取的导管血标本中分离到人苍白杆菌1株,现对其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王冬梅;郭梅;陈兆喆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神木县1200例育龄妇女阴道分泌物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3种神木县育龄妇女生殖道的感染状况。方法对1200例育龄妇女进行阴道分泌物涂片染色检测。结果1200例阴道分泌物,清洁度Ⅰ度48例、Ⅱ度120例、Ⅲ度672例、Ⅳ度360例,其中细菌性阴道病600例,检出率50%;滴虫性阴道炎132例,检出率11%;真菌性阴道炎180例,检出率15%;纤毛菌性阴道炎96例,检出率8%、淋菌性阴道炎12例,检出率1%。结论神木县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率总体偏高,应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

    作者:杜娟兰;高强;杨红梅;刘玉军;王永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RPR、T P-ELISA 、T PPA 试验在梅毒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评价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明胶凝集试验(TPPA)在梅毒诊断中的应用,制定结合实际的梅毒血清学筛选检测方案。方法采用RPR、T P‐ELISA、T PPA 试验检测430例梅毒患者,其中临床一期现症梅毒患者184例,既往梅毒感染而无临床症状患者246例,同时检测健康体检者52例,RPR阳性患者采用血清倍比稀释检测,报告高稀释度。结果在430例梅毒患者中,T PPA阳性428例,ELISA阳性426例,RPR阳性237例。在4例TP‐ELISA阴性患者中,TPPA检测均为阳性,对样本稀释后再检测TP‐ELISA ,结果有3例阳性,这3例患者RPR检测均为高滴度现症一期梅毒患者。在52例健康体检者中,RPR和 TP‐ELISA各有1例阳性,TPPA全部为阴性。3种不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TPPA> TP‐ELISA>RPR ,且敏感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方法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均高于单一方法,其独立检测的特异度均高于98%。结论 TP‐ELISA、TPPA 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TP‐ELISA适合筛选试验,TPPA适合复检确认,RPR可判断是否为现症患者,并用于观察梅毒治疗及预后,不同方法互相补充才能提供科学的实验结果。

    作者:丁静;王泉;王庆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