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新海;高小焕;殷菁华;束炜;张欢
目的:针对目前免疫试剂自身抗体干扰评估方法存在的不足,探讨一种新的评估方法。方法运用EP14‐A3方法,将在研试剂A和在研试剂B分别用对应参比试剂同时测定类风湿因子(R F )干扰样品与正常样品,通过临床样品方法学比对,观察干扰样品是否在正常样品戴明回归的95%单值置信区间内。结果在试剂A中,不同浓度水平的RF样品测值均已超出95%单值置信区间上限,表现为RF对试剂A的正干扰,说明在研试剂A抗RF干扰能力与参比试剂存在差异。在研试剂B中,RF样品测值均在95%单值置信区间以内,RF对试剂B的干扰不明显,说明在研试剂B抗 RF干扰能力与参比试剂相当。结论EP14‐A3文件的方法可用于直观评估免疫试剂抗内源性抗体干扰的能力。
作者:张娟;韦清;刘君君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引起的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现已成为潜在威胁人类生命的全球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4年6月更新的数据显示,全球已有2.4亿人患慢性肝炎传染病,其中每年就有78万人死于由 HBV 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等肝脏疾病[1]。1992年,我国正式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有效降低了易感人群的数量,但由于我国是一个乙肝大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基数过大,防治工作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针对 HB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多样,因而选择高效率、高质量的检测方法成为乙肝防治工作的重要前提。
作者:刘杨(综述);彭道荣(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 candidiasis ,R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集RVVC患者阴道分泌物,采用真菌显色培养法完成假丝酵母菌的培养鉴定,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06份标本共培养出98株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66株占67.4%,非白假丝酵母菌32株占32.6%,其中光滑假丝酵母菌14株占14.2%。98株假丝酵母菌药敏试验,对制霉菌素的敏感率高(95.9%),其次是氟康唑(73.5%),而克霉唑(62.3%)和咪康唑(53.0%)较低。结论白色假丝酵母菌仍是RVVC的主要致病菌,但非白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假丝酵母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存在一定的耐药性。
作者:刘九菊;杨文丽;张利革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研究云南白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现象和血浆凝固能力的影响,以抗毒力为立足点探讨云南白药的新作用。方法取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9213)配制为0.5麦氏浊度单位(MCF)的菌液分别点种于含不同浓度云南白药的血琼脂平板中,37℃培养24 h后观察并测量溶血环直径。取不同浓度药液作用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配制成0.1MCF的菌液分别取20μL加于80μL的血浆中,37℃培养24h,观察凝固现象。结果4种浓度药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环的影响有明显差异(P<0.05),溶血环直径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对血浆的凝固作用影响不明显且没有规律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云南白药可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和溶血能力,但对血浆凝固酶的作用不明显。
作者:周湧;黄少隆;王杰敏;杨卫东;江俊兵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通过对实验室同一检测项目在不同检测系统间结果比对和偏倚评估。探讨不同检测系统对同一检测项目的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方法以罗氏P800生化分析仪为参比系统,Beckman AU5800为试验系统,检测40例患者血清8项生化项目,计算试验系统(Y )与参比系统(X )之间的相关系数,直线回归方程和不同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相对偏差。并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能力验证规则(CLIA′88)允许总误差1/2作为标准,判断两检测系统之间的可比性和临床接受可接受性。结果两个不同的生化检测系统对8项生化项目的检测结果相关项良好( r2≥0.95,P<0.01)。计算项目在不同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相对偏差,不同生化项目在各自的医学决定水平相对偏差均小于1/2CLIA′88规定的总误差的1/2,可被临床接受。结论试验系统和参比系统8项生化项目测定结果相关性良好,两个检测系统的相对偏差可被临床接受。
作者:李翠芬;董志鹏;位冒冒;李素彦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对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在该市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在全市开展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应用研究,对参加孕检的女性同时进行艾滋病咨询检测,对确证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孕妇进行艾滋病母婴阻断:母亲及所生婴儿按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方案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安全助产和喂养指导等。结果5年全市孕妇平均艾滋病咨询检测率99.1%(176001/177738),检出 HIV抗体阳性孕妇269例,阳性率0.15%(269/176001)。通过卫生咨询,在告知艾滋病的危害及传播方式、预防措施后,确诊为艾滋病感染的孕妇后自愿选择终止妊娠的有67例,选择生育的有202例。将选择生育的202例孕妇纳入艾滋病母婴阻断系统管理,其中有192例按疗程足量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孕妇服药率为95.05%(192/202);活产婴儿202例,按疗程足量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192例,婴儿服药率95.05%(192/202);对出生婴儿满42 d和3个月时进行艾滋病早期诊断,检出阳性1例,检出率0.50%;已有118例出生满18个月婴儿进行 HIV抗体检测,未捡出 HIV抗体阳性者。结论在孕检女性中同时进行艾滋病咨询检测很有必要,对艾滋病孕妇及所生婴儿采取艾滋病母婴阻断综合性预防措施,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
作者:何建英;覃玉英;谢世英;黄丹;陈世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应用汉族和维吾尔族(维族)体检对象血清TP、ALB、ALT、AST、ALP和GGT检测结果,验证参考区间行业标准(WS/T404.1‐2012及WS/T404.2‐2012)的临床适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进行乌鲁木齐团体健康体检的汉族和维族(20~79岁)血清TP、ALB、ALT、AST、ALP和GGT检测结果,依据Sta‐land建议的医学决定水平2剔除有明显异常的体检人群(GGT按其建议的参考上限两倍取值)。按照参考区间行业标准的分组,统计汉族和维族各项目检测结果P2.5~P97.5,并计算超出参考区间行业标准的例数所占比例。验证的判断标准:超出例数低于10%则通过验证。结果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汉族和维族参考个体各项目的统计数据均呈偏态分布。汉族和维族参考个体各项目检测结果P2.5~P97.5:TP(汉族65~81 g/L、维族64~81 g/L),ALB(汉族41~53 g/L、维族40~52 g/L),ALT男性(汉族9~51 U/L、维族9~53 U/L),ALT女性(汉族7~42 U/L、维族6~43 U/L),AST男性(汉族14~42 U/L、维族12~42 U/L),AST女性(汉族12~37 U/L、维族12~38 U/L ),A L P男性(汉族45~119 U/L、维族47~122 U/L ),A L P女性20~49岁(汉族35~95 U/L、维族40~104 U/L),ALP女性50~79岁(汉族43~131 U/L、维族51~132 U/L),GGT男性(汉族11~71 U/L、维族11~73 U/L),GGT女性(汉族8~54 U/L、维族7~55 U/L)。汉族男性、维族男性和女性参考个体血清AST检测结果在参考区间行业标准之外的比例略超出10%,但超出比例以低于A S T行业标准下限值的比例为主,其余项目的汉族和维族参考个体检测结果超出行业标准的比例均在10%以内。结论参考区间行业标准(WS/T404.1‐2012及WS/T404.2‐2012)适用于本实验室检测的汉族和维族人群。
作者:邓朝晖;梁梦洁;宋颖博;宋雪;易卫东;鹿新红;张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用免疫抑制法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有时会出现结果异常升高但与临床症状不相符的现象,给临床医生的诊断造成了困惑。本文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报道如下。
作者:饶华春;卢海景;粘少硕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9种呼吸道病原体的Ig M抗体检测结果及流行情况。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13240例医院门诊与住院的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同时检测嗜肺军团菌1型(L P1)、肺炎支原体(M P )、Q 热立克次体(COX)、肺炎衣原体(Cp)、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FA)、乙型流感病毒(IFB)、副流感病毒(PIV)9项病原体的IgM抗体。结果13240例患者血清IgM总阳性率为39.42%(5219/13240),MPIgM阳性率高,为21.90%;其次为IFB ,阳性率为13.70%;其他病原体,LP1、COX、CP、ADV、RSV、IFA、PIV的阳性率分别为1.54%、0.29%、0.34%、1.11%、0.17%、0.23、0.13%。5219例阳性样本中单一感染4363例(占83.60%),混合感染856例(16.40%),以M P+ IFB为主,占阳性例数的11.11%。M P Ig M抗体在小于18岁组中的阳性比例为59.94%,比18~50岁组的25.39%和大于50岁组的23.8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MP和病毒。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病原体的Ig M抗体可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莫伟平;张泳仪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试剂携带污染对腺苷脱胺酶检测的干扰及对策。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单独测定10份相同混合血清的腺苷脱胺酶水平;先测定同型半胱氨酸项目后再测定腺苷脱胺酶水平,第2天、第3天继续测定相同混合血清的腺苷脱胺酶水平。结果测定同型半胱氨酸后再测定腺苷脱胺酶与单独测定腺苷脱胺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生化分析仪检测顺序必须避免先测定同型半胱氨酸后再测定腺苷脱胺酶;在添加腺苷脱胺酶的R2试剂之前,不论什么项目,都用清水清洗试剂针2次,以消除试剂针携带造成的交叉污染。
作者:牛新海;高小焕;殷菁华;束炜;张欢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并探讨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血清多发性肌炎‐硬化症(PM‐Scl)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2012年通过典型临床表现或皮肤病理活检确诊为SSc的315例住院患者,根据自身抗体谱表达不同,分为PM‐Scl抗体阳性(PM‐Scl+)组90例、Scl‐70抗体阳性(Scl‐70+)组70例、抗着丝点抗体阳性(ACA+)组75例和抗体阴性组80例,分析并比较各组患者皮肤及内脏损害严重程度。结果 PM‐Scl+组临床表现多样,肌炎发生率与其他3组比较较明显升高( P<0.05);Scl‐70+组内脏器官损害发生率比PM‐Scl+组高(均 P<0.05);ACA+组皮肤色素加深、雷诺现象、毛细血管扩张发生率比PM‐Scl+组高,而肺间质、心脏、肾脏损害发生率降低(均 P<0.05)。结论对SSc患者血清PM‐Scl抗体表达水平的分析,有助于加深临床医师对SSc常见自身抗体的理解,并作出正确的病情评估。
作者:叶杨;高晓梅;杨南萍 刊期: 2015年第17期
患者,男性,34岁,农民,因“车祸致左上臂外伤后疼痛、畸形、伤口出血、活动受限2h”入某中医院就诊。查体:体温:37.3℃,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5/80 mm Hg 。
作者:姚立琼;张亚维 刊期: 2015年第17期
海洛因成瘾是目前中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吸毒人员作为高危群体,丙型肝炎(HCV)、梅毒螺旋体(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高感染率已有相关文献报道,但感染情况变化趋势研究报导较少。现将本市美沙酮替代疗法患者HIV、HCV及T P感染状况变化趋势本次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韦桂兰;黄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了解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患者下呼吸道痰液标本与护士留取标本洗手后手表标本主要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相关性。方法收集于本院进行治疗的97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患者的下呼吸道痰液标本及护士留取标本洗手后的手表标本,送微生物实验室分离培养病原菌并进行细菌鉴定,鉴定结果用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388份标本,其中痰液标本194份,护士手表标本194份。共分离得到病原菌63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G -菌)452株(71.41%),革兰阳性(G+)菌134株(21.17%),真菌47株(7.42%)。引起下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排前5位的G-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2.16%)、鲍曼不动杆菌(9.63%)、肺炎克雷伯菌(7.1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5.21%)、大肠埃希菌(4.89%);主要G+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79%)、金黄色葡萄球菌(2.36%);真菌主要是白假丝酵母菌(4.24%)。护士手表分离细菌所占比例排前5位的G-菌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6.79%)、鲍曼不动杆菌(5.84%)、大肠埃希菌(4.91%)、肺炎克雷佰菌(3.9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79%);主要G+菌主要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74%)、金黄色葡萄球菌(2.36%);真菌主要是白假丝酵母菌(3.00%)。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患者,存在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强化护士手卫生管理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的遵守。
作者:邹玉珍;余艳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影响临床检验尿液标本分析前的因素及对策。方法用V FP6.0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对该院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4563例住院患者不合格尿液标本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影响因素并探讨解决方法。结果采样时间不当、标本受污染、患者未规范准备是影响分析前质量的前3位因素。结论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是尿液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尿液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强化全面质量保证的必要环节和确保结果准确及时的前提,需要检验工作者、临床医护工作者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作者:胡兰英;郑婕;贾民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荧光分析技术对90例新生儿血清PC T进行检测。细菌学培养结果阳性、临床有发热感染症状符合细菌感染诊断的归为观察组(48例);细菌学培养结果为阴性、临床资料未显示有感染症状的归为对照组(42例)。记录同期检测的PC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计算各项指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进行比较。结果 PCT灵敏度87.50%、特异度85.71%、阳性预测值(PPV)87.50%、阴性预测值(NPV)85.71%;CRP灵敏度81.25%、特异度83.33%、PPV 84.78%、NPV 79.54%;IL‐6灵敏度93.75%、特异度71.43%、PPV 78.95%、NPV 90.91%;WBC灵敏度68.75%、特异度57.14%、PPV 64.70%、NPV 61.53%。PCT、CRP、IL‐6、WBC用于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0.852、0.803、0.647。结论与其他感染性指标相比,PC T在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时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操作方法简便可行,能为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
作者:高原;邹琛;王欢;王宝平;张泓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了解血液发放到临床后护士对输注时间的掌握,探讨如何加强对血液质量控制。方法统计该院血库2013年全年的用血资料,选取符合条件的患者输血记录,对血液出库后临床滞留时间及输注时间进行调查统计,并将输血患者按输注类型分为单一成分输注者和多个成分输注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液出库到开始输注的间隔时间调查,在单一成分输者中输红细胞悬液者的64.47%,输新鲜冰冻血浆者的82.11%,输血小板患者的78.82%能够达到从出库到开始输注少于30 min的规定,而多个成分输注者明显差于单一成分输注者;血液从开始输注到输注完毕的时间间隔调查显示,输红细胞、血浆血小板患者均100%能达到4 h必须完成输注的规定,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护士取血后,不能完全在规范要求的时间内完成输注操作会影响输血安全。医院需要加强输血方面知识教育,以及强化护理人员对输血操作规范的执行监督,保障输血的质量安全。
作者:陈钰溪;张立川;刘建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了解该院神经内科病区奇异变形杆菌院内感染状况与耐药机制。方法对20株不重复奇异变形杆菌采用PCR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AmpC)酶、碳青霉烯酶(KPC)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s)耐药基因并测序;PCR法检测整合子并测序;脉冲场凝胶电泳法分析菌株间亲缘关系;对这20株奇异变形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并分析。结果从这20株奇异变形杆菌中均检测出TEM‐1和CTX‐M‐14型耐药基因,10株菌中分离出CMY‐2型耐药基因。从19株菌中扩增出Ⅰ类整合子,分别整合的基因盒有“aacA4+cmlA1”,“dfrA12+orfF+ aadA2”和“dfrA32+ ereA+ aadA2”。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聚类分析20株菌可分为P1~P11的11个PFGE型别,其中P1~P3的12株菌为同一克隆株。20株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氨曲南、头孢他啶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高。结论该院神经内科病区出现奇异变形杆菌同克隆株的传播;携带的耐药基因以CTX‐M‐14和CMY‐2型为主;Ⅰ类整合子携带率高,耐药基因盒以“aacA4+cmlA1”和“dfrA12+orfF+aadA2”为主;菌株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和氨曲南均为敏感;临床科室应同样重视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院内感染,加强感染控制措施。
作者:冯福英;杨湘越;洪宇;郑宗富;张薇;蒋际城;曾琦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研究观察网织红细胞参数、血小板参数及红细胞免疫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该院收治的61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以同期同龄的61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人员的网织红细胞参数、血小板参数及红细胞免疫指标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不同肝功能分级者的检测水平。结果观察组的网织红细胞参数均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及协同肿瘤红细胞免疫花环率(ATER)、红细胞免疫黏附肿瘤细胞功能测定(RIT)、促肿瘤红细胞花环率(ETER)、直向肿瘤红细胞免疫花环率(DTER)均低于对照组,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大血小板比值(P‐LCR)及免疫黏附抑制因子(FEIR)则高于对照组,且肝功能分级C级者波动大于 A级和B级者,B级者则大于A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网织红细胞参数、血小板参数及红细胞免疫呈现异常的状态,且不同肝功能分级者的差异也较大。
作者:张雁;王志群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面积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对纳入研究患者于24 h内进行磁共振检查,将患者按脑梗死面积大小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和小面积脑梗死组(各5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方面的一般性资料,检测患者血清hs‐CRP、Hcy水平,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和检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及饮酒、吸烟、高血压、高血脂比例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面积脑梗死组患者hs‐CRP、Hcy、血糖水平均低于大面积脑梗死组(P<0.05),并且脑梗死面积与血清hs‐CRP、Hcy水平及血糖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25、0.833、0.651,P<0.05)。结论血清hs‐CRP、Hcy水平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其血清水平的高低有助于脑梗死面积的预测,糖尿病是脑梗死的重要诱因。
作者:阮桂琴;吕颖;黄清玲 刊期: 201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