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因芯片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可行性分析

胡晓红;向启云;庄倩;李沫;董艳娥

关键词:基因芯片法, 比例法药敏试验, DNA测序法, 灵敏度, 特异度, 符合率
摘要:目的:分析基因芯片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TB)耐药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符合率,为临床提供方便、准确、快速的MTB耐药性的检测方法。方法以DNA测序法为金标准,采用基因芯片法与比例法药敏试验同时对2014年8~12月收治的250例结核病患者的痰液标本分离 M T B菌株进行耐药性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测 M T B对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性的效能。结果基因芯片法与比例法药敏试验检测MTB对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3.0%、3.5%,对异烟肼的耐药率分别为6.7%、8.2%。以DNA测序法为金标准,基因芯片法检测MTB对利福平与异烟肼耐药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符合率均高于比例法药敏试验,且检测时间短于比例法药敏试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基因芯片法检测MTB对利福平和异烟肼的耐药性,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与符合率,可以代替比例法药敏试验成为检测MTB耐药性的有效方法。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标准在妊娠糖尿病筛查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评估我国于2011年发布的诊断标准用于临床后对妊娠糖尿病(GDM )筛查和诊断的影响。方法按照2011年原卫生部发布的诊断标准对怀孕24~28周的孕妇进行糖尿病筛查,并分析采用新标准前后GDM 阳性率的变化。结果采用新标准后GDM阳性率(12.5%)明显高于2010年标准筛查阳性率(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按照新标准要求开展筛查,及时诊断GDM ,确保临床尽早对孕妇的高血糖水平进行必要的干预,对维护母婴健康意义重大。

    作者:李玲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及肿瘤坏死因子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类风湿关节炎(RA )患者体内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研究RA患者随病程进展机体内部免疫微环境的改变。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微球阵列法检测活动期(36例)、缓解期(23例)RA患者及体检健康者(对照组,30例)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的表达水平。结果活动期RA患者IL‐6、IL‐1β及T N F水平高于对照组和缓解期组,IL‐4和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和缓解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RA患者IL‐6和IL‐1β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4、IL‐10和 TN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IL‐6随病程发展在后期趋于稳定外,其他4类炎性细胞因子中,IL‐4、IL‐10有上升趋势,IL‐1β和T N F有下降趋势。结论活动期RA患者血清T h1及T h2型细胞因子存在失衡状态,以向T h1型因子偏移为主;将RA按病程划分定期检测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可为评价病情活动度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施利青;董婷;甸自金;欧阳红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微小RNAs异常表达与其在非小细胞肺癌诊疗中相关研究进展

    肺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2015年新发布的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数据(GLOBOCAN 2012)显示,肺癌已经成为全球癌症病例中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的疾病。与此同时,肺癌也成为我国恶性肿瘤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被确诊的肺癌患者5年内生存率不足17%。肺癌主要分为小细胞肺癌(SCLC )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 ),而后者占所有肺癌病例数的80%以上,其病死率高,常规影像学诊断和组织学诊断检出率低,且组织化学检测过程繁琐。近年来,对微小RNAs(miR‐NAs)的表达与 NSCLC相关性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有研究表明,miRNAs的表达异常对 NSCLC 肿瘤细胞的黏附、浸润和扩散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1‐3]。本文则结合近几年的相关研究对miRNAs的异常表达和 NSCLC 的诊疗联系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辛文瀚(综述);罗萍(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贝克曼DXI-8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室内质量控制的实施和失控分析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是将高灵敏的化学发光技术与高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结合起来,建立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线性范围宽、操作简便等特点。本科室使用美国贝克曼DXI‐800化学发光分析仪以来,极大地提高了检验质量和工作效率,其使用过程必须严格按《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管理规程认真做好仪器的全程质量控制,才能充分发挥仪器的作用,得到准确的样品分析结果,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报告。全面质量控制工作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等各个环节,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将各个环节的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1]。准确可靠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得益于实验室质量保障计划的实施,主要包括室内质量控制与室间质量评价两个方面[2]。实验室在检测临床标本时必须实施室内质控计划,以保证检测结果的有效性(精密度)。同时,实验室必须参加外部质量评价计划,例如通过参加部级或省级临床检验中心的室间质量评价以保证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或可比性。但是,室间质评计划不能控制实验室每日发出的检验报告,只是一种回顾性评价。室内质控主要监测实验结果的精密度,而室间质评主要控制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不能互相替代。做好室内质控是参与室间质评计划的前提。因CLIA方法和所检测的项目具有特殊性,所以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与其他检测方法和项目不全相同。本科室存在CLIA的室内质控不规范,室间质评成绩不理想等问题。因此,笔者在工作中一直摸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CLIA 的室内质控,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了一些经验及较满意的结果。

    作者:刘海红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髋关节置换后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监测对预防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髋关节置换术后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预防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在该院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6例,其中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者纳入观察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者纳入对照组,术后均严密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水平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预防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詹谦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二甲基亚砜促进乙型肝炎病毒对 HepG2细胞的吸附作用

    目的:初步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经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的 HepG2细胞的早期吸附过程,为 HBV体外感染机制的研究提供细胞学依据。方法将HepG2细胞分为DMSO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以含有1.5% DMSO和不含DM‐SO的DMEM 培养液培养4 d ,观察HepG2细胞形态的变化。另将ECV304细胞设为阴性对照组以DMSO处理,3组细胞培养24 h后分别以 HBV阳性血清孵育2 h ,收集胰酶消化液及 HepG2、ECV304细胞,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别检测各组的HBV DNA ;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在 HepG2细胞上的定位。结果DMSO处理组的 HepG2细胞体积明显增大;DMSO处理组和对照组 HepG2细胞内和胰酶消化液中均可检出 HBV DNA ,但DMSO处理组表达较强;IIF检测结果显示,DMSO处理组的 HepG2细胞膜和细胞质的绿色荧光信号明显增强,而阴性对照组的HBV DNA及IIF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DMSO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 HBsAg的吸附,从而有助于感染早期过程的实现。

    作者:任玲龙;郭永建;罗玉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湖北地区健康0岁儿童血清补体C3的分布情况

    目的:通过测定湖北地区0岁(小于1岁)健康儿童血清补体C3水平,观察其血清补体C3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415例该院及儿童医院体检0岁健康儿童血清,应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IM AGE800特定蛋白分析仪(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其血清补体C3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地区健康0岁儿童血清补体C3水平男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95%参考范围为0.57~1.60 g/L。结论当前临床沿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及厂家所给的成人补体C3正常参考范围不适用于本实验室0岁儿童,各实验室应根据自身情况制订正常参考范围。

    作者:曹晓淬;张红梅;黄志勇;孔曼;卢忠心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全自动血沉仪采用乙二胺四乙酸抗凝血检测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D T A )抗凝全血的血沉仪同传统魏氏法及采用枸橼酸钠抗凝血的血沉仪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结果进行比较,以选择适合临床应用的自动化血沉仪。方法选择40例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传统的魏氏法、枸橼酸钠抗凝血的XC‐A30自动血沉分析仪(以下简称XC血沉仪法)、EDTA抗凝血的VISION‐C全自动动态血沉仪(以下简称VISION血沉仪法)测定ESR ,将3种方法测定的ESR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VISION血沉仪法进行重复性试验。结果3种方法测得ESR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497,P=0.000)。XC血沉仪法与魏氏法 ESR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8,P=0.004);VISION血沉仪法与魏氏法ESR检测结果呈正相关(r=0.975,P=0.000),二者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P=0.638)。VISION 血沉仪法两个水平质控品的重复性试验显示,批内及日间变异系数(CV)均低于10%。结论 V IS IO N血沉仪法与魏氏法测得ES R结果相关性好,且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建平;马丽;马艳侠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盐城地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基因型分析

    目的:探讨盐城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基因型特点。方法选取体检者20185例,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其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统计抗‐HCV阳性者的临床资料,并测定患者 HCV基因分型及 HCV RNA水平,所有患者行B超检查以判断临床预后。结果 HCV总感染率为1.22%,且男性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感染率增加。基因1b型占73.17%,经B超检查,6型和1b/2a型所有感染者均仅有肝损伤,基因2a型肝损伤者占80.77%,高于16、3a+3b基因型感染者。结论盐城地区 HCV感染以男性及城镇居民为主,且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不同的基因型HCV感染预后不同,可通过基因型分析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

    作者:钱卫;王驭风;邹磊;夏澍;孙明忠;季建伟;王驭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核酸检测与抗体检测在HIV感染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核酸检测与抗体检测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感染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4年124例确诊H IV感染者的抗体检测与核酸检测资料,并分别比较两种方法在早期感染者(76例)与中晚期感染者(48例)中的检出阳性率。结果早期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率(94.74%)高于抗体检测(84.21%),中晚期感染者抗体检测阳性率(97.92%)高于核酸检测(8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核酸检测在H IV感染早期准确性高于抗体检测,而在H IV感染中晚期,抗体检测准确性较高。

    作者:侯海燕;燕清丽;刘靓;刘纯成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析联合检测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25(CA125)及糖类抗原199(CA199)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该院收治的疑似妇科肿瘤患者100例,分为良性卵巢肿瘤组(59例)和卵巢癌组(41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纳入对照组,应用瑞士罗氏Cobas e411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各组血清CEA、CA153、CA125、CA199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良性卵巢肿瘤组患者血清CEA、CA153、CA125及CA199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组患者血清CEA、CA153、CA125及CA199水平也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患者血清CEA、CA153、CA125、CA199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各项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CA153、CA125及CA199联合检测对妇科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助于临床早期筛查,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叶柱均;叶淑霞;张飞勇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品管圈在提高住院患者痰培养标本采集质量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以品管圈活动提高住院患者痰培养标本的采集质量,规范痰标本的采集、运送及接收流程的方法。方法由8名组员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提高住院患者痰培养标本的采集质量”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后住院患者的痰标本采集质量及影响原因进行分析,确定目标,制订并实施对策。结果品管圈活动后,住院患者痰标本合格率由81.81%上升到9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地提高了住院患者痰培养标本的采集质量,提高了痰培养标本的合格率。

    作者:张秀云;江秀爱;杜美春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大数据挖掘促进精准医学发展

    随着互联网、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大数据库中含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其潜在价值越来越大,数据信息的提取和挖掘能力成为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战略需求,需要利用多种数据挖掘工具来开发其潜在的有效价值,以促进多学科的发展和更新。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医学和循证医学的阶段,如今发展到以分子生物学为本质出发点,对疾病精准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精准医学时代。作为现代医疗模式的革命和创新--精准医学及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挖掘和整合涵盖流行病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卫生经济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大数据将成为精准医学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提取有效的价值,可以指导和制订出适合每位患者的精准的个体化预防和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效益大化和医疗资源配置优化。

    作者:任思冲;周海琴;彭萍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理工院校与体育院校5311名新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总胆红素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理工院校与体育院校新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体检结果,为学生的健康保健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于该院进行体检的5311名新生的血清A L T和T B检测结果。结果体育院校新生ALT、TB水平升高者所占百分率高于理工院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男生高于女生。结论应加强大学生的健康保健工作,特别是体育院校类学生,定期体检,科学、适度、合理的安排各项体育训练十分必要。

    作者:李艳;毛亚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老年痴呆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 Hcy )与老年痴呆(AD )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5月该院收治的痴呆老年患者100例,并据患者病情分为老年痴呆(AD)组和血管性痴呆(VD)组,另选取健康老年人50例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后3组同型半胱氨酸(Hcy )水平,分析Hcy水平与AD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AD、VD组患者 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Hcy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D、VD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均升高,且AD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AD患者 Hcy水平高于轻度A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的优势比(OR)值为4.7,95%置信区间(CI)为1.76~7.09;AD患者 Hcy水平与MMSE评分呈明显负相关(轻、中、重度AD相关系数 r分别为-0.32、-0.40、-0.27,P<0.05)。结论 HHcy是导致AD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对高H cy水平的关注,以防治老年痴呆。

    作者:刘远兴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男性不育症精液微量元素与精子密度及精子活动力的关系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中微量元素与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动力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男性不育症患者116例,分为精子密度异常组(59例)和精子活动力异常组(57例),另选取56例已育健康男性设为对照组,进行常规精液分析,同时测定精浆中微量元素钙、磷、镁、铜、铁和锌水平。结果精子密度异常组中钙、磷、锌和铁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铜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子活动力异常组中铜水平高于对照组,锌和铁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中微量元素水平与精子密度和活动力密切相关,测定精液中微量元素对评估和治疗男性不育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袁玉玶;王丽;魏学文;权翠侠;徐萍;时晓东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两种方法测定红细胞沉降率的比较分析

    目的:与红细胞沉降率(以下简称血沉)检测的参考方法(魏氏法)进行比对,评估VISION全自动动态血沉分析仪(以下简称V IS IO N法)检测血沉的相关性能。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该院住院及门诊患者319例,分别采集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和枸橼酸钠抗凝全血,采用VISION法与魏氏法进行血沉测定,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VISION法和魏氏法测得血沉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以用VISION法对血沉进行检测。

    作者:王晶;王倩;李远;杨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血细胞常规、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联合检测诊断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细胞常规、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 )联合检测在诊断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12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治疗患儿80例,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呼吸道病毒抗原,比较40例腺病毒(ADV)感染阳性患儿(ADV组)及40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阳性患儿(RSV组)的血细胞常规、CRP及 PCT检测结果。结果与RSV组比较,ADV组患儿白细胞(WBC)计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 RSV组以淋巴细胞为主[(63.4±13.5)%],ADV组以中性粒细胞为主[(62.9±14.7)%];而两组单核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V组患儿CRP水平高于RS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 PCT 水平均未见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不同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血细胞常规和CRP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应用血细胞常规、CRP及呼吸道病毒抗原联合检测鉴别诊断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对疾病的早期确诊及对症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付笑迎;杨方华;孙丽芳;袁艳;刘亚丽;崔晓燕;马东礼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T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T幼淋巴细胞白血病(T‐PLL )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成熟T淋巴细胞白血病,具有独特的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约占成人成熟淋巴细胞白血病的2%,疾病呈进展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通常小于1年[1]。 T‐PL L在临床少见,国内外对该病的报道有限,现本文对1例 T‐PL L患者进行报道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

    作者:孙静芳;郭正武;胡高峰;续薇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剖宫产前后D-二聚体与血小板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比较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S )孕妇及正常妊娠孕妇剖宫产手术前、后D‐二聚体(DD )水平和血小板(PLT)计数,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动态监测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该院妇产科待产的40例PIHS孕妇及40例正常妊娠孕妇剖宫产术前1天和术后第1、3、5天血浆DD水平及PL T计数,分析其改变对疾病的意义。结果剖宫产前、后各时间点PIHS孕妇血浆DD水平均高于正常妊娠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时间点 PLT 计数均略低于正常孕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HS孕妇具有较正常妊娠孕妇更明显的高凝状态,因此,剖宫产手术前、后动态监测PIHS孕妇凝血功能,对预防产科意外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蒋砚秋;刘云;崔红美;曹必蓉;马芳洁 刊期: 2015年第23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