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利用 ROC曲线分析 PCT 对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

吴学朕;王永良;罗浩元;刘露

关键词:肝硬化, 腹膜炎,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摘要:目的:评估血清降钙素原(PC T )在诊断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中的价值。方法按照是否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将肝硬化患者分为非SBP组和并发SBP组,普通肝炎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比较各组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绘制ROC曲线评估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并发SBP组患者血清 PCT、CRP和IL‐6水平明显高于非SBP组和普通肝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表明,PCT在佳临界值为0.51 ng/mL时对肝硬化SBP的诊断价值优于CRP和IL‐6,PCT在并发SBP组、非SBP组与普通肝炎组中诊断肝硬化SBP的敏感性为62.68%,特异性为76.59%,准确性为80.01%。结论血清PCT对肝硬化并发SBP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PDCA 循环在实验室标本质量控制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对实验样本质量控制管理的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法对检验科标本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对整改前后检验样本的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应用 PDC A循环进行整改前后比较,标本不合格率、标本采集登记率、标本送检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DC A循环管理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实验室标本质量,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

    作者:欧阳芬;程招敏;韩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联合检测CA125、VEGF-C、β2-MG对卵巢癌淋巴结转移早期诊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血清糖链抗原125(CA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β2微球蛋白(β2‐MG)联合检测对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纳入51例卵巢癌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阳性者29例,选取同期卵巢良性肿瘤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A125,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C ,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β2‐MG ,比较各组血清CA125、VEGF‐C、β2‐MG水平。结果试验组血清CA125、VEGF‐C、β2‐MG水平分别为(1682.5±261.5)μg/mL、(2125.6±96.7)pg/mL、(2.52±0.61)mg/L ,对照组分别为(30.5±6.3)μg/mL、(1738.0±79.8)pg/mL、(1.87±0.56)m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9例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阳性者血清CA125、VEGF‐C、β2‐MG水平更加显著,分别为(1997.3±376.8)μg/mL、(2895.2±126.8)pg/mL、(4.95±0.69) mg/L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检测血清 VEGF‐C、β2‐MG、CA125,对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5.8%、97.3%、98.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A125、VEFG‐C、β2‐MG对早期诊断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唐颖;赵长新;李永明;李宗婷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人BRIT 1基因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检测宫颈癌组织和配对的宫颈非癌组织中的BRIT1表达情况,比较两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方法分别应用实时荧光PCR(RT‐PCR)、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宫颈癌组织及其配对的宫颈非癌组织中BRI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BRIT1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类型、肿瘤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RT‐PCR结果揭示宫颈癌组织中BRIT1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配对的宫颈非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技术结果揭示63例标本中的44例(69.8%)宫颈癌组织BRIT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配对的宫颈非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级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中,BRIT1蛋白的表达减少更为明显。结论 BRIT1在宫颈癌癌组织和非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提示BRIT1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麦力;王玎;胡琴;聂红;赵清;陈维贤;邓淋曼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D-二聚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 )和血浆D‐二聚体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用119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组,包括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0例,心肌梗死(AMI)组34例,5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冠心病组和对照组血清sd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冠心病组sdLDL‐C、TG、TC、LDL‐C、Hcy及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与SAP组比较,sdLDL‐C、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SAP组(P<0.05),UAP组与SAP组比较,sd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水平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的AMI组与 UAP组比较,sdLDL‐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D‐二聚体水平高于 UAP组。结论测定D‐二聚体与sdLDL‐C检测能较好地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程度,对冠心病早期诊断,临床分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霞;翟励敏;王莉;周玫;陈桂丽;谭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儿科呼吸道感染产ESBL s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某院儿科呼吸道患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情况及耐药性。方法采用DL96‐Ⅱ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检测。采用K‐B法进行 ESBLs确证试验。应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共分离出1227株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占18.3%(224/1227),非产ESBLs菌株占81.7%(1003/1227)。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高(100.00%),其次为美罗培南(99.76%),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96.98%和95.03%。结论治疗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药物首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以及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药物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作者:刘玉线;刘冬霞;陈瑞琼;葛晶晶;罗彦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患者相关检验指标的变化趋势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和糖尿病肾病(DN)患者相关检验指标的变化趋势。方法检测167例 T2DM 患者的尿微量清蛋白(M‐Alb)、血糖和肾功能等指标,再将其按尿M‐Alb排泄率分为3组(单纯DM组、早期DN组和临床DN组),对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单纯DM组患者的年龄小于早期DN组和临床DN组(P<0.05)。尿M‐Alb和尿蛋白阳性率以临床DN组高,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DM 组和早期DN组之间血糖指标差异不显著,临床DN组显著高于单纯DM组和早期DN组(P<0.05)。单纯DM组尿素(Urea)和肌酐(Cr)水平明显低于早期DN组和临床DN组,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N越重,患者尿M‐Alb、血糖和肾功能指标就越高,尿蛋白和尿糖阳性率也越高,肾功能受损的趋势也越明显。

    作者:阮国梅;唐荣德;区洪炎;陈文娟;李志成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风湿性心脏病相关临床检验指标的研究

    目的:探讨相关检验指标与风湿性心脏病(RHD)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36例风湿热引起的心脏损害患者的病案信息,分为3组:RHD组、单纯风湿热组、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这3组患者的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I(cTnI)、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相关指标。结果在RHD组和单纯风湿热组之间,Mb、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HD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红细胞沉降率(ESR)、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cTnI、Mb、CK‐MB、肌酸激酶(CK)、NT‐pro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136.17 pg/mL作为临界值,NT‐proB‐NP对RHD的诊断敏感度为95.48%,特异度为90.15%,阳性预测值为86.7%,阴性预测值为97.86%。结论 RHD患者血中cTnI、Mb、CK‐MB与单纯风湿热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NT‐proBNP浓度的测定是早期诊断RHD的敏感指标。

    作者:周思彤;薛建军;王永胜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在妊娠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在妊娠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妊娠合并IT P的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100例健康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依据血小板计数(PLT)结果,将试验组分为4组(1~4组),再用 FCM 检测各组 PAIg 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 PLT <70×109/L 时, PAIgA、PAIgG和PAIgM 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与PAIgA、PAIgG和PAIgM的阳性率呈负相关性(r<0,P<0.05)。结论 FCM检测PAIg具有快速、灵敏、简便、可靠等特点,可用于妊娠合并ITP的辅助诊断。

    作者:田笑;李明亮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ICU 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分析

    目的:了解IC U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方法对2013年1~12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IC U所有病原菌进行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8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7株(占19.7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率为0.00%;分离革兰阴性菌135株(占72.19%),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耐药率较低,分别为43.59%、46.15%,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7.91%、32.56%,30.23%;分离出真菌15株(占8.02%),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结论定期检测 IC U病原菌的分布种类和耐药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作者:林明;傅之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HPV L1壳蛋白表达与宫颈上皮瘤变及 HPV 分型的关系

    目的:分析HPV L1壳蛋白的表达与宫颈上皮病变的关系及其在HPV分型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对4320例妇女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LCT)和 HPV分型检测,对LCT ≥无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或 HPV阳性者行HPV L1检测,并对LCT≥ASC‐US且HPV阳性者行阴道镜下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对LCT ≥ASC‐US或 HPV阳性者(共401例)进行 HPV L1检测,HPV L1阳性率为34.9%(140/401)。对LCT ≥ASC‐US且 HPV阳性者129例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LCT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符合率为79.2%。 HPV L1在LCT 诊断为 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 )、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40.2%(29/72)、69.2%(18/26)、9.0%(2/22)。386例 HPV感染者中,单一型别感染率居前四位的是HPV52、58、16、18型,其 HPV L1阳性率分别为53.3%、28.9%、12.2%、5.6%。结论 HPV L1阳性率随宫颈病变级别增高呈下降趋势,LCT联合 HPV L1检测可为宫颈病变预后判定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梁丽霞;肖燕;高玮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血清肿瘤标记物与 HER2阳性乳腺癌骨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 ER2)阳性乳腺癌的肿瘤标记物水平与骨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确诊为HER2阳性浸润性乳腺癌的100例患者,根据有无骨转移分为2组:骨转移组(n=40),未骨转移组(n=60)。采用ELISA法监测患者入院时、随访发生骨转移时血清糖类抗原(CA153)和癌胚抗原(CEA)水平,观察2组患者年龄、病理分型、血清肿瘤标记物和赫赛汀的应用情况等,比较2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预测血清CA153、CEA对 HER2阳性乳腺癌骨转移的价值。结果 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骨转移组和未骨转移组入院时血清CEA、CA15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发现血清CEA水平(AUC 0.72,95% CI 0.63~0.81,P=0.01)和CA153水平(AUC 0.67,95% CI 0.60~0.77,P=0.03)为预测预测骨转移的因素。其中CA153>17.2 U/mL预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骨转移的敏感度为78.8%,特异度为45.0%;CEA>2.64μg/L预测骨转移的敏感度为75.8%,特异度为43.3%。结论血清CA153和CEA水平对 HER2阳性乳腺癌的骨转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王子甲;何英剑;李金锋;解云涛;王天峰;范照青;范铁;欧阳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灌南县2013~2015年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学调查研究

    目的:对灌南县2013~2015年农村生活饮用水进行卫生学调查,研究其相应的对策。方法收集灌南县2013~2015年农村生活饮用水样本1760份,对1760份样本进行水卫生学检测,检测项目包括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无机非金属类指标、金属指标、有机物综合指标及微生物指标。结果1760份样本中,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 H、总硬度、铁、锰、六价铬、硝酸盐氮、氨氮、硫酸盐、氯化物、氟化物、耗氧量、溶解性总固体、铅、砷、镉、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分别为99.83%、95.11%、100.00%、100.00%、99.94%、97.50%、98.81%、95.91%、100.00%、100.00%、100.00%、99.89%、88.47%、100.00%、100.00%、87.44%、100.00%、100.00%、100.00%、94.03%、90.00%、94.03%。2013、2014、2015年样本合格率分别为79.59%、67.01%、69.52%。结论灌南县2013~2015年农村生活饮用水样本合格率有下降趋势,其中枯水期样本合格率高于丰水期样本合格率。

    作者:杨海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儋州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儋州地区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中支原体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对临床药物耐药性。方法选取儋州地区1828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进行解脲脲原体(U u )和人型支原体(M h )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28例泌尿生殖道感染者中,支原体培养总阳性率为35.01%(640/1828),其中男、女支原体感染率分别为25.94%、42.04%,2014、2015年支原体感染率分别为30.98%、38.87%。儋州地区分离的支原体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和交沙霉素仍保持着较高的敏感性,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已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儋州地区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中,支原体感染已多见,并逐渐产生耐药性,临床医生在治疗时应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梁渊;林春菊;黄小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病原学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女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病原体分布及药敏情况,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5308例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常规及病原体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308例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发现,细菌性阴道炎810例,占15.3%,念珠菌阳性1110例,占20.9%,滴虫阳性60例,占1.1%。其中3526例进行了病原体检查,共检出病原体2615株,包括支原体1948株,占74.5%;衣原体136株,占5.2%;淋病奈瑟菌17株,占0.7%;念珠菌276株,占10.6%;革兰阳性球菌140株,占5.4%;革兰阴性杆菌98株,占3.7%。解脲脲原体对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罗红霉素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7.8%、18.2%、26.3%、27.2%,对克拉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的敏感性较高,分别为89.4%、99.8%、99.9%。人型支原体耐药性较强,较为敏感的抗菌药物仅有交沙霉素、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敏感率分别为75.3%、96.2%、97.3%,其余抗菌药物敏感率均小于7.0%。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普遍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24株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全部敏感。未发现对达托霉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的革兰阳性球菌。未发现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结论引起阴道炎的病原体种类复杂,治疗女性阴道炎时,应根据病原体检查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刘爽;林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临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送检的中心静脉导管标本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送检的731例中心静脉导管标本中,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共38例,阳性率为5.3%,革兰阳性球菌占分离菌的26.3%,其中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占13.2%,且均为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未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占分离菌的73.7%,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约占42.1%。鲍曼不动杆菌敏感的是阿米卡星,敏感率为87.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是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中常见的病原菌,且耐药严重,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规范操作,控制感染。

    作者:祖瑞铃;辛力华;易玉玲;易辉;李燕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无创颅内压检测仪应用于颅脑损伤检测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检测仪在颅脑损伤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40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双盲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有创监测,观察组给予无创监测,比较2组患者的脉搏、呼吸、收缩压、舒张压、颅内压、治疗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脉搏、呼吸、收缩压、舒张压、颅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活率、病死率分别为85.71%、14.29%,对照组存活率、病死率分别为82.86%、1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有1例并发症病例,发生率为2.86%,对照组有6例并发症病例,发生率为8.5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有创监测比较,无创监测也同样能够取得确切的监测效果,且无创监测具有安全性高、可靠性高等特征,能够代替有创监测。

    作者:李凤玲;刘燕秀;栾宏权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不同化学发光分析系统在皮质醇检测中的性能评价与比较

    目的:比较贝克曼Access 2 Immunoassay System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及罗氏COBAS E 41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对皮质醇的分析性能与检测结果相关性。方法按照ISO15189中方法评估贝克曼及罗氏分析系统对皮质醇检测的精密度、功能灵敏度、参考范围、方法学、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结果贝克曼与罗氏分析系统在皮质醇检测中精密度良好,功能灵敏度符合各自厂商设定的临床检测的下限,实验室自建参考范围后,将两分析系统对皮质醇的测定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二者间相关性良好,线性回归系数 r2=0.977,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均为100%。结论两分析系统对于皮质醇的分析性能优异,均可满足临床检验需求。经过方法学比对,二者相关性良好,能够通过回归方程对二者间测定值进行引证。

    作者:陈翊;李颖能;陈焕辉;林涛;汤勇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水平与血管病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 )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ADA )水平与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 T2DM 患者212例(其中并发大血管病变75例,微血管病变72例,无血管病变65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研究对象中ADA、空腹血糖(FBG)和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T2DM 组中AD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 T2DM 并发血管病变者 ADA 水平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者,且与病变血管数量有关(P<0.05)。ADA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bA1c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07、0.679,P<0.05)。结论 T2DM 患者中ADA水平显著升高,与 HOMA‐IR和HbA1c密切相关,对T2DM 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预测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孟宪霜;李礼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血清IL-1β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检测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方法选取BD患者72例(BD组)、单相情感障碍患者65例(单相组)及健康体检者65例(健康体检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BD患者病情,将BD组分为BD缓解组和BD发作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IL‐1β、BDNF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D缓解组、BD发作组、单相组、健康体检组的IL‐1β水平分别为(45.85±1.65)、(36.52±1.26)、(38.74±1.48)、(55.25±2.87)ng/mL ;BDNF水平分别为(41.52±2.54)、(29.87±1.62)、(32.14±1.46)、(44.85±2.49)ng/mL。BD发作组、单相组的IL‐1β和BDNF均明显低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D发作组和单相组之间IL‐1β、BDN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缓解组IL‐1β和BDNF与健康体检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疾病发作与IL‐1β、BDNF间存在紧密关系,提示可将IL‐1β、BDNF作为治疗效果评估指标。

    作者:谢筱颖;陈家强;罗星星;陈凯婷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情况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数据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为其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 HbA1c检测结果分成两个不同水平组:A组(69例,控制良好)、B组(73例,控制不佳)。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70例作为对照(C组),对3组 HbA1c、血液流变学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液流变相关指标除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变形指数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指标在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间比较,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下各指标在不同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HbA1c水平如何,其血液流变指标、三酰甘油及总胆固醇均高于健康人,当患者HbA1c水平控制不佳时,其各指标升高程度更加明显。结论糖尿病患者大多存在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建议临床针对糖尿病患者长期监测 HbA1c水平,严格观察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改变,以指导临床治疗达到早期血管保护,以及起到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效果。

    作者:罗敏;卿克勤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