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游离脂肪酸在预测高血压发病中的应用研究

张湘

关键词:游离脂肪酸, 高血压, 体质量指数
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脂肪酸(FFA )水平在预测高血压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2014年在该院体检的机关事业单位男性职工286例,根据舒张压将所有调查对象进行组:舒张压90~<110 mm Hg者36例,110~<130 mm Hg 者83例,130~<150 mm Hg者67例,150~<170 mm Hg者79例,≥170 mm Hg者21例;收集其血清FFA及体质量指数(BM I)相关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同舒张压男性体检者血清 FFA 水平及BM 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89.97、117.84,P<0.05)。且人群血压与血清FFA水平呈正相关(r=0.995,P<0.05)。结论血清 FFA水平与血压呈正相关,提示FFA水平对高血压的发病有较大影响。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该院门诊及住院RA患者146例,其他非RA患者110例(其中非RA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48例,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64例),同期体检健康者58例,采用电化学发光(ECLI)法和速率散射比浊分别检测其血清抗CCP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分析抗CCP抗体与RF单项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抗CCP抗体诊断 RA 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71%、98.20%、97.39%、82.59%,RF诊断 RA 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69%、84.02%、77.50%、72.96%;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测值分别为57.53%、98.20%、96.55%、85.03%。结论采用ECLI法单独检测血清抗CCP抗体,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可以满足临床对RA的诊断要求,而联合RF只能提高RF对RA诊断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对抗CCP抗体的诊断效能无明显提升作用。

    作者:李荔;吴俊渊;张秀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毛细管电泳法筛查新生儿血红蛋白 E

    目的:探讨毛细管电泳仪在新生儿血红蛋白E(HbE)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312例新生儿脐带血标本进行检测,将筛查出HbE条带的标本进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简称地贫)基因分析。结果新生儿HbE筛查阳性标本21份,阳性率为0.29%。21份标本HbE含量百分比为(3.73±1.74)%。经过地贫分析均为HbE杂合子,其中3份合并有α地贫。结论虽然新生儿HbE所占百分比较低,但毛细管电泳仪灵敏度高,适合用来筛查新生儿HbE。

    作者:赵林;李友琼;邓玉素;黄晓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3199例妊娠女性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检测分析

    目的:了解无锡市不良妊娠女性沙眼衣原体(C T )的感染状况及其与流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妊娠女性3199例,分为稽留流产组(2633例)、不完全流产组(265例)、难免流产组(137例),先兆流产组(104例),对照组(60例,均为人工流产),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技术进行CT检测。结果稽留流产组、不完全流产组、难免流产组及先兆流产组的C T阳性率分别为5.62%、4.53%、5.11%和4.81%,均高于对照组阳性率(3.3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16~<21岁和21~<26岁妊娠女性C T阳性率高,分别为7.06%和6.20%,但各年龄段C T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妊娠女性中自然流产相对人工流产有较高的CT 感染率,并且年轻女性CT感染率较高。

    作者:陈爱玲;孟西娜;张婷;臧嘉;许飞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T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T幼淋巴细胞白血病(T‐PLL )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成熟T淋巴细胞白血病,具有独特的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约占成人成熟淋巴细胞白血病的2%,疾病呈进展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通常小于1年[1]。 T‐PL L在临床少见,国内外对该病的报道有限,现本文对1例 T‐PL L患者进行报道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

    作者:孙静芳;郭正武;胡高峰;续薇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化疗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的表达及其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测定74例老年NSCLC患者(NSCLC组)、30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对照组)空腹血浆DD、FIB水平,比较不同年龄患者及化疗前后血浆DD、FIB水平,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NSCLC组血浆DD、FIB水平高于对照组,NSCLC组中年龄大于或等于70岁者DD、FIB水平高于年龄小于70岁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疗效的下降,血浆DD、FIB水平明显升高;化疗后,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患者血浆DD、FIB水平较化疗前下降,而进展(PD)患者较化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 )为11.5个月,与血浆 DD、FIB 水平呈明显负相关(相关系数 r值分别为-0.684、-0.417,P<0.05)。结论老年 NSCLC患者血浆DD、FIB呈高水平状态,且与年龄相关,化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也在一定程度加剧凝血功能亢进。

    作者:郝玮;郭彩虹;李莉;张志国;高正兴;韩磊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品管圈在提高住院患者痰培养标本采集质量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以品管圈活动提高住院患者痰培养标本的采集质量,规范痰标本的采集、运送及接收流程的方法。方法由8名组员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提高住院患者痰培养标本的采集质量”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后住院患者的痰标本采集质量及影响原因进行分析,确定目标,制订并实施对策。结果品管圈活动后,住院患者痰标本合格率由81.81%上升到9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地提高了住院患者痰培养标本的采集质量,提高了痰培养标本的合格率。

    作者:张秀云;江秀爱;杜美春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析联合检测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25(CA125)及糖类抗原199(CA199)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该院收治的疑似妇科肿瘤患者100例,分为良性卵巢肿瘤组(59例)和卵巢癌组(41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纳入对照组,应用瑞士罗氏Cobas e411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各组血清CEA、CA153、CA125、CA199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良性卵巢肿瘤组患者血清CEA、CA153、CA125及CA199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组患者血清CEA、CA153、CA125及CA199水平也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患者血清CEA、CA153、CA125、CA199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各项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CA153、CA125及CA199联合检测对妇科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助于临床早期筛查,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叶柱均;叶淑霞;张飞勇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结核病患者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结核病患者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从已确诊结核病患者的标本中分离出10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使用VIT 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培养阳性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药敏结果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2年标准进行判断。结果10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出71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M RS A检出率为67.62%。M RS A对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100.00%和88.73%,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耐药的菌株。除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和万古霉素,M RS A耐药率明显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结论结核病患者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对常用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特别是对MRSA感染患者应加强检测,根据菌株耐药特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周洪经;杜岩青;张立;张丽霞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DNA 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与乙肝病毒DNA (HBV DNA )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576例乙肝患者及100例体检健康者血清HBV‐LP及 HBV DNA进行检测。结果576例乙肝患者血清 HBV‐LP与 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67.53%与65.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HBV‐LP与 HBV DNA呈良好的正相关(r=0.785,P<0.05)。结论乙肝患者血清HBV‐LP与HBV DNA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可以作为病毒复制的血清学指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江春梅;仇卫民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不同线性评价方法在临床化学测量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不同的线性评价方法在临床化学测量中的应用。方法运用目测法、改良Doumas法、《临床化学设备线性评价指南》(以下简称卫生行业标准法)及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6‐A文件(以下简称EP6‐A法)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葡萄糖(Glu)、尿素(Urea)、尿酸(UA)等测定项目进行分析测量范围的建立。结果目测法显示各项目的预期值和测量均值基本在一条直线上。改良Doumas法评价CK为非线性,舍弃后两点评价为线性;其余项目评价为线性。卫生行业标准法评价CK、U rea为非线性,但不能判断其非线性是否为临床可接受;其余项目评价为线性。EP6‐A法直接判断ALT、Glu、UA为线性;CK、Urea评价为临床可接受线性,舍弃高值后评价为线性。结论 EP6‐A文件标准将线性评价与临床目标相结合,通过设定方法学偏移,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扩大对分析方法呈线性的认可范围,更具临床实用性。

    作者:金宁娟;王惠民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伤寒沙门菌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药敏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伤寒沙门菌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门诊和住院患者血液和粪便标本检出的沙门菌129株,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 M 100‐S23文件标准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和判读。结果129株沙门菌中检出伤寒沙门菌21株,均分离自血液标本;检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08株,其中99株分离自血液标本,9株分离自粪便标本。药敏结果显示两种沙门菌对三代头孢菌素敏感率都在90%以上,对氨苄西林和复方磺胺甲噁唑两者的敏感率差异较大,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主要表现中介和耐药。结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CLSI推荐的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低于伤寒沙门菌,临床对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感染的经验用药方案应有所不同。

    作者:杨艳秋;陈艳华;袁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大黄对严重烫伤大鼠肠道平滑肌细胞内无机元素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严重烫伤大鼠肠道平滑肌内无机元素的变化规律及大黄促进肠道运动的作用。方法选取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8只,其中8只设为健康对照组;另外60只建立30%烫伤大鼠模型,其中烫伤治疗组(30只)管饲大黄水提液,烫伤对照组(30只)管饲等量蒸馏水,测定伤后6、12、24、48及72 h肠道平滑肌细胞内铜离子(Cu2+)、锌离子(Zn2+)、钙离子(Ca2+)、镁离子(Mg2+)浓度。结果烫伤对照组Cu2+、Zn2+、Ca2+浓度均有降低,而Mg2+浓度则先升高后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烫伤治疗组大鼠在烫伤后12 h各无机元素浓度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且各时间点与烫伤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烫伤后早期大鼠肠道平滑肌细胞内无机元素水平出现明显变化,早期给予大黄治疗可调节无机元素水平。

    作者:潘丹丹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老年痴呆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 Hcy )与老年痴呆(AD )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5月该院收治的痴呆老年患者100例,并据患者病情分为老年痴呆(AD)组和血管性痴呆(VD)组,另选取健康老年人50例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后3组同型半胱氨酸(Hcy )水平,分析Hcy水平与AD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AD、VD组患者 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Hcy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D、VD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均升高,且AD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AD患者 Hcy水平高于轻度A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的优势比(OR)值为4.7,95%置信区间(CI)为1.76~7.09;AD患者 Hcy水平与MMSE评分呈明显负相关(轻、中、重度AD相关系数 r分别为-0.32、-0.40、-0.27,P<0.05)。结论 HHcy是导致AD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对高H cy水平的关注,以防治老年痴呆。

    作者:刘远兴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G-CSF、sIL-2R及CRP水平在肺炎患儿血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肺炎患儿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治疗的肺炎患儿82例,分为病毒性肺炎组(32例)、支原体肺炎组(20例)、细菌性肺炎组(3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CRP、G‐CSF、sIL‐2R水平。结果各肺炎组患儿血清sIL‐2R和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病毒性肺炎组血清sIL‐2R水平高于支原体肺炎组和细菌性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肺炎组血清CRP水平高,其次为支原体肺炎组,各肺炎组血清CRP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岁患儿血清G‐CSF阳性率(94.74%)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肺炎患儿血清G‐CSF阳性率(72.41%)高于非发热肺炎患儿(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检测G‐CSF、sIL‐2R、CRP水平对诊断小儿肺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龙欣;黄粱镔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两种方法测定红细胞沉降率的比较分析

    目的:与红细胞沉降率(以下简称血沉)检测的参考方法(魏氏法)进行比对,评估VISION全自动动态血沉分析仪(以下简称V IS IO N法)检测血沉的相关性能。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该院住院及门诊患者319例,分别采集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和枸橼酸钠抗凝全血,采用VISION法与魏氏法进行血沉测定,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VISION法和魏氏法测得血沉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以用VISION法对血沉进行检测。

    作者:王晶;王倩;李远;杨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二甲基亚砜促进乙型肝炎病毒对 HepG2细胞的吸附作用

    目的:初步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经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的 HepG2细胞的早期吸附过程,为 HBV体外感染机制的研究提供细胞学依据。方法将HepG2细胞分为DMSO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以含有1.5% DMSO和不含DM‐SO的DMEM 培养液培养4 d ,观察HepG2细胞形态的变化。另将ECV304细胞设为阴性对照组以DMSO处理,3组细胞培养24 h后分别以 HBV阳性血清孵育2 h ,收集胰酶消化液及 HepG2、ECV304细胞,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别检测各组的HBV DNA ;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在 HepG2细胞上的定位。结果DMSO处理组的 HepG2细胞体积明显增大;DMSO处理组和对照组 HepG2细胞内和胰酶消化液中均可检出 HBV DNA ,但DMSO处理组表达较强;IIF检测结果显示,DMSO处理组的 HepG2细胞膜和细胞质的绿色荧光信号明显增强,而阴性对照组的HBV DNA及IIF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DMSO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 HBsAg的吸附,从而有助于感染早期过程的实现。

    作者:任玲龙;郭永建;罗玉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核酸检测与抗体检测在HIV感染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核酸检测与抗体检测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感染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4年124例确诊H IV感染者的抗体检测与核酸检测资料,并分别比较两种方法在早期感染者(76例)与中晚期感染者(48例)中的检出阳性率。结果早期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率(94.74%)高于抗体检测(84.21%),中晚期感染者抗体检测阳性率(97.92%)高于核酸检测(8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核酸检测在H IV感染早期准确性高于抗体检测,而在H IV感染中晚期,抗体检测准确性较高。

    作者:侯海燕;燕清丽;刘靓;刘纯成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磺胺类药物对结核分枝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

    目的:评价磺胺甲噁唑(SMZ)和甲氧苄啶(TMP)对结核分枝杆菌(MTB)的体外抑菌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微孔板观察法,测定TMP/SMZ对MTB敏感标准株H37Rv、临床敏感菌株(20株)和临床耐多药(MDR)菌株(30株)的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标准株H37Rv的MIC值为0.5μg/mL TMP+9.5μg/mL SMZ。40株(80%)临床分离MTB可以被MIC值为1μg/mL TMP+19μg/mL SMZ的复合制剂抑制生长,其中包含17株敏感菌株、23株MDR菌株。结论 TMP联合SMZ对M TB菌株有较好的体外抑菌活性。

    作者:王静;李同心;聂晓平;丁显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基因芯片分型法行HPV分型检测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简称荧光定量法)与基因芯片分型法(简称基因芯片法)在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 PV )中的灵敏度,分析两者的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以246例女性为研究对象,其中111例行液基细胞学诊断、135例行组织学诊断,采用荧光定量法和基因芯片法检测所有受试者15种高危 HPV 基因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荧光定量法检测H PV的灵敏度为55.28%,基因芯片法灵敏度为55.69%,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κ=0.745);HPV阳性率随宫颈病变程度增加而上升。结论荧光定量法和基因芯片法检测HPV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两者检测灵敏度都较高,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与H PV感染呈正相关。

    作者:龙秀荣;兰建云;耿建祥;阚延静;范雪梅;夏林;王宏景;梅静;赵雪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抗核抗体荧光阴性与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谱阳性分析

    抗核抗体(ANA)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细胞成分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ANA靶抗原分布由传统的细胞核抗原扩展到现在的整个细胞,包括细胞核、细胞骨架、细胞质、细胞分裂周期等,可与不同来源的细胞核起反应,无器官特异性和种属特异性[1],是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A ID )的重要血清学指标。ANA阳性提示患有AID的可能性,对AID的检测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上除了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 )检测ANA ,为了做到协助诊断与鉴别诊断,还对抗可提取核抗原(EN A )抗体进行检测,EN A是可提取核抗原的总称,EN A抗原可用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EN A抗原中主要包括Sm、RNP、SSA、SSB、Jo‐1、Scl‐70等抗原。由于不同特性的抗ENA抗体在各种AID的阳性率有明显差异,有些具有很高的特异性,所以对抗EN A抗体谱的检测可以进一步协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AID。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抗 ENA抗体的方法是免疫印迹法,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被实验室广泛采用。所以可以通过确定靶抗原,以便准确诊断自身免疫疾病的类型。但通过实际操作,检验人员会遇到令人困惑的结果,就是ANA荧光结果为阴性,而抗ENA抗体谱却有阳性结果,一个是筛查实验,一个是确证实验,两者结果矛盾。需要进一步分析这种结果对临床的提示作用。

    作者:刘薇;李嘉;吴振彪 刊期: 2015年第23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