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风湿性心脏病相关临床检验指标的研究

周思彤;薛建军;王永胜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 心脏损伤指标, 生化指标
摘要:目的:探讨相关检验指标与风湿性心脏病(RHD)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36例风湿热引起的心脏损害患者的病案信息,分为3组:RHD组、单纯风湿热组、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这3组患者的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I(cTnI)、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相关指标。结果在RHD组和单纯风湿热组之间,Mb、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HD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红细胞沉降率(ESR)、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cTnI、Mb、CK‐MB、肌酸激酶(CK)、NT‐pro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136.17 pg/mL作为临界值,NT‐proB‐NP对RHD的诊断敏感度为95.48%,特异度为90.15%,阳性预测值为86.7%,阴性预测值为97.86%。结论 RHD患者血中cTnI、Mb、CK‐MB与单纯风湿热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NT‐proBNP浓度的测定是早期诊断RHD的敏感指标。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ICU 患者血流感染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 )、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联合检测对ICU患者血流感染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39例ICU患者同时进行血培养和PCT、CRP和DD检测,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血培养阳性(BC阳性)组和血培养阴性(BC阴性)组,分析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 )曲线进行分析,评估PCT、CRP和DD在ICU患者血流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并确定其Cut‐off值。计算PCT、CRP和DD联合检测在ICU患者血流感染早期诊断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BC阳性组 PCT、CRP和DD水平(中位数分别为0.60 ng/mL、33.33 mg/L和2785.70 ng/mL)均显著高于BC阴性组(中位数分别为0.09 ng/mL、2.28 mg/L和1625.0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显示,PCT、CRP和D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2、0.715和0.643,佳诊断界点分别为0.4050 ng/mL、3.4400 mg/L和2083.90 ng/mL ,其敏感度分别为0.775、0.875和0.656,特异度分别为0.825、0.525和0.629,阳性似然比分别为4.43、1.84和1.77,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27、0.24和0.5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8986、0.8235和0.75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6471、0.7143和0.5116。PCT、CRP和DD联合检测敏感度为0.422,特异度为0.971。结论 PCT、CRP和DD对于IC U患者血流感染的早期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三者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的特异度。

    作者:李建芳;冯广满;冯叶明;梁勇明;张艳芳;蒋旺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常规剂量肝素锂和氟化钠抗凝对毛细管电泳法检测 HbA1c的影响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的肝素锂、氟化钠抗凝剂对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影响。方法应用Capillarys 2 Flex Piercing毛细管电泳仪检测全血标本HbA1c浓度,以EDTA‐K2抗凝标本的检测结果为对照,分别比较肝素锂和氟化钠抗凝标本检测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肝素锂、氟化钠抗凝标本分别与 EDTA‐K2抗凝标本比较,毛细管电泳法测定HbA1c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肝素锂、氟化钠抗凝标本 HbA1c检测结果与EDTA‐K2抗凝标本结果具有相关性(P<0.001)。结论使用常规剂量的肝素锂、氟化钠抗凝均未对毛细管电泳法检测 HbA1c产生影响,常规剂量的肝素锂、氟化钠抗凝标本均适用于毛细管电泳法检测HbA1c。

    作者:陈群;黄华;吴愿如;李立波;邓宝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PDCA 循环在实验室标本质量控制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对实验样本质量控制管理的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法对检验科标本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对整改前后检验样本的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应用 PDC A循环进行整改前后比较,标本不合格率、标本采集登记率、标本送检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DC A循环管理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实验室标本质量,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

    作者:欧阳芬;程招敏;韩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了解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意义,并比较抗MCV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的相关性。方法对90例RA患者(RA组)、56例非RA患者(非RA组)和85例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抗MCV抗体,同时检测87例RA患者类风湿因子(RF)、ESR、CCP抗体指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抗MCV抗体的诊断价值。结果抗MCV抗体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69%,阳性预测值为73%,阴性预测值为76%。抗MCV抗体的平均浓度依次为(459±441)U/mL(RA组)、(42±136)U/mL(非RA组)、(46±152)U/mL(对照组),RA组的平均抗体浓度较高。RA组活动期[(600±420)U/mL]比慢性期[(70±202)U/mL]抗MCV抗体的平均浓度显著增高。抗MCV抗体与抗CCP抗体(r=0.602,P=0.000)的相关性较与RF (r=0.237,P<0.05)的相关性强,与ESR无相关性(P=0.53)。结论抗MCV抗体在RA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抗CCP抗体、RF有正相关性,联合抗CCP抗体、RF检测可提高RA的诊断效率。动态监测抗MCV抗体的浓度可用于判断RA的病情活动程度。

    作者:夏秋风;张慧;邹晓月;张龙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CD64指数、PCT 和WBC在临床细菌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分化抗原64(CD64)指数、血清降钙素原(PCT)和白细胞计数(WBC)在临床细菌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住院患者132例,包括全身感染组(67例)和局部感染组(65例),另收集健康体检63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外周血CD64表达、血清PCT水平和WBC ,采用ROC曲线分析比较三者的诊断效能,Pearson相关性分析三者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全身感染组和局部感染组的CD64指数、PC T水平和WBC均有显著性升高( P<0.001)。与局部感染组相比,全身感染组CD64指数和PCT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两组间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取佳截断值时,CD64对诊断临床细菌感染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8%和95.2%,PC T 为87.1%和98.4%,而WBC 为74.8%和96.8%。CD64指数与PCT的曲线下面积(AUC)无明显差异,而二者的 AUC均明显大于WBC的AUC(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在临床细菌感染时,CD64指数与PCT、WBC呈正相关,协同升高。结论 CD64指数和PCT在临床细菌感染疾病中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诊断效能稍优于WBC。

    作者:郑立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粪便人轮状病毒抗原快速检测在腹泻患儿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粪便人轮状病毒(HRV)抗原快速检测在腹泻患儿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200例腹泻患儿的粪便,采用金标免疫层析法检测HRV抗原。结果200例腹泻患儿中,粪便HRV阳性129例,阳性率为64.5%。在129例HRV感染患儿中,以6个月至2岁的患儿多,HRV感染患儿的粪便样品多为蛋花汤样粪便。结论粪便H RV抗原快速检测对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李容芳;周睿;何兰香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目的:探讨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该院健康体检者100例,每例体检者抽血5 mL ,并分装于2个试管中,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内的正常血液标本按照常规流程进行;观察组内的血液标本先进行人工溶血,而后进行相关的检验。比较两组标本的检验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检验指标结果中,除尿素(UREA)和尿酸(UA)的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清蛋白(ALB)检测值高于对照组;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S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葡萄糖(GLU)检测值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标本检测值准确性下降,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应避免血液标本溶血所造成的干扰。

    作者:郭昀燕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同型半胱氨酸及D-二聚体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

    目的:评估同型半胱氨酸(HCY)及D‐二聚体(D‐D)与复发性流产(RSA)的关系,探讨检测HCY、D‐D这2项指标在RS A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30例,RS A组85例,对照组45例,分别进行HCY、D‐D检测,分析数据。结果 RSA组HCY阳性者占49.4%(42/85),与对照组[6.67%(3/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S A组D‐D阳性者占41.1%(35/85),与对照组[4.45%(2/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CY、D‐D的检测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RSA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小杰;任红玲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利拉鲁肽对新疆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治疗新疆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T2DM )肥胖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67例单用二甲双胍后血糖控制不理想的肥胖T2DM 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单用二甲双胍)和二甲双胍+利拉鲁肽组(联合应用二甲双胍和利拉鲁肽),治疗周期为12周。分别在基线、治疗12周后检测2组患者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A)、体脂百分比(PBF)、体脂肪量,同时测量一氧化氮(NO)、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游离脂肪酸(FFA)等相关指标,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采取病例对照的试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治疗12周后,二甲双胍+利拉鲁肽组较二甲双胍组,患者体质量(W)、WHR、腰围(WC)、空腹血糖(FBG)、体脂肪量和腹内脂肪(VA)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利拉鲁肽治疗的T2DM肥胖患者在血糖、血脂得到控制的同时,能获得降低W、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内脏脂肪的收益。

    作者:王小春;马存花;艾比拜·玉素甫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在妊娠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在妊娠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妊娠合并IT P的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100例健康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依据血小板计数(PLT)结果,将试验组分为4组(1~4组),再用 FCM 检测各组 PAIg 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 PLT <70×109/L 时, PAIgA、PAIgG和PAIgM 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与PAIgA、PAIgG和PAIgM的阳性率呈负相关性(r<0,P<0.05)。结论 FCM检测PAIg具有快速、灵敏、简便、可靠等特点,可用于妊娠合并ITP的辅助诊断。

    作者:田笑;李明亮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联合检测窒息新生儿脐血降钙素原和D-二聚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脐血血浆D‐二聚体(DD )与降钙素原(PC T )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和免疫荧光分析法测定40例健康新生儿50例(对照组)、40例轻度窒息新生儿(轻度窒息组)、30例重度窒息新生儿(重度窒息组)脐血血浆DD、PC T水平,对各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及对照组脐血DD水平分别为(1740±265)、(3164±453)、(612±73)ng/L ,PCT水平分别为(8.4±1.7)、(18.3±4.7)、(0.4±0.1)ng/mL。窒息患儿脐血DD和PCT水平均高于健康新生儿(P<0.05),患儿脐血DD和PCT水平随窒息程度加重而升高(P<0.05)。结论窒息患儿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纤溶亢进和细菌感染,且与窒息程度相关联。

    作者:杨举红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乙肝患者病毒学检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病毒学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2例乙肝患者作为病例组,另取102例同期体检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2组实施乙肝病毒五项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病例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乙肝大三阳者56例,占54.90%,乙肝小三阳者33例,占32.25%。结论对于乙肝患者在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实施病毒学检测,能够提升其疾病诊断准确性,可为乙肝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陈晓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血清IL-1β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检测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方法选取BD患者72例(BD组)、单相情感障碍患者65例(单相组)及健康体检者65例(健康体检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BD患者病情,将BD组分为BD缓解组和BD发作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IL‐1β、BDNF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D缓解组、BD发作组、单相组、健康体检组的IL‐1β水平分别为(45.85±1.65)、(36.52±1.26)、(38.74±1.48)、(55.25±2.87)ng/mL ;BDNF水平分别为(41.52±2.54)、(29.87±1.62)、(32.14±1.46)、(44.85±2.49)ng/mL。BD发作组、单相组的IL‐1β和BDNF均明显低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D发作组和单相组之间IL‐1β、BDN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缓解组IL‐1β和BDNF与健康体检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疾病发作与IL‐1β、BDNF间存在紧密关系,提示可将IL‐1β、BDNF作为治疗效果评估指标。

    作者:谢筱颖;陈家强;罗星星;陈凯婷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构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新型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及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这一传统医学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因此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存在很多问题,如评价的目的不明确、评价内容比较片面、评价方式比较单调和评价过程比较松散等。本文针对目前简单、粗糙、片面的考核方式,构建以考核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新型考核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课堂作业、综述论文、小测验和期中及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同时也可以获取相关的教学反馈信息,以此指导各门专业课程更好地开展教学。通过这一新型考核体系去评价学生对于医学检验技术各门专业课程的掌握情况,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取精神等素质教育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检验工作者,为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作者:张海方;杜鸿;朱雪明;冯萍;张萍;王敏;何春燕;秦陈浩;温会燕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HPV L1壳蛋白表达与宫颈上皮瘤变及 HPV 分型的关系

    目的:分析HPV L1壳蛋白的表达与宫颈上皮病变的关系及其在HPV分型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对4320例妇女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LCT)和 HPV分型检测,对LCT ≥无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或 HPV阳性者行HPV L1检测,并对LCT≥ASC‐US且HPV阳性者行阴道镜下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对LCT ≥ASC‐US或 HPV阳性者(共401例)进行 HPV L1检测,HPV L1阳性率为34.9%(140/401)。对LCT ≥ASC‐US且 HPV阳性者129例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LCT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符合率为79.2%。 HPV L1在LCT 诊断为 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 )、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40.2%(29/72)、69.2%(18/26)、9.0%(2/22)。386例 HPV感染者中,单一型别感染率居前四位的是HPV52、58、16、18型,其 HPV L1阳性率分别为53.3%、28.9%、12.2%、5.6%。结论 HPV L1阳性率随宫颈病变级别增高呈下降趋势,LCT联合 HPV L1检测可为宫颈病变预后判定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梁丽霞;肖燕;高玮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无创颅内压检测仪应用于颅脑损伤检测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检测仪在颅脑损伤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40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双盲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有创监测,观察组给予无创监测,比较2组患者的脉搏、呼吸、收缩压、舒张压、颅内压、治疗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脉搏、呼吸、收缩压、舒张压、颅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活率、病死率分别为85.71%、14.29%,对照组存活率、病死率分别为82.86%、1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有1例并发症病例,发生率为2.86%,对照组有6例并发症病例,发生率为8.5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有创监测比较,无创监测也同样能够取得确切的监测效果,且无创监测具有安全性高、可靠性高等特征,能够代替有创监测。

    作者:李凤玲;刘燕秀;栾宏权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PBL 教学法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针对医学检验学科飞速发展和国内医学检验人才的教学现状,提出通过PBL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科学思维的能力与增强同学间合作的精神等,培养检验医学生综合知识与技能运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谢珊艳;杨荫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东莞地区学龄前儿童肺炎链球菌携带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东莞地区学龄前儿童肺炎链球菌的携带状况,为预防和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东莞地区抽取3所幼儿园共315名学龄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医务人员填写1份流行病学调查表,采用专用的棉拭子采集儿童的咽喉分泌物和鼻腔分泌物,进行肺炎链球菌培养、血清分型,采用E‐test法检测其耐药性。结果肺炎链球菌检出率为,鼻拭子标本中的肺炎链球菌检出率(32.79%)高于咽拭子(2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炎链球菌疫苗接种史和总居住面积与肺炎链球菌携带有关。共分离出198株肺炎链球菌,其中有21株不可分型,其余177株包含了32个血清型,其中多的血清型分别为14、23F、19A、11A、19F、6B、6A。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的血清型覆盖率为34.98%,23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疫苗血清型覆盖率为69.13%。对分离出的198株肺炎链球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多重耐药率为22.22%。结论东莞地区学龄前儿童肺炎链球菌的携带率高,耐药情况严重,多重耐药现象明显。

    作者:邝兆威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某品牌国产化学发光仪检测降钙素原的性能评价

    目的:对某品牌国产化学发光仪检测降钙素原(PCT)的性能进行评价。方法在新产业MAGLUMI4000化学发光仪上检测PCT ,对其精密度、线性、携带污染率进行评价,并与梅里埃(mini‐VIDAS )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PCT 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化学发光法检测PCT的低、中浓度样本的CV批内分别为1.56%、2.23%;CV批间分别为2.30%、3.05%。PCT在0.5~98.0 n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Y =0.99722 X+0.17377,r2=0.99812)。携带污染率为0.89%,样本间交叉污染小。新产业MAGLUMI4000化学发光仪检测系统与梅里埃 mini VIDAS 荧光免疫分析仪检测系统测定 PCT 的结果呈明显相关(Y =1.004X+0.00559,r2=0.99958)。结论新产业MAGLUMI4000化学发光仪检测系统测定PCT的性能良好,可供临床使用。

    作者:龙琴;肖亚雄;唐灵通;卢灵锋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对培美曲塞治疗晚期肺腺癌疗效的预测作用

    目的:探讨血清H cy水平变化在肺腺癌患者采用培美曲塞化疗疗效预测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肺腺癌采用培美曲塞化疗患者57例,分别于化疗前和化疗2个周期结束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 Hcy水平,对患者临床特征、化疗前后H cy水平及其变化与临床疗效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价治疗疗效为: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9例、稳定(SD)22例、进展(PD)16例,客观有效率(ORR)为33.3%,疾病控制率(DCR)为71.9%,不同临床因素对培美曲塞疗效无显著影响(P>0.05)。比较Hcy水平及Hcy水平变化对培美曲塞疗效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前血清Hcy水平的高低对疗效无明显影响,治疗后血清 Hcy水平正常者DCR明显高于血清 Hcy水平异常者,化疗后 Hcy水平降低患者ORR及DCR均明显高于血清 Hcy水平升高患者(P<0.05)。结论肺腺癌患者采用培美曲塞化疗过程中监测血清 Hcy水平的变化,有可能用于肺腺癌患者化疗疗效预测。

    作者:胡冬;吴茜;陈刚;庄利东;陈曦;朱华强;张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