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KPC型碳青霉烯酶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朱天成(综述);陶庆春(审校)

关键词:碳青霉烯酶, 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机制, 基因型
摘要:随着抗菌的药物的滥用,临床上耐药细菌不断出现,给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带来了严重的困难,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给公共卫生事业带来了严峻挑战。然而K PC型碳青霉烯酶的流行让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作为革兰阴性菌的后一道防线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所以有必要对K PC型碳青霉烯酶进行综述,增进对耐药菌传播机制与流行情况的了解,以指导临床用药与科研。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KPC型碳青霉烯酶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随着抗菌的药物的滥用,临床上耐药细菌不断出现,给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带来了严重的困难,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给公共卫生事业带来了严峻挑战。然而K PC型碳青霉烯酶的流行让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作为革兰阴性菌的后一道防线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所以有必要对K PC型碳青霉烯酶进行综述,增进对耐药菌传播机制与流行情况的了解,以指导临床用药与科研。

    作者:朱天成(综述);陶庆春(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临床不同来源标本中分离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不同来源标本分离的同种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有无差异,以便指导临床合理运用抗菌药物。方法对本院各科室2009~2013年送检的痰液、血液、脓液及尿液标本分离的细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仪检测,并比较4种标本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异。结果4种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低,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喹奴普丁/达福普丁的耐药率低。分离自痰液的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率为71.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79.9%,高于其他3种标本(P<0.05)。尿液中产 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44.4%,高于其他3种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标本分离的同种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不同,建议临床医师在治疗不同标本检出同种细菌引起的感染时,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谢宁;郭斌;黄义山;熊元;苏中龙;廖涛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婴幼儿嗜肺军团菌并发乙型流感病毒感染7例临床分析

    1~3岁婴幼儿嗜肺军团菌并发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报道较为少见,笔者对2011年至2013年以“呼吸道感染”于本院就诊并确诊为婴幼儿嗜肺军团菌并发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宋顺琪;樊茂;冯星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P16、Ki-67在鳞状上皮病变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 HPV 联合检测的意义

    目的:探讨P67、Ki‐67在鳞状上皮病变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宫颈组织188例。其中,宫颈癌48例(宫颈癌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100例(CIN组),慢性宫颈炎40例(宫颈炎组)。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宫颈组织中 P16、Ki‐67的表达情况,采用PCR技术检测宫颈组织中 HPV感染情况。结果宫颈癌组、CIN组P16、Ki‐67表达阳性率均高于宫颈炎组(P<0.05),宫颈癌组P16、Ki‐67表达阳性率均高于CINⅠ和CINⅡ组(P<0.05),但宫颈癌组与CINⅢ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IN级别的增高,P16、Ki‐67表达阳性率增高,CINⅠ~Ⅲ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CINⅢ组P16、Ki‐67过表达率均高于其他3组(P<0.05);CINⅠ~Ⅲ3组中P16和Ki‐67过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表达强度与 HPV阳性率呈正相关(rs =0.706,P=0.011);Ki‐67表达强度与 HPV阳性率呈正相关(rs=0.695,P=0.021)。结论可以通过联合检测 HPV、P16、Ki‐67对CIN、早期宫颈癌进行辅助诊断,并对CIN进展进行预测。

    作者:潘燕珍;丁红梅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及Ⅰ类整合子和插入序列共同区调查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Ⅰ类整合子和插入序列共同区(ISCR)携带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从临床患者标本分离得到的106株铜绿假单胞菌,使用WHONET5.6软件分析其临床分布和耐药性,采用PCR和电泳技术对其进行Ⅰ类整合子和ISCR的检测。结果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科室来源以肺病科为主,占48.11%;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占73.58%。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为85%左右,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65.09%,Ⅰ类整合子和ISCR的携带率分别为84.91%和76.42%。结论该院铜绿假单胞菌的科室来源以肺病科为主,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相对较好,Ⅰ类整合子和ISCR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产生有关。

    作者:高玉录;杨悌;凌峰;何有华;何凤春;朱怡平;李俊杰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某三甲综合医院多重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某三甲综合医院多重耐药菌株的科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1~12月检出的1816株多重耐药菌数据。结果1816株多重耐药菌中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居首位(665株,36.62%),然后依次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87株,21.31%)、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鲍曼不动杆菌(295株,16.22%)、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195株,10.74%)、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肠杆菌科细菌(144株,7.92%)、产 ESBLs 的肺炎克雷伯菌(130株,7.16%)。分离到的多重耐药菌株主要集中在泌尿外科(384株,21.14%)、烧伤科(325株,17.90%)、重症监护室(IC U ,266株,14.52%)、神经外科(110株,6.0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为0.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低,小于2.9%;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肠杆菌科细菌对阿米卡星、复方磺胺甲噁唑、美洛培南和四环素的耐药率较低(39.6%~60.7%);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旋氧氟沙星、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48.9%~76.5%);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45.3%~66.7%)。结论应加强对高危科室的监控,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并根据药敏结果进行临床用药。

    作者:杨旭;何薇;王清;周谭华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中山地区表面健康中老年人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

    目的:观察中山地区中老年人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及骨密度,评价中山地区中老年人血清25羟维生素D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骨密度检测仪对200例纳入研究的表面健康中老年人进行桡骨骨密度测定,根据骨密度结果将其分为骨密度正常组、骨密度降低组以及骨质疏松组。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其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结果在200例纳入研究者中,25羟维生素D严重缺乏(<25 nmol/L )7例(3.5%),缺乏(25~<50 nmol/L )35例(17.5%),不足(50~<75 nmol/L)102例(51.0%),充足(≥75 nmol/L)56例(28.0%);不同25羟维生素D水平组间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00例研究对象中,60例(30%)出现骨密度降低,10例(5%)出现骨质疏松;骨密度正常、骨密度降低以及骨质疏松组25羟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67.31±18.28)、(65.62±15.41)、(64.95±19.86)nmol/L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相关分析,骨密度与25羟维生素D水平不存在直接相关性( P>0.05)。结论在中山地区中老年人中存在着较严重的25羟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状况,25羟维生素D的状况可能与骨密度无直接关联,对于骨质疏松的实验室诊断应考虑更敏感的检验指标。

    作者:官燕飞;彭建明;袁斌;黄绍芬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流式细胞术检测 HLA-B27佳抗体剂量与作用时间研究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时所用的佳抗体剂量与作用时间。方法取5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全血,根据HLA‐B27抗体剂量不同分为5、10μL两组,分别避光静置5、10、15 min ,溶血后上机检测 HLA‐B27水平。结果5μL抗体组不同反应时间HLA‐B27阳性率分别为(84.16±1.21)%、(94.81±1.33)%、(94.1±1.26)%;10μL抗体组不同反应时间 HLA‐B27阳性率分别为(85.4±1.27)%、(96.76±1.31)%、(95.36±1.45)%;10μL抗体组 HLA‐B27检测结果高于5μL抗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08,P<0.05);抗体反应10、15 min HLA‐B27检测结果高于抗体反应5 min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25,P<0.05);抗体反应10 min HLA‐B27检测结果与抗体反应15 min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8,P>0.05)。结论 HLA‐B27抗体剂量10μL ,反应10 min为佳实验方案;HLA‐B27抗体剂量、反应时间无交互作用。

    作者:李娜;高文波;周玉明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联合检测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在儿童肺炎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 )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在肺炎患儿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该院住院治疗的97例肺炎患儿,所有患者在入院前1周均未接受过抗菌药物治疗。采用瑞士罗氏e601、7600全自动分析系统检测47例细菌性肺炎患儿、50例病毒性肺炎患儿及48例健康儿童血清PCT及CRP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PCT[(6.42±1.75)μg/L]、CRP[(35.85±41.36)mg/L]均高于病毒性肺炎组患儿血清PCT [(0.33±0.12)μg/L]、CRP[(28.97±36.47)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PCT、CRP对儿童肺炎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可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作者:屈英晓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幽门螺杆菌致病性及耐药性研究

    幽门螺杆菌(H P )与消化道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十二指肠黏膜相关性淋巴瘤以及胃癌等密切相关,并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相关研究组织归为Ⅰ类致癌原[1]。随着研究的深入,H P不仅与胃肠疾病,特别是胃癌关系密切,还可能与一些胃肠外疾病如呼吸、造血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有关[2]。对于 H P 感染者,大约10%~20%会发生消化性溃疡,1%~2%会发生胃癌及淋巴瘤,由于其可以引起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化生‐异形增生‐癌变的典型病程,约有60%~80%的消化性溃疡由HP感染引起,而且在功能性消化性不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有关HP感染的问题是全世界临床医师关心的问题之一。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发达地区感染率较经济落后地区低,胃癌的发病率也低。Sonnenberg等[3]利用中心实验室数据库对美国居民共78985人的活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HP感染率仅为7.5%。我国属于 HP染率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在一项由我国 H P科研协作组于在2002~2004年进行的一项 H P流行病学调查,包括19个省市自治区、39个研究中心共26341人,显示总感染率为56.22%,间接粪‐口传播和生活条件是重要危险因素,多数儿童期即被传染[4]。体内实验大都显示出根除 H P的胃炎、消化溃疡的实验组比对照组在治愈率、预后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体外实验也从细胞分子水平观测到了 HP具有的强大的对Wnt/β‐catenin等蛋白信号途径的异常激活作用,从而引起β‐catenin蛋白向细胞核内的移位,上调了其下游LEF/TCF依赖的靶基因Cy‐clinD、c‐myc、c‐jun和axin2的表达,调控了细胞的周期、凋亡,促进了细胞增殖、迁移和肿瘤的生成[5‐6]。但是对于不同型别的HP感染在致病性、耐药性及针对性治疗方面尚缺乏大规模分子实验及临床统计数据,进而影响了根除指征的确定及根除成功率。由于现在对HP分子结构功能的研究已日趋完善,本文重点阐述当前HP感染在检测、预防、治疗及耐药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杜刚;左强强(综述);冯琴(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4819份新生儿脐带血ABO 及 Rh(D)血型鉴定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新生儿脐带血ABO及Rh(D)血型鉴定结果,探讨临床准确检测新生儿脐血ABO、Rh(D)血型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在该院分娩的脐带血标本和母亲血标本各4189份,采用微柱凝胶卡法和试管法检测新生儿脐带血,Rh(D)阴性进行确认试验及其他抗原分型,疑难血型鉴定1年后随访,血型鉴定结果与母亲血型对比,并分析是否符合遗传规律。结果新生儿ABO血型百分率从高到低依次为A、O、B、AB型,Rh(D)阴性检出率为0.33%;Rh(D)血型阴性抗原表型主要为ccdee(占68.75%)与Ccdee(占25.00%),母亲与新生儿各种表型所占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同型显性遗传给新生儿的百分率A、B、O、AB型分别为58.68%、47.55%、46.92%、21.88%,Rh(D)阳性为99.69%,Rh(D)阴性为5.56%,符合遗传规律,夫妇双方认同。结论新生儿脐带血临床常用血型检测方法可控制抗原抗体减弱所致误差,检测结果准确。

    作者:周慧盈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男性患者糖脂代谢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 )男性患者的糖、脂代谢特征。方法选取125例经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联合血浆醛固酮水平检测筛查出的PA男性患者(PA组),同时选取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病程与PA组相似的本院门诊及住院原发性高血压(EH)男性患者127例(EH组)。收集各组的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分析男性 PA患者的糖、脂代谢特点。结果 PA组血钾水平比EH组低,PA组三酰甘油水平高于EH组,PA组 HDL‐C水平比EH组低,PA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水平高于EH组,PA组腰围大于E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EH患者相比,PA男性患者糖、脂代谢异常加重,主要表现为腹型肥胖及糖耐量异常。

    作者:居峰;祁建成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Q uikRead Go对全血C-反应蛋白测定结果校正功能的评价

    目的:对QuikRead Go在测定全血C‐反应蛋白时根据红细胞压积进行结果校正功能的验证,并对其校正范围进行检测。方法通过人工调整红细胞压积的比例,利用QuikRead Go和QuikRead 101对同一份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QuikRead 101在测定C反应蛋白时没有红细胞压积校正功能,而QuikRead Go在测定C反应蛋白时则有红细胞压积校正功能,校正范围在10%~80%。结论 QuikRead Go免去了操作过程中人工校正的过程。

    作者:李坤坤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儿自身抗体的处理方案

    目的:分析含有冷‐热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儿的血清学特点,进行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方法将3人份O型红细胞吸收患儿血清中的自身抗体(采用冷吸收的方法);2‐硫基乙醇(2‐M e )破坏 Ig M 抗体。结果此例AIHA患儿血型为B+,含冷‐热自身抗体,配血不相合。结论患儿冷‐热自身抗体同时存在,干扰血型鉴定、影响交叉配血。紧急情况时,结合患儿病情,输血与药物联合应用,可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封彦楠;李明伟;陈麟凤;汪德清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血培养检出病原菌分布及双份血培养法的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该院血培养检出病原菌的分布和探讨双份血培养法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集疑似血流感染患者的血液标本共2033份,1425份标本采用单份血培养法,608份标本采用双份血培养法进行检测。标本置Bact/Alert3D全自动血液培养仪进行血培养,对血培养阳性标本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培养阳性的标本共251份,检出率为12.3%(251/2033)。其中,单份血培养法检出率为11.9%(169/1425);双份血培养法检出率为13.5%(82/608)。血培养共检出216株病原菌(同一患者多次培养出同一病原菌计为1株)。其中,革兰阳性(G+)球菌占65.7%(142/216),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肠杆菌科细菌占20.8%(45/216),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阴性(G -)非发酵菌占8.8%(19/216),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真菌占3.2%(7/216)。双份血培养法的病原菌检出率高于单份血培养法的检出率( P<0.05),单份血培养阳性和双份血单瓶阳性检出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所占比例大(>40.0%),双份血培养双瓶阳性检出的病原菌以G-非发酵菌及真菌常见。结论双份血培养双瓶阳性与单份血培养阳性、双份血培养单瓶阳性检出的主要病原菌类型不同。双份血培养对提高病原菌检出率和污染菌鉴别有一定作用。

    作者:黄有平;李珺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EDTA 和枸橼酸钠抗凝剂均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1例

    ED T 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的报道有很多,处理方法多为将ED T A抗凝剂换为枸橼酸钠。近笔者在工作中发现1例EDTA和枸橼酸钠抗凝剂均引起血小板(PLT)假性减少的典型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戬;周运恒;王李洁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2010~2014年靖江市无偿献血者血液5项检测的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2010~2014年靖江市无偿献血者血液5项检测的不合格情况,分析原因,提出可行性建议以降低血液的不合格率,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方法用穿越管理软件统计2010~2014年靖江市无偿献血者血液5项检测情况。结果共检测55592例,不合格率为3.19%(1772/55592),项目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谷丙转氨酶(ALT)、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不合格率分别是2.06%,0.49%,0.40%,0.15%,0.08%。ALT、抗‐TP筛查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献血前宣传与征询工作,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选择灵敏度高兼特异性好的试剂等措施,来提高血液的质量,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作者:任锡良;杨秋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X RCC1基因在白血病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白血病患者与健康人群人类X射线交叉互补修复基因1(XRCC1)基因多态性和超甲基化水平,探讨XRCC1与白血病的相关性。方法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和甲基化特异聚合酶联反应(MSP)的方法检测150例白血病患者(病例组)和1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XRCC1基因多态性和启动子区超甲基化水平。结果在各型白血病中XRCC1基因rs1799782、rs25487、rs25489位点基因型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病例组各亚组的XRCC1基因超甲基化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和白血病易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XRCC1基因在白血病中可能不存在超甲基化现象。

    作者:柴晓静;李娟;陆莉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124例新生儿溶血病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该地区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发病情况,为HDN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盐水法检测ABO血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简称直抗试验)、游离和放散试验及抗体筛查试验均采用微柱凝胶法检测。结果124例患儿中,确诊HDN患儿占41.94%(52/124),确诊为ABO‐HDN的患儿血型分布情况为 A型Rh阳性占20.97%(26/124),B型 Rh阳性占20.97%(26/124),O型Rh阳性占33.87%(42/215),AB型Rh阳性占0.81%(1/124)。该地区临床诊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游离试验+放散试验的阳性率、直抗试验+游离试验+放散试验的阳性率、单项放散试验。结论该地区母婴Rh血型不合者中黄疸新生儿 HDN发病率较高,应引起重视。临床上应该在出现病理性黄疸之前进行 HDN 4项血清学检查,放散试验是诊断HDN敏感的指标。

    作者:梁慧晶;蔡葵;徐杰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丙戊酸钠、托吡酯对学龄期癫痫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托吡酯对学龄期癫痫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8例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癫痫组)。将58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患儿,给予口服丙戊酸钠治疗。B组:28例患儿,给予口服托吡酯治疗。另选择同期在该院健康体检且结果正常的儿童36例作为对照组。评估治疗前后A组和B组患儿认知功能。结果癫痫组言语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A组患儿治疗前后言语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治疗前后操作智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后言语智商、总智商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与托吡酯相比较,丙戊酸钠治疗学龄期儿童癫痫时对患儿认知功能影响更小,安全性更高。

    作者:王静;徐新毅 刊期: 2015年第20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