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清梅;逯林欣
对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误诊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58岁.于2011-02-23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尿黄,伴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就诊,阳性体征:全身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莫非氏征阳性.化验:ALT 1 563.9 U/L, AST1 261.1 U/L, BIL 110.2/67.4 μmol/l,,遂住院治疗,HBsAg,抗-HCV均阴性,血常规及淀粉酶均未升高.MRCP提示:(1)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2)腹腔少量积液;(3)胰腺形态饱满.
作者:张宁;周双男;罗生强 刊期: 2011年第28期
护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中重要阶段,是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护理技能、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环节.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优质护理在临床上广泛推出,需要培养一批优秀的护生来担当重任.如何做好护理带教,是每个带教老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者:金花 刊期: 2011年第28期
外科手术后造成急性脑梗死临床上并不多见,现对我科收治扁桃体切除术后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35岁.因双侧扁桃体肿大入住当地医院,并完善相关术前检查,既往患者曾有高血压,给予调控血压.并于2010-11-20行双侧扁桃体摘除术,术中失血较多,术后伤口处有少量渗血,给予止血药物治疗后生命体征尚平稳,术后送人病房,患者家属发现患者嗜睡,以为仍为麻药效果,未通知医务人员,当日晚间,患者意识稍有恢复,第2天患者出现右侧肢体活动欠灵活,行头颅CT检查提示:左侧颞叶急性脑梗死.
作者:贾凌;邵旦兵;聂时南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初步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8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者均行头部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证实有无梗死发生.结果 8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者经检查证实有梗死灶发生49例(59%),其中有典型临床症状23例(27%).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软斑、混合斑是脑梗死患者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
作者:董晓春 刊期: 2011年第28期
胸腺疾病临床当中并不少见,通常采用手术治疗.传统采用正中或左右前外侧切口,创伤较大,恢复慢,近十多年来采用胸腔镜微创手术;近年来由于机器人的引进,极大的提升了患者的恢复和手术的便利性.机器人被认为是可以将胸腺脂肪及胸腺旁脂肪切除干净,并且更加安全的方式.现将我院2010-06-2011-01共18例行机器人辅助下胸腺切除手术护理配合回顾如下.
作者:潘冬青;申培培;张艳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现将我科收治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并发尿毒症脑病的患儿行连续性静脉一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男,14岁,因尿检异常8a余伴呕吐3d,认知障碍1d于2010-04-10入院.患儿8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部及双下肢水肿就诊我院,行肾穿刺活检术提示为系膜增生性肾炎,自2009-08起患儿突发尿量偏少,就诊当地医院,予中药保肾治疗,效果差.
作者:胡蝶;徐敏 刊期: 2011年第28期
院前急救是在现场和途中,经过专门受训的人员,对各种遭受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进行医院前急救,目的是保全患者生命,减少医院前期患者的伤残率和病死率.有资料显示,心肌梗死患者有40%-50%因得不到现场救治会在初的2h内死亡,严重交通事故致伤者有2/3以上在发生事故的25 min内可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
作者:郭雅琼 刊期: 2011年第28期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胸内吻合口瘘的病死率,现将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1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男,65岁.因进食哽咽感2个月余,胃镜示中段食道癌,经充分的术前准备,于2010-07-24在气管内全麻下行中段食道癌根治术,术后第4天患者感胸闷,X线胸片示左侧胸腔积液,CT示左侧液气胸,左肺膨胀不全,立即于左侧腋前线第四肋间置人胸管一根,引流出灰白色液体,呈絮状,伴有头昏、乏力,胃管注入美兰稀释液后,引流出蓝色液体,此证实合并吻合口瘘,给予胸水培养,并在X线透视下置入鼻十二指肠管,有针对性的抗感染,输血浆、白蛋白、营养支持等治疗,以及鼻肠管输注营养流质食物等治疗好转.分别于术后第31天、第55天拔除胸管,经积极治疗护理,患者获痊愈.
作者:周荣花 刊期: 2011年第28期
高血压是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规范用药是一个普遍问题.我院对本镇2007-07-2007-09 65岁以上(包括65周岁)社区居民600余人进行了健康体检,共查出高血压患者265例,我科对这些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了分析,不规范用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张冰 刊期: 2011年第28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康复医学科常见疾病之一,患者主诉多为腰腿痛,脊柱肿瘤由于其早期常表现腰腿痛,临床症状酷似腰椎间盘突出症,极容易造成临床误诊.近1a中,我科收治40例以腰腿痛为主诉的患者,其中误诊3例,现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作者:李丹;邝志强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 选取30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活检标本为对象,评价PCR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与结核性淋巴结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30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活检标本,选用结核分支杆菌DNA特异性插入序列IS6110为引物,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及凝胶电泳检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中是否感染结核杆菌.结果 30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活检标本中8例结核杆菌阳性.结论 PCR可以作为鉴别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与结核性淋巴结炎,尤其是不典型结核性淋巴结炎的重要指标.
作者:安广群;李蓉;贺莉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 通过分析新生儿病医的培养情况,指导抗生素的应用.方法 对沧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细菌培养的病原菌及药敏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葡萄球菌是常见的病原菌,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满霉素、米诺环素、万古霉素对相应细菌较敏感.结论 病原菌对抗生素耐药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张玲 刊期: 2011年第28期
青光眼是眼科领域内为一复杂、顽固而又严重影响视力的常见眼病.在盲人群中调查其中20%为青光眼所致.青光眼可用药物及激光治疗,但效果不尽人意,滤过手术仍是当前治疗青光眼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建立房水向眼外引流的新途径,以使眼压降至正常水平.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手术区球结膜下和巩膜之间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纤维化、瘢痕形成致手术失败.
作者:徐媛;张炜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 分析腰脊髓瘤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方法 对6例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历回顾分析.结果 误诊原因在于:(1)两者有着相似的症状和体征,症状叠加是漏诊的主要原因.(2)病史采集不够详细,查体不够全面,临床医生考虑间题过于局限o (3)较小瘤体,CT平扫容易漏诊.结论 不要忽视必要的特殊物理检查和症状特点追踪,重视病史采集,明确两者的鉴别诊断,提高理论知识和全面的综合判断能力.
作者:梁英 刊期: 2011年第28期
据有关报道:在美国住院患者所受到的医疗伤害占3.5%,其中用药疏忽或错误占7%;在我国与用药安全有关的缺陷占所有护理缺陷的33.5%,但有50%是可以预防的.本文通过对本科本年度第一季度所有治疗单、差错登记及不良反应登记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护理用药常见的风险问题和发生的原因,以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达到减少护理用药风险事件的发生.
作者:徐志红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内固定复位加植骨融合术康复护理的方法和措施.方法 对234例腰椎滑脱内固定复位加植骨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实施为期4-6周的康复护理.结果 患者未发生坠积性肺炎、压疮、泌尿系感染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下床活动:当天可扶助步器行走.60 d随访:均行走正常.无下肢水肿.180 d随访:全部生活正常.结论 康复护理对腰椎滑脱内固定复位加植骨融合术患者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田美香 刊期: 2011年第28期
过敏性紫癜又称舒一享综合征,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血管炎综合征.在临床上,此类患者的健康教育是一个难点,需要常常反复施教.笔者在工作中尝试将PDCA循环法实施健康教育,体会深刻,现介绍如下.1 PDCA循环法的概念
作者:石晓芳;冷雪娟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 对阴式子宫全切除术患者实施术前、术后的围手术期的系统护理和健康教育,促进手术成功至关重要.方法 在2010-01-2010-06对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0例行阴式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实施术前、术后的围手术期的系统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 收治患者无一例并发症发生,均治愈出院.结论 多数患者对此类手术接触少从而心理负担重,通过系统的护理措施、熟练的护理技能、热情护理服务,可以增强患者的信心,使患者放下一切顾虑积极配合治疗,为生活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于广月;周文胜 刊期: 2011年第28期
对误诊为急性胃肠炎的有机磷中毒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49岁.以呕吐、腹泻2d入院.患者早餐后大量呕吐胃内容物,频繁腹泻,为黄色稀水样便,伴四肢麻木,乏力,不伴发热,于当地医院诊为急性胃肠炎,给予利复星等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无好转,遂入我院.见患者腹痛剧烈,频繁呕叶,频泻不止.查体:患者神志清楚,皮肤干燥,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HR 112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肠鸣音活跃,四肢厥冷.
作者:孙颖颖;王冀;魏庆庆;严宇鹏;李莉;胡罗文;马瑞 刊期: 2011年第28期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插入且其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不受年龄,性别,疾病的限制,在无感染的情况下可保留1a,一般为3-6个月.
作者:黄君 刊期: 2011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