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BL 教学法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谢珊艳;杨荫

关键词:PBL教学法, 医学检验, 医学教育
摘要:针对医学检验学科飞速发展和国内医学检验人才的教学现状,提出通过PBL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科学思维的能力与增强同学间合作的精神等,培养检验医学生综合知识与技能运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对培美曲塞治疗晚期肺腺癌疗效的预测作用

    目的:探讨血清H cy水平变化在肺腺癌患者采用培美曲塞化疗疗效预测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肺腺癌采用培美曲塞化疗患者57例,分别于化疗前和化疗2个周期结束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 Hcy水平,对患者临床特征、化疗前后H cy水平及其变化与临床疗效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价治疗疗效为: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9例、稳定(SD)22例、进展(PD)16例,客观有效率(ORR)为33.3%,疾病控制率(DCR)为71.9%,不同临床因素对培美曲塞疗效无显著影响(P>0.05)。比较Hcy水平及Hcy水平变化对培美曲塞疗效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前血清Hcy水平的高低对疗效无明显影响,治疗后血清 Hcy水平正常者DCR明显高于血清 Hcy水平异常者,化疗后 Hcy水平降低患者ORR及DCR均明显高于血清 Hcy水平升高患者(P<0.05)。结论肺腺癌患者采用培美曲塞化疗过程中监测血清 Hcy水平的变化,有可能用于肺腺癌患者化疗疗效预测。

    作者:胡冬;吴茜;陈刚;庄利东;陈曦;朱华强;张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MEK-7222K 血细胞分析仪器性能评价

    目的:评估M EK‐7222K血细胞分析仪的各项性能参数是否符合相关要求,能否应用临床。方法以M EK‐7222K血细胞分析仪作为评价仪器,分别进行空白检测、批内和批间精密度测试、携带污染率测试、线性验证,并将M EK‐7222K血细胞分析仪全血白细胞计数结果与显微镜手工分类计数结果进行比对,评估仪器的测量准确度。结果仪器的空白值、批内精密度、批间精密度、携带污染率均满足要求;线性验证通过;白细胞分类合格率满足白细胞分类计数准确度的要求。结论 M EK‐7222K血细胞分析仪的各项性能参数符合要求,可应用于临床。

    作者:谭海明;皮永红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蜂螫伤对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影响

    目的:探讨蜂螫伤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比值(NEU%)的变化。方法根据螫伤针数及就诊时间不同,分析315例蜂螫伤患者WBC及NEU%,与健康人群比较。结果蜂螫伤患者WBC及NEU%的变化较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螫伤针数在20针以上与3针以下的患者,其WBC及NE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螫伤后3 h内就诊的患者WBC与其他时间就诊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螫伤后WBC及NEU%会明显升高,且与螫伤针数及就医时间密切相关。

    作者:闫铭锋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Gilbert 综合征1例临床分析

    Gilbert综合征(GS )也称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早由Gilbert和Lereboullet在1901年就提出,是一种肝脏无器质性的病变。因为肝细胞摄取间接胆红素(IBil)障碍,导致肝细胞微粒体内,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又或是与IBil结合的清蛋白障碍,导致血液里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以这些为主要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临床症状多较轻微,许多病例是由体检或其他疾病求诊时,偶尔被发现的。GS起病隐匿,症状又轻微,黄疸表现为间歇性、波动性,并可自行消退,临床并无特异性表现,易被忽视或误诊为某些治疗的副作用,造成常被误诊。因非结合胆红素是脂溶性的,故会慢慢累积,易和神经细胞结合,出现相关的神经症状,如:健忘、记忆力下降等。现将本科室化验时发现的1例GS报道如下。

    作者:周洁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应用CLSI EP9-A2文件对不同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比对

    目的:通过对不同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方法学比对,探讨不同检测系统各参数测定结果间的可比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EP9‐A2文件,以SYSM 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为参比仪器,2台迈瑞BC‐5380仪器为待评仪器,用临床新鲜抗凝全血对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 )进行检测,计算相关系数(r)和回归方程,以及各项目在不同医学决定水平(Xc)处的偏差,以1/2CLIA′88相对允许误差(TEa%)作为标准判断偏差是否可接受。结果2台BC‐5380分别与XE‐2100仪器间测定结果的相关系数 r>0.975。在不同的 Xc处,其中WBC 为2.0×109/L和4.0×109/L ;RBC为3.5×1012/L、5.5×1012/L、6.0×1012/L ;Hb为160 g/L ,偏差均大于1/2CLIA′88 TEa%;但这些项目1/2CLIA′88绝对允许误差(TEa)均落在偏差的95%可信区间内,说明是由抽样误差所引起,表明待评方法的偏差可接受;其余项目偏差均可接受。结论2台迈瑞BC‐5380血细胞分析仪分别与XE‐2100在WBC、RBC、Hb、PLT等4个项目的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

    作者:张磊;任晓艳;何超;李琳;李燕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乙肝患者病毒学检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病毒学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2例乙肝患者作为病例组,另取102例同期体检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2组实施乙肝病毒五项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病例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乙肝大三阳者56例,占54.90%,乙肝小三阳者33例,占32.25%。结论对于乙肝患者在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实施病毒学检测,能够提升其疾病诊断准确性,可为乙肝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陈晓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治疗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PA)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也是临床常见的非发酵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可作为正常菌群在人体皮肤表面分离到,还可污染医疗器械甚至消毒液,从而导致医源性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具有易定植、易变异和多耐药的特点。PA正常情况下是一种无害细菌,于自然界、生活空间及人类皮肤等多处出现。医院感染 PA 患者,在抗菌药物的选择下极易出现耐药性,所以PA是下呼吸道难治性感染的常见菌种,且早有文献将其归为是难处理的感染之一[1]。

    作者:赵妮;柯俊(综述);汪宏良;卢振;宫丽(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临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送检的中心静脉导管标本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送检的731例中心静脉导管标本中,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共38例,阳性率为5.3%,革兰阳性球菌占分离菌的26.3%,其中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占13.2%,且均为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未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占分离菌的73.7%,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约占42.1%。鲍曼不动杆菌敏感的是阿米卡星,敏感率为87.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是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中常见的病原菌,且耐药严重,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规范操作,控制感染。

    作者:祖瑞铃;辛力华;易玉玲;易辉;李燕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肿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含0.5 mg/mL万古霉素的巧克力培养基分离培养流感嗜血杆菌,应用梅里埃 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鉴定菌种,采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菌株产β‐内酰胺酶情况,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K‐B )法。结果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住院肿瘤患者下呼吸道的合格痰标本中分离出72株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34.7%(25/72);药敏试验的耐药分别为:氨苄西林43.1%(31/72)、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47.2%(34/72)、头孢克洛19.4%(14/72)、四环素19.4%(14/72)、氨曲南16.7%(12/72)和氯霉素16.7%(12/72),而对头孢呋辛、头孢吡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美罗培南敏感率均高于90%。结论流感嗜血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差很大,β‐内酰胺酶阳性株对氨苄西林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较高(>80%),不宜用于流感嗜血杆菌的经验用药。

    作者:严瑾;李炜煊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某院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某院2014年病房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对临床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使用西门子医学诊断公司的M/W‐96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鉴定仪进行药敏试验,细菌药敏结果根据2013版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M100‐S23文件判读。结果8486例送检标本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249株,其中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54株。不同标本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株构成比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呼吸道标本与非呼吸道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株构成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00);不同标本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5)。不同科室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比、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铜绿假单胞菌对不同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处于较高水平,必须引起临床和院感部门的重视,并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施。

    作者:孙敏;徐永成;权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油田作业人员4项免疫学相关指标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克拉玛依油田不同工种作业人员免疫功能量化指标,为职业病健康体检范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测采油、炼油、勘探、电气焊4种工种作业人员及健康对照组免疫功能量化指标,包括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补体C3、C4,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血液分析指标,调查分析4种不同工种作业人员的免疫状况。结果4组作业人员总体免疫功能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作业人员传统检测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功能指标(尤其是CD细胞)可作为油田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监测的重要指标,建议纳入职业病体检范围。

    作者:杨桂英;张学平;冯琴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血清降钙素原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 在早期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诊断早期新生儿败血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8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观察组,另外选择38例同期同病区的非感染性新生儿为对照组。2组患儿均检测PC T、S A 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并比对结果。结果观察组PCT、SAA、hs‐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及ES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SAA、hs‐CRP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8.9%、63.2%、52.6%,特异度分别为86.8%、73.7%、68.4%。结论 PC T在诊断早期新生儿败血症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舒铭;王燕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U 266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中CD138阴性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目的:从U266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中分离CD138阴性细胞,对其进行培养,观察分离到的CD138阴性细胞的生长特性。方法用免疫磁珠法分离U266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中的CD138阴性细胞,用干细胞培养基进行培养。结果从 U266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中分离CD138阴性细胞在干细胞培养基内呈球体生长。结论 CD138阴性细胞具有干细胞生长的相关特征。

    作者:张霞;胡大春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HPV L1壳蛋白表达与宫颈上皮瘤变及 HPV 分型的关系

    目的:分析HPV L1壳蛋白的表达与宫颈上皮病变的关系及其在HPV分型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对4320例妇女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LCT)和 HPV分型检测,对LCT ≥无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或 HPV阳性者行HPV L1检测,并对LCT≥ASC‐US且HPV阳性者行阴道镜下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对LCT ≥ASC‐US或 HPV阳性者(共401例)进行 HPV L1检测,HPV L1阳性率为34.9%(140/401)。对LCT ≥ASC‐US且 HPV阳性者129例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LCT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符合率为79.2%。 HPV L1在LCT 诊断为 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 )、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40.2%(29/72)、69.2%(18/26)、9.0%(2/22)。386例 HPV感染者中,单一型别感染率居前四位的是HPV52、58、16、18型,其 HPV L1阳性率分别为53.3%、28.9%、12.2%、5.6%。结论 HPV L1阳性率随宫颈病变级别增高呈下降趋势,LCT联合 HPV L1检测可为宫颈病变预后判定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梁丽霞;肖燕;高玮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联合检测对小儿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 )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联合检测对小儿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肺部感染患儿258例为感染组,另选取258例同期健康查体儿童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健康对照组和感染组治疗前后的血清PCT、hs‐CRP和IL‐6水平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PCT、hs‐CRP和IL‐6水平联合检测对小儿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感染组治疗前后的血清PCT、hs‐CRP和IL‐6水平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感染组治疗后的血清PCT、hs‐CRP和IL‐6水平均降低(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CT、hs‐CRP和IL‐6水平联合诊断小儿肺部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8.84%、99.22%和99.03%。结论血清 PCT、hs‐CRP和IL‐6水平在肺部感染患儿中升高且三者联合诊断小儿肺部感染的价值良好,可用于小儿肺部感染的辅助诊断。

    作者:曾研章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ICU 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分析

    目的:了解IC U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方法对2013年1~12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IC U所有病原菌进行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8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7株(占19.7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率为0.00%;分离革兰阴性菌135株(占72.19%),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耐药率较低,分别为43.59%、46.15%,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7.91%、32.56%,30.23%;分离出真菌15株(占8.02%),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结论定期检测 IC U病原菌的分布种类和耐药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作者:林明;傅之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联合检测窒息新生儿脐血降钙素原和D-二聚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脐血血浆D‐二聚体(DD )与降钙素原(PC T )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和免疫荧光分析法测定40例健康新生儿50例(对照组)、40例轻度窒息新生儿(轻度窒息组)、30例重度窒息新生儿(重度窒息组)脐血血浆DD、PC T水平,对各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及对照组脐血DD水平分别为(1740±265)、(3164±453)、(612±73)ng/L ,PCT水平分别为(8.4±1.7)、(18.3±4.7)、(0.4±0.1)ng/mL。窒息患儿脐血DD和PCT水平均高于健康新生儿(P<0.05),患儿脐血DD和PCT水平随窒息程度加重而升高(P<0.05)。结论窒息患儿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纤溶亢进和细菌感染,且与窒息程度相关联。

    作者:杨举红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粪便人轮状病毒抗原快速检测在腹泻患儿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粪便人轮状病毒(HRV)抗原快速检测在腹泻患儿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200例腹泻患儿的粪便,采用金标免疫层析法检测HRV抗原。结果200例腹泻患儿中,粪便HRV阳性129例,阳性率为64.5%。在129例HRV感染患儿中,以6个月至2岁的患儿多,HRV感染患儿的粪便样品多为蛋花汤样粪便。结论粪便H RV抗原快速检测对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李容芳;周睿;何兰香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两种方法检测肺炎支原体在诊断支原体肺炎中的意义

    目的:研究荧光定量PCR和ELISA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 P)在诊断支原体肺炎中的意义。方法采集61例支原体肺炎患者和138例非支原体肺炎患者的咽拭子和血清标本,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法检测M P DNA和M P‐IgM ,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1例支原体肺炎患者中,荧光定量PCR检出M P阳性59例,ELISA 法检出M P阳性53例,检出率分别为96.7%和86.9%;138例非支原体肺炎患者中,荧光定量PCR检出M P阳性4例,特异性为97.1%;ELISA法检出M P阳性30例,特异性为78.3%。结论 PCR法的检出率和特异性均高于ELISA法,其对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意义大于ELISA法。

    作者:杜昆;李海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PDCA 循环在实验室标本质量控制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对实验样本质量控制管理的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法对检验科标本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对整改前后检验样本的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应用 PDC A循环进行整改前后比较,标本不合格率、标本采集登记率、标本送检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DC A循环管理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实验室标本质量,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

    作者:欧阳芬;程招敏;韩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