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浆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及高敏C反应蛋白对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早期诊断的价值

胡玉海

关键词:C反应蛋白, 血红蛋白A, 糖基化, 三酰甘油, 糖尿病, 2型, 冠心病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糖化血红蛋白(GHbA1c)、三酰甘油(TG)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其中,17例为确诊合并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作为糖尿病A组;33例为无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作为糖尿病B组.另选择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清晨空腹肘前静脉血,检测血浆hsCRP、GHbA1c及TG水平.结果糖尿病A、B组患者血浆hsCRP、GHbA1c及T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A组患者血浆hsCRP高于糖尿病B组(P<0.05);糖尿病A患者血浆GHbA1c、TG水平与糖尿病B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浆hsCRP、GHbA1c及TG水平对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三种检测方法对HBV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比较与质控分析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HBV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60例HBV感染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2 h内采用ELISA、CLIA及FQ-PCR对HBV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采用成本-效果分析(CEA)进行检测符合率及成本的判定.结果 160例标本ELISA、CLIA 及FQ-PCR检测的总符合率分别为96.9%(155/160)、93.8%(150/160)及94.4%(151/160),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检测1次的平均成本分别为425.9、126.3及625.6元.CLIA检测的成本-效果值低于ELISA及FQ-PCRA检测(P<0.05).结论 CLIA检测的应用效果优于ELISA及FQ-PCR.

    作者:冯丽珍;石安平;韩宏枫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血清TK1、AFP、CEA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TK1)、甲胎蛋白(AFP)与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原发性肝癌、良性肝脏疾病患者分别作为原发性肝癌组(n=50)、良性肝病组(n=50),另选择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上述患者或健康者血清TK1、AFP、CEA进行检测.结果原发性肝癌组患者血清TK1、AFP、CEA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肝病组与对照组(P<0.01),TK1与AFP、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无TK1的检测组(P<0.0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TK1、AFP、CEA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强;谢跃文;夏洁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前、后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以评价替罗非班对ACS炎症的抑制效果.方法 将87例AC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43例)和替罗非班组(44例).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治疗;替罗非班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静脉输注.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72 h抽血采用超敏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治疗后,替罗非班组、常规治疗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替罗非班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在常规抗血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替罗非班能有效降低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进一步减轻免疫炎症反应.

    作者:黄玉娜;王玉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成都地区体检人群甲状腺功能异常及血脂异常的调查研究

    目的 调查成都地区体检人群甲状腺功能异常及血脂异常的情况.方法 选择8 310例进行健康体检并接受甲状腺功能及血脂检测的成都地区人员.设计统一调查表.受检人员清晨空腹取静脉血,检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3(FT3)、FT4、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将受检者按血脂水平高低分为血脂升高、血脂边缘升高和血脂正常组,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8 310名受调查者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亚临床甲亢及亚临床甲减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0.39%、1.20%、0.52%及16.19%.甲亢、甲减和亚临床甲减的女性患病率均高于男性(P<0.05).血脂升高组、血脂边缘升高组及对照组分别有100例(44.8%)、145例(53.1%)及66 例(22.3%)受调查人员的甲状腺功能异常.3组人员TSH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FT3、FT4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年龄与TSH(r=0.169,P<0.01)、总胆固醇(r=0.194,P<0.01)及HDL-C(r=0.142,P<0.01)呈正相关,与FT3((r=-0.223,P<0.01)、FT4(r=-0.258,P<0.01)及三酰甘油(r=-0.012,P<0.01)呈负相关.结论 成都地区甲状腺功能紊乱以甲减和亚临床甲减为主,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血脂异常者患病率高于正常人群.

    作者:梁利波;何訸;吕瑞雪;王佑娟;李双庆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心肌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Beckman-Coulter LH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155例接受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的血常规,记录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并计算手术前、后VCS的变化幅度(△VCS),然后进行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与中性粒细胞△VCS(△NEV、△NEC、△NES)参数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86、0.66、0.70,P<0.05),且6 h的肌钙蛋白I(TnI)浓度与1 h的中性粒细胞△NEV、△NEC、△NES参数间也存在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74、0.67、0.69,P<0.05).结论 中性粒细胞△VCS参数与NE、TnI浓度明显相关,有助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诊断.

    作者:陈彤;吴俊渊;万洋洋;仲崇俊;许一鸣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AGT基因rs1926723、rs699及rs4762多态性与肺血栓栓塞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3个常见变异位点rs1926723、rs699和rs4762与肺血栓栓塞症(PTE)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将确诊的95例PTE患者作为PTE病例组,均来自无血缘关系的汉族人群;163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集上述人员空腹静脉血0.5 mL,用BioChain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挑选AGT基因中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AF)>0.05的3个常见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926723、rs699和rs4762),经聚合酶链反应(PCR)-Sanger法测序验证,比较两组人员各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通过Haploview 4.2软件分析其连锁不平衡性及单倍型与PTE的相关性.结果 AGT基因rs1926723(C/T)及rs699(A/G)位点在PTE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rs1926723中TT基因型及rs699中GG基因型与PTE的发生呈负关联,OR(95%CI)分别为0.484(0.289~0.810)和0.463(0.263~0.816);调整年龄、性别混杂前后,rs4762(G/A)位点在PTE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TE病例组和对照组中T-G-G单倍型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OR(95%CI):0.493(0.342~0.710)].结论 AGT基因rs1926723及rs699位点的变异与PTE相关,rs1926723中TT基因型携带、rs699中GG基因型携带及单倍型T-G-G携带可预示较低的PTE发病风险.

    作者:陈旭;孙亮;肖飞;许小毛;方保民;郭健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不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比对及其检测结果的验证

    目的 通过对两台不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方法比对,验证其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方法 分别在经过校正的两台血细胞仪上检测新鲜乙二胺四乙酸(EDTA)-K2抗凝血标本的WBC、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细胞比容(HCT),并对检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HMX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2种仪器检测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相对偏差(SE%),以1988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CLIA′88)允许总误差(TEa)的1/2,即1/2CLIA′88TEa为标准,判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采用两台不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WBC、RBC、Hb、PLT及HCT的结果相关性较好,r2<0.950,数据具有可比性.在不同医学决定水平处的SE%,都小于1/2CLIA′88TEa,提示两台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良好,可互用.结论 HMX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作者:张洪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1,3)-β-D葡聚糖检测对AIDS患者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16例AIDS患者的血液、脑脊液、深部咳出的痰液以及其他深部组织液进行真菌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微生物快速鉴定(API)/ATB自动细菌鉴定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真菌鉴定.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进行(1,3)-β-D葡聚糖的检测.结果 116例AIDS患者中真菌培养检出78例真菌,分别是18例念珠菌,44例马尔尼菲青霉菌,16例新型隐球菌;这78例真菌用(1,3)-β-D葡聚糖检测,念珠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新型隐球菌阳性分别为12、33、9例.8例痰液培养出念珠菌,但是其(1,3)-β-D葡聚糖浓度均小于20.0 pg/mL.有8例真菌培养阴性,而(1,3)-β-D葡聚糖检测呈阳性;重新检测后,结果依然.14例真菌培养阴性,而(1,3)-β-D葡聚糖检测呈阳性;重新检测后,(1,3)-β-D葡聚糖检测为阴性,真菌培养仍为阴性.真菌培养念珠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新型隐球菌阳性标本及健康对照组标本进行(1,3)-β-D葡聚糖检测,(1,3)-β-D葡聚糖浓度分别为(310.22±143.23)、(530.61±263.24)、(50.15±22.33)、(4.00±1.52)pg/mL,前三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26、65.38、18.65,P<0.05).结论 (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可以互为补充,(1,3)-β-D葡聚糖检测是诊断AIDS患者真菌感染的有效辅助手段.

    作者:黄素钦;李圣聪;吴秋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尿液亚硝酸盐的检测在细菌性尿路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以中段尿细菌培养为标准参考方法,判定尿干化学分析检测亚硝酸盐在细菌性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2例尿液标本,分别采用尿干化学试纸条检测尿液亚硝酸盐,中段尿细菌培养检测细菌.以尿液细菌培养结果为参考试验,评价亚硝酸盐诊断尿路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准确度、患病率、验前概率、验后概率及诊断比值比等诊断试验的常用指标.结果 322例患者的尿液标本中,亚硝酸盐阳性检出率为10.25%,细菌培养的阳性检出率为26.09%.以尿液细菌培养为参考方法,尿液亚硝酸盐诊断尿路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36.90%、99.16%,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94%、81.66%,准确度、患病率分别为82.92%、26.09%,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43.93、0.02,验前比、验后比、验后概率、诊断比值比分别为0.35、0.15、0.13、69.02.结论 尿干化学分析检测亚硝酸盐诊断细菌性尿路感染的敏感性低,但是特异性高,可作为尿路感染辅助诊断的依据.

    作者:江镜全;郭旭光;陈琼;刘美玲;林丽英;夏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31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血清学检测结果的分析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血清学检测,了解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发病率.方法 收集本院2009年4月至2012年9月送检的新生儿黄疸患儿血液310份,这些患儿均存在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为O型,婴儿为A型或B型).采用微柱凝胶技术进行HDN诊断的3项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及抗体释放试验).结果在31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中,3项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及抗体释放试验)全部为阴性170例(54.8%);3项试验中有1项为阳性的判定为阳性结果,共140例(45.2%).根据血清学确诊标准,可以确诊HDN的A型血患儿60例,占送检例数的19.35%;B型血患儿48例,占送检例数的15.48%.结论 对新生儿黄疸患儿及时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及抗体释放试验,有利于HDN的早期诊断.

    作者:王杰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MET4和C-28抗体检测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MET蛋白表达的对比研究

    目的 评价MET4和C-28抗体检测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MET蛋白表达的效能.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间接法检测卵巢上皮性肿瘤、卵巢转移性腺癌和正常卵巢组织芯片中MET蛋白表达的情况,采用Nuance光谱成像分析系统对组织芯片的免疫染色进行分析.结果 MET4和C-28蛋白阳性染色部位均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MET4蛋白的阳性总检出率为64.2%(111/173),高于C-28[50.2%(87/173)](P<0.05),且MET4蛋白在卵巢原发性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卵巢转移性腺癌(P<0.05).MET4和C-28蛋白阳性表达与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无显著关系.MET4蛋白在细胞质、C-28蛋白在细胞膜的阳性表达与病理分级显著相关(P<0.05).结论 与C-28蛋白比较,MET4蛋白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检出率,可能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郭振英;黄嫣;彭韬;李芸茜;曹伯良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表观遗传学在糖尿病中的调节作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长,而关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近有报道认为表观遗传学在糖尿病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患者在出生前营养不良、遗传过程中的甲基化改变(包括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在各种功能紊乱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霞莲;武春梅;尹莉莉;李倩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RNA干扰技术在抗病毒感染中的应用

    病毒感染性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目前临床控制这类疾病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病毒感染或使用抗病毒药物来降低病毒的活性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抗病毒药物缺乏特异性,且其较强的不良反应会对机体造成损害,此外,长期应用会诱发耐药株的产生.因此,寻找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法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序列特异的双链RNA(double stranded RNA,dsRNA)介导同源mRNA降解,使细胞表现出特定基因缺失表型的过程.它作为一种新的基因阻断技术,具有高效、特异、操作简便等优点,是传统基因敲除技术和反义技术所无法比拟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功能基因组学、基因治疗及药物设计等领域,特别是在抗病毒感染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大量体外实验表明,应用RNAi技术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相关基因的表达,RNAi技术已成为抗病毒感染治疗的有力工具.

    作者:付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研究进展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alpha1-antitrypsin deficiency,AATD)是一种严重的基因紊乱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编码α1抗胰蛋白酶(alpha1-antitrypsin,AAT)的基因突变引起血浆中蛋白酶抑制剂AAT 的缺乏,从而使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与蛋白酶抑制剂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弹性蛋白酶、组蛋白酶不断积累并降解肺组织的弹性蛋白,损伤肺泡的弹性纤维,破坏肺泡间隔,从而导致肺气肿[1].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其中主要引起肺气肿、肝硬化,极少引起致死性脂膜炎和继发性脉管炎.

    作者:秦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泌尿系统感染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泌尿系统感染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分析2011年1~12月该院临床尿液标本中病原菌的分离情况,并分析大肠埃希菌的科室分布及其耐药情况.结果共检出1 138株泌尿系统感染菌株,其中大肠埃希菌352株(30.9%),居首位,其次为肠球菌、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等.352株大肠埃希菌中门诊患者分离菌株77株(21.9%),其余均为住院患者.住院患者中以泌尿科分离率高.上述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7%、12.8%、13.4%和13.6%;对其他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均表现出很强的耐药性.结论 该院泌尿系统感染菌种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对常规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临床应合理应用抗菌药.

    作者:沈萍;周万青;张之烽;张葵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浅析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近些年伴随着新发病原体的不断涌现、多重耐药菌比例的增加以及院内感染流行的出现,微生物检验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1-2].微生物检验人员不仅担负着快速、准确发现并鉴定病原微生物的工作,还要满足临床对鉴定及药敏结果解释的需求.但在日常工作中,往往由于微生物检验耗时长,鉴定结果复杂以及体内、外药物作用不一致等现象,导致临床医师与检验医师之间存在隔阂,这需要检验工作者加强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对检验结果加以合理科学的解释.作为微生物检验人员,笔者有几点具体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曹慧玲;史恒芳;李岷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高原地区常见肠杆菌耐药性的监测

    目的 了解高原地区常见肠杆菌的耐药性以及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的耐药率.方法 收集高原地区住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的293株肠杆菌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1年标准进行判读,质控菌为ATCC25922大肠埃希菌,ESBL阳性株为ATCC700603肺炎克雷伯菌.结果 293株肠杆菌中有137株产ESBL,其中,大肠埃希菌76株,肺炎克雷伯菌21株.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高于肺炎克雷伯菌,二者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复方黄胺甲噁唑耐药率的差异明显,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强力霉素的耐药率无显著差异.ESBL菌株对头孢他啶的体外敏感率为14.90%.结论 肠杆菌产ESBL菌株以大肠埃希菌多见,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

    作者:代金宴;冯东方;石泉贵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88例成人肾病综合征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初次发病的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临床与病理分型特点.方法 选择初次发病的8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B超引导下采用美国巴德活检枪经皮肾穿刺,取肾下极组织进行光学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及电子显微镜检查.对患者发病年龄、起病情况、病理、临床特点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88例患者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73例(82.95%),膜性肾病17例(19.32%),微小病变15例(17.03%),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14例(15.91%),IgA肾病14例(15.9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8例(9.09%),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4例(4.55%),新月体肾炎1例(1.14%),狼疮肾炎4例(4.55%),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2例(2.27%),糖尿病肾病4例(4.55%),肾淀粉样变性2例(2.27%),多发性骨髓瘤1例(1.14%),过敏性紫癜肾小球肾炎2例(2.27%).88例肾病综合征按临床表现分单纯型40例(45.45%),血尿型20例(22.73%),高血压型18例(20.46%)和肾功能衰竭型10例(11.36%).经皮肾穿刺后,镜下血尿88例,肉眼血尿2例;血尿持续长时间为3 d,应用止血药物可控制.肾周血肿3例;腰痛20例,多见于术后 1~3 d,可自行缓解.结论 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可能与病理类型、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对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贾慧;李缨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血、骨髓培养分离马耳他布鲁菌1例的报道

    布鲁菌引起的布鲁菌病也称波状热,为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人、畜共患疾病.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细菌培养时间长、检出率低等特点,给该疾病的诊疗带来一定困难,极易造成延误诊疗.本院于2012年2月收治1例发热4个多月的患者,经血、骨髓培养分离出1株马尔他布鲁菌,确诊为布鲁菌病.

    作者:袁红英;刘智勇;府伟灵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研究布鲁菌血培养阳性在不同时间段的阳性率

    布鲁菌病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本院自2010年11月发现1例布鲁菌病病例以来,至2012年6月已有27例血液样品培养出布鲁菌,这些阳性血培养瓶出现阳性的报警时间不同.为了提高布鲁菌血培养的检出阳性率,笔者将培养时间由仪器厂家推荐的5 d改为7 d,以了解在不同时间段布鲁菌血培养阳性的检出率.

    作者:欧内玉;冯慧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