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兰;高强;杨红梅;刘玉军;王永锋
目的:了解2010~2014年度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常见肠杆菌科细菌在医院感染中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并进行敏感性试验,使用K‐B纸片法作补充;根据CLSI M100‐S24标准判断,用WHONET 5.6软件处理数据。结果5年间共检出肠杆菌科细菌12368株,占革兰阴性杆菌的64.1%。其中,第一位是大肠埃希菌占41.0%,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占31.9%,第三位为阴沟肠杆菌占7.6%;呼吸道是肠杆菌科细菌常见的感染部位,占34.7%,其次为尿道,占28.6%;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以及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均小于10%;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相对较低的药物依次为亚胺培南、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高于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44.8%、30.6%;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细菌(CRE)的检出率:肺炎克雷伯菌高于大肠埃希菌,但近年来都有下降趋势,2014年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CRE检出率分别为2.58%和0.96%。结论该院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对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临床在治疗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时应根据其耐药表型的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刘萍丽;葛金莲;赵效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孕产妇各个时期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后血清及乳汁中 HBV DNA含量的分析、比较,为乙肝携带者孕产妇的乙肝病毒的母婴阻断及产后母乳喂养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该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HBsAg (+)的乙肝携带者孕妇140例,根据自愿、保密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75例于孕期28、32、36周进行肌注高效价 HBIG 200 U ,对照组65例中的孕产妇由于各种原因在孕期未进行HBIG注射。分别于注射前、分娩前检测两组血清中HBV DNA含量、分娩后对新生儿血清及3~5 d内乳汁进行HBV DNA含量检测,分析两组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注射HBIG前研究组 HBV DNA含量<500 copies/mL、500‐1×106 copies/mL、>1×106 copies/mL 分别为:28例、17例、30例,产前分别为:35例、20例、20例;对照组产前2次检测为:19例、21例、25例及20例、17例、28例;在研究组与对照组中新生儿血清 HBV DNA 阳性分别为:1例(5.3%)及5例(7.7%);在两组乳汁中HBV DNA阳性分别为:3例(4%)和8例(12.3%)。结论乙肝携带者孕妇在孕晚期进行 HBIG的注射可能影响其乙肝病毒的复制进而减少新生儿宫内感染的概率,同时降低其产后乳汁的 HBV DNA的阳性率。
作者:米永华;黎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在诊断急性肾损伤(AKI)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该院48例急性肾损伤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的CysC、血清肌酐(Cr)结果,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CysC的诊断意义,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KI患者的血清CysC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证实CysC在AKI的诊断中特异性高,敏感性好;AKI组CysC与肾小球滤过率(GFR)相关(r=0.76, P<0.05)。结论血清CysC比血清Cr更准确的反应肾小球虑过功能,对早期诊断AKI有重要价值,为肾功能的评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张泮庆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广州花都地区育龄夫妇及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发病情况。方法对2013年4月1日至2015年4月30日在该院做孕前检查的夫妇及在该院新生儿科出生的新生儿的G6PD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将成人G6PD<1300 U/L分为轻度缺乏组,G6PD<500 U/L分为重度缺乏组;将新生儿G6PD<2500 U/L分为轻度缺乏组, G6PD<1000 U/L分为重度缺乏组。结果在该院育龄夫妇G6PD筛查中,G6PD缺乏的总检出率为6.07%,其中男性缺乏的检出率为5.92%(57/963),重度检出率为4.67%(45/963);女性缺乏检出率为6.16%(102/1657),重度检出率1.21%(20/1657);该院新生儿G6PD筛查中,G6PD缺乏的总检出率为13.01%(131/1005),其中男性缺乏的检出率为12.63%(71/562),重度检出率为9.79%(55/562);女性缺乏的检出率为13.54%(60/443),重度检出率为1.35%(6/443)。结论广州花都地区为G6PD缺乏病的高发地区,女性的G6PD缺乏的检出率高于男性,但男性重度缺乏的检出率高于女性。
作者:丘雪峰;胡汉斌;曾小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变化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全自动血凝仪测定163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Fig、TT),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CT)和网织红细胞参数(RET #、RET%、IRF)。比较肝硬化组与对照组、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后组间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和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Fig降低,PT、APTT、TT延长,PLT、PCT下降,MPV、PDW升高,RET计数、RET%、IRF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g随着Child‐Pugh等级上升逐渐降低,PT、APTT、TT随着Child‐Pugh等级上升逐渐延长,PLT、PCT 随着Child‐Pugh等级上升逐渐下降,MPV、PDW随着Child‐Pugh等级上升逐渐升高,RET计数、RET%、IRF随着Child‐Pugh等级上升逐渐升高(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及网织红细胞参数异常,其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及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变化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有密切相关,是判定肝脏损害程度、出血倾向及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作者:吴红丽;孙岳枫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的临床应用以及院内PC T异常高值时是否需要立即抗感染治疗。方法统计分析院内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一年内PC T的高值情况,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在不同的科室内,PC T高值情况意义不同,并且不是所有PC T高值时都应立即抗感染治疗。结论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PC T高值结果并不能盲目判定为脓毒血症,很多情况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都会使其异常增高。临床应连续监测PC T的转化情况,了解其方法学的局限性,并结合其他相关检查,如血培养等,对患者做出综合分析。
作者:陈园园;杜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3种神木县育龄妇女生殖道的感染状况。方法对1200例育龄妇女进行阴道分泌物涂片染色检测。结果1200例阴道分泌物,清洁度Ⅰ度48例、Ⅱ度120例、Ⅲ度672例、Ⅳ度360例,其中细菌性阴道病600例,检出率50%;滴虫性阴道炎132例,检出率11%;真菌性阴道炎180例,检出率15%;纤毛菌性阴道炎96例,检出率8%、淋菌性阴道炎12例,检出率1%。结论神木县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率总体偏高,应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
作者:杜娟兰;高强;杨红梅;刘玉军;王永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活血汤联合西药对冠心病心绞痛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水平的影响。方法11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57)与对照组(n=57)。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益气养阴活血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对比分析两组血清CRP、TNF‐α、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水平、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心绞痛和心电图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血清CRP、TNF‐α水平治疗后下降(P<0.05);观察组血清CRP、TNF‐α水平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G、TC、LDL‐C水平治疗后下降(P<0.05);观察组TG、TC、LDL‐C水平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水平治疗后下降(P<0.05);观察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水平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治疗后减少(P<0.05),持续时间缩短(P<0.05);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心绞痛和心电图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期间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益气养阴活血汤联合西药可降低冠心病心绞痛血清CRP、TNF‐α、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水平,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占甘伟;汪宏良;李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和同型半胱氨酸(HCY)、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探讨T2DM患者血清25‐(OH)D和HCY、β2‐MG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39例 T2DM 患者,根据尿清蛋白/肌酐(Alb/Cr)比值(UACR)分为正常Alb尿组(UACR<30 mg/gCr)45例,微量Alb尿组(UACR≥30且<300 mg/gCr)48例,大量Alb尿组(UACR≥300 mg/gCr)46例,选取45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酶法测定血清 HCY水平,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β2‐MG水平,同时检测血糖(GLU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血肌酐(Cr)、血清钙(Ca2+)、磷(P5+)等生化指标。结果 DM 患者血清25‐(OH)D随着尿清蛋白的增加而降低,微量 Alb尿组和大量Alb尿组血清25‐(OH)D与正常Alb尿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量Alb尿组和大量Alb尿组血清HCY、β2‐MG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25‐(OH)D水平随着尿蛋白的增加而降低,血清HCY、β2‐MG水平随着尿蛋白的增加而增加,血清25‐(OH)D水平与 HCY、β2‐MG呈负相关。
作者:冯小娟;李海英;蒋玲;秦继宝;安仲武;薄维波;刘霞;刘书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对13442例健康儿童末梢血白细胞及五分类参数参考范围调查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健康儿童筛选标准及血液疾病、感染性疾病、服药史等排除标准,选择来自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保健科进行体检和相关检查均正常的健康者,年龄1个月至7岁的儿童13442例,采用日本Sysmex XS‐800i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白细胞分析参数检测。结果白细胞及五分类参数均不符合正态分布;经 Mann‐Whitney 检验,不同性别儿童间比较,WBC、BASO #、NEU#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YM#、MONO#、EOS#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LYM#女性显著高于男性,MONO#和EOS#男性显著高于女性;经Kruskal‐Wallis检验,不同年龄组进行比较,白细胞及五分类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WBC、LYM #、MONO#、EOS#参数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NEU#随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提高,而BASO#在4岁前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4岁后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应该在充分考虑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1个月至7岁儿童独立的白细胞类参数的参考值范围。
作者:黄玉开;刘锐;顾晓琼;梁肖云;曾兰兰;刘非;梁绮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型不规则抗体特异性和阳性率及其在临床科室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孕妇产前检查或拟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对筛查阳性的血标本再用相同方法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统计分析血型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和阳性率及其在临床科室的分布情况。结果265例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者中,男95例(35.8%),女170例(64.2%)。非特异性自身抗体32例(12.1%),特异性同种抗体233例(87.9%),其中Rh血型系统抗体201例(75.8%),M NS血型系统14例(5.3%),P血型系统1例(0.4%),Lewis血型系统11例(4.2%),Kidd血型系统3例(1.1%),Duffy血型系统3例(1.1%)。免疫球蛋白类型:IgG型204例(77.0%),IgM型58例(21.9%),IgG+ IgM 型3例(1.1%),抗体效价在4~512之间。37℃反应性:+/-~++++。血型不规则抗体在临床科室中的分布:妇产科、血液科及感染科的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居前三位,分别为15.5%(41/265)、12.8%(34/265)及11.3%(30/265)。结论对孕妇或拟输血者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和特异性鉴定,对防治新生儿溶血病,保障患者手术和治疗及时用血及输血安全有重要意义。
作者:杜娟;张勇萍;杨世明;安宁;李丹;杨琳;陈扬;穆士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及探讨无创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清神经功能指标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5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64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与时期的64例健康同龄人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的无创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清神经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严重程度与颅内压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大脑中动脉血流指标均差于对照组,血清神经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不同严重程度与颅内压患者的大脑中动脉血流指标及血清神经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清神经功能指标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检测价值较高,对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颅内压情况的了解均有积极的临床作用。
作者:姚雪淦;邹德学;姚柱煒;徐威力;杨素娟;李春容;招湛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Afinion AS100检测仪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118例糖尿病患者检测的ACR标本同时在基恩特定蛋白仪上做尿微量清蛋白检测和在贝克曼 AU680上稀释做尿肌酐检测,探讨两组数据的相关性。结果2种仪器在尿微量清蛋白和尿肌酐检测中显著相关,Afinion分析仪能够满足临床要求。结论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Afinion分析仪所做的ACR与基恩蛋白免疫分析仪所做尿微量清蛋白以及贝克曼AU680生化分析仪所做尿肌酐计算出来的ACR显著相关,但Afinion分析仪1台仪器上能同时出3个结果,方便,快速,准确,在实际应用中更适合实验室操作。。
作者:戴小勇;张春梅;黄丽丽;王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本研究针对我国临床实验室血液学危急值报告制度进行了全国性的现状调查,旨在了解目前国内这项质量指标的现状,并提供相关指标日常监督的建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参与该中心全血细胞计数和凝血专业的实验室发出1238份问卷。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信息调查;第二部分为血液学检验中危急值相关调查。实验室通过专门的网络平台在线填报信息,并使用专用统计软件来进行分析处理。结果516家实验室报告了相关血液学危急值结果,调查中提交信息的大部分为三级综合医院。几乎所有的参与实验室都表明其已制定危急值结果报告制度。参与调查的实验室中,除了RBC的选择百分比在20%左右,其他5项:WBC、Hb、PT、APTT和Fbg都被70%左右的实验室视为门诊、急诊和危急值项目。危急值界限来源选择多的为文献,尽管大部分项目的界限值在住院、门诊和急诊间没有明显差异,但仍有实验室的危急值界限与大多数实验室明显不同。结论我国血液学危急值报告制度在危急项目纳入和界限设定上尚存在一定问题,实验室应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与临床积极协商,制定出适合所在医院的危急值界限。
作者:费阳;曾蓉;王薇;钟堃;何法霖;王治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慢性淋巴白血病的免疫表型与骨髓象的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69例,应用单参数和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患者的免疫表型,对患者进行骨髓象及血象检查,对患者的骨髓增生度进行分析。结果69例CLL患者中,LL/SL‐MC 33例(47.83%)、CLL/PLL‐MC 16例(23.19%)、TSL 9例(13.04%)、ATLL 4例(5.80%)、PLL 4例(5.80%)、HCL 3例(4.34%)。CLL患者以年龄50岁以上者居多。骨髓增生度极度活跃12例(17.39%)、明显活跃10例(14.49%)、活跃47例(68.12%),粒红比增高17例(24.64%)、正常29例(42.03%)、降低23例(33.33%),巨核细胞计数增高3例(4.35%)、正常30例(43.48%)、降低36例(52.17%)。69例患者全部表达CD19、CD20,阳性率为100%;其次表达CD22,阳性率为98.55%;CD23阳性率为97.10%,CD5阳性率为86.96%;所有患者均不表达CD10。结论69例CLL患者免疫分型以混合型为多,骨髓增生度较高;免疫表型则以CD19、CD20全部表达,其次分别表达为CD22、CD23与CD5,不表达CD10。
作者:曲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9例患者异常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结果469例患者中,化脓性脑膜炎的患者84例,脑脊液细胞学呈中性粒细胞增多反应,高可占97.5%;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51例,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混合细胞增多反应;病毒性脑膜炎的患者295例,呈淋巴细胞增多反应;新型隐球菌脑膜炎3例,脑脊液中检出隐球菌;脑寄生虫脑膜炎23例,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13例脑囊虫病,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侯霞;邓德耀;田维娟;朱丽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变化。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共124例作为受试对象,患者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1、3、5、7、14 d和1、3个月的CRP、ESR和SAA水平。并回溯性分析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阻塞的患者与术后恢复正常的患者在上述指标的区别。结果 CRP术后急剧上升,并于第3天到达峰值后迅速消退,术后1个月即恢复至术前水平;ESR术后持续上升直至到达峰值后缓慢下降,术后3个月可恢复至正常水平;SAA术后急剧上升,于3 d内到达峰值并缓慢下降,术后3个月可恢复至术前水平。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患者,其CRP、ESR和SAA水平在同一时间显著高于术后正常恢复的患者,且术后3个月不能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动态监测患者CRP、ESR和SAA水平可能有助于提早发现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堵塞并发症。
作者:鲁会田;罗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比较外周血和胸水两种样本检测EGFR基因突变的情况,为临床选取合适的送检标本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病例65例,收集血液和胸水标本,分别抽取DNA ,使用巢式 PCR扩增检测。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65例NSCLC患者中有吸烟史的患者占44.6%。病理类型为腺癌的有53例,占81.5%;非腺癌12例,占18.5%。NSCLC分期为Ⅲb者有34例,占52.3%;Ⅳ31例,占47.7%。胸水总检出率(36.9%)高于血清总检出率(18.5%),两种样本中19号外显子突变检出率均高于21号外显子的。19号外显子的突变类型为删除突变,即DelE746‐A750、DelE746‐T751,胸水中多出一种DelL747‐P753 insS。21号外显子的突变类型为点突变,即L858R和L861Q。结论虽然外周血中的EGFR基因突变的检出率低于胸水中的,但是19和21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在外周血和胸水标本中基本一致,循环DNA可以反映组织中DNA的变化。
作者:刘根贤;慕进勇;张守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嗜血杆菌引起人类机会性感染致病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主要有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HI)和副流感嗜血杆菌(hemophilus parainfluenzae ,HPI),国内对嗜血杆菌研究也有60年历史。嗜血杆菌初次培养对营养要求高,在血平板上不生长或易被革兰阳性球菌抑制,不易培养。在基层医院由于缺乏可培养菌的分离培养条件,如专用培养基、CO2环境、人员业务水平所限而不能辨别菌落等因素影响,实验室往往忽略嗜血杆菌分离而导致其检出率极低,对其致病性、分布、分型及耐药研究应用较少,本文就此作简单的综述。
作者:梁建芬(综述);吴开进(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肝病患者血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各种肝病患者为试验组,另选取123例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分别进行了CRP检测,观察两组CRP的检测结果。结果试验组血清CR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急性时相反应高峰期,肝脏合成蛋白质能力的20%可以直接转向CRP的合成,故肝病患者CRP会增高。肝癌组与肝硬化组、肝炎组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且肝癌组高于,肝硬化组肝硬化组高于肝炎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还可以动态评估肝细胞受损程度。
作者:周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