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耀珍;刘艳;陈敬银;于秀娟
目的:探讨肝脏疾病患者血清单胺氧化酶(MAO)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相关性及其与肝功能检测项目腺苷脱氨酶(ADA)、胆碱脂酶(CHE)的相关性以探寻一种能早期诊断肝硬化的敏感、且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方法以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兰州石化总医院、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甘肃省人民医院已确诊住院且排除有肝病外其他疾病249例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心、肝、肾功能检测健康的体检健康者7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Olympus 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MAO、ADA、CHE活性并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与未复制患者比较,血清ADA和CH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A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型肝炎病毒复制与未复制患者比较,ADA、MAO、CH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病患者常规肝功能检测项目及MAO、ADA、CHE与健康对照组的比较中,皆在肝硬化组中明显升高,CHE在肝硬化组中降低为明显。将病例组的MAO与其他反映肝功能指标CHE、ADA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乙肝、丙肝、肝硬化病例组ADA、MAO、CHE与健康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均有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肝硬化组与乙肝、丙肝组比较ADA、MAO、CHE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乙肝和丙肝组比较 ADA和CHE有显著性差异 P<0.01和 P<0.05,而MAO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血清中 ADA、MAO、CHE在肝硬化时升高程度高于乙肝和丙肝组。且 ADA、MAO、CHE活性升高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具有一致性。表明MAO在早期肝硬化诊断中,更具敏感性,且检测方法简便,对检测者无危害。结论血清MAO、ADA和CHE能反映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更能反映肝脏的纤维化程度及肝实质细胞损害程度,是早期反映肝损伤较为理想的敏感指标,特别是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血清M AO检测是一项检测方法简便、适合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价格低廉、适宜各级医院推广、对检测者无危害的早期诊断肝硬化的血清学检测项目。
作者:王彩凤;齐发梅;袁秀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对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KPN)的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的892株KPN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KPN占标本总量的40.92%,其检出率高的科室是ICU(46.46%),高的标本是痰液(43.51%),ESBLs阳性菌株呈多重耐药趋势,该菌无论产ESBLs与否均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结论 ESBLs阳性菌株耐药率均高于ESBLs阴性菌株,建议临床根据是否产ESBLs及病程长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的发生率以及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小敏;闫卫利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湿疹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火针治疗,对照组予以卤米松软膏(澳能)局部外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予以皮肤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EASI评分均有下降,但火针组下降更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疗效好,不良反应小。
作者:王小琴;刘善会;王津;王祝珺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 )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至2015年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20例,根据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分成:手术组64例,非手术组56例。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 ,GOS)分成预后不良组61例(GOS 1~3分),预后良好组59例(GOS 4~5分)。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分别于患者伤后1 d、3 d、7 d动态检测CRP、PLT水平变化。结果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患者伤后1 d血清CRP水平均明显升高,之后均逐渐下降,两组均呈下降趋势,但手术组患者下降缓慢,一直维持较高水平,14 d时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非手术组患者下降显著,下降程度明显高于手术组(P<0.05)。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患者伤后1 d时 PLT均未见升高,术后3 d开始逐渐升高,7 d时升高显著,手术组患者PLT水平升高程度明显高于非手术组(P<0.05)。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血清CRP入院时均升高,术后1 d达高峰,之后两组均逐渐下降,预后良好组下降明显,而预后不良组CRP水平下降不明显,持续高水平状态时间长,术后7 d时仍显著高于正常水平(P<0.05)。在各时间点预后不良组血清CRP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术后1 d时PLT水平均变化不大,术后3 d均开始逐渐升高,预后不良组患者术后7 d PLT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RP、PLT 的动态变化均存在一定规律,是判断脑损伤急性期病情变化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毕爱芬;胡汉斌;裴德翠;丘雪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高龄孕妇(产龄不低于35岁)进行孕中期唐氏综合征筛查的必要性及其在产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本院107277例孕14~20周+6天之孕妇进行三联血清学筛查,通过Lifecycle3.2风险评估软件计算罹患唐氏综合征的风险率,以1/270作为风险截断值,对高风险孕妇建议进行产前诊断,随访其妊娠结局。同时以低龄孕妇作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在107277例受检孕妇中,筛查出高风险孕妇7147例,筛查阳性率为6.39%,其中高龄孕妇1564例,筛查阳性率为22.68%;低龄孕妇5583例,筛查阳性率为5.55%。终检出21‐三体综合征35例、18‐三体综合征7例、其他染色体异常46例。结论对高龄孕妇行唐氏综合征血清学筛查,检出率高于低龄孕妇,再根据筛查结果进行产前诊断,可有效减少介入性诊断手术,减轻孕妇紧张情绪。
作者:孙茜;许遵鹏;白雪;李东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99例男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与肝功能指标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9例CHB患者空腹血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各组HBV DNA载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进行临床相关性分析。结果男性CHB患者 HBV DNA载量与ALT和AST水平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278、0.300;P<0.05);男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CHB患者 HBV DNA载量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286,P<0.05);男性 HBeAg阳性CHB患者 HBV DNA载量与AST 水平也呈正相关(r=0.341,P<0.05);男性 HBeAg阴性CHB患者 HBV DNA载量与 ALT 和 AST 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HBeAg阳性男性CHB患者的HBV DNA载量与肝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对于评估CHB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靳克俭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多重耐药(MDR)、广泛耐药(XDR)甚至泛耐药(PDR)的“超级细菌”,由于其感染的复杂性、难治性[1],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防控工作,国家卫计委曾颁布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就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和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尤其强调要提高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为此,本文运用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DCA)循环理念,构建了医院多重耐药菌防控管理体系,现介绍如下。
作者:黄学忠;林佩佩;谢雪蓓;陈祥庆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席汉综合征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状况。方法比较纳入研究的100例席汉综合征患者与100例女性健康对照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差异;比较席汉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TSH、fT3、fT4水平变化;比较不同发病时间席汉综合征患者 TSH、fT3、fT4水平差异。结果席汉综合征患者与健康对照者比较,TSH水平分别为1.60(0.79~2.86)、3.08(1.97~5.08)mU/L ;fT3水平分别为2.09(1.44~3.69)、4.86(4.49~5.40)pmol/L ;fT4水平分别为8.01(3.45~12.64)、14.56(13.63~16.11)pmol/L(P值均小于0.001);席汉综合征患者治疗后TSH、fT3、fT4水平分别为1.16(0.57~2.11)mU/L、3.27(2.38~4.11)pmol/L、14.32(10.48~15.92)pmol/L ,3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根据分娩大失血到发病时间不同分为小于1年、1~5年以及大于5年3组,TSH水平分别为2.85(2.21~3.51)、1.82(1.24~2.98)、1.52(0.65~2.64)m U/L ,P<0.05;f T 3水平分别为3.74(2.24~4.45)、2.54(1.87~3.32)、1.89(1.13~3.11)pmol/L ,P<0.05;fT4水平分别为12.21(10.45~14.32)、8.52(5.13~12.34)、7.85(3.12~10.12)pmol/L ,P<0.05。结论 TSH可作为席汉综合征与原发性甲减一项鉴别指标;分娩大出血到发病时间越长,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越明显;席汉综合征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甲状腺激素,防止甲亢的发生;对于产后大出血患者,应该早期监测甲状腺激素等并结合临床表现,及早诊断及时治疗,防止席汉综合征及其危象发生。
作者:李广权;黄华兰;李贵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妇科患者用血情况,探求减少异体血输注的方法。方法检查2013年1~12月妇科输血病历,分析用血合理性及自身输血的可行性。结果114例输血病例中有5例可避免异体血输注,13例已实施回收式自身输血,另有11例可实施贮存式自身输血。结论可通过自身输血、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用药物替代输血治疗等方式减少异体血输注。
作者:赵志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资料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本院检验科收治的213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抽取血液标本6mL ,分别放于3个试管中,并参照放置1 h后的测定结果比较不同时间段的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结果血液标本放置3 h后,GLU指标的检测结果与1 h后的血液测定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6 h后,ALP、ALT、AST、ALB、TP、BUN、GLU指标的测定结果与1 h后血液测定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24 h后,P、Ca、ALP、GGT、ALT、AST、ALB、TP、TBIL、BUN、GLU指标的测定结果与1 h后血液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BIL、UA、CHOL、TG的测定结果与1 h的测定结果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液标本的放置时间会影响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作者:王娴默;杨章元;明亮;谢良才;鲁锦志;肖林;李彦林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3项指标在2种生化分析系统间检验结果的可比性,为实验室2种生化分析系统检验结果互认和实验室认可提供依据。方法取2个不同浓度的质控品分别在2种生化分析仪进行批内和批间精密度检测,并以厂商注明和该实验室设定的精密度要求为评估标准,再依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EP9‐A2文件,分别测定100例患者血清CK、AST、LDH的含量,计算2种方法的相对偏倚(SE%)。然后以美国临床实验室修正法规(CLIA′88)规定的室间质量评价允许总误差范围的1/2为临床可接受判断标准,评估两种生化分析系统对CK、AST、LDH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2种生化分析系统对CK、AST、LDH检测的批内变异系数和批间变异系数均低于厂商注明和该实验室设定的精密度要求,且结果与临床诊断相符,实验结果比对可靠。除LDH在低医学决定水平处的SE%超过了临床可接受判断标准,其余项目均低于可接受限,2种生化分析系统结果一致。结论当有2个检测系统对同一检验项目进行检测时,应进行比对分析和偏倚评估,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作者:彭琪彦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评价自制血清肌钙蛋白I(cTnI)质控物均匀性和稳定性。方法按实验设计收集混合血清,分装-20℃贮存。参照CNAS‐GL03《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对质控物的均匀性进行评价;运用恒温加速试验研究稳定性。结果质控物均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恒温加速试验显示,血清cTnI降解随时间变化符合化学动力学一级反应,根据Arrhenius方程推测4℃贮存7 d ,-20℃贮存有效期为19个月;监测质控物9个月,与恒温加速试验结果一致。结论自制血清cT nI质控物均匀性、稳定性良好,可用于临床室内质量控制。
作者:施英娟;王建新;王超;施秀英;王惠民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Sysmex 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报警系统(Q‐Fla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Sysmex XT‐1800i分析仪白细胞分类Q‐Flag报警信息的标本394份和无异常报警信息的标本190份进行人工显微镜复检,观察全血细胞数量和形态学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Sysmex XT‐1800i分析仪对异常细胞报警的灵敏度为100.0%,特异性为62.3%,阳性预测值为70.8%和阴性预测值为100.0%。以人工显微镜复检为“金标准”,血细胞分析仪未出现Q‐Flag报警信息时,人工显微镜复检未见异常细胞,符合率为100%;Sysmex XT‐1800i分析仪在100 U ≤ Q‐Flag <200 U 报警时,白细胞分类符合率为0%~75.0%;在200 U≤Q‐Flag≤300 U报警时,白细胞分类符合率为66.7%~95.6%。结论 Sysmex XT‐1800i分析仪白细胞分类报警系统(Q‐Flag )灵敏度高,异常Q‐Flag报警的标本必须人工显微镜复检,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信息。
作者:韩冰;高阳;李康;宋其生;于滨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评估血清糖化清蛋白(AG)测定结果在妊娠期糖尿病(GDM )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300例高危孕妇在孕24~28周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AG检测,以OGTT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AG各个切点测定结果对GDM筛查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性。结果以A G 14.0%为切点,灵敏度可达92.86%,但特异度性仅为57.32%;以A G 16.0%为切点,灵敏度为71.43%,特异度性为89.84%;而以A G 18.0%为切点,诊断灵敏度仅为42.86%,特异度性则高达100.0%。因此,A G低于14.0%的孕妇GDM风险低,AG高于18.0%的孕妇为GDM的风险则明显增加。结论 AG检测快速简便,以AG 14.0%作为切点可保证筛查的高灵敏度,而以18.0%作为切点则具有高的诊断特异度性。因此,AG的监测在GDM 的筛查与预防中有重要临床诊断意义。
作者:唐劲松;吴莉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信阳市拟输血人群梅毒的流行特征,减少医疗纠纷及预防院内感染。方法收集该院16429例输血前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资料,并对各类患者人群梅毒抗体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出137例阳性患者,阳性率为0.83%,其中男70例,占男性患者0.74%,女67例,占女性患者0.96%,男女患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龄组梅毒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线性趋势检验梅毒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P<0.01)。不同文化程度间梅毒感染率也有差异,文化程度越高感染率越低。职业分布以无职业者和农民感染率高,学生感染率低。结论不同输血人群梅毒感染率也不尽相同,应加强对输血前患者梅毒检测。
作者:张静;方静;周小菊;金玉林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WBC检测在儿童支气管肺炎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患儿89例、病毒感染支气管肺炎患儿92例、支原体感染支气管肺炎患儿90例和健康体检儿童100例,检测其PCT、hs‐CRP和WBC水平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细菌感染时PCT与hs‐CRP、WBC呈正相关(r=0.807、0.764,P<0.05),且三者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和支原体感染(P<0.05)。结论 PCT、hs‐CRP、WBC是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对诊断细菌感染儿童支气管肺炎、动态监测其病情发展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陈柳青;连炬飞;刘紫菱;赖科峰;曾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了解中医院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及病原谱情况,为临床治疗及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的住院治疗脑卒中患者共计827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病原菌培养及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结果按CLSI2013版标准进行判读。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约14.39%,感染部位主要见于下呼吸道感染,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分别为:23.3%、17.3%、14.3%、11.3%和10.5%,革兰阴性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素耐药率相对偏低。结论中医特色的卒中单元康复治疗对于医院感染发生率、细菌耐药率有一定的遏制、延缓效果,但也必须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意识。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重视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率监测,对于医院感染控制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李泽松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小红细胞百分比例(% MicroR)、低色素细胞百分比例(% Hypo‐He)联合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对缺铁性贫血(IDA)与α、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简称“地贫”)这3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用System 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别检测已确诊IDA患者30例、α‐地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72例,β‐地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36例及160例健康人的% MicroR、% Hypo‐He和RDW的值,并计算得到% MicroR‐% Hypo‐He‐RDW(M‐H‐RDW)值。结果3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 MicroR、% Hypo‐He、RDW、M‐H‐RDW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croR、% Hypo‐He联合的RDW对IDA与α、β‐地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鉴别有诊断价值。
作者:贺端明;蓝惠森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水平与血小板活化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140例不同Child‐Pugh分级的肝硬化患者和3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PEDF、α颗粒膜蛋白(CD62P)和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 a复合物纤维蛋白受体(PAC‐1)水平。结果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PED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D62P和PAC‐1阳性百分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增加,其血清PEDF水平逐步降低,而CD62P和PAC‐1阳性百分率均逐步升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血清PEDF水平与CD62P和PAC‐1呈明显负相关(r分别为-0.643、-0.505,P<0.05)。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PEDF水平降低与血小板异常活化标志物密切相关,可能共同参与了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李龙平;唐爱国;周勇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PI3K在宫颈鳞状细胞癌(SCC)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PI3K在28例宫颈正常上皮(NCE)、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68例SCC组织的表达,并检测其中Ki‐67标记的增殖指数(PI)和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PI3K在NCE、CIN及SCC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0%、55.56%及85.29%。PI3K在SCC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显著高于CIN和NCE组(P<0.05)。PI3K在SCC组表达分别与 PI及MVD显著正相关。PI3K在SCC组表达分别与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有否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 P<0.05),而与患者年龄、有否脉管浸润、间质浸润深度及生存率无关(P>0.05)。宫颈鳞癌FIGO分期为Ⅱ期、组织学分级为Ⅲ级及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者,其 PI3K阳性表达率分别显著高于FIGO分期为Ⅰ期、组织学分级在Ⅱ级以内及无盆腔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 PI3K过度表达可能上调宫颈鳞癌细胞增殖及间质血管新生,可能促进宫颈鳞癌转移、从而促进其病程进展。
作者:刘兆董;江忠清;戴丽玉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