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徐向勇;镇慧

关键词: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肝功能, 凝血功能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该院6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及85例健康者血液标本,用Sysmex CA7000Ⅲ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肝硬化患者与健康者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分析不同人群间各项指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与健康者比较,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T、APTT、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和AT‐Ⅲ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增加,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T、APTT、TT逐渐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和A T‐Ⅲ水平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凝血功能6项指标可准确地评价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对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和预后,以及指导其临床治疗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Sysmex XE-5000检测浆膜腔积液的可比性研究

    目的:比较Sysmex XE‐5000血液分析仪体液模式及手工法使用改良牛鲍计数板对浆膜腔积液细胞进行检测的差异,分析这两种方法的可比性。方法随机取患者送检的浆膜腔积液液标本58份,在XE‐5000的体液模式下检测白细胞、红细胞及白细胞分类,对仪器法与手工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X E‐5000在总体标本检测中,白细胞、红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与手工法结果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 r=0.98,红细胞计数 r=0.52,单个核细胞 r=0.42,多个核细胞 r=0.58。白细胞数大于或等于20×106/L的标本检测中,各项目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白细胞计数 r=0.98,红细胞计数 r=0.62,单个核细胞 r=0.73,多个核细胞 r=0.73。白细胞数小于20×106/L的标本检测中,各项目的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白细胞计数 r=0.31,红细胞计数 r=0.99,单个核细胞 r=0.18,多个核细胞 r=0.50。在红细胞细胞数大于或等于1000×106/L 的标本检测中,各项目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相关性分析:白细胞计数 r=0.99,红细胞计数 r=0.46,单个核细胞 r=0.80,多个核细胞 r=0.80。在红细胞数小于1000×106/L的标本经检测中,各项目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白细胞计数r=0.97,红细胞计数 r=0.00,单个核细胞 r=0.07,多个核细胞 r=0.30。结论 XE‐5000血液分析仪体液模式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白细胞数较多的体液标本,可以部分代替人工镜检进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作者:贺端明;蓝惠森;江雁琼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血液不合格标本的分析及对策

    目的:探讨形成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以求减少不合格标本,增强质量控制。方法分析2009~2011年的不合格血液标本,比较各年度的量及形成因素。结果按照不合格原因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凝血标本、溶血标本、用错容器、脂血、量少;年度总不合格标本量逐渐下降;相同因素导致的不合格标本量逐年下降;以9月、2月为不合格标本的高发期,不合格率分别为0.38%、0.42%。结论形成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多为人为因素,应加强培训管理。

    作者:王光;董莉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集落刺激因子对化疗者血液白细胞介素-4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目的:探讨集落刺激因子(CSF)对化疗患者血液中白细胞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使用CSF前后、细菌感染组以及健康对照组静脉血浆中IL‐4和 TNF‐α的水平。结果化疗者使用CSF后可使血中IL‐4水平轻度升高,但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细菌感染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使用CSF后可使化疗者血中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同时也高于细菌感染组(P<0.05)。结论化疗者使用CSF后可明显地提高血液中TNF‐α的水平,这也是停用CSF后,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水平迅速下降的原因之一。

    作者:李庆端;林俊山;高凌云;叶少毅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ALT 、AST 、GGT 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20例肝病患者作为患者组,66例健康体检合格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东芝120全自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其血清ALT、AST和GGT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组血清ALT、AST 和GG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GT 在不同类型的肝脏疾病中均有明显升高(P<0.05),GGT/ALT在肝硬化,重症肝炎中有显著升高(P<0.05),在肝癌或肝癌转移患者中也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清 ALT、AST、GGT检测是协助诊断肝脏疾病的良好指标。

    作者:柳颖;林慧铭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2014年北京市西城区猩红热病原学监测分析

    目的:对2014年西城区猩红热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于监测医院诊断为猩红热和“链球菌感染/扁桃体炎/咽峡炎”的212例患者咽拭子标本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培养鉴定。结果212例标本中,A群溶血性链球菌阳性率为21.2%(45/212)。发病人群以4~15岁为主,6~<8岁为高发年龄段,6~<7岁人群的阳性率高。发病高峰月份为5~6月。结论幼儿园和学校是猩红热的防控重点,应加强预防控制措施,避免暴发疫情。

    作者:李达;王森;苗芳;张晶波;王永全;杨青俊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参考区间行业标准在汉族和维吾尔族人群中的适用性验证

    目的:应用汉族和维吾尔族(维族)体检对象血清TP、ALB、ALT、AST、ALP和GGT检测结果,验证参考区间行业标准(WS/T404.1‐2012及WS/T404.2‐2012)的临床适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进行乌鲁木齐团体健康体检的汉族和维族(20~79岁)血清TP、ALB、ALT、AST、ALP和GGT检测结果,依据Sta‐land建议的医学决定水平2剔除有明显异常的体检人群(GGT按其建议的参考上限两倍取值)。按照参考区间行业标准的分组,统计汉族和维族各项目检测结果P2.5~P97.5,并计算超出参考区间行业标准的例数所占比例。验证的判断标准:超出例数低于10%则通过验证。结果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汉族和维族参考个体各项目的统计数据均呈偏态分布。汉族和维族参考个体各项目检测结果P2.5~P97.5:TP(汉族65~81 g/L、维族64~81 g/L),ALB(汉族41~53 g/L、维族40~52 g/L),ALT男性(汉族9~51 U/L、维族9~53 U/L),ALT女性(汉族7~42 U/L、维族6~43 U/L),AST男性(汉族14~42 U/L、维族12~42 U/L),AST女性(汉族12~37 U/L、维族12~38 U/L ),A L P男性(汉族45~119 U/L、维族47~122 U/L ),A L P女性20~49岁(汉族35~95 U/L、维族40~104 U/L),ALP女性50~79岁(汉族43~131 U/L、维族51~132 U/L),GGT男性(汉族11~71 U/L、维族11~73 U/L),GGT女性(汉族8~54 U/L、维族7~55 U/L)。汉族男性、维族男性和女性参考个体血清AST检测结果在参考区间行业标准之外的比例略超出10%,但超出比例以低于A S T行业标准下限值的比例为主,其余项目的汉族和维族参考个体检测结果超出行业标准的比例均在10%以内。结论参考区间行业标准(WS/T404.1‐2012及WS/T404.2‐2012)适用于本实验室检测的汉族和维族人群。

    作者:邓朝晖;梁梦洁;宋颖博;宋雪;易卫东;鹿新红;张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乌司他丁对颅脑损伤患者肾功能及氧代谢的改善作用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颅脑损伤患者肾功能及氧代谢的作用。方法选取于该院进行治疗的5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进行常规颅脑损伤治疗,25例)和观察组(进行常规颅脑损伤治疗加乌司他丁治疗,25例),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7、14 d的肾功能及氧代谢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7、14 d的肾功能及氧代谢相关指标均明显地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改善颅脑损伤患者肾功能及氧代谢有较大作用。

    作者:唐西怀;樊凡;刘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荧光分析技术对90例新生儿血清PC T进行检测。细菌学培养结果阳性、临床有发热感染症状符合细菌感染诊断的归为观察组(48例);细菌学培养结果为阴性、临床资料未显示有感染症状的归为对照组(42例)。记录同期检测的PC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计算各项指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进行比较。结果 PCT灵敏度87.50%、特异度85.71%、阳性预测值(PPV)87.50%、阴性预测值(NPV)85.71%;CRP灵敏度81.25%、特异度83.33%、PPV 84.78%、NPV 79.54%;IL‐6灵敏度93.75%、特异度71.43%、PPV 78.95%、NPV 90.91%;WBC灵敏度68.75%、特异度57.14%、PPV 64.70%、NPV 61.53%。PCT、CRP、IL‐6、WBC用于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0.852、0.803、0.647。结论与其他感染性指标相比,PC T在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时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操作方法简便可行,能为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

    作者:高原;邹琛;王欢;王宝平;张泓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 )属假单胞菌属,革兰阴性杆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能引起人和动物的感染,也是慢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治疗非常困难。美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系统(NNIS)报告指出PA在所有院内感染致病菌中检出率居第5位,在革兰阴性菌中检出率居第2位[1]。近年来由于大量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P A耐药率在逐年递增,多药耐药PA的数量和耐药率不断上升[2],为临床带来很大困难。PA具有目前已知的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已经成为引起院内获得性肺炎多重耐药的代表性革兰阴性菌[3‐4]。

    作者:张妍(综述);张立(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AM H性激素测定指导女性不孕症个体化诊疗

    日前,在天津召开的“2015年体外诊断新技术高峰论坛”上,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孙爱军教授深入剖析了抗缪勒管激素(AMH)检测在判断卵巢储备功能中的应用。国内首个全自动AMH检测--罗氏诊断Elecsys棆 AMH已于今年4月正式获批上市,将对女性不孕症个体化诊疗等生殖健康领域产生重要意义。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布鲁菌病与其他菌属感染患者 PCT 、hs-CRP及白细胞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检测在布鲁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37例血培养阳性患者按感染菌属分为4组,并且检测PCT、hs‐CRP和白细胞,然后将检测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4组患者的PCT和hs‐CRP水平均升高,但布鲁氏菌组的升高程度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布鲁氏菌组的白细胞总数(WBC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和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均在正常范围内,而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升高检出率达80.0%。葡萄球菌组、肠杆菌组和链球菌组的WBC和NEUT高于布鲁氏菌组,LYMPH和MONO低于布鲁氏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hs‐CRP及白细胞检测可作为辅助布鲁菌病早期诊断的检测指标。

    作者:苏群志;唐荣德;李洁云;陈敏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初诊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散点图参数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Sysmex XE‐2100检测外周血所得白细胞研究性参数对初诊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感染科门诊96例初诊乙型肝炎患者(观察组)和100例同期健康体检人群(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上述人群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如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淋巴细胞参数 Lymph‐Y、Lymph‐X ,中性粒细胞参数 Neut‐Y、Neut‐X ,记录检测结果并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Lymph‐X、Neut‐Y、Neut‐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DNA、HBsAg、AST、ALT、Lymph‐Y各检测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参数Lymph‐Y与 HBV‐DNA(r=0.160,P=0.026)和 HBsAg(r=0.149,P=0.037)均呈正相关。结论初诊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参数Lymph‐Y高于健康人群,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用于鉴别诊断的指标。

    作者:徐阳;张彦平;张磊;王香玲;王金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血气分析中动脉血和中心静脉血电解质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血气分析中动脉血和中心静脉血电解质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拟行中心静脉穿刺和桡动脉穿刺的麻醉患者72例,在全身麻醉诱导后10 min分别抽取动脉血和中心静脉血,使用GEM Premier 3000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分析,对Na+、K+、Ca2+浓度的测定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动脉血中Na+:(138.81±2.40)mmol/L ,静脉血中Na+:(139.90±2.39) mmol/L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血中K+:(3.92±0.42)mmol/L ,静脉血中K+:(3.93±0.39)mmol/L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血中Ca2+:(1.30±0.04)mmol/L ,静脉血中Ca2+:(1.32±0.05)m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血和中心静脉脉血血气分析中测定的Na+、Ca2+的离子浓度有明显差异,中心静脉血浓度略高于动脉血,而K+的浓度无明显差异。

    作者:牟爱珍;李衍森;纪凡层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6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该院6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及85例健康者血液标本,用Sysmex CA7000Ⅲ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肝硬化患者与健康者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分析不同人群间各项指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与健康者比较,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T、APTT、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和AT‐Ⅲ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增加,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T、APTT、TT逐渐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和A T‐Ⅲ水平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凝血功能6项指标可准确地评价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对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和预后,以及指导其临床治疗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作者:徐向勇;镇慧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高血脂高胆红素对IE-H PLC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干扰的评价

    目的:探讨高血脂和高胆红素对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IE‐HPLC)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干扰。方法将收集的新鲜EDTA‐K2抗凝全血标本分成4组:对照组(HbA1c<6.2%)、糖尿病组(HbA1c≥6.2%)、高血脂组(TG 3~20 mmol/L)、高胆红素组(TBIL 21~549μmol/L)。分别用硼酸盐亲和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法(AC‐HPLC)和IE‐HPLC检测 HbA1c。结果当HbA1c≤18.7%时IE‐HPLC检测 HbA1c相关系数 r=0.993;95%置信区间(95% CI)为-0.71~0.89;偏差(%)为-5.8%~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8)。当 HbA1c<16.3%时IE‐HPLC检测 HbA1c相关系数 r=0.997;95% CI为-0.31~0.67;偏差(%)为-5.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果无显著干扰;当% HbA1c为16.3~18.7时结果出现正偏倚。当TG≤20.78 mmol/L时IE‐HPLC检测 HbA1c结果相关系数 r=0.995;95% CI为-0.26~0.50;偏差(%)为-5.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果无显著干扰;当 TBIL≤549.3μmol/L对IE‐HPLC检测 HbA1c相关系数 r=0.990;95% CI为-0.08~0.63;偏差(%)为-1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当TBIL≤342.1μmol/L对IE‐HPLC检测HbA1c相关系数 r=0.994;95% CI为-0.09~0.50;偏差(%)为―5.5%~4.1%,结果无显著干扰;当 TBIL为380.7~549.3μmol/L时结果出现负偏倚。结论实验数据表明 IE‐HPLC检测 HbA1c有良好的抗脂血能力;当 TBIL ≤342.1μmol/L和HbA1c<16.3%对检测HbA1c无明显干扰能满足一般临床检测需求;当 HbA1c标本的 TG≥20.78 mmol/L、TBIL ≥342.1μmol/L、HbA1c≥16.3%临床工作者应结合患者本身情况选择更合适检测HbA1c的方法。

    作者:萧金丽;张秀明;徐胜男;索明环;徐全中;陈亚琼;吴剑杨;李曼;阚丽娟;温冬梅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系统性硬化症患者P M-S cl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并探讨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血清多发性肌炎‐硬化症(PM‐Scl)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2012年通过典型临床表现或皮肤病理活检确诊为SSc的315例住院患者,根据自身抗体谱表达不同,分为PM‐Scl抗体阳性(PM‐Scl+)组90例、Scl‐70抗体阳性(Scl‐70+)组70例、抗着丝点抗体阳性(ACA+)组75例和抗体阴性组80例,分析并比较各组患者皮肤及内脏损害严重程度。结果 PM‐Scl+组临床表现多样,肌炎发生率与其他3组比较较明显升高( P<0.05);Scl‐70+组内脏器官损害发生率比PM‐Scl+组高(均 P<0.05);ACA+组皮肤色素加深、雷诺现象、毛细血管扩张发生率比PM‐Scl+组高,而肺间质、心脏、肾脏损害发生率降低(均 P<0.05)。结论对SSc患者血清PM‐Scl抗体表达水平的分析,有助于加深临床医师对SSc常见自身抗体的理解,并作出正确的病情评估。

    作者:叶杨;高晓梅;杨南萍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3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应用评价

    目的:分析选择合适、有效的检测方法以便于梅毒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采集静脉血标本3 mL ,分离血清,用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进行筛检,阳性标本进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GA)以及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检测。结果359例疑似梅毒感染者的标本(TP‐ELISA阳性标本),3种检测方法阳性率高的为GIGA法(95.0%),其次是T PPA法(93.3%),低的是RPR法(70.2%)。T PPA法灵敏度(98.5%)和特异度(90.5%)均较高;GIGA法灵敏度(99.1%)较高,但特异度(61.9%)较低;RPR法的灵敏度(74.3%)较低,但特异度(95.2%)较高。结论胶体金层析试验适合对急诊患者的快速检测,但阳性结果需经过 T PPA确证,普通患者可直接用 T PPA法筛检,T P‐PA阳性患者联合RPR滴度检测。

    作者:顾文刚;南志敏;蒋芬;陈淑云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儿童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感染与血清总Ig E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感染与血清总Ig E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呼吸道九联检检测试剂盒(间接免疫荧光法)对1913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9项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的Ig M抗体检测,包括肺炎支原体(M P )、嗜肺军团菌(Lp)、Q热立克次体(QFR)、肺炎衣原体(CPn)、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Av)、乙型流感病毒(IBv)和副流感病毒(PIV)1、2和3型;同时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这些血清样本的总IgE水平。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13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中检出有非典型病原体感染者991例(阳性组),无非典型病原体感染者922例(阴性组);阳性组以M P及M P合并其他病毒感染者为主,共650例(占65.59%)。阳性组患者血清总Ig 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MP感染患儿血清总IgE水平高于IBv、Adv及RSV感染者。在总IgE水平高于临床参考范围上限(100 kU/mL)的患者中,单纯MP感染者占31.29%,明显高于IgE低水平组(≤100 kU/mL)中的比例(21.30%);而单纯RSV感染者占1.88%,明显低于IgE低水平组中的比例(6.53%);单纯A dv感染者占3.13%,明显低于低水平组中的比例(6.53%)。结论在儿童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感染中以MP感染常见;MP感染者较非MP感染者血清总IgE水平更高。

    作者:刘宏景;窦敏;陈惠;陈瑾;潘秀军;沈立松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在浓缩血小板去白细胞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在浓缩血小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将35袋制备好的同型浓缩血小板利用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过滤。记录过滤前后血小板常规指标变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对血小板活化指标PAC‐1及CD62p进行检测,利用生化分析仪对血小板低渗休克进行测定,利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利用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进行过滤后,白细胞去除率为(98.28±0.97)%,血小板回收率为(86.37±2.84)%;过滤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红细胞均较过滤器减少(P<0.05),过滤前后血小板容量、平均血小板体积和p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滤前后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和CD62p表达、血小板低渗休克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能够有效滤除浓缩血小板中的白细胞,不会改变血小板常规指标,且对血小板活化、聚集功能和抗低渗休克能力均无明显影响。

    作者:胡文辉;阮丽仙;程海涛;危艳顺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齐拉西酮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糖血脂的影响

    目的:观察齐拉西酮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将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采用齐拉西酮治疗的齐拉西酮组与采用利培酮治疗的利培酮组,共治疗8周,于基线水平(治疗前)、治疗第4周末和第8周末分别对患者的血糖、血脂进行测定。结果两组治疗前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第4、8周评分与基线评分比较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8周后,齐拉西酮组有效率为91.7%,利培酮组有效率为89.6%,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齐拉西酮组治疗后血脂、血糖水平与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治疗后血脂、血糖水平增加明显,与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糖、血脂无明显影响,而利培酮可升高血糖、血脂,长期服用需注意其副作用。

    作者:李淇坪;赵敖;李辉腾;李春阳;黄再萍;许环宇;关洁萍;肖谭玲;张金花;傅展鸿 刊期: 2015年第17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