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余清;熊兴文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1、PG2)的含量及其PG1/PG2比值(PGR)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经胃镜活检病理检查确诊胃癌患者95例,胃溃疡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PG1、PG2的含量并计算PGR ,并随机抽取体检85例胃镜检查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进行对比分析。数据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3及 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溃疡患者血清 PG1、PG2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G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血清PG1和PGR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患者血清PG2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 PG1、PG2的含量及其 PGR对胃癌筛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叶铭坤;梁景星;吕婉娴;林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β‐谷甾醇对A549细胞是否具有潜在的抗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不同浓度β‐谷甾醇处理人肺癌A549细胞24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549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率的变化。结果β‐谷甾醇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明显抑制A549细胞的生长;流式结果表明β‐谷甾醇使A549细胞阻滞在G2/M 期,同时促使A549细胞凋亡率的增加。结论β‐谷甾醇可诱导人肺腺癌A549细胞G2/M期细胞周期阻滞,并引起细胞凋亡性死亡。
作者:周玲玉;徐彩;王乐琴;魏思宇;卢蕾;练雪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 )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联合其他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以及对糖尿病诊断、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8月到2015年2月本院收治确诊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2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 HbA1c、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对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对 HbA1c与各项检测结果进行了直线相关性的分析,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比较,观察组的HbA1c与FPG 呈正相关(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 HbA1c、FPG 的检测结果也呈正相关(P<0.05),HbA1c与 TC、TG、LDL‐C均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观察组的HbA1c、FPG、TG、TC及LDL‐C均高于对照组,HDL‐C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 患者中 HbA1c水平与FPG、血脂各项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联合检测T2DM 患者的HbA1c、FPG 及血脂水平,良好地控制 HbA1c ,对糖尿病患者的检测提供指导意义。
作者:张芳琼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流式细胞仪(FCM )检测外周血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时抗体用量及标本保存时间对 HLA‐B27阳性细胞百分比的影响。方法应用Beckman Coulter FC500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 HLA‐B27阳性细胞百分比,并应用SPSS19.0软件对抗体减量和保存时间对检测结果的进行分析。结果抗体减半及样本保存至7 d检测外周血 HLA‐B27阳性细胞百分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CM分析 HLA‐B27时抗体用量减半及适当延长标本保存时间至7 d ,对检测H L A‐B27阳性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影响。
作者:许文艳;杨麟;欧阳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联合抗心磷脂抗体(ACA)、抗精子抗体(AsAb)和抗β2糖蛋白I抗体(β2GPI)检测在女性不孕不育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87例不孕不育女性患者为不孕不育组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的ANA、AsAb抗体,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的 ACA、β2 GPI抗体;对80例正常生育女性作为正常组联合测定 ANA、ACA、AsAb、β2GPI抗体。结果187例不孕不育女性患者组中 ANA 阳性率为18.1%(34/187),正常组为2.5%(2/80);ACA 阳性率为22.3%(43/187),正常组为5.0%(4/80);AsAb阳性率为18.7%(35/187),正常组为3.8%(3/80);β2 GPI阳性率为20.3%(38/187),正常组为3.8%(3/80);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孕不育与体内存在的ANA、ACA、AsAb和β2 GPI抗体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有助于免疫性不孕不育的病因查找和提高临床诊断率。
作者:黄启当;李泽泳;吴晓昀;严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慢性淋巴白血病的免疫表型与骨髓象的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69例,应用单参数和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患者的免疫表型,对患者进行骨髓象及血象检查,对患者的骨髓增生度进行分析。结果69例CLL患者中,LL/SL‐MC 33例(47.83%)、CLL/PLL‐MC 16例(23.19%)、TSL 9例(13.04%)、ATLL 4例(5.80%)、PLL 4例(5.80%)、HCL 3例(4.34%)。CLL患者以年龄50岁以上者居多。骨髓增生度极度活跃12例(17.39%)、明显活跃10例(14.49%)、活跃47例(68.12%),粒红比增高17例(24.64%)、正常29例(42.03%)、降低23例(33.33%),巨核细胞计数增高3例(4.35%)、正常30例(43.48%)、降低36例(52.17%)。69例患者全部表达CD19、CD20,阳性率为100%;其次表达CD22,阳性率为98.55%;CD23阳性率为97.10%,CD5阳性率为86.96%;所有患者均不表达CD10。结论69例CLL患者免疫分型以混合型为多,骨髓增生度较高;免疫表型则以CD19、CD20全部表达,其次分别表达为CD22、CD23与CD5,不表达CD10。
作者:曲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2010~2014年度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常见肠杆菌科细菌在医院感染中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并进行敏感性试验,使用K‐B纸片法作补充;根据CLSI M100‐S24标准判断,用WHONET 5.6软件处理数据。结果5年间共检出肠杆菌科细菌12368株,占革兰阴性杆菌的64.1%。其中,第一位是大肠埃希菌占41.0%,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占31.9%,第三位为阴沟肠杆菌占7.6%;呼吸道是肠杆菌科细菌常见的感染部位,占34.7%,其次为尿道,占28.6%;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以及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均小于10%;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相对较低的药物依次为亚胺培南、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高于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44.8%、30.6%;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细菌(CRE)的检出率:肺炎克雷伯菌高于大肠埃希菌,但近年来都有下降趋势,2014年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CRE检出率分别为2.58%和0.96%。结论该院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对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临床在治疗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时应根据其耐药表型的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刘萍丽;葛金莲;赵效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安化县人民医院2012~2014年临床分离出的206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细菌鉴定由检验科完成,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按CLSI 2012标准判定。结果2012~2014年共分离细菌2803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206株,2012~2014年该菌分别占比6.71%、6.82%、8.19%,呈逐年上升趋势。标本主要分离自痰液(78.16%),其次为尿液(7.28%)、肺泡灌洗液(6.80%)、伤口分泌物(3.40%)、血液(2.91%)。其感染患者主要分布于呼吸内科(40.29%)和神经外科(22.82%)。鲍曼不动杆菌对2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检测结果显示耐药性普遍较高,其中3年耐药率升高显著的药物依次为头孢他啶、复方磺胺甲噁唑、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环丙沙星,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的3年耐药率均低于3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中重要条件致病菌,且耐药率较高,应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阻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菌株在医院内定植和交叉传播。
作者:柳玲;李鼎;王庆林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评价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明胶凝集试验(TPPA)在梅毒诊断中的应用,制定结合实际的梅毒血清学筛选检测方案。方法采用RPR、T P‐ELISA、T PPA 试验检测430例梅毒患者,其中临床一期现症梅毒患者184例,既往梅毒感染而无临床症状患者246例,同时检测健康体检者52例,RPR阳性患者采用血清倍比稀释检测,报告高稀释度。结果在430例梅毒患者中,T PPA阳性428例,ELISA阳性426例,RPR阳性237例。在4例TP‐ELISA阴性患者中,TPPA检测均为阳性,对样本稀释后再检测TP‐ELISA ,结果有3例阳性,这3例患者RPR检测均为高滴度现症一期梅毒患者。在52例健康体检者中,RPR和 TP‐ELISA各有1例阳性,TPPA全部为阴性。3种不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TPPA> TP‐ELISA>RPR ,且敏感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方法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均高于单一方法,其独立检测的特异度均高于98%。结论 TP‐ELISA、TPPA 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TP‐ELISA适合筛选试验,TPPA适合复检确认,RPR可判断是否为现症患者,并用于观察梅毒治疗及预后,不同方法互相补充才能提供科学的实验结果。
作者:丁静;王泉;王庆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心内科收治的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病变组,112例患者均行冠状造影,根据血管病变分为3组,单支血管病变组38例,双支血管病变组41例,3支及以上血管病变组33例。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门诊健康者3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病变组CysC水平,病变组内部不同血管病变程度与CysC的水平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病变组较健康者CysC水平更低,病变组健康者的血清CysC水平为(1.02±0.22)mg/L ,对照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为(1.27±0.29)m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血管病变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为(1.08±0.27)mg/L ,双支血管病变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为(1.02±0.24)mg/L ,3支及以上血管病变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为(0.91±0.21)mg/L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ysC水平与血管病变支数呈负相关(r=-0.417,P<0.05)。结论 CysC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发生、发展中具有预测价值,且其水平与病变血管数目呈负相关,在临床值得应用。
作者:黄余清;熊兴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德宏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8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与同期来医院做健康体检的1763例体检者进行同型半胱氨酸(HCY )水平比较。结果脑梗死组HCY平均浓度高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男性组和女性组 HCY 平均浓度差异明显( P<0.05);女性脑梗死组与女性体检组 HCY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在脑梗死患者的诊治中有一定的价值,其浓度水平特别在男性患者中增高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常规开展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利于疾病的诊治和预防。
作者:杨必清;番云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 ,AlP)是一种由自身免疫介导的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发病率约占慢性胰腺炎的5%~6%。1961年,Sarles等[1]首先报道了1例伴有高γ球蛋白血症的非酒精性慢性胰腺炎,推测其病因与自身免疫有关。1995年,Yoshida等将这类慢性胰腺炎命名为 AIP。2010国际共识的诊断标准(ICDC )将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分为两型:1型,被称为淋巴浆细胞硬化性胰腺炎,伴有血清IgG4水平升高;2型,称为特发性导管中心性慢性胰腺炎,其伴有粒细胞上皮损害及 IgG4阴性。日本的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2], AIP的患病率为0.82/10万。中国对该病只有少数报道,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发病人数并不在少数。其误诊、漏诊的发生率比较高。国内有报道[3],肝胆外科对该病误诊率高达96%,很多患者都接受了不必要的手术。本文就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断及其治疗进展等作一综述。
作者:陈雪(综述);文保钢(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急诊检验结果的及时性是衡量医学水平和实验室服务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15189:2012在内的国际卫生管理机构也对及时性提出要求[1]。而及时性主要是通过样本周转时间(turnaround time ,TAT)来评价的[2]。TAT分为项目申请、标本采集、标本确认、标本运输、前处理、标本分析、结果回报、结果分析及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共9个时间段[3]。任何一个环节均有可能会影响 TAT。目前,针对急诊检验室在医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对急诊 TAT 的影响少有报道。本文就急诊检验室在医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对急诊样本运输时间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急诊检验室在医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对急诊TAT的影响。
作者:徐全中;张秀明;温冬梅;吴剑杨;李曼;胡婷;索明环;萧金丽;阚丽娟;庞嘉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联合检测乙肝患者血清学标志物(HBV‐M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 )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探讨3项检测指标在乙肝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7例标本采用连续监测速率法检测血清中的ALT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 HBV‐DNA ;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IFMA)检测HBV‐M。结果 HBV‐DNA>100 IU/mL的患者为1098例(54.71%),其中,HBV‐M检测Ⅰ组[HBsAg 阳性(+),HBeAg阳性(+),HBcAb阳性(+)]和Ⅱ组[HBsAg阳性(+),HBeAg阳性(+)]的 HBV‐DNA 阳性率、ALT 阳性率明显高于Ⅲ组[HBsAg阳性(+),HBeAb阳性(+),HBcAb阳性(+)]、Ⅳ组[HBsAg阳性(+),HBcAb阳性(+)]和Ⅴ组[HBsAg阳性(+),HBeAb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为阳性的患者中,HBV‐DNA含量与ALT水平成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检测 HBV‐M、HBV‐DNA载量和ALT水平,能全面了解HBV感染、复制以及传染性状态。在判断病情转归、肝功能损害情况和疗效观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成克铭;闵瑶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和全血C反应蛋白(CRP)在结直肠癌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方法收集该院于2012~2014年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150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本次观察主体,其中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结直肠癌且辅助检查确认未发生转移病例97例作为非转移组,初诊时经辅助检查确认已转移病例53例为转移组,同时将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15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以及非转移组与转移组病例初诊手术前与手术并化疗或放疗4个疗程后的血清CEA、血清CA199、全血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清CEA、血清CA199及全血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中转移组各项水平比非转移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EA、CA199、全血CRP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CEA、CA199、CRP联合检测灵敏度明显高于单一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和全血CRP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和预后至关重要,有利于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作者:李少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中黄嘌呤氧化酶、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例痛风初次发作患者(痛风组)、20例高尿酸血症患者(高尿酸血症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血清中黄嘌呤氧化酶、IL‐6、IL‐8的水平,比较3个实验组中各项指标的表达差异。结果痛风组患者急性发作期的黄嘌呤氧化酶、IL‐6、IL‐8及血尿酸、C反应蛋白、血沉的水平显著高于高尿酸血症组及健康对照组( P<0.01);高尿酸血症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中的黄嘌呤氧化酶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血尿酸、C反应蛋白、IL‐6、IL‐8及血沉等炎症指标在痛风发病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邓建平;林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血培养实施全面质量控制措施,观察血培养实施前、后的结果变化。方法对进行质量控制措施前一年的血培养结果与进行质量控制措施后1年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血培养进行质量控制措施后,血培养的阳性率升高2.4%、污染率下降8.6%。结论通过对血培养实施全面质量控制可提高血培养阳性率、降低血培养污染率。污染菌的判定,一定结合实验室检查资料和患者临床情况。确保为临床提供准确、有效的抗菌药物。
作者:朱中华;张茂海;张桂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孕产妇各个时期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后血清及乳汁中 HBV DNA含量的分析、比较,为乙肝携带者孕产妇的乙肝病毒的母婴阻断及产后母乳喂养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该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HBsAg (+)的乙肝携带者孕妇140例,根据自愿、保密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75例于孕期28、32、36周进行肌注高效价 HBIG 200 U ,对照组65例中的孕产妇由于各种原因在孕期未进行HBIG注射。分别于注射前、分娩前检测两组血清中HBV DNA含量、分娩后对新生儿血清及3~5 d内乳汁进行HBV DNA含量检测,分析两组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注射HBIG前研究组 HBV DNA含量<500 copies/mL、500‐1×106 copies/mL、>1×106 copies/mL 分别为:28例、17例、30例,产前分别为:35例、20例、20例;对照组产前2次检测为:19例、21例、25例及20例、17例、28例;在研究组与对照组中新生儿血清 HBV DNA 阳性分别为:1例(5.3%)及5例(7.7%);在两组乳汁中HBV DNA阳性分别为:3例(4%)和8例(12.3%)。结论乙肝携带者孕妇在孕晚期进行 HBIG的注射可能影响其乙肝病毒的复制进而减少新生儿宫内感染的概率,同时降低其产后乳汁的 HBV DNA的阳性率。
作者:米永华;黎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尿液干化学检测隐血结果与显微镜镜检有形成分红细胞结果的的符合情况,探讨尿液干化学干化学法与尿液有形成分红细胞镜检的方法学评价。方法通过尿液干化学检测和显微镜检查检测1227例相同标本,对2种方法测得尿液镜检有形成分红细胞的结果阳性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27例尿液干化学检测隐血阳性297例,经显微镜复查有形成分红细胞阳性188例,阴性109例;尿液干化学检测尿隐血阴性930例,显微镜复查有形成分红细胞阳性26例,阴性904例。2种方法阳性符合率63.3%,阴性符合率97.2%。再抽取此1227例尿液中肾内科、泌尿外科与妇科的结果进行进一步比较,肾内科阳性符合率为75%,阴性符合率为89.4%;泌尿外科阳性符合率为78.2%,阴性符合率为95.2%;妇科阳性符合率为75.7%,阴性符合率为93.3%;说明两者并不完全存在相对应关系,肾内科、泌尿外科和妇科的阳性符合率更高一些。结论临床上可能出现尿液干化学测定结果与镜检结果不相符的情形,故在实际工作中,尿液干化学筛查不能完全替代有形成分的检测,多采用镜检和尿液干化学相结合进行检测,提高尿液隐血和有形成分红细胞检测的阳性率,以提高准确度和可靠性,为临床提供更加精确的诊断依据。
作者:朱群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高危型 HPV感染现状,为 HPV疫苗的应用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采集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门诊妇女宫颈细胞标本,并利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对HPV‐DNA进行基因分型,综合年龄等信息进行χ2检验等统计分析。结果在188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标本中,HPV感染率为55.8%,其中,16型(19.15%)常见,其次为52型(7.98%)。H PV感染以单一型别感染(102例,96.2%)为主,其余全为双重感染。结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高危型 HPV感染具有明显的亚型分布,在30~39岁年龄层分布多,提示HPV疫苗的使用需要考虑分型以及年龄的因素。
作者:杨赟平;张宏鹏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