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28岁,因“间断发热2个月,咳嗽1个半月,四肢末端瘀点1周”于2014年9月23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间断发热,偶测体温高37.5℃,自觉体温持续1~2d 可自行降至正常或使用退热药物降至正常。1个半月前患者出现干咳,无咳痰、咯血。近1周手指末端及指甲下出现瘀点,伴轻压痛。入院前一天外院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主动脉瓣瓣叶损害伴赘生物形成,主动脉瓣中大量反流。病程中,无腹痛、视物模糊,无血尿、便血,无心悸,目前上4楼时出现憋气。否认吸毒及侵袭性操作史。近2个月体重下降11 kg。
作者:于玲玲;董博;李宏义;张瑞生;齐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本刊为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家级电子期刊。广大作者、读者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通过网站→办事服务→便民查询→新闻出版机构查询→连续型电子期刊管理路径(http/www.gapp.gov.cn/zongshu/serviceSearchListej. shtml?PublishmentSystemlD=35&eriaI Name=),可以检索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会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包括本刊在内的41种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意大利圣拉斐尔科学研究所的Antonio Colombo医生在2014年的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会议(TCT )上公布了SECURITY临床试验结果:对于低危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置入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DES )后,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FT,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6个月疗效确切,不亚于美国指南推荐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或更久。随后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杂志(J Am Coll Cardiol,2014,64:2086-2097)。
作者:杨靖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作者署名是论文著作权归属的标志,应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对论文作者署名有如下要求。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高钾血症是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中常需解决的问题,它限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 )抑制剂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s)、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使用,同时高钾血症对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者:杨靖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冠心病往往被认为是一种“男性的疾病”。但近20年来随着对女性健康的关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冠心病对女性健康的危害[1]。冠心病是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2],女性冠心病在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面与男性存在明显差异。冠心病总死亡人数的45.3%为女性,但是女性在冠心病临床试验中仅占25%,并且仅有31%的临床试验给出了女性患者数据分析[1]。大多数现有的冠心病治疗指南均是基于男性为主的临床试验,而这些方案对于女性是否同样合适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将结合现有女性冠心病的研究进展,对女性冠心病的特点进行综述。
作者:伍楚君;祖凌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诱发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舒张功能不全是指由于心室松弛异常和/或舒张受限导致的有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但收缩功能正常的病理状态[1]。舒张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心功能不全所致的临床综合证,一般是心肌功能不全或心肌丢失的结果,并且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与心功能状况不相符。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舒张功能不全发病率较高,并且多数收缩功能不全的病人可以同时合并舒张功能不全,老年人的舒张性心力衰竭发生率甚至高于收缩性心功能不全[2]。慢性心力衰竭与房颤是当前两大心脏疾病,二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且互为诱因,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已成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将结合新近的国内外舒张性心力衰竭以及房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结果探讨舒张性心力衰竭与房颤的相关进展。
作者:黄永麟;郭帅;黄达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健康人群正常衰老过程中QT间期的相关因素,为提高健康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从沈阳、郑州、长沙3个城市4000名自我评价健康的城市居民中筛选出年龄≥35岁的1049例健康个体,分为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组及≥75岁组,进行基本身体状况、血压、血液生化和心脏超声检查,并记录12导联心电图。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方法;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变量间的相关性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程。结果 QT 间期65~74岁组(392 ms ±31 ms)及≥75岁组(392 ms ±33 ms)显著高于55~64岁组(381 ms ±34 ms,P<0.001)。QT间期与左心房容积的相关性强(r=0.215,P<0.001),其次为二尖瓣减速时间(r=0.161,P<0.001),与射血分数(γ=-0.106,P=0.001)。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分析发现,QT间期与年龄(β=0.249,95%CI:0.122~0.376,P <0.001)、性别(β=8.827,95%CI:5.495~12.159,P<0.001)、心率(β=-1.276,95%CI:-1.429~-1.123,P<0.001)、左心房容积(β=0.344,95%CI:0.176~0.512,P<0.001)、二尖瓣减速时间(β=0.058,95%CI:0.023~0.094,P<0.001)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β=-0.335,95%CI:-0.629~-0.041,P<0.05)独立相关。结论健康人群正常衰老过程中,QT间期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心率、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均独立相关。提示QT间期可能有助于改善健康人群心血管危险的预测水平。
作者:韩璐璐;白小涓;汉雯;孙雪峰;陈香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11例首次发作STEMI经急诊PCI患者,收集临床、造影、介入及心脏超声资料。以性别分组比较基本临床资料、入院检查及治疗情况、早期心功能之间的差异。t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行χ2检验以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应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男性患者176例,女性患者35例,行急诊PCI占16.59%。纳入各项指标分析,女性患者年龄较大[(67±8)岁比(60±11)岁],合并症较多、吸烟较少、症状持续时间更长。女性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男性组高[(12.32±0.97)fl 比(11.72±1.27)fl,(4.98±1.13)mmol/L 比(4.46±1.02)mmol/L,(3.10±0.85)mmol/L 比(2.65±0.79)mmol/L,P<0.01],肌酐、血红蛋白较男性组低(P<0.05)。住院期间药物治疗、冠状动脉造影及PCI资料、住院时间和院内病死率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女性(OR=2.50,95%CI=1.06~5.89,P=0.036)和前降支梗塞(OR=6.35,95%CI=3.44~11.71,P<0.001)可作为左室射血分数<50%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初发STEMI女性患者年龄大、合并症多,存在就诊延迟,在行急诊PCI后女性患者左心收缩功能更差。
作者:徐鲲;彭瑜;王金涛;赵存瑞;王邁;张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本刊法定计量单位具体应用参照2001年由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本。人体检测指标均需换算为以“升”为单位。并注意单位的使用,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余1条时,应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ng/kg/d应采用ng·kg-1·d-1形式。在首次出现不常用的法定计量单位处用括号加注旧制单位的换算系数,下文再出现时只列法定计量单位。人体及动物体内的压力单位使用mmHg或mmH2 O,但文中首次出现时用括号加注(1 mmHg=0.133 kPa)。正文中时间的表达,凡前面带有具体数据者应采用d、h、min。统计学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CD)是冠心病中常见的类型,也是治疗上颇具争议的一种类型。在中老年人群中高达14%罹患此病,年患病率由中年人的1%速增至老年人的4%;大多数SCD患者预后较好,但并非真正安全,文献报道的年全因死亡率为1.2%~2.4%,其中心性死亡为0.6%~1.4%。循证依据证实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能够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死亡率,但其降低SCD死亡率的证据尚不充分,目前的循证依据表明存在心肌缺血及缺血的程度是选择 SCD治疗策略的关键因素[1-3],据此决策美国近年对SCD的血运重建[PCI和冠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呈现下降趋势。
作者:张永珍;高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我国因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急剧改变和心血管疾病预防不力,造成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急剧增长;而心血管病治疗学的飞速发展,让众多心血管病患者得到了及时治疗,死亡率下降,导致带病生存的心血管病人群急剧增长。据报道2013年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 )治疗已达到454504例,比2010年的284936例增长了66.5%。这些带病生存人群的管理,涉及社会医疗资源和家庭精力的巨大消耗。因此在中国选择合适的形式和易操作的目标,切实有效的做好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综合管理,形势迫在眉睫。
作者:车琳;王乐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2014年8月30日,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 )和亚太心脏节律学会(APHRS )联合发布了“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1]。这是在对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发表8年来室性心律失常诊治领域进展、理念更新及相关文献全面系统地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所达成的专家共识和建议。该共识内容丰富,注重临床与实用,提供了较好的室性心律失常评估和治疗策略,对临床室性心律失常诊断和管理有重要价值。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虽然有了长足进展,但纵览文献仍缺乏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研究的数据,尚不足以形成新的指南,而临床工作需要更新的指导意见,本共识应运而生。我们对共识进行解读,供同行参考。
作者:王炳银;刘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心肌细胞的许多细胞器是由蛋白质构成,它们的活动往往由磷酸化或去磷酸化来调节。其中常见的是通过蛋白激酶A或C (PKA 或PKC )。近年来发现另一种激酶,钙调蛋白激酶(Ca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II,CaMKII)也是促使蛋白磷酸化的激酶,而且它的活动异常往往会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备受关注。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或激动传导异常,即触发活动(triggered activity)和折返(reentry)。触发活动指冲动的形成是由于紧挨着一个动作电位后的第二次除极即后除极所造成。根据后除极出现的时间分为早后除极(early after depolarization,EAD,发生于动作电位复极2或3期)和迟后除极(delayed after depolarization,DAD,发生于动作电位完全复极或接近完全复极时)。CaMKII可以激活电压门控钙通道(LTCC ),增加Ca2+内流,称为钙电流(ICa)易化作用。且过度表达CaMKII会增加ICa振幅,使其失活减慢。CaMKII 活性增加会促进LTCC开放增加导致EADs,发生心律失常。1999年首次发现心力衰竭(心衰)的病人心室肌细胞中CaMKII活性和表达量比正常人明显曾高[1-2],引起关注。以后研究工作逐渐增多。目前发现,它不仅对心肌细胞钙掌控的各环节,主要包括钙通道、肌浆网雷诺丁受体(ryanodine receptor,RYR)和钙泵并均能使之磷酸化而加强活动,它还对钠通道,瞬时外向钾电流通道,以及内向整合钾电流通道均起调控作用[3]。
作者:林运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男,18岁。因“双下肢水肿3周,全身水肿伴胸闷1周”入院。患者入院3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踝部对称性可凹性水肿,晨轻暮重,夜间平卧时不能完全消失,无低热、盗汗。后水肿逐渐增加至双侧小腿、大腿、腹部及双上肢。入院1周前出现咳嗽,平卧时加重,伴胸闷、乏力、心悸,睡眠差,近3周体重增加15 kg。
作者:徐颖奇;姜陆洋;朱天刚;陈彧;陈生龙;张萍;刘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心脏瓣膜病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中需要介入治疗的主要是风湿性心脏病,经皮二尖瓣狭窄,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和主动脉瓣狭窄。
作者:张金荣;林运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男,70岁。3年前劳累后发作心悸、胸闷,心电图示快速心房颤动,经休息1 h后自行转复窦律。1年前上述情况再发,并伴有黒朦,Holter检查提示”阵发性心房颤动“,伴交界性逸搏及长间歇,长达6.79 s,遂于我院置入双腔起搏器(DDD),并间断口服盐酸普罗帕酮片。此后偶有上述情况出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短。3个月前于劳累后再次出现心悸胸闷,持续不缓解,急诊住院,心电图及起搏器腔内电图为:I 型心房扑动(房扑),伴2∶1房室下传,心房率260次/min,心室率130次/min(图1,2)。
作者:田芸;张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近期,来自欧洲的一项大样本量临床研究表明,经导管二尖瓣修补术无论在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还是在术后对瓣膜功能的长期改善方面都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作者:杨靖 刊期: 2014年第04期
P物质(substance P,SP)是发现早的速激肽之一,是速激肽(tachykinin,TK)家族的重要成员。1931年由VonEuler和Gaddum在马大脑和肠中提取乙酰胆碱时意外发现,并命名为P物质。SP广泛分布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如心内神经节、冠状动脉、心房、心室及传导系统等,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SP 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评估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SP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文芸;缪国斌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