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呼吸道反复感染患儿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

余宽丽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耐药性, 儿童
摘要:目的:检测上呼吸道反复感染患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方法用美国 MICROSCAN 细菌分析软件对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咽拭子培养、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判读,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分离出的260株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186例,肺炎克雷伯菌74例,其中产 ESBLs 菌株分别为78例和42例,大肠埃希菌产 ESBLs 病原菌检出率为43.01%(80/186);肺炎克雷伯菌产 ESBLs 病原菌检出率为48.65%(36/74)。产超 ESBLs 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未产 ESBLs 菌株,二者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阿米卡星高度敏感,但对部分头孢类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性。结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产 ESBLs 病原菌检出率较高;该类细菌对常规抗菌药物呈较高耐药性,参照有效的病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是保证临床抗菌治疗效果的关键。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75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及干预

    目的:回顾性分析75例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探讨有效干预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监测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2年来,全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75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高,占81.33%,医师次之,占13.33%;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科室为肿瘤血液肾内科占17.33%,其次为普外科14.67%、神经内科13.33%;职业暴露的主要环节为操作后用物整理占37.33%,其次为拔针占21.33%;职业暴露的主要器具为注射器针头占37.67%,其次为输液器针头占37.33%;职业暴露源前三位分别是不明源、病原体阴性和乙型肝炎(48.00%、36.00%和12.00%);经过及时的伤口处理、预防用药、按时随访,75例职业暴露人员无一例发生感染。结论通过完善职业暴露管理体系、建全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加强培训、提高全员职业安全意识、改善护理人力不足和规范操作流程等,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作者:廖秀英;朱本淑;李泉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高胆血症新生儿溶血症血清学检测结果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目的:分析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血清学检测结果并探讨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9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血样进行新生儿溶血三项试验,并分析 HDN 阳性率与血型、送检日龄、血红蛋白水平及血清总胆红素值等因素的关系。结果79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 HDN 患儿184例(23.12%),其中 ABO-HDN 176例,Rh-HDN 8例。796例患儿血样检测结果中游离试验阳性180例(22.61%),释放试验阳性184例(23.12%),直抗试验阳性140例(17.59%)。B 型血患儿 HDN 阳性率高于 A 型血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0,P <0.05)。HDN 阳性率与送检日龄密切相关,且日龄越大阳性检出率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84例 HDN 阳性患儿血红蛋白水平及血清总胆红素值与 HDN 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HDN 阳性率较高,应尽早进行溶血三项试验,并可结合血红蛋白水平及血清总胆红素值来提高 HDN 检出率。

    作者:陈陆飞;吴坤海;刘琛;林鸿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浅谈建立血糖、血气床旁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的体会

    床旁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POCT)已涉及国内外检验医学多个领域[1-2],具有快速简便、效率高、成本低、检验周期短和标本用量少等优点,代表了检验医学一种新的发展方向[3],然而我国 POCT 试验多数由非检验人员操作,存在诸如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较差、操作者的素质较差、POCT过程质量控制不到位、其质量管理体系还未建立或者不完善[4]等诸多问题。这些特殊问题决定了 POCT 质量管理不同于以往常规的实验室检测的质量管理[5],它缺乏成熟经验,需要各方共同探讨和摸索其特殊的质量管理[2]。本中心于2012年12月接受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JCI)认证评审并高分通过,成为华南地区首家通过 JCI 认证的公立医院。针对 JCI 标准对 POCT 提出的严格要求,本中心成立了由医务部牵头、临床检验部负责的POCT 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了规范的、符合国际标准的POCT 质量管理体系。鉴于目前国内有关系统建立 POCT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经验总结报道不多,我们对此次 JCI 认证中有关 POCT 迎评的筹备工作及其经验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为检验同行在建立 POCT 质量管理体系时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黄钰君;伍绍国;刘海英;杨红玲;张小玲;丘媛媛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HBsAg、抗-HCV反应性无偿献血者归队检测模式探讨

    目的:探讨深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因血液筛查检测 HBsAg 或抗-HCV 呈阳性反应,在规定的条件下允许其再次招回重新检测,以确定是否恢复其献血资格并重新归队献血的检测模式。方法对深圳市2007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无偿献血人群捐血后 HBsAg、抗-HCV 初筛反应性人员,且符合我中心制定的再次招回重新检测的献血人群进行分析研究,对无偿献血者归队模式的可行性进行探讨。结果2007~2013年期间共计415759人次,HBsAg 检测阳性2506例,抗-HCV 检测阳性1357例,阳性率分别为0.60%和0.33%。笔者对符合召回条件的59例 HBsAg 和16例抗-HCV 阳性反应的多次献血者启动了归队检测的召回流程,HBsAg、抗-HCV 项目分别有31例和9例成功完成检测流程检测项。其中29例曾经 HBsAg 呈阳性反应的献血者重新恢复献血资格,2例因后续检测不合格被屏蔽献血资格,而9例曾经抗-HCV 阳性反应而召回献血者全部恢复其献血资格。结论在现有检测模式下,血液筛查的检测技术手段很难避免因试剂、设备、人员操作等原因造成假阳性反应的发生。为了保护无偿献血人群的献血资格,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并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献血者归队检测模式,以保护有限的无偿献血资源。

    作者:曾劲峰;陈云龙;郑欣;刘衡;邬林枫;杜丹丹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输血或妊娠对交叉配血结果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输血或妊娠对交叉配血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标本1000例,以初次输血且无妊娠史的标本为对照,均用微柱凝胶法做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标本正反定型不一致率、交叉配血不合率和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分析影响交叉配血结果的原因。结果输血或妊娠组的交叉配血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血型鉴定正反不一致的比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输血或妊娠组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提示输血或妊娠影响交叉配血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存在不规则血型抗体。结论输血或妊娠可能刺激机体产生不规则抗体,输血前应做不规则抗体筛查并根据抗体鉴定的结果选择无相应抗原的血液输注,以保证输血安全有效。

    作者:王婷;陈娟;蒋叶;施建丰;张家明;姚孝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深圳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和预存耐药变异的研究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临床慢性 HBV 感染患者的 HBV 基因型和预存耐药变异情况。方法应用 PCR 结合反向点杂交法检测244例临床慢性 HBV 感染血清样本的基因型和预存耐药变异情况。结果244例慢性 HBV 感染症状的患者中,共发现有3种 HBV 基因型,其中 B 型143例,占58.6%;C 型100例,占41%;D 型1例,占0.4%;244例慢性 HBV 感染症状的患者中,有38例检出 HBV 预存耐药变异,预存耐药变异的总检出率为15.57%,其中与拉米夫定耐药相关的为22例(9.01%),与阿德福韦酯耐药相关的为16例(6.56%)。结论深圳地区 HBV 基因型以 B、C 型为主,慢性 HBV 感染者其预存耐药率较高。对慢性 HBV 感染者进行 HBV 基因分型及预存耐药检测,对预测疾病进展及指导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灿峰;徐传彬;黄雪辉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3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检测丙型肝炎抗体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对国产3种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检测试剂盒间接法和夹心法检测的结果比较,分析评价双抗原夹心法试剂的性能。方法设计不同的试验方法,用3种试剂对收集的阳性和阴性标本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对单试剂和双试剂呈阳性反应的标本同时进行第三组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和核酸检测;另外,用已知浓度的质控物倍比稀释后,用3种试剂平行检测。对得到的所有检测结果进行比对,综合分析。结果与确证试剂相比,2种间接法试剂和1种夹心法试剂的假阳率分别为42.2%、57.8%和1.6%,阳性检出率均为100%,但夹心法的分析灵敏度比间接法高1~4倍。结论夹心法 ELISA 检测试剂在灵敏度、特异性方面优于间接法 ELISA 检测试剂。

    作者:武丽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胱抑素C与具有代谢综合征无症状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

    目的:评估胱抑素 C 与具有代谢综合征无症状冠状动脉疾病的存在和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01例肾功能正常具有代谢综合征而无症状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对血清胱抑素 C 和动脉硬化症(ACS)其他风险因子进行检测。结果胱抑素 C 在具有代谢综合征无症状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并越严重胱抑素 C 相对越高,且与动脉硬化症其他风险因子成独立相关。结论胱抑素 C 可作为肾功能正常的有代谢综合征的无症状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严重性的指标。

    作者:陈秋莹;舒铭;王豪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吸烟对PCI术前男性冠状动脉心脏病“破坏性”血脂的影响

    目的:分析吸烟对 PCI 术前男性冠状动脉心脏病(CHD)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124例实施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术(PCI)的男性 CHD 患者病例资料,分为吸烟组(88例)和非吸烟组(36例)。对年龄、既往病史、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等血脂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吸烟组的 LDL 为(3.1±1.34) mmol/L 高于非吸烟组[(2.5±0.95)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G[(2.5±1.49)mmol/L]、HDL[(0.99±0.29)mmol/L]、LDL[(3.6±1.13)mmol/L]参数水平 CHOL(≥4.5 mmol/L 组较 CHOL<4.5 mmol/L 组 TG[(1.8±1.23) mmol/L]、HDL[(0.88±0.20)mmol/L]、LDL[(2.20±0.69)mmol/L]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 Spearman 分析,发现血管病变数和 CHOL,LDL 水平呈正相关,同时吸烟程度和 LDLA 呈负相关。结论吸烟及 CHOL、LDL 水平与男性 CHD有密切关系,且吸烟可影响血脂代谢,可增加其患 CHD 的危险性。

    作者:于欣;楚元奎;韩学波;杨震;张怡清;马绒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国产两步法抗-HCVELISA试剂检测结果的比对分析

    目的:比对分析国产抗-HCV ELISA(两步法)试剂的检测结果。方法利用上述国产试剂和进口试剂同时检测孝感地区无偿献血者样本6163例,并对检测结果呈反应性的样本采用第3代重组免疫印迹法(RIBA 3.0)进行确认。结果进口试剂和国产试剂检测呈反应性的样本分别为36例和35例,同时检测呈反应性的样本为30例,经 RIBA 方法确认为阳性的样本分别为26例、25例和25例,阴性7例、9例和2例,不确定的样本分别为3例、1例和3例。结论选用国产抗-HCV ELISA 试剂(两步法)试剂搭配进口试剂检测抗-HCV 可以减少漏检和提高样品检出率。

    作者:邓曦;杨毓明;郑军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脑型糖原磷酸化酶在人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脑型糖原磷酸化酶(GPBB)在结、直肠肿瘤中表达时间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联系。方法选取本院40例结、直肠癌标本和18例结、直肠不典型增生腺瘤标本,用自制的特异抗人脑型糖原酸化酶抗体和 P53抗体,研究 GPBB 和 P53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GPBB 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0%,显著高于结直肠不典型增生腺癌,并且在其中,重庆不典型增生腺瘤和乳头状腺瘤中先于 P53基因表达。结论 GPBB 是在癌和癌前病变表达的酶,因此可作为预示结、直肠癌发生的早期生物标记酶。

    作者:汤菲;安黎云;贾克然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差异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 D[25(OH)D]的水平状况,以及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来该院就诊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共137例,其中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7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36例,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SS)16例和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14例。使用罗氏电化学技术检测其血清25(OH)D 的水平,比较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25(OH)D 是否存在差异,同时统计分析不同种类疾病25(OH)D 水平正常、不足和缺乏的比例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25(OH)D 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6),RA 组显著高于其他组;RA、SLE、SS 和 AS 组的25(OH)D 缺乏的比例分别为29.6%、52.8%、62.5%和57.1%,SLE、SS 和 AS 组显著高于 RA 组(P<0.05)。结论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25(OH)D 缺乏比较普遍,需加强维生素 D 补充。

    作者:赵中建;蒋理;张巧娣;徐华国;凌芸;谢而付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579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2013年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标本来源和科室来源的分布及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规范用药及防止耐药性增加。方法按统一方案、采用统一的材料、方法和判断标准(CLSI2010年版)进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579株鲍曼不动杆菌中,2011年分离到39株(占2.2%),2012年187株(占10.5%),2013年353株(占15.4%)。科室分布情况,以 ICU(271株)、呼吸科(104株)为主。各类标本分离阳性率来看,以痰(5.55%)为主,其次是伤口分泌物、脓液。耐药情况,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40.1%)低,可作为首选药物之一。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临床应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徐倩;郭卫真;刘玥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同型半胱氨酸检测试剂盒性能评价

    目的:评价国内某公司同型半胱氨酸(Hcy)试剂性能指标,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奥林巴斯 Au640生化仪对 Hcy 试剂盒进行准确度、重复性、稳定性、线性范围等方法学评价。结果正常值质控和病理值质控测定相对偏倚分别为0.2%和4.9%,远小于试剂说明书要求的小于15%;批内变异百分率分别为2.6%和2.3%,小于试剂说明书要求的小于5%;天间变异百分率分别为4.4%和4.1%,小于试剂说明书要求的小于10%。在0~66μmol/L 浓度范围内,复相关系数 r2为0.997,说明预期值与测量值之间相关性极好;斜率 b1=0.9799,在0.97~1.03范围内,从经验上判断,斜率与1之间无差异,截距 b0=0.1518,与0之间无差异,表明该试剂在实验所涉及的浓度范围内(0~66μmol/L)检测结果呈线性。结论国内某公司 Hcy 试剂各方面性能指标优异,适于临床应用。

    作者:张立敏;胡金川;魏金凤;李岩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淋巴细胞参数在筛选淋巴细胞增殖及反应性增生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参数在淋巴细胞增殖及反应性增生疾病筛查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健康对照组128例、淋巴瘤患者100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35例、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RL)患者3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5例。分别用 Sysmex XE-2100血液分析仪进行外周血血细胞分析,记录相应淋巴细胞参数值,并对其进行疾病组与对照组差异比较分析;以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 曲线)评价各淋巴细胞参数在筛选淋巴细胞增殖及反应性增生疾病患者中的作用。结果高荧光淋巴细胞(HFL):对照组0.008±0.008,淋巴瘤组0.016±0.058,MM 组0.019±0.063,RL 组0.040±0.070,CLL 组0.388±0.158,RL 组和 CLL 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淋巴细胞百分率(LY%):对照组34.4%±5.9%,淋巴瘤组26.6%±13.1%,MM 组31.0%±13.1%,RL 组29.2%±15.4%,CLL 组44.5%±38.5%,淋巴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淋巴细胞结构参数-X(LY-X):对照组833.5±22.7,淋巴瘤组867.9±28.5,MM 组867.9±26.6,RL 组859.2±27.8,CLL 组894.0±65.4,除 CLL 组外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淋巴细胞结构参数-Y(LY-Y):对照组659.6±23.0,淋巴瘤组669.4±43.5,MM 组665.9±37.1,RL 组665.9±40.0,CLL 组778.4±152.1,淋巴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Y-X 筛选淋巴细胞增殖及反应性增生疾病患者 ROC 曲线 AUC=0.819,截断值(cut-off 值)为842.5时敏感度为80.5%,特异度为60.1%。结论淋巴细胞参数,尤其是 LY-X 能敏感地反应淋巴细胞的形态变化,有助于筛选淋巴细胞增殖及反应性增生疾病患者。

    作者:徐卫益;胡海莹;汤冬琴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308例宫颈瘤组织中HPV感染基因型分布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宫颈上皮内瘤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aplasia,CIN)组织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对53例 CINⅠ、67例 CINⅡ和188例 CINⅢ病变组织标本进行23种 HPV 基因分型检测,并对受检者进行相关资料分析。结果53例 CINⅠ患者检出 HPV感染者29例,总的 HPV 感染率为54.72%(29/53);67例 CINⅡ患者检出 HPV 感染者51例,总的 HPV 感染率为76.12%(51/67);188例 CINⅢ患者检出 HPV 感染者175例,总的 HPV 感染率为93.09%(175/188)。结论 CINⅠ、CINⅡ和 CINⅢ组织中总的 HPV 感染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与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可应用于宫颈组织标本检测,一次可检测23种HPV 基因型别,对我国女性宫颈 HPV 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宫颈癌瘤的防治及其疫苗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朱晓珏;耿建祥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冷凝集素综合征患者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目的:分析冷凝集素综合征患者外周血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采取可行的消除对策。方法观察该院检验科门诊常规3例冷凝集素综合征患者血常规数据,分析该疾病对检验数据可能产生的影响及采取对策后数据的修正。结果室温条件下检测这3例患者的血常规时,仪器均提示血液有凝集,基本表现为红细胞计数(RBC)明显降低,血红蛋白(Hb)轻度降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升高明显,经37℃水浴后重新检测,RBC、Hb、MCH、MCHC 均恢复至正常参考区间。结论冷凝集素综合征可致患者外周血在低温条件下产生凝集现象,并可致检验数据异常,经37℃水浴后,数据可恢复正常。

    作者:关玲英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在无症状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研究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不同分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分布情况,在无症状患者的发病异常率,提高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 NT-proBNP>300 pg/mL 的153例住院患者结果回顾性分析,结合 NYHA 分级,评价各个年龄组无症状的心功能 I 级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 N 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与心功能不全程度存在正相关,在无症状的心功能 I 级中处于判定标准和参考值之间的“灰区”有72.3%的异常率。结论 NT-proBNP对于合理评估 NYHA 分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于判定标准和参考值之间的“灰区”结果,应当重视基础疾病,临床观察评价预后情况。

    作者:冯强;张丽;延欢欢;刘建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 C(Cys C)、同型半胱氨酸(Hcy)和 D-二聚体(DD)联合检测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收集糖尿病肾病组102例、单纯糖尿病组78例和健康对照组72例,检测血清胱抑素 C、同型半胱氨酸和 D-二聚体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肾病组3项指标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纯糖尿病组 D-二聚体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胱抑素 C、同型半胱氨酸和 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文静;王清云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解脲支原体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不育症患者的解脲支原体(Uu)的药敏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187例男性不育患者精液进行支原体培养、计数、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回顾性统计分析 Uu 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Uu 对美满霉素、强力霉素、红霉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加替沙星都有很高的敏感率,敏感率高达90%以上,甲砜霉素、克林霉素、司帕沙星的敏感率较低。结论对于男性不育症 Uu 感染的患者,加替沙星、交沙霉素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临床应积极进行病原学及耐药性监测,并在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陈洁;彭彩玲;李洪波 刊期: 2014年第23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