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型肝炎5项性能评价的改进与优化

史静;张亚;邹麟;陈瀑;张莉萍

关键词:乙型肝炎标志物,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性能验证
摘要:目的:验证乙型肝炎(简称乙肝)5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定性检测的分析性能,改进和优化试验方案,为实验室选用合适的方法和试剂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梯度稀释定值样品测定检出限;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 ) EP12‐A2文件进行临界值验证;选取临界值样品评价分析精密度(包括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通过与室间质评检测结果及雅培i4000SR化学发光仪比对评估符合率。结果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及乙肝核心抗原(HBcAb)的低检出限分别为:0.2 IU/mL、20 mIU /mL、1 NCU/mL、0.75 NCU/mL、0.05 NCU/mL。临界值(C50)±20%的浓度范围包含了多次重复试验阳性率5%~95%的浓度点区间。批内变异系数(CV )≤15%,夹心法批间CV≤25%,竞争法批间 CV≤35%。准确度及与雅培i4000SR比对的阴、阳性符合率均大于或等于95%,其一致性检验κ≥0.75。结论本实验室乙肝5项ELISA检测方法性能符合检测分析要求,检测质量可满足临床需求。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D64和降钙素原在小儿细菌性腹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检测腹泻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和降钙素原(PC T )水平,探讨其在儿童腹泻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180例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细菌性腹泻组(60例),病毒性腹泻组(60例),非感染性腹泻组(60例)。检测3组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和PC T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对小儿腹泻的诊断价值。结果细菌性腹泻组患儿外周血CD64指数和PC T水平均高于病毒性腹泻组和非感染性腹泻组;且细菌性腹泻组CD64和PC T检测阳性率也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D64指数对细菌性腹泻诊断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PC T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细菌性腹泻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和PC T水平呈正相关(r=0.865,P<0.05)。结论细菌性腹泻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和PCT水平均有明显升高,CD64和PCT检测对儿童细菌性腹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廖长风;陈懿建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析联合检测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25(CA125)及糖类抗原199(CA199)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该院收治的疑似妇科肿瘤患者100例,分为良性卵巢肿瘤组(59例)和卵巢癌组(41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纳入对照组,应用瑞士罗氏Cobas e411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各组血清CEA、CA153、CA125、CA199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良性卵巢肿瘤组患者血清CEA、CA153、CA125及CA199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组患者血清CEA、CA153、CA125及CA199水平也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患者血清CEA、CA153、CA125、CA199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各项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CA153、CA125及CA199联合检测对妇科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助于临床早期筛查,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叶柱均;叶淑霞;张飞勇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输血前对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选择与受血者相合的血液成分的意义,以预防受血者在输血过程中发生输血性溶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采用卡式微柱凝胶法对该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拟输血患者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结果阳性者用谱细胞再进行抗体鉴定。结果10534例患者标本中不规则抗体阳性者36例,阳性率为0.34%,其中血液病患者发生率高,占36.11%。特异性抗体分布情况为:抗‐E 7例,占19.44%;抗‐D 15例,占41.67%;抗‐Ec 2例,占5.56%;抗‐C 2例,占5.56%;抗‐c 2例,占5.56%;抗‐M 2例,占5.56%;抗‐S 1例,占2.78%;抗‐Fyb 1例,占2.78%;抗‐Jka 1例,占2.78%;抗‐Dib 1例,占2.78%;抗‐Lea 2例,占5.56%。结论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能够有效地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朱小影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血细胞常规、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联合检测诊断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细胞常规、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 )联合检测在诊断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12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治疗患儿80例,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呼吸道病毒抗原,比较40例腺病毒(ADV)感染阳性患儿(ADV组)及40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阳性患儿(RSV组)的血细胞常规、CRP及 PCT检测结果。结果与RSV组比较,ADV组患儿白细胞(WBC)计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 RSV组以淋巴细胞为主[(63.4±13.5)%],ADV组以中性粒细胞为主[(62.9±14.7)%];而两组单核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V组患儿CRP水平高于RS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 PCT 水平均未见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不同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血细胞常规和CRP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应用血细胞常规、CRP及呼吸道病毒抗原联合检测鉴别诊断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对疾病的早期确诊及对症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付笑迎;杨方华;孙丽芳;袁艳;刘亚丽;崔晓燕;马东礼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4项指标联合检测在肾脏疾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素氮(BUN)和肌酐(Cr)联合检测对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各类肾脏疾病住院患者230例,其中糖尿病肾病组130例,高血压肾病组100例;另选取2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Cys C、RBP、BUN及Cr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血清Cys C、RBP、BUN、Cr水平均升高,高血压肾病组患者血清Cys C、RBP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压肾病组患者血清BUN、Cr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项指标在肾脏疾病组的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4项指标联合检测肾脏疾病患者的阳性率(81.9%)高于单项检测。结论血清RBP、Cys C是早期肾功能损伤的敏感指标,和BUN、Cr联合检测可提高肾脏疾病早期诊断的灵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胡娟娟;周铁成;童开;李小燕;程晓东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急性白血病复发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的流式细胞术检验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AL)患者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情况,为分析AL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87例A L患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5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4例)外周血标本,同时检测骨髓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检测的灵敏度为95.6%、特异度为34.5%、阳性预测值为81.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检测的灵敏度为87.3%、特异度为45.6%、阳性预测值为6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检出微小残留病变阴性19例,24个月后复发率为26.31%,微小残留病变阳性68例,24个月后复发率为86.76%,两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所有微小残留病变阳性患者中,高表达者复发率(88.23%)高于低表达者(47.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白血病细胞对诊断AL复发和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莉;何浩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全自动医院智能采血管理系统的应用评价

    静脉采血作为临床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成为了检验科的主要工作之一。门诊静脉采血一向具有人流量大、高峰期集中、患者等候时间长等特点。而工作人员长期在嘈杂的环境及患者急躁的催促下,注意力难以一直集中,容易导致心理压力大,工作效率低,发生穿刺不成功,错用试管等问题,造成医患纠纷。本科室在2014年10月开始使用日本 T M C BC RO‐BO 8000全自动医院智能采血管理系统,使用后工作人员错误发生率下降,工作效率上升,患者满意度增加[1]。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艳凌;吕炜;韩崇旭;韩东升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爆炸伤患者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

    目的:分析爆炸伤患者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Ab)的耐药性和同源性,了解Ab的耐药性特点及感染流行状况。方法收集爆炸伤患者临床分离的61株A b ,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菌株间的遗传相关性。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61株A b呈现出高耐药率及多重耐药的特点,其对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低,分别为11.5%和48.0%。61株多重耐药A b共分为8种基因型:其中A型25株,为主要流行型别;B型10株、C型6株、D型4株、E型8株、F型为3株、G型4株、H型1株。存在较高的同源性。结论爆炸伤患者检出的Ab具有多重耐药性,可能在地区间存在以克隆株的形式播散,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李阳;周万青;曹小利;沈黎;姜亦虹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该院门诊及住院RA患者146例,其他非RA患者110例(其中非RA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48例,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64例),同期体检健康者58例,采用电化学发光(ECLI)法和速率散射比浊分别检测其血清抗CCP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分析抗CCP抗体与RF单项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抗CCP抗体诊断 RA 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71%、98.20%、97.39%、82.59%,RF诊断 RA 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69%、84.02%、77.50%、72.96%;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测值分别为57.53%、98.20%、96.55%、85.03%。结论采用ECLI法单独检测血清抗CCP抗体,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可以满足临床对RA的诊断要求,而联合RF只能提高RF对RA诊断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对抗CCP抗体的诊断效能无明显提升作用。

    作者:李荔;吴俊渊;张秀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γ-谷氨酰转肽酶早期预测足月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脑损伤的价值

    目的:探讨γ‐谷氨酰转肽酶(γ‐G T )早期预测足月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脑损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10例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测定结果将其分为对照组(BAEP未见异常)、轻度脑损伤组、中度脑损伤组及重、极重度脑损伤组,比较4组患儿血清γ‐GT、未结合胆红素(UCB)水平,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4组血清γ‐GT 和 UC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341、7.528,P<0.05)。轻度脑损伤组血清γ‐GT和UC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仅血清γ‐GT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及重、极重度脑损伤组患儿血清γ‐GT和UC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脑损伤组间血清γ‐GT和UC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损伤程度越重,血清γ‐GT和UCB水平上升越高,血清γ‐GT和UCB水平呈正相关( r=0.639,P<0.05)。结论血清γ‐G T能及早反映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神经毒性损伤,可作为早期预测足月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脑损伤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舒桂华;徐翔;梁琪;钱敏;刘艳林;朱玲玲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癫痫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癫痫是常见脑部疾病之一,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具有产生多次发作的持续性倾向,从而导致神经生物、认知、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多种后果[1]。调查显示,我国癫痫患病率为5‰,首次发病年龄以儿童、青少年时期为主[2]。2010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将癫痫按病因分为遗传性、结构性和代谢性、未知病因3类[3]。遗传性癫痫是指由已知的或推测的遗传缺陷直接导致的癫痫。大量研究显示,在没有明确的外部获得性因素(如头部创伤,中风,感染等)的癫痫病例中,遗传因素发挥了主要作用[3]。

    作者:李国强(综述);王剑;傅启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医院感染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分析及Ⅰ类整合子调查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和Ⅰ类整合子流行情况,为防控医院感染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感染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及多因素研究,对Ⅰ类整合子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结果入住重症监护室(ICU)、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和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高是医院感染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的独立危险因素,Ⅰ类整合子阳性率高达98.6%。结论医院感染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受多种因素影响,Ⅰ类整合子在该院广泛流行,与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性相关,应加强重症患者感染防御措施,及时发现、控制感染源,保护易感人群,切断播散途径。

    作者:高玉录;顾敏芳;黄唯;凌峰;何凤春;何友华;朱怡平;李俊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三种不同药物方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方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E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经药物保守治疗的198例EP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A组(39例)单用甲氨蝶呤(MTX),B组(92例)MTX联合米非司酮用药,C组(67例)采用MTX 8日疗法,观察各组治愈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下降至正常水平时间等,比较3种方案的疗效,以及不同血β‐HCG水平对3种方案的影响。结果3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为C组(86.57%),B组次之(84.78%),A组低(66.67%)。3组患者中β‐HCG水平为1500~3000 mIU/mL者及大于3000mIU/mL者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用M TX保守治疗EP效果欠佳,推荐选用联合方案或8日疗法,较高β‐HCG水平患者采用8日疗法疗效好。

    作者:李小松;胡艳丽;刘小榕;秦永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超敏C反应蛋白及心肌酶学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对不同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该院住院且经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的ACS患者105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35例、急性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组(STEMI组)35例及急性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组(NSTEMI组)35例;另选取同期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NT‐proBNP、hs‐CRP、CK‐MB及cTnI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CS患者血清 NT‐proB‐NP、hs‐CRP、CK‐MB和cTnI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间NT‐proBNP及hs‐CRP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T‐proBNP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621,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NT‐proBNP、hs‐CRP联合检测可作为传统心肌酶谱检测的补充,对判断ACS的严重程度及指导早期行有创检查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曙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基因芯片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分析基因芯片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TB)耐药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符合率,为临床提供方便、准确、快速的MTB耐药性的检测方法。方法以DNA测序法为金标准,采用基因芯片法与比例法药敏试验同时对2014年8~12月收治的250例结核病患者的痰液标本分离 M T B菌株进行耐药性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测 M T B对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性的效能。结果基因芯片法与比例法药敏试验检测MTB对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3.0%、3.5%,对异烟肼的耐药率分别为6.7%、8.2%。以DNA测序法为金标准,基因芯片法检测MTB对利福平与异烟肼耐药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符合率均高于比例法药敏试验,且检测时间短于比例法药敏试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基因芯片法检测MTB对利福平和异烟肼的耐药性,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与符合率,可以代替比例法药敏试验成为检测MTB耐药性的有效方法。

    作者:胡晓红;向启云;庄倩;李沫;董艳娥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病例教学在高职高专血液学检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血液学检验的难点是细胞形态学部分,检验内容是多方面的,对于血液常规而言,主要是指外周血细胞涂片的形态分类;而对于血液病的诊断,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更为重要。由于骨髓正常细胞形态多样,而且不同疾病可以出现多种多样的细胞形态变化,短时间内不易掌握,而实验课的学时安排相对有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1]。经调查,高职高专学生认为血液学检验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学习难度大。为了使血液学检验授课内容易于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对高职高专血液学检验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紧密结合临床且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起指导作用的病例讨论的教学方法,收到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闭雄杰;韦忠厅;陶静;于声;莫海英;韦祥灵;吴建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检测在酒精性肝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酒精性肝病患者检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 )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该院肝病科接受诊治的酒精性肝病患者61例(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1例(对照组),检测其血清m‐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m‐AST、ALT、AST及GGT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酒精性肝病患者中,脂肪肝、肝炎及肝硬化患者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AST可以同ALT、AST及GGT一起作为临床辅助诊断酒精性肝病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沛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二甲基亚砜促进乙型肝炎病毒对 HepG2细胞的吸附作用

    目的:初步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经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的 HepG2细胞的早期吸附过程,为 HBV体外感染机制的研究提供细胞学依据。方法将HepG2细胞分为DMSO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以含有1.5% DMSO和不含DM‐SO的DMEM 培养液培养4 d ,观察HepG2细胞形态的变化。另将ECV304细胞设为阴性对照组以DMSO处理,3组细胞培养24 h后分别以 HBV阳性血清孵育2 h ,收集胰酶消化液及 HepG2、ECV304细胞,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别检测各组的HBV DNA ;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在 HepG2细胞上的定位。结果DMSO处理组的 HepG2细胞体积明显增大;DMSO处理组和对照组 HepG2细胞内和胰酶消化液中均可检出 HBV DNA ,但DMSO处理组表达较强;IIF检测结果显示,DMSO处理组的 HepG2细胞膜和细胞质的绿色荧光信号明显增强,而阴性对照组的HBV DNA及IIF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DMSO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 HBsAg的吸附,从而有助于感染早期过程的实现。

    作者:任玲龙;郭永建;罗玉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尼曼-匹克病1例并文献复习

    尼曼‐匹克病(N PD )是鞘磷脂及胆固醇沉积于身体各器官的遗传性代谢病,以年幼儿童多发,具有肝、脾肿大,眼底黄斑部樱桃红色斑及骨髓涂片中大量泡沫样细胞等主要特征[1]。本病于1914年首先由 Niemann报告,1922年 Pick详细描述了病理检查所见,故而得名,此后国内外陆续有个例报道。国内临床分为A、B、C、D、E共5型,国外按病因分为Ⅰ型及Ⅱ型两大组,目前已肯定该病由于鞘磷脂酶或转运外源性胆固醇缺乏,造成病变细胞内鞘磷脂、胆固醇沉积,从而导致器官代谢异常[2]。骨髓中找到尼曼‐匹克细胞对确诊该病有重要价值,现报道1例病例如下。

    作者:徐益恒;瞿晓媛;邰文琳;李劲榆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髋关节置换后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监测对预防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髋关节置换术后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预防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在该院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6例,其中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者纳入观察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者纳入对照组,术后均严密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水平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预防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詹谦 刊期: 2015年第23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