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珊珊;丁媛媛;宗明;张慧;王翰琪;谭琪;范列英
随着抗菌的药物的滥用,临床上耐药细菌不断出现,给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带来了严重的困难,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给公共卫生事业带来了严峻挑战。然而K PC型碳青霉烯酶的流行让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作为革兰阴性菌的后一道防线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所以有必要对K PC型碳青霉烯酶进行综述,增进对耐药菌传播机制与流行情况的了解,以指导临床用药与科研。
作者:朱天成(综述);陶庆春(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通过检测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eIF4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和VEGF‐C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肿瘤侵袭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58例胃癌组织和25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IF4E、VEGF‐A和VEGF‐C蛋白的表达。结果 eIF4E、VEGF‐A和VEGF‐C在胃癌组织中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9.7%(52/58)、65.5%(38/58)、60.3%(35/58),明显高于它们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4.0%(1/25)、12.0%(3/25)、8.0%(2/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IF4E、VEGF‐A和VEGF‐C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eIF4E和VEGF‐C还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胃癌中elF4E的阳性表达与VEGF‐A和VEGF‐C均呈正相关。结论 eIF4E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调控作用,VEGF‐A和VEGF‐C有助于肿瘤浸润和淋巴结转移。联合检测有助于对胃癌恶性程度的判定和评估。
作者:赵世巧;陈忠余;邓玮;胡仁智;黎敏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了解中山地区人群中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发病情况。方法选取2012~2013年中山地区进行G6PD活性检测的新生儿、育龄人群和有相应临床症状的疑似患者。采用紫外速率法检测上述人群红细胞中G6PD活性。结果在受检者中共检出G6 PD缺乏1030例,检出率为4.37%(1030/23595);男性中的检出率为9.42%(513/5447);女性中的检出率为2.85%(517/18148)。结论中山地区是G6PD缺乏症的高发地区,应注意在育龄人群和新生儿中进行该疾病的筛查,以降低G6 PD缺乏症的发病率及预防其引起的并发症。
作者:李曼;温冬梅;张秀明;徐全中;徐胜男;萧金丽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对QuikRead Go在测定全血C‐反应蛋白时根据红细胞压积进行结果校正功能的验证,并对其校正范围进行检测。方法通过人工调整红细胞压积的比例,利用QuikRead Go和QuikRead 101对同一份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QuikRead 101在测定C反应蛋白时没有红细胞压积校正功能,而QuikRead Go在测定C反应蛋白时则有红细胞压积校正功能,校正范围在10%~80%。结论 QuikRead Go免去了操作过程中人工校正的过程。
作者:李坤坤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一种无创、快速、简单和价廉的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HPSA)试验,对幽门螺杆菌(Hp)检测的可行性。方法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8~9月消化科收治的94例慢性胃炎或者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HPSA)和尿素14C呼气试验,同时对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记录所有结果并进行对照分析。数据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3及 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HPSA)与尿素14 C呼气试验一致性比较,Kappa=0.82,P<0.05说明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HPSA)与非侵入检测“金标准”尿素14 C呼气试验有较好的吻合性。结论检测Hp用HPSA和尿素14 C呼气试验效果相同。
作者:叶铭坤;梁栋伟;邓健能;龙喜雄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自身抗体阳性分布情况。方法对132例已经确诊为ITP的患者临床资料、自身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2例ITP患者抗核抗体(ANA)阳性率为28%,抗核抗体谱(ANAs)阳性率为12%,阳性率与性别有关,与初诊时血小板计数无关。对照组全部为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T P患者可伴随自身抗体阳性,应动态观察,密切随访。
作者:李佩芳;庞文正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通过比较白血病患者与健康人群人类X射线交叉互补修复基因1(XRCC1)基因多态性和超甲基化水平,探讨XRCC1与白血病的相关性。方法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和甲基化特异聚合酶联反应(MSP)的方法检测150例白血病患者(病例组)和1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XRCC1基因多态性和启动子区超甲基化水平。结果在各型白血病中XRCC1基因rs1799782、rs25487、rs25489位点基因型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病例组各亚组的XRCC1基因超甲基化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和白血病易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XRCC1基因在白血病中可能不存在超甲基化现象。
作者:柴晓静;李娟;陆莉 刊期: 2015年第20期
高校学生献血是贵阳市无偿献血工作的重点,他们是临床血源供应的主要来源,高校学生在献血条件上有很多优越性:年龄符合标准,健康状态优良,容易动员,参与性高,重复献血率高等。贵阳市近年来将零散分布于市内、远郊的高校进行整合,设立了大学城、职教城,给贵阳市高校献血工作带来了便利。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是由工作性质相同的人员组成工作质量管理小团队,一般6人左右,大家集思广益,找出工作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其特点是强调团队领导、技术人员、员工三结合[1],是质量管理工作细化开展的表现,是在规定时间内解决困难、提升工效的工作方法。笔者运用品管圈工作原理,制定了适合本地区高校献血管理的工作方法,并应用在每年3~6月、9~12月两个开学季节的34所高校无偿献血工作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作者:冉贤江;陆蓉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对CT、B超筛选的胸腔积液和腹水心包积液患者进行浆膜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结合病理结果,深入探讨细胞学镜检的使用价值。方法对浆膜腔积液采用细胞学镜检检测肿瘤细胞。结果129例浆膜腔液细胞学镜检,查出肿瘤细胞25例,阳性率19.4%,与病理学诊断相一致。结论通过改进浆膜腔积液制片技术,能够提高肿瘤细胞阳性准确率,这种检测技术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段爱军;耿立;周显玲;陈勇;张燕;罗畅;闫丹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初步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浓度的变化,并探讨年龄和性别因素是否影响精神分裂症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和对照组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T G )的浓度。采用 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组比对照组胆固醇浓度高,结果分别为(4.90±0.10)mmol/L和(5.77±0.16)m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另外,该研究将患者组和对照组分别以年龄分组,发现在健康人群中,≥50岁的平均血脂浓度比小于50岁组的血脂浓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50岁和小于50岁组的平均血脂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以性别进行分组,发现性别因素对健康组和精神分裂组的血脂浓度并无影响。结论精神分裂症对患者的血脂浓度有影响,年龄与性别的差异不影响精神分裂症与血脂的关系。
作者:徐阿红;李丹;易正辉;薛志强;汪作为;林萍 刊期: 2015年第20期
以岗位胜任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1]。医学检验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为医疗卫生单位培养从事检验工作技能型、应用型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医学检验专业基本岗位胜任能力包括两大模块,其一是常规检验技术操作能力,其二是形态学的辨认能力,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检验技术的进步,常规的检验工作绝大部分都由自动化的仪器来完成,形态学检验的金标准是人眼显微镜下观察,是检验仪器无法替代的,因此敏锐的形态学辨认和诊断能力已成为医学检验专业的核心能力。为提高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形态学检验的岗位胜任能力,笔者对医学检验形态学检验系列课程进行融合,对教学方法和方式、实验考核体系进行改革,并且建立了形态学检验的课程网站,通过改革和探索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费嫦;张荔茗;李树平;胡荣;米华;王林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时所用的佳抗体剂量与作用时间。方法取5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全血,根据HLA‐B27抗体剂量不同分为5、10μL两组,分别避光静置5、10、15 min ,溶血后上机检测 HLA‐B27水平。结果5μL抗体组不同反应时间HLA‐B27阳性率分别为(84.16±1.21)%、(94.81±1.33)%、(94.1±1.26)%;10μL抗体组不同反应时间 HLA‐B27阳性率分别为(85.4±1.27)%、(96.76±1.31)%、(95.36±1.45)%;10μL抗体组 HLA‐B27检测结果高于5μL抗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08,P<0.05);抗体反应10、15 min HLA‐B27检测结果高于抗体反应5 min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25,P<0.05);抗体反应10 min HLA‐B27检测结果与抗体反应15 min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8,P>0.05)。结论 HLA‐B27抗体剂量10μL ,反应10 min为佳实验方案;HLA‐B27抗体剂量、反应时间无交互作用。
作者:李娜;高文波;周玉明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IgE水平与哮喘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84例轻、中度哮喘患者作患者组(进一步分为缓解期组和急性发作期组),另外随机选取8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人群的血清IL‐17、ECP、IgE水平。结果患者组IL‐17、ECP及免疫球蛋白(Ig)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缓解期患者相比,急性发作期组血清ECP、IgE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E与ECP水平呈正相关(r=0.432,P<0.05),IL‐17与ECP、IgE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但在急性发作期组,血清IL‐17与ECP、IgE水平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7、0.349,P<0.05)。结论测定血清IL‐17水平并联合检测IgE和ECP有助于哮喘病情的判断及指导治疗。
作者:史姗玲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P67、Ki‐67在鳞状上皮病变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宫颈组织188例。其中,宫颈癌48例(宫颈癌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100例(CIN组),慢性宫颈炎40例(宫颈炎组)。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宫颈组织中 P16、Ki‐67的表达情况,采用PCR技术检测宫颈组织中 HPV感染情况。结果宫颈癌组、CIN组P16、Ki‐67表达阳性率均高于宫颈炎组(P<0.05),宫颈癌组P16、Ki‐67表达阳性率均高于CINⅠ和CINⅡ组(P<0.05),但宫颈癌组与CINⅢ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IN级别的增高,P16、Ki‐67表达阳性率增高,CINⅠ~Ⅲ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CINⅢ组P16、Ki‐67过表达率均高于其他3组(P<0.05);CINⅠ~Ⅲ3组中P16和Ki‐67过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表达强度与 HPV阳性率呈正相关(rs =0.706,P=0.011);Ki‐67表达强度与 HPV阳性率呈正相关(rs=0.695,P=0.021)。结论可以通过联合检测 HPV、P16、Ki‐67对CIN、早期宫颈癌进行辅助诊断,并对CIN进展进行预测。
作者:潘燕珍;丁红梅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癌症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分子检测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基因重排、染色体易位和融合基因形成、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等分子检测对于疾病的诊断、疗效监测、预后判断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在个体化治疗的时代,基因检测成为决定日常临床治疗的一部分[1‐3]。
作者:韩丹丹;魏敏;邓芳(综述);李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研究抗类风湿因子(RF)的IgA(IgA‐RF)、IgG(IgG‐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与IgM‐RF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疾病严重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该院62例活动期IgM‐RF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X射线检查,血清IgA、IgG‐RF和抗‐CCP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IgA‐RF检测值大于15 U/mL为阳性,IgG‐RF检测值大于20 U/mL为阳性,抗‐CCP大于20个单位为阳性。同时评估疾病严重程度(DAS‐28分数)。结果 IgA‐RF阳性患者的风湿性关节炎活动度评分(DAS‐28)分数明显高于IgA‐RF阴性患者[(6.03±0.33)分 vs .(5.44±0.76)分,P<0.05],IgG‐RF阳性患者的DAS‐28分数与IgG‐RF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4±0.58)分 vs .(5.46±0.78)分,P>0.05],抗‐CCP阳性患者的DAS‐28分数高于抗‐CCP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2±0.61)分 vs .(5.38±0.79)分,P<0.05]。结论 IgA‐RF和抗‐CCP的阳性结果与IgM‐RF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舒铭;陈秋莹;王燕 刊期: 2015年第20期
幽门螺杆菌(H P )与消化道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十二指肠黏膜相关性淋巴瘤以及胃癌等密切相关,并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相关研究组织归为Ⅰ类致癌原[1]。随着研究的深入,H P不仅与胃肠疾病,特别是胃癌关系密切,还可能与一些胃肠外疾病如呼吸、造血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有关[2]。对于 H P 感染者,大约10%~20%会发生消化性溃疡,1%~2%会发生胃癌及淋巴瘤,由于其可以引起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化生‐异形增生‐癌变的典型病程,约有60%~80%的消化性溃疡由HP感染引起,而且在功能性消化性不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有关HP感染的问题是全世界临床医师关心的问题之一。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发达地区感染率较经济落后地区低,胃癌的发病率也低。Sonnenberg等[3]利用中心实验室数据库对美国居民共78985人的活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HP感染率仅为7.5%。我国属于 HP染率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在一项由我国 H P科研协作组于在2002~2004年进行的一项 H P流行病学调查,包括19个省市自治区、39个研究中心共26341人,显示总感染率为56.22%,间接粪‐口传播和生活条件是重要危险因素,多数儿童期即被传染[4]。体内实验大都显示出根除 H P的胃炎、消化溃疡的实验组比对照组在治愈率、预后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体外实验也从细胞分子水平观测到了 HP具有的强大的对Wnt/β‐catenin等蛋白信号途径的异常激活作用,从而引起β‐catenin蛋白向细胞核内的移位,上调了其下游LEF/TCF依赖的靶基因Cy‐clinD、c‐myc、c‐jun和axin2的表达,调控了细胞的周期、凋亡,促进了细胞增殖、迁移和肿瘤的生成[5‐6]。但是对于不同型别的HP感染在致病性、耐药性及针对性治疗方面尚缺乏大规模分子实验及临床统计数据,进而影响了根除指征的确定及根除成功率。由于现在对HP分子结构功能的研究已日趋完善,本文重点阐述当前HP感染在检测、预防、治疗及耐药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杜刚;左强强(综述);冯琴(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对脑损伤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并与其他炎性指标比较。方法选取2014年1~10月该院因严重脑损伤入院的患者,入院5 d后发生感染者为感染组,未发生感染者为未感染组。于入院2 h内及入院后第3天采集血样,检测PC T水平,考察PC T对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并与白细胞(WBC )计数、中性粒细胞数(N)和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重症脑损伤后5 d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2.9%(41/179)。合并感染组与未感染组间PCT、WBC、N 和hs‐CRP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PCT、WBC、N和hs‐CRP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0.80、0.78、0.82,PCT+WBC+ hs‐CRP组合的诊断价值高,AUC为0.87。PC T对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较高,具有一定的诊断准确性。结论 PC T 对重症脑损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有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与WBC和 hs‐CRP联合应用则诊断准确性更高。临床工作中对 PCT 升高尤其是WBC、hs‐CRP也升高的脑损伤患者,应考虑使用抗菌药物干预。
作者:韦巍;陈金月;曾清;冯春晓;李敏;李明芬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在多发性骨髓瘤(MM )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该院初治MM患者共41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疗程后采集空腹静脉血,用 ELISA法检测 suPAR ,比较治疗前后 suPAR的变化,并探讨suPAR与患者年龄、血红蛋白(Hb)、肌酐(Cr)、乳酸脱氢酶(LDH)、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MM 治疗前suPAR水平为(23.31±5.25)ng/mL ,治疗后有效组为(16.40±7.76)ng/mL ,治疗后无效组为(25.43±4.37)ng/mL ,不同疗效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时使用华法林者suPAR为(24.47±4.15)ng/mL ,未使用华法林者为(27.07±7.31)ng/mL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 M患者治疗前,以性别:男与女、年龄:≥60岁与<60岁、H b:≥100 g/L与<100 g/L、清蛋白:≥30 g/L与<30 g/L、Cr≥177μmol/L与<177μmol/L、LDH≥245 U/L与<245 U/L分组,各组间比较suPA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蛋白分型:IgG、IgA、轻链型及未分泌型的组间比较以及ISS临床分期Ⅰ、Ⅱ、Ⅲ期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AR作为评定疗效的有效指标有待研究,华法林对其无影响。
作者:黄艳平;黄锦雄;韦夙;韦敏;杨飞燕;刘琴;王健琨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了解某三甲综合医院多重耐药菌株的科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1~12月检出的1816株多重耐药菌数据。结果1816株多重耐药菌中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居首位(665株,36.62%),然后依次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87株,21.31%)、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鲍曼不动杆菌(295株,16.22%)、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195株,10.74%)、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肠杆菌科细菌(144株,7.92%)、产 ESBLs 的肺炎克雷伯菌(130株,7.16%)。分离到的多重耐药菌株主要集中在泌尿外科(384株,21.14%)、烧伤科(325株,17.90%)、重症监护室(IC U ,266株,14.52%)、神经外科(110株,6.0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为0.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低,小于2.9%;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肠杆菌科细菌对阿米卡星、复方磺胺甲噁唑、美洛培南和四环素的耐药率较低(39.6%~60.7%);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旋氧氟沙星、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48.9%~76.5%);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45.3%~66.7%)。结论应加强对高危科室的监控,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并根据药敏结果进行临床用药。
作者:杨旭;何薇;王清;周谭华 刊期: 201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