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杨(综述);彭道荣(审校)
目的:探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Sysmex XE‐2100检测外周血所得白细胞研究性参数对初诊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感染科门诊96例初诊乙型肝炎患者(观察组)和100例同期健康体检人群(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上述人群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如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淋巴细胞参数 Lymph‐Y、Lymph‐X ,中性粒细胞参数 Neut‐Y、Neut‐X ,记录检测结果并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Lymph‐X、Neut‐Y、Neut‐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DNA、HBsAg、AST、ALT、Lymph‐Y各检测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参数Lymph‐Y与 HBV‐DNA(r=0.160,P=0.026)和 HBsAg(r=0.149,P=0.037)均呈正相关。结论初诊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参数Lymph‐Y高于健康人群,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用于鉴别诊断的指标。
作者:徐阳;张彦平;张磊;王香玲;王金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分析选择合适、有效的检测方法以便于梅毒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采集静脉血标本3 mL ,分离血清,用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进行筛检,阳性标本进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GA)以及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检测。结果359例疑似梅毒感染者的标本(TP‐ELISA阳性标本),3种检测方法阳性率高的为GIGA法(95.0%),其次是T PPA法(93.3%),低的是RPR法(70.2%)。T PPA法灵敏度(98.5%)和特异度(90.5%)均较高;GIGA法灵敏度(99.1%)较高,但特异度(61.9%)较低;RPR法的灵敏度(74.3%)较低,但特异度(95.2%)较高。结论胶体金层析试验适合对急诊患者的快速检测,但阳性结果需经过 T PPA确证,普通患者可直接用 T PPA法筛检,T P‐PA阳性患者联合RPR滴度检测。
作者:顾文刚;南志敏;蒋芬;陈淑云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引起的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现已成为潜在威胁人类生命的全球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4年6月更新的数据显示,全球已有2.4亿人患慢性肝炎传染病,其中每年就有78万人死于由 HBV 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等肝脏疾病[1]。1992年,我国正式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有效降低了易感人群的数量,但由于我国是一个乙肝大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基数过大,防治工作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针对 HB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多样,因而选择高效率、高质量的检测方法成为乙肝防治工作的重要前提。
作者:刘杨(综述);彭道荣(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面积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对纳入研究患者于24 h内进行磁共振检查,将患者按脑梗死面积大小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和小面积脑梗死组(各5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方面的一般性资料,检测患者血清hs‐CRP、Hcy水平,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和检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及饮酒、吸烟、高血压、高血脂比例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面积脑梗死组患者hs‐CRP、Hcy、血糖水平均低于大面积脑梗死组(P<0.05),并且脑梗死面积与血清hs‐CRP、Hcy水平及血糖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25、0.833、0.651,P<0.05)。结论血清hs‐CRP、Hcy水平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其血清水平的高低有助于脑梗死面积的预测,糖尿病是脑梗死的重要诱因。
作者:阮桂琴;吕颖;黄清玲 刊期: 2015年第17期
海洛因成瘾是目前中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吸毒人员作为高危群体,丙型肝炎(HCV)、梅毒螺旋体(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高感染率已有相关文献报道,但感染情况变化趋势研究报导较少。现将本市美沙酮替代疗法患者HIV、HCV及T P感染状况变化趋势本次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韦桂兰;黄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为临床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进行测定,同时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评价,观察和分析血浆BNP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血浆BNP水平随着NAHY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增加(P<0.05),两者呈正相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血浆BNP水平显著增高(P<0.05),两者呈负相关;血浆BNP水平随着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增加明显增(P<0.05)加,两者呈正相关。结论血浆BNP水平可特异、独立地反映左室功能变化,是心功能受损的重要敏感指标,与左心室重塑及心功能状态具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王霖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分析血气分析中动脉血和中心静脉血电解质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拟行中心静脉穿刺和桡动脉穿刺的麻醉患者72例,在全身麻醉诱导后10 min分别抽取动脉血和中心静脉血,使用GEM Premier 3000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分析,对Na+、K+、Ca2+浓度的测定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动脉血中Na+:(138.81±2.40)mmol/L ,静脉血中Na+:(139.90±2.39) mmol/L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血中K+:(3.92±0.42)mmol/L ,静脉血中K+:(3.93±0.39)mmol/L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血中Ca2+:(1.30±0.04)mmol/L ,静脉血中Ca2+:(1.32±0.05)m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血和中心静脉脉血血气分析中测定的Na+、Ca2+的离子浓度有明显差异,中心静脉血浓度略高于动脉血,而K+的浓度无明显差异。
作者:牟爱珍;李衍森;纪凡层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比较Sysmex XE‐5000血液分析仪体液模式及手工法使用改良牛鲍计数板对浆膜腔积液细胞进行检测的差异,分析这两种方法的可比性。方法随机取患者送检的浆膜腔积液液标本58份,在XE‐5000的体液模式下检测白细胞、红细胞及白细胞分类,对仪器法与手工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X E‐5000在总体标本检测中,白细胞、红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与手工法结果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 r=0.98,红细胞计数 r=0.52,单个核细胞 r=0.42,多个核细胞 r=0.58。白细胞数大于或等于20×106/L的标本检测中,各项目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白细胞计数 r=0.98,红细胞计数 r=0.62,单个核细胞 r=0.73,多个核细胞 r=0.73。白细胞数小于20×106/L的标本检测中,各项目的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白细胞计数 r=0.31,红细胞计数 r=0.99,单个核细胞 r=0.18,多个核细胞 r=0.50。在红细胞细胞数大于或等于1000×106/L 的标本检测中,各项目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相关性分析:白细胞计数 r=0.99,红细胞计数 r=0.46,单个核细胞 r=0.80,多个核细胞 r=0.80。在红细胞数小于1000×106/L的标本经检测中,各项目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白细胞计数r=0.97,红细胞计数 r=0.00,单个核细胞 r=0.07,多个核细胞 r=0.30。结论 XE‐5000血液分析仪体液模式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白细胞数较多的体液标本,可以部分代替人工镜检进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作者:贺端明;蓝惠森;江雁琼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并探讨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血清多发性肌炎‐硬化症(PM‐Scl)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2012年通过典型临床表现或皮肤病理活检确诊为SSc的315例住院患者,根据自身抗体谱表达不同,分为PM‐Scl抗体阳性(PM‐Scl+)组90例、Scl‐70抗体阳性(Scl‐70+)组70例、抗着丝点抗体阳性(ACA+)组75例和抗体阴性组80例,分析并比较各组患者皮肤及内脏损害严重程度。结果 PM‐Scl+组临床表现多样,肌炎发生率与其他3组比较较明显升高( P<0.05);Scl‐70+组内脏器官损害发生率比PM‐Scl+组高(均 P<0.05);ACA+组皮肤色素加深、雷诺现象、毛细血管扩张发生率比PM‐Scl+组高,而肺间质、心脏、肾脏损害发生率降低(均 P<0.05)。结论对SSc患者血清PM‐Scl抗体表达水平的分析,有助于加深临床医师对SSc常见自身抗体的理解,并作出正确的病情评估。
作者:叶杨;高晓梅;杨南萍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颅脑损伤患者肾功能及氧代谢的作用。方法选取于该院进行治疗的5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进行常规颅脑损伤治疗,25例)和观察组(进行常规颅脑损伤治疗加乌司他丁治疗,25例),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7、14 d的肾功能及氧代谢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7、14 d的肾功能及氧代谢相关指标均明显地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改善颅脑损伤患者肾功能及氧代谢有较大作用。
作者:唐西怀;樊凡;刘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外周血髓源抑制细胞(MDSCs)的表达在诊断MODS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集66例M ODS患者、78例非M ODS患者和37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以CD14-CD11b+CD33+作为MDSCs的标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细胞的表达;以MODS评分评估疾病严重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分析患者MDSCs的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和IL‐10和T N F‐α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M ODS患者外周血CD14-CD11b+CD33+细胞表达为(11.84±2.18)%明显高于非MODS组的(6.52±0.37)%和健康对照组的(1.18±0.22)%(P<0.05);MODS患者死亡组(15.66±1.68)%较存活组(9.48±1.56)%明显升高(P<0.05)。MODS患者血清IL‐10、TNF‐α水平较非MODS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MODS患者中死亡组血清IL‐10、TNF‐α水平较存活组明显升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MODS患者外周血CD14-CD11b+ CD33+细胞表达率与TNF‐α水平和MODS评分成正相关(r分别为0.3426、0.3879,P<0.05)。结论外周血MDSCs水平变化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
作者:刘佳;魏明;涂玲;梁颖红;龚艳杰;张宜花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EB病毒的Rta蛋白抗体IgG(Rta/IgG)在珠海地区鼻咽癌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75例经病理检测确诊,但未经治疗的鼻咽癌患者纳入鼻咽癌组,100例体检健康者纳入健康对照组,肝癌组、胃癌组、肺癌组、淋巴瘤组、宫颈癌组各19例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Rta/IgG、EB病毒壳抗体(VCA/IgA )在各组被试中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鼻咽癌组患者Rta/IgG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癌组、胃癌组、肺癌组、淋巴瘤组、乳腺癌组、宫颈癌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组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血清中Rta/IgG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ta/IgG、VCA/IgA单独检测及 VCA/IgA 联合 Rta/IgG 检测对鼻咽癌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1.3%、89.3%、94.6%,特异度分别为93.0%、84.0%、80.0%。结论 Rta/IgG是鼻咽癌早期辅助诊断及筛查的可靠血清学指标,Rta/IgG的表达与鼻咽癌临床分期无关,Rta/IgG联合VCA/IgA检测提高了鼻咽癌的筛查和诊断灵敏度。
作者:许琴;郑水华;林素香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与其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该院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135例,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且合格的健康者57例纳入对照组。检测恶性肿瘤患者及对照组人群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凝固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对不同肿瘤分期、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恶性肿瘤患者PT、APTT缩短,D‐二聚体及FIB水平升高(P<0.05)。食管癌、乳腺癌、胃癌患者PT、TT、APTT 较肺癌组延长,D‐二聚体及FIB水平较肺癌组降低(P<0.05)。恶性肿瘤(肺癌、食管癌、乳腺癌、胃癌)患者Ⅲ~Ⅳ期PT、TT、APTT 缩短,而D‐二聚体、FIB水平升高(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较无淋巴结转移者PT、TT、APTT缩短,FIB水平增高(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不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不同的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也有差异,凝血功能的异常有可能参与了肿瘤的进展和转移。
作者:贺家勇;王国良;张华彬;杨晨晨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了解遵义地区性病患者中淋球菌的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统计2013年6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该院性病门诊患者中淋球菌的感染率,以及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特征。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临床分离的淋球菌菌株对青霉素、阿奇霉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钠、四环素及环丙沙星的低抑菌浓度,同时检测菌株产β‐内酰胺酶情况。结果820例性病门诊患者中共检出65例淋球菌感染者,感染率为7.93%;药敏结果显示淋球菌对环丙沙星、四环素、青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对阿奇霉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钠的敏感性较好。结论淋球菌仍然是造成该地区性病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中青年男性是淋球菌感染的高危群体,在该地区推荐采用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大观霉素单独或联合使用治疗淋球菌感染。
作者:黄健;黄美容;黄洋;黄娅娅;於薇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尝试用新鲜全血替代配套质控物,做好室内质控工作。方法筛选新鲜血标本,置于冰箱中,于次日进行测定,比较当日和次日结果的偏差,当偏差的绝对值小于一定的值时,认为仪器的是可以接受的。同时用配套质控品做室内质控,以便更好地观察仪器。结果5个指标中,包括低、中、高3个值,所有的小偏差均为0,平均偏差甚至低于1/2NCCL的可允许值,也有个别偏差稍大。结论可考虑用新鲜全血代替室内质控物,同样能观察仪器的重复性。
作者:姚书克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通过联合应用固体和液体培养方法,探讨其在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液体与固体培养法对临床340例疑似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液体培养法阳性率为52.1%,其中单纯Uu感染42.4%,单纯Mh感染2.6%,混合Uu+Mh感染为7.1%。固体培养法阳性率为43.5%,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实验显示对美满霉素和强力霉素为敏感。结论两种培养方法联合检测,能够准确鉴定与培养 Uu与Mh ,同时能够排除由于细菌污染所导致单纯液体培养中产生的假阳性现象。
作者:代莉;吴鸿君;司志霖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了解该院神经内科病区奇异变形杆菌院内感染状况与耐药机制。方法对20株不重复奇异变形杆菌采用PCR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AmpC)酶、碳青霉烯酶(KPC)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s)耐药基因并测序;PCR法检测整合子并测序;脉冲场凝胶电泳法分析菌株间亲缘关系;对这20株奇异变形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并分析。结果从这20株奇异变形杆菌中均检测出TEM‐1和CTX‐M‐14型耐药基因,10株菌中分离出CMY‐2型耐药基因。从19株菌中扩增出Ⅰ类整合子,分别整合的基因盒有“aacA4+cmlA1”,“dfrA12+orfF+ aadA2”和“dfrA32+ ereA+ aadA2”。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聚类分析20株菌可分为P1~P11的11个PFGE型别,其中P1~P3的12株菌为同一克隆株。20株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氨曲南、头孢他啶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高。结论该院神经内科病区出现奇异变形杆菌同克隆株的传播;携带的耐药基因以CTX‐M‐14和CMY‐2型为主;Ⅰ类整合子携带率高,耐药基因盒以“aacA4+cmlA1”和“dfrA12+orfF+aadA2”为主;菌株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和氨曲南均为敏感;临床科室应同样重视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院内感染,加强感染控制措施。
作者:冯福英;杨湘越;洪宇;郑宗富;张薇;蒋际城;曾琦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在慢性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按照 K/DOQI指南及预先设定的标准,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由该院肾内科确诊为慢性肾病的患者(患者组)86例(男48例、女38例,年龄26~69岁),定量测定患者血清中Cys C、肌酐(Cr)、尿素氮(BUN)的浓度及阳性率,并将结果与健康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组的血清Cys C、Cr、BUN的浓度水平高于对照组,而且血清Cys C异常检出率高于血清BUN、Cr。结论血清Cys C能准确、敏感地反映肾功能的损害,且其反映肾功能的变化不受许多肾外因素的干扰,是一种理想的反映慢性肾病的诊断指标。
作者:杨云帆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应用汉族和维吾尔族(维族)体检对象血清TP、ALB、ALT、AST、ALP和GGT检测结果,验证参考区间行业标准(WS/T404.1‐2012及WS/T404.2‐2012)的临床适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进行乌鲁木齐团体健康体检的汉族和维族(20~79岁)血清TP、ALB、ALT、AST、ALP和GGT检测结果,依据Sta‐land建议的医学决定水平2剔除有明显异常的体检人群(GGT按其建议的参考上限两倍取值)。按照参考区间行业标准的分组,统计汉族和维族各项目检测结果P2.5~P97.5,并计算超出参考区间行业标准的例数所占比例。验证的判断标准:超出例数低于10%则通过验证。结果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汉族和维族参考个体各项目的统计数据均呈偏态分布。汉族和维族参考个体各项目检测结果P2.5~P97.5:TP(汉族65~81 g/L、维族64~81 g/L),ALB(汉族41~53 g/L、维族40~52 g/L),ALT男性(汉族9~51 U/L、维族9~53 U/L),ALT女性(汉族7~42 U/L、维族6~43 U/L),AST男性(汉族14~42 U/L、维族12~42 U/L),AST女性(汉族12~37 U/L、维族12~38 U/L ),A L P男性(汉族45~119 U/L、维族47~122 U/L ),A L P女性20~49岁(汉族35~95 U/L、维族40~104 U/L),ALP女性50~79岁(汉族43~131 U/L、维族51~132 U/L),GGT男性(汉族11~71 U/L、维族11~73 U/L),GGT女性(汉族8~54 U/L、维族7~55 U/L)。汉族男性、维族男性和女性参考个体血清AST检测结果在参考区间行业标准之外的比例略超出10%,但超出比例以低于A S T行业标准下限值的比例为主,其余项目的汉族和维族参考个体检测结果超出行业标准的比例均在10%以内。结论参考区间行业标准(WS/T404.1‐2012及WS/T404.2‐2012)适用于本实验室检测的汉族和维族人群。
作者:邓朝晖;梁梦洁;宋颖博;宋雪;易卫东;鹿新红;张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胆红素对小鼠小胶质细胞系BV‐2表面分子Toll样受体4(TLR4)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细胞系,加入不同浓度的胆红素孵育1 h ,再加入脂多糖(L PS )刺激24 h ,收集小鼠细胞,提取RN A进行逆转录,利用TLR4的特异性引物进行DNA扩增,观察不同组别 TLR4 mRNA表达的水平。结果 LPS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TLR4 mRNA的表达没有显著差异;而两者与4个不同浓度的胆红素干预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不同浓度的胆红素干预组两两比较小胶质细胞系BV‐2表面分子TLR4 mRNA的表达随着胆红素浓度的增高呈现逐渐降低趋势。结论胆红素可抑制BV‐2表面分子TLR4的表达,且随着胆红素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明显。
作者:关小勇;李雪丽;陈华干;高干 刊期: 201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