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英晓;张文涛
目的:探讨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观察不同采血部位及采血后不同检测时间对结果的影响。结果手指血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而血小板计数较静脉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 h检测的血液标本血小板计数较立即检测和小于6 h检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度的完善、操作的规范、标本质量的提高,都有助于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陈君;马海燕;齐寰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方法随机挑选2008年8月至2013年1月间,惠东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和急诊科心力衰竭患者80例,其中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Ⅳ级患者各20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入院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不同心功能分级的心力衰竭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可用于评估心力衰竭病情转归,并可以反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作者:贺勇锋;刘建修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在脊柱关节炎(Sp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98例SpA患者(SpA组)和195例非SpA患者(非SpA组)HLA-B27的表达水平。结果493例患者中,HLA-B27阳性227例。SpA组中强直性脊柱炎(AS)、幼年脊柱关节炎(JSpA)、反应性关节炎(ReA)、未分化型脊柱关节炎(USpA)和银屑病关节炎(PsA)患者的HLA-B27阳性率,分别为87.66%、59.09%、58.33%、37.18%、25.00%;非SpA组中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颈椎或腰椎疾病、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HLA-B27阳性率,分别为18.18%、17.86%、16.67%、11.76%、0.00%。SpA组与非SpA组HLA-B27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LA-B27与SpA密切相关,可为临床诊断SpA,尤其是AS提供参考。
作者:姚玮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了解1035例疑难交叉配血产生的原因及意外抗体的分布特点。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北京地区各医院抗体筛选阳性和(或)交叉配血不相合进行疑难配血的患者1035例,所有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意外抗体(除抗-A、抗-B 外的抗体)的存在是引起交叉配血不相合的主要原因,抗体筛选阳性972例,占93.91%(972/1035),其中,同种抗体常见,占52.56%(544/1035);其次为自身温抗体,占27.54%(285/1035)。抗体鉴定为同种抗体的患者以Rh血型单一或复合抗体(2种或多种抗体连锁在一起)常见,分别为34.23%(203/593)、16.02%(95/593);其次为M N S血型系统,占16.53%(98/593)。血型不符或者亚型是引起抗体筛选阴性而交叉配血不相合的主要原因,占5.12%(53/1035)。结论意外抗体的存在是导致临床疑难配血的主要原因,抗体筛选在输血前检查中非常必要。
作者:侯玉涛;于晶晶;刘素芳;张烨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的联合应用在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调查已确诊有感染的患者158例,将其分成细菌性感染组和非细菌性感染组,检测患者静脉血中CRP浓度、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细菌性感染组CRP浓度、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的检测值及异常率均明显高于非细菌性感染组及对照组(P<0.01);非细菌性感染组只有CRP浓度及其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RP测定能补充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的不足,判断组织炎症或损伤的程度。CRP、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联合检测对感染的诊断更有临床意义。
作者:王萍;李彦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粉防己碱对β-葡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建立细胞模型。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粉防己碱对RAW264.7细胞增殖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 E2(PGE2)、IL-10的水平。结果 MTT 法检测结果提示粉防己碱对RAW264.7细胞增殖表现为双相性作用;ELISA结果提示适当浓度的粉防己碱可抑制IL-6、TNF-α、PGE2的表达,同时促进IL-10的表达。结论粉防己碱影响β-葡聚糖诱导的 RAW264.7细胞增殖的作用,可能与抑制IL-6、TNF-α、PGE2的表达,同时促进IL-10的表达有关。
作者:郭兰芳;成晓青;倪慧艳;许晓芬;闻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胸苷激酶1(TK1)对常见恶性肿瘤诊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酶免疫点印迹化学发光法检测444例肿瘤患者和16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T K1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肺癌、消化道肿瘤、乳腺癌患者血清 T K1水平均显明显升高(P<0.05)。肺癌、食管癌、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患者TK1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2.0%、59.6%、62.9%、60.0%、62.1%、32.3%、21.4%、11.0%。与对照组(T K1检测阳性率为0.0%)比较,肺癌、消化道肿瘤、乳腺癌 T K1检测阳性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清TK1检测在常见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上是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张志坚;郑燕苹;林元峰;梅序桥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高膳食纤维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48例GDM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72例由患者自行控制饮食,治疗组76例由营养医师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高膳食纤维干预。记录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各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和胆固醇(TC)的变化情况,并追踪其妊娠结局。结果:各组患者经饮食治疗12周后.FPG、2hPG、 HbA1c、TG和TC各项指标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孕妇生产婴儿平均体质量为(3.82士0.72)kg.治疗组为(3.22士0.63)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治疗组出现母婴并发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l).结论:高膳食纤维干预对GDM患者有明显的疗效,合理的饮食治疗能有效降低母婴并发征的发生率。
作者:连炬飞;夏燕琼;王挺;曾文;郑冼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H p )感染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6例,根据14 C尿素呼气试验分为 Hp感染组和非 Hp感染组。同时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Hp感染组又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组。采用循环酶法测定血清 Hcy水平,分析Hp感染和血清 Hcy水平的相关性以及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 Hp感染组血清Hcy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非Hp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Hp感染组和非 Hp感染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类型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39,P=0.0003)。在H p感染组中,不稳定性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血清 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p感染组血清 Hcy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r=0.731,P<0.01)。结论 Hp感染可能通过影响血液 Hcy水平使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并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增加,从而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雷鸣;吴建华;汤兰桂;刘龙标;杨丽;向攀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PreS1-Ag)与 HBV血清标志物、HBV-DNA及患者肝功能之间的关系,评价PreS1-Ag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10例HBV感染患者的血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PreS1-Ag和血清标志物,荧光定量PCR法检测 HBV-DNA ,罗氏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肝功能指标,通过不同的分组比较检测结果。结果410例 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样本中,PreS1-Ag 和 HBV-DNA 的检出率分别为25.1%和24.9%,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eS1-Ag 与 HBV-DNA 结果总符合率为92.9%。PreS1-Ag阳性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于PreS1-Ag阴性组(P<0.05),而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和清蛋白(ALB)水平在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eS1-Ag可反映HBV存在和复制,可作为 HBV感染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指标。
作者:杨伯家;邹志强;鲍海娥;李芙蓉;鲍春妹;张红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全球每年死于结直肠癌的患者约为50万,新诊断病例约100万[1]。如何降低结直肠癌的病死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年里,结直肠癌的总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降低,这主要归功于新增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如癌胚抗原(CEA )和糖类抗原199(CA199)]、内镜检查技术和疾病医疗技术的提高等[2]。如何借助新分子生物学技术,寻找有关结直肠癌早期诊断、预后监测的新指标是当前结直肠癌研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作者:李青(综述);陈英剑;胡成进(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判断新生儿溶血病(HDN)的临床决定值,提供检测IgG抗A(B)效价的操作标准及应用评价。方法取139例O型Rh阳性孕妇血清分别采用试管抗人球蛋白法和微柱凝胶法检测IgG抗A(B)效价。结果微柱凝胶法与试管抗人球蛋白法检测Ig G抗A、抗B效价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3,0.9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试管抗人球蛋白法检测IgG抗A、抗B效价为3.71±0.93和3.75±0.93(实际效价的几何均值为40.9和42.5),微柱凝胶法检测IgG抗A、抗B效价为4.39±1.11和4.31±1.08(实际效价的几何均值为80.6和74.4),2种检测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8, P<0.01;t=12.9,P<0.01)。以试管抗人球蛋白法检测IgG抗A(B)效价64为具有临床意义的参考值,计算得出微柱凝胶法的参考值为131.8和153.0。结论微柱凝胶法检测血清IgG抗A(B)效价操作简便、结果准确、敏感性高,适合替代试管抗人球蛋白法,应用于临床常规检测。
作者:张建平;苏良香 刊期: 2014年第19期
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大学本科学习中很重要的阶段,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反复的检验实践中转化为工作能力的重要一步。临床医学是一门既重视理论学习,又强调临床实践的综合学科。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为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如何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则是身兼教师职责的临床医生们应该重视的教育。
作者:许朝晖;张凤华;马晓露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比较不同临床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大良医院收取的血液、尿液和伤口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血液标本检出病原菌279株,其中,大肠埃希菌占28.67%,肺炎克雷伯菌占12.1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13.62%,金黄色葡萄球菌占9.68%,粪肠球菌占8.60%;尿液标本检出病原菌574株,其中,大肠埃希菌占38.68%,念珠菌占18.64%,铜绿假单胞菌占7.84%,肺炎克雷伯菌占7.49%,粪肠球菌占3.66%;伤口分泌物标本检出病原菌292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7.12%,大肠埃希菌占14.3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10.27%,铜绿假单胞菌占7.53%,粪肠球菌占5.48%。不同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不同。结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时,应加强耐药性监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作者:江立千;陈恒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的基因多态性,以期能为结直肠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采用PCR测序法分析259例结直肠癌患者ERCC1的基因多态性。结果男性患者ERCC1的基因型主要为C/C (占55.71%),其次是C/T (占37.86%),T/T基因型仅占6.43%;女性患者的基因型也主要是C/C (占59.66%),其次是C/T (占36.97%),T/T基因型仅占3.36%。25~44岁患者中,基因型主要为C/C (占51.72%),其次是C/T (占41.38%),T/T基因型仅占6.90%;>44~59患者中,基因型主要为C/C (占57.95%),其次是C/T (占40.91%),T/T基因型仅占1.14%;>59岁患者中,基因型主要为C/C (占58.45%),其次是C/T (占34.51%),T/T基因型仅占7.04%。结论结直肠癌患者ERCC1的基因型主要为C/C。
作者:彭南求;赵新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酶谱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检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65例HIE患儿(HIE组),采用日立7602生化仪检测血清心肌酶谱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TnI水平,并以68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分析各组心肌酶谱及cTnI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HIE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α-羟丁酸脱氢酶(HBDH)的水平,分别为(98.9±9.6)U/L、(385.4±15.5)U/L、(89.3±9.6)U/L、(300.8±19.8)U/L 、(399.1±17.9)U/L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HIE组cTnI水平为(1.4±0.4)ng/mL ,高于对照组(P<0.05)。CK-MB检测新生儿HIE的灵敏度为88.6%,cTnI检测新生儿 HIE的特异性为86.3%。结论血清心肌酶谱及cTnI检测对新生儿HIE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付明军;邱振华;许军生;陈泽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酶联荧光分析(ELFA)法测定肌钙蛋白I(cTnI)的临床应用。方法分别采用ELFA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法测定血清样品中cTnI的浓度,对ELFA法进行精密度试验、线性试验、回收试验和干扰试验;并对 ELFA 法与CLIA法测定cTnI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ELFA法测定cTnI浓度,高值(30.00μg/L cTnI)和低值(0.12μg/L cTnI)的批内变异系数(CV)分别为2.81%和1.62%,批间CV分别为5.67%和3.52%。ELFA法检测cTnI的可信检测范围为0.00~30.00μg/L。当总胆红素浓度小于450μmol/L ,血红蛋白浓度小于1.5 g/L ,三酰甘油浓度小于7.0 mmol/L时,ELFA法测定cTnI无干扰。ELFA法与CLIA法测定cTnI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71)。结论 ELFA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回收率和线性范围,与CLIA法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检测快速简便,适用于急诊检验,能满足临床要求。
作者:马小宏;陈爱莲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瑞士罗氏公司的Modular Analytics E170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1296例健康个体(健康组),244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良性疾病组),90例NSCLC患者(NSCLC组)的CYFRA21-1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组中,不同性别受试者CYFRA21-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受试者CYFRA21-1水平高于18~40岁组、>40~60岁组。应用良性疾病组95%可信区间建立的界限值(cut-off值)为4.00 ng/mL ;应用NSCLC组与良性疾病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建立的cut-off值为4.70 ng/mL ,当cut-off值为4.70 ng/mL时,CYFRA21-1检测NSCLC的敏感性为62.1%,特异性为92.6%。结论 CY-FRA21-1对NSCLC的临床诊断cut-off值为4.70 ng/mL。
作者:廖长征;罗艺;徐文莉;魏晟潇;朱磊;许瑞环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通过分析3127例育龄女性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对3127例育龄女性生殖道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127例育龄女性检出支原体感染1800例,感染率为57.6%。其中,解脲脲原体(U u )感染率、人型支原体(M h )感染率及U u+ M h混合感染率,分别为46.2%、1.2%、10.1%。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发现,Uu感染患者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克拉霉素较为敏感,Mh感染患者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交沙霉素较为敏感,Uu+Mh混合感染患者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交沙霉素较为敏感。结论支原体已成为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临床治疗。
作者:刘静;张明磊;柏雪婷;孟娇;柴若楠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湖南省浏阳市人民医院2011~2013年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222株,非普通病房(重症监护室、烧伤科、神经外科)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525株,占43.0%(525/1222);普通病房(非普通病房以外的其他科室)检出铜绿假单胞菌697株,占57.0%;非普通病房的泛耐药菌株检出率为16.0%~36.4%,高于普通病房的泛耐药菌株检出率(1.7%~3.4%)。非普通病房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普遍高于普通病房。结论2011~2013年该院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较高,且耐药情况比较严重,特别是非普通病房,但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采取各种措施,可以控制或延缓耐药菌的产生,降低耐药率。
作者:汪平帮;李志波;黄竹英;李秀云 刊期: 201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