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哮喘患者血清IL-17、Ig E和EC P的检测及其相关性研究

史姗玲

关键词:哮喘, 白细胞介素-17, 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免疫球蛋白E
摘要:目的:探讨哮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IgE水平与哮喘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84例轻、中度哮喘患者作患者组(进一步分为缓解期组和急性发作期组),另外随机选取8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人群的血清IL‐17、ECP、IgE水平。结果患者组IL‐17、ECP及免疫球蛋白(Ig)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缓解期患者相比,急性发作期组血清ECP、IgE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E与ECP水平呈正相关(r=0.432,P<0.05),IL‐17与ECP、IgE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但在急性发作期组,血清IL‐17与ECP、IgE水平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7、0.349,P<0.05)。结论测定血清IL‐17水平并联合检测IgE和ECP有助于哮喘病情的判断及指导治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N T-proBN P与 Hcy联合检测对心源性哮喘和肺源性哮喘鉴别诊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与同型半胱氨酸(Hcy)在对心源性哮喘和肺源性哮喘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普洱市人民医院52例有心衰病、冠心病史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患者,48例确诊肺源性哮喘患者及作为对照的30例健康体检者。检测上述人群血浆NT‐BNP及 Hcy水平,各组之间相互比较。结果心源性哮喘组血浆NT‐BNP、Hcy水平明显高于肺源性哮喘及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 NT‐BNP、Hcy水平检测可用于快速鉴别诊断心源性哮喘和肺源性哮喘,且对病情监测、临床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春显;马小龙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高尔基体蛋白73联合甲胎蛋白、α-L 岩藻糖苷酶、α-抗胰蛋白酶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高尔基体蛋白73(GP73)联合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α‐抗胰蛋白酶(α‐AT)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该院住院及就诊的原发性肝癌、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各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Beckman DxI800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血清AFP水平;用Beckman 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FU、α‐AT水平;用GP73酶联免疫定量检测试剂盒测定 GP73水平。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GP73、AFP、AFU、α‐AT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GP73、AFP、AFU、α‐AT 水平明显高于肝炎和肝硬化患者(P<0.05);血清GP73、AFP、AFU、α‐AT水平单一检测时的灵敏度分别为75%、72%、23%、67%,特异度分别为95%、95%、100%、97%。4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9%和100%。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与单项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73联合AFP、AFU、α‐AT检测可以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

    作者:黄华;梁红梅;胥慧;周庭雄;王建蔚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一种用于检测赭曲霉毒素 A 的新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及表征分析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赭曲霉毒素A(OTA)的快速检测。方法以固载于玻碳电极(GCE)表面的单壁碳纳米管/壳聚糖(SWNTs/CS)复合物膜为基底构建OTA双层自组装免疫传感器,采用电镜扫描分析、方波伏安和循环伏安法对传感器进行表征分析,并研究其用于检测的特异性。结果壳聚糖/单壁碳纳米管复合膜能够显著增加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OTA的灵敏度,能够有效地分辨不同种类的真菌毒素。结论本研究构建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OTA具有快速、简便、检出限低,特异性强等特点。

    作者:张弦;杨弦弦;卿颖;邱景富;李朝睿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suPA R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在多发性骨髓瘤(MM )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该院初治MM患者共41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疗程后采集空腹静脉血,用 ELISA法检测 suPAR ,比较治疗前后 suPAR的变化,并探讨suPAR与患者年龄、血红蛋白(Hb)、肌酐(Cr)、乳酸脱氢酶(LDH)、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MM 治疗前suPAR水平为(23.31±5.25)ng/mL ,治疗后有效组为(16.40±7.76)ng/mL ,治疗后无效组为(25.43±4.37)ng/mL ,不同疗效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时使用华法林者suPAR为(24.47±4.15)ng/mL ,未使用华法林者为(27.07±7.31)ng/mL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 M患者治疗前,以性别:男与女、年龄:≥60岁与<60岁、H b:≥100 g/L与<100 g/L、清蛋白:≥30 g/L与<30 g/L、Cr≥177μmol/L与<177μmol/L、LDH≥245 U/L与<245 U/L分组,各组间比较suPA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蛋白分型:IgG、IgA、轻链型及未分泌型的组间比较以及ISS临床分期Ⅰ、Ⅱ、Ⅲ期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AR作为评定疗效的有效指标有待研究,华法林对其无影响。

    作者:黄艳平;黄锦雄;韦夙;韦敏;杨飞燕;刘琴;王健琨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KPC型碳青霉烯酶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随着抗菌的药物的滥用,临床上耐药细菌不断出现,给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带来了严重的困难,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给公共卫生事业带来了严峻挑战。然而K PC型碳青霉烯酶的流行让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作为革兰阴性菌的后一道防线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所以有必要对K PC型碳青霉烯酶进行综述,增进对耐药菌传播机制与流行情况的了解,以指导临床用药与科研。

    作者:朱天成(综述);陶庆春(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脑脊液乳酸脱氢酶测定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意义

    目的:评价脑脊液乳酸脱氢酶(LDH )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用速率法检测对照组和疾病组(其中包括急性白血病患者,淋巴瘤患者,脑肿瘤患者,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LDH。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组脑脊液中 LDH水平为(28.68±9.29)U/L,高于无CNSL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瘤患者中脑转移组脑脊液LDH水平为(125.20±115.24)U/L,高于无脑转移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肿瘤患者中脑膜癌病组脑脊液中LDH水平为(77.37±128.15)U/L,高于原发性脑肿瘤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膜炎患者中化脓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中LDH水平为(54.48±84.60)U/L,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中LDH水平为(43.54±32.05)U/L,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中LDH检测对CNSL、淋巴瘤脑转移及脑膜癌的早期诊断、脑膜炎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王秋菊;梁贤明;卢鑫鑫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中山地区表面健康中老年人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

    目的:观察中山地区中老年人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及骨密度,评价中山地区中老年人血清25羟维生素D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骨密度检测仪对200例纳入研究的表面健康中老年人进行桡骨骨密度测定,根据骨密度结果将其分为骨密度正常组、骨密度降低组以及骨质疏松组。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其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结果在200例纳入研究者中,25羟维生素D严重缺乏(<25 nmol/L )7例(3.5%),缺乏(25~<50 nmol/L )35例(17.5%),不足(50~<75 nmol/L)102例(51.0%),充足(≥75 nmol/L)56例(28.0%);不同25羟维生素D水平组间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00例研究对象中,60例(30%)出现骨密度降低,10例(5%)出现骨质疏松;骨密度正常、骨密度降低以及骨质疏松组25羟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67.31±18.28)、(65.62±15.41)、(64.95±19.86)nmol/L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相关分析,骨密度与25羟维生素D水平不存在直接相关性( P>0.05)。结论在中山地区中老年人中存在着较严重的25羟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状况,25羟维生素D的状况可能与骨密度无直接关联,对于骨质疏松的实验室诊断应考虑更敏感的检验指标。

    作者:官燕飞;彭建明;袁斌;黄绍芬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129例浆膜腔积液细胞形态学探讨

    目的:对CT、B超筛选的胸腔积液和腹水心包积液患者进行浆膜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结合病理结果,深入探讨细胞学镜检的使用价值。方法对浆膜腔积液采用细胞学镜检检测肿瘤细胞。结果129例浆膜腔液细胞学镜检,查出肿瘤细胞25例,阳性率19.4%,与病理学诊断相一致。结论通过改进浆膜腔积液制片技术,能够提高肿瘤细胞阳性准确率,这种检测技术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段爱军;耿立;周显玲;陈勇;张燕;罗畅;闫丹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ANA和抗-CCP检测及其与抑郁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抗核抗体(ANA)、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CCP)表达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检测58例老年RA患者(RA组)、50例非RA患者(非RA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ANA、抗‐CCP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RA患者抑郁发生情况,并分析其与ANA、抗‐CCP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RA组抗‐CCP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RA组和对照组(P<0.05),而ANA阳性率RA组与非R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患者的ANA、抗‐CCP阳性率高于稳定期(P<0.05);合并抑郁的患者ANA、抗‐CCP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抑郁者(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 ANA、抗‐CCP的阳性均是老年RA患者抑郁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 RA患者 ANA、抗‐CCP表达明显升高且与病情活动性及抑郁情绪相关。

    作者:裴文意;蒋浩明;袁海燕;侯健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245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痰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COPD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455例COPD患者的痰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455株细菌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占81.0%,其中大肠杆菌占30.5%,铜绿假单孢菌占17.0%,克雷伯杆菌占14.5%,不动杆菌占10.5%;药敏结果发现:革兰阴性杆菌分别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碳青霉烯类药物表现出极高的敏感性,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结论 COPD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亚胺培南、哌拉西林、阿米卡星、美罗培南的抗菌活性强,可作为COPD患者的经验性用药。临床应尽量开展药敏试验,根据当地耐药情况,合理选用或交替使用抗菌药物,尽量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作者:梁玉兰;赵新惠;潘士虎;田新村;张晓凯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滤纸干血斑制备疟原虫DNA 模板的方法评价

    目的:评价滤纸干血斑制备疟原虫DNA模板的方法。方法采用常规DNA抽提程序和PCR扩增程序,收集并检测47份疑似输入性疟疾患者标本,统计分析配对设计的检测结果。结果滤纸干血斑 PCR与厚薄血涂片检测结果比较K ap p a=0.492,与全血标本PCR检测结果比较 K ap p a=0.686;分别以厚薄血片镜检和全血标本进行的PCR检测为金标准,滤纸干血斑采集血样进行PCR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75.0%和71.4%,特异度分别为78.9%和100.0%。结论滤纸干血斑采集血液标本进行PCR检测尚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朱红娥;田斌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来宾市兴宾区2010~2014年婚检人群艾滋病、梅毒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该地婚检人群性传播疾病的感染情况,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婚检时进行梅毒抗体检测和艾滋病咨询检测,对检测结果为阳性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婚育指导。结果2010~2014年自愿参加婚检并进行艾滋病咨询检测和梅毒抗体检测97859例,婚检率95.12%(97859/102880);其中梅毒筛查阳性率0.68%(664/97859);艾滋病检筛查阳性率为0.31%(300/97859)。对筛查阳性者转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认定确诊并纳入传染病系统管理。结论对准备结婚的人群在婚检时同时进行艾滋病和梅毒的筛查,对筛查结果为阳性的人群进行专门的婚育指导并进行确诊和治疗,纳入系统管理,对预防这两类疾病的母婴传播和平行传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俊;张素琼;何梓静;陈世新;林隆;张金莲;张三萍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13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自身抗体检测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自身抗体阳性分布情况。方法对132例已经确诊为ITP的患者临床资料、自身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2例ITP患者抗核抗体(ANA)阳性率为28%,抗核抗体谱(ANAs)阳性率为12%,阳性率与性别有关,与初诊时血小板计数无关。对照组全部为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T P患者可伴随自身抗体阳性,应动态观察,密切随访。

    作者:李佩芳;庞文正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中山地区G6PD缺乏症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中山地区人群中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发病情况。方法选取2012~2013年中山地区进行G6PD活性检测的新生儿、育龄人群和有相应临床症状的疑似患者。采用紫外速率法检测上述人群红细胞中G6PD活性。结果在受检者中共检出G6 PD缺乏1030例,检出率为4.37%(1030/23595);男性中的检出率为9.42%(513/5447);女性中的检出率为2.85%(517/18148)。结论中山地区是G6PD缺乏症的高发地区,应注意在育龄人群和新生儿中进行该疾病的筛查,以降低G6 PD缺乏症的发病率及预防其引起的并发症。

    作者:李曼;温冬梅;张秀明;徐全中;徐胜男;萧金丽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妊娠期甲状腺筛查项目参考区间制定与分析

    目的:建立该实验室健康孕妇早、中、晚孕期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参考区间并进行分析。方法对就诊于该院的孕妇进行严格筛查,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420例妊娠6~37周的正常妊娠女性(妊娠组)和120例非妊娠女性(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纳入研究者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总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 T 3)、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 T 3)水平,并建立不同妊娠期,包括早期(0~12周)、中期(13~27周)、晚期(28~40周)的甲状腺激素参考区间,参考区间采用双侧限值95%区间(P2.5~ P97.5)表示。结果血清TSH、FT4、TT4、TT3水平妊娠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T3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TSH浓度值在妊娠中期与晚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3),参考区间可合并为(0.56~3.94)μIU/mL。结论建立妊娠不同时期特异性甲状腺激素的正常参考区间,有利于正确评估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作者:孙秋瑾;闫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无室间质评计划检验项目质量管理方法探讨

    室间质评(EQA)是对实验室检测能力的验证,也是对众多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性的评价,有利于对不同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互认,节约医疗资源[1]。但随着临床医学的飞速发展,检验科相应开展的新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这些特殊或新检测项目在EQA活动中尚未开展,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将尚未开展EQ A的临床检验项目与其他临床实验室的同类项目进行比对,或者用其他方法验证其结果的可靠性[2]。根据本科室实际情况,对血清糖化清蛋白(GA )和α‐L‐岩藻糖苷酶(AFU)设定两套实验,验证其室间一致性和项目正确度。

    作者:王静;孙艳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梅毒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梅毒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56例梅毒患者作为患者组。另外,在体检中心随机抽取5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患者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16例,HBV感染率为28.57%,而对照组HBsAg阳性患者10例,HBV感染率为17.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3项阳性者在患者组中占50.00%(8/16),在对照组中占30.00%(3/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乙肝e抗体(HBeAb)、HB‐cAb 3项阳性者在患者组中占37.50%(6/16),在对照组中占10.00%(1/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健康人群相比,梅毒螺旋体感染患者的 HBV感染率明显增加,临床治疗梅毒的同时,应警惕 HBV的传播。

    作者:陈和银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医学检验形态学检验系列课程融合的教学改革和探索

    以岗位胜任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1]。医学检验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为医疗卫生单位培养从事检验工作技能型、应用型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医学检验专业基本岗位胜任能力包括两大模块,其一是常规检验技术操作能力,其二是形态学的辨认能力,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检验技术的进步,常规的检验工作绝大部分都由自动化的仪器来完成,形态学检验的金标准是人眼显微镜下观察,是检验仪器无法替代的,因此敏锐的形态学辨认和诊断能力已成为医学检验专业的核心能力。为提高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形态学检验的岗位胜任能力,笔者对医学检验形态学检验系列课程进行融合,对教学方法和方式、实验考核体系进行改革,并且建立了形态学检验的课程网站,通过改革和探索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费嫦;张荔茗;李树平;胡荣;米华;王林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两种非侵入性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比较

    目的:探讨一种无创、快速、简单和价廉的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HPSA)试验,对幽门螺杆菌(Hp)检测的可行性。方法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8~9月消化科收治的94例慢性胃炎或者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HPSA)和尿素14C呼气试验,同时对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记录所有结果并进行对照分析。数据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3及 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HPSA)与尿素14 C呼气试验一致性比较,Kappa=0.82,P<0.05说明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HPSA)与非侵入检测“金标准”尿素14 C呼气试验有较好的吻合性。结论检测Hp用HPSA和尿素14 C呼气试验效果相同。

    作者:叶铭坤;梁栋伟;邓健能;龙喜雄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ADM A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其不同亚组的血浆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浓度,并分析ADMA与ACS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诊断、心电图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 ACS组患者101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7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1例),其中AMI组包括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19例)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12例);对照组(40例)为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浆标本ADMA水平,同时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及肌钙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S组血浆ADMA浓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UA组血浆ADMA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浆AD‐MA浓度高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ADMA水平与 HDL‐C呈负相关(r=-0.222,P<0.05),与LDL‐C呈正相关(r=0.357,P<0.05),与CRP呈正相关(r=0.619,P<0.05)。结论血浆ADMA水平与ACS的发生及其部分危险因素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陈敏;腾永生;黄恒柳;段梦;陈鸣;邓少丽 刊期: 2015年第20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