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半乳甘露聚糖试验对危重症患者曲霉菌感染早期诊断的研究

徐杰伟;李启欣;何艳嫦

关键词:甘露聚糖类, 曲霉菌属, 早期诊断, 重症监护病房, 真菌感染
摘要:目的 通过动态监测危重症患者的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评价其对曲霉菌感染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91例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患者每隔2 d进行一次GM动态监测,同时进行痰培养及痰涂片的真菌检查,参照不同的吸光度指数(AI),对GM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用药前、后GM的变化.结果当AI≥0.5,GM检测敏感性为92.68%(76/82);当AI<0.5,GM检测特异性为100.00%(309/309).抗真菌治疗后,血清GM水平呈下降趋势.结论 动态检测GM对危重症患者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硅化-促凝同步釆血管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硅化-促凝同步釆血管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将实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硅化-促凝同步釆血管收集血液,对照组采用美国BD公司分离胶管,将釆集的健康体检者的6 mL血液分别加入实验组与对照组,观察凝血时间、试管内壁是否有血凝块附着、是否溶血,静置30 min,离心5 min,后采用拜耳ADVIA 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生化指标的检测.血清铁的测定采用干化学法.结果两组血液的凝固时间为4~6 min,血液凝固后均无血块附着管壁,无溶血发生.5次血清铁的测定值分别为13.9、10.4、17.0、8.0及11.0 μmol/L,均在正常范围.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液中生化指标测定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硅化-促凝同步釆血管具有较好的血液促凝性和血块剥离性.

    作者:薛邦禄;杜广有;王永安;徐维家;吉本秋雄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血清RF、抗CCP抗体及MMP-3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的变化特点,提高RA的临床诊断率.方法 将确诊为RA的81例患者作为RA组,另选择80例非RA患者作为对照.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其血清RF、抗CCP抗体及MMP-3,以诊断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分析RF、抗CCP抗体、MMP-3的诊断价值.结果 RA组患者血清RF、抗CCP抗体、MMP-3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F、抗CCP抗体、MMP-3特异性分别是71.3%、95.0%、85.0%;敏感性分别是74.1%、67.9%、56.8%;串联方式联合检测对RA诊断的敏感性较低(35.8%),但其特异性升高(100.0%);并联方式联合检测对RA诊断的敏感性明显提高(90.1%),而特异性有所减低(61.3%).结论 血清RF、抗CCP抗体、MMP-3联合检测可提高RA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谭柏松;黄小兵;刘光明;陈世豪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医院内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内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院检出的441株革兰阴性杆菌采用细菌编码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测试板进行鉴定与微生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在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中,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4种细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在尿液、腹腔引流液及血液标本中分离率较高;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痰液标本中的分离率较高.大肠埃希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百分比为60.7%,显著高于肺炎克雷伯菌(19.0%).耐药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 加强对临床分离的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有利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缓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

    作者:陈芳;李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检测精密度、正确度评价及参考区间的验证

    目的 采用日本生研β2微球蛋白(β2MG)试剂评价雅培Ci162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系统的精密度、正确度及参考区间的验证.方法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5-A2文件,采用英国RANDOX公司高、低2个水平质控血清作为实验样品,进行检测精密度评价,用简便的正确度评价实验方案进行正确度评价,用20个参考值数据进行参考区间验证.结果以变异系数表示不精密度,实验样品高、低2个水平质控血清的批内、批间、日间不精密度均小于基于生物学变异导出的β2MG总误差的1/4(2.25%),总不精密度均小允许总误差的1/3(3.00%),低于试剂厂商申明的总变异;正确度验证的相对偏差为0.25%~2.00%,明显小于根据生物学变异导出的β2MG允许TE(9.00%);20例健康体检人员中有2例(10.00%)观测值超过厂商提供的参考区间.结论 采用日本生研β2MG试剂在雅培Ci162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提示该系统检测精密度、正确度良好.

    作者:蒋红君;蒋杰;王凡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淋病奈瑟球菌四种检测法对比及应用

    目的 比较4种淋病奈瑟球菌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情况,为临床的初筛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泌尿科患者尿液和妇科患者的宫颈分泌物及尿液,采集的标本中,已知泌尿系统淋病奈瑟球菌感染35例,疑诊淋病奈瑟球菌感染35例.分别采用培养法、直接涂片法、快速抗原检测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标本中淋病奈瑟球菌.结果已知泌尿系统淋病奈瑟球菌感染患者采用培养法和直接涂片法检测均无淋病奈瑟球菌假阳性出现,快速抗原检测法的假阳性率为5.71%(2/35),PCR法的假阳性率为2.86%(1/35).培养法、PCR法、直接涂片法及快速抗原检测法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98%、1.03%、1.45%及2.06%,灵敏度分别为68.81%、88.74%、86.28%及84.35%,培养法的变异系数及灵敏度分别与其余3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法的特异性好(100%),直接涂片法和PCR法次之(97.6%),快速抗原检测法低,为94.2%.疑诊淋病奈瑟球菌感染患者采用培养法检测淋病奈瑟球菌的阳性率与快速抗原检测法、PCR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淋病奈瑟球菌快速抗原检测法和涂片法可作为诊断淋病患者的筛查方法,培养法可用于需要进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的患者,PCR 检测法可作为慢性淋病检测的首选方法.

    作者:马希祥;马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1766例抗肠道病毒71型IgM抗体检测的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黄石地区婴幼儿肠道病毒71型(EV71)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集黄石市中心医院1 766例患儿手指末梢血,利用免疫层析技术采用捕获法检测抗EV71-IgM抗体.结果共检出抗EV71-IgM抗体364例(20.61%),手足口病、皮疹、扁桃体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疱疹性咽炎、支气管炎患儿的抗EV71-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5.18%、33.70%、15.56%、15.38%、14.08%、13.94%、2.5%、2.44%.阳性病例的临床表现主要以手足口病和发热为主.结论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应对疑诊EV71感染的患儿进行抗EV71-IgM抗体检测.

    作者:林传俊;左芳;汪宏良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半乳甘露聚糖试验对危重症患者曲霉菌感染早期诊断的研究

    目的 通过动态监测危重症患者的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评价其对曲霉菌感染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91例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患者每隔2 d进行一次GM动态监测,同时进行痰培养及痰涂片的真菌检查,参照不同的吸光度指数(AI),对GM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用药前、后GM的变化.结果当AI≥0.5,GM检测敏感性为92.68%(76/82);当AI<0.5,GM检测特异性为100.00%(309/309).抗真菌治疗后,血清GM水平呈下降趋势.结论 动态检测GM对危重症患者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徐杰伟;李启欣;何艳嫦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项目再检结果分析的意义

    目的 探讨检测试剂及检测系统稳定性的监测方法,从而为检测试剂的评估和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该中心采集的无偿献血者血液中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的再检标本.分析其再检率和反应重复率.结果同项目初、复检试剂再检率的配对t检验显示,HBsAg、抗-HCV抗体、抗-HIV抗体和抗-TP抗体的P值分别为0.009、0.002、0.002和0.005,4个检测项目的 初、复检试剂的再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项目初、复检试剂反应重复率的配对t检验显示,HBsAg、抗-HCV抗体、抗-HIV抗体和抗-TP抗体的P值分别为0.041、0.023、0.000和0.170.HBsAg复检试剂首次检测呈阳性的结果可信度较差,再检反应重复率仅为17.30%,抗-HIV抗体复检试剂和抗-HCV抗体初、复检试剂首次检测呈灰区的结果可信度极差,再检反应重复率分别为12.50%、13.90%及14.60%.结论 再检率和反应重复率可以作为试剂和整个检测系统稳定性的评估和持续监测指标.

    作者:黄秀琳;李维;程颖;杨虎;韩继姝;尹丹;刘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上海市监狱总医院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共3 768份,分别进行PCR、纸片扩散抗菌试验、琼脂稀释法检测.结果采用一般细菌培养分离鉴定与荧光PCR检测均检出10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率2.7%.采用纸片扩散抗菌试验检测,检出57株MRSA阳性;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检出58株MRSA阳性.采用荧光PCR检测,有58株MecA基因扩增呈阳性.结论 荧光PCR检测具有快速、简易、稳定、敏感性强、特异性高的特点,可用于MRSA的快速鉴定.

    作者:瞿伟华;陈碧英;郎立中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前列地尔脂微球注射液对偏头痛发作期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脂微球注射液对偏头痛发作期患者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前列地尔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前列地尔脂微球注射液10 μ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采用血塞通注射液20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均为7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患者血浆内皮素和CGRP浓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和CGRP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和CGRP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组患者血浆内皮素和CGRP浓度下降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 前列地尔脂微球注射液能降低偏头痛发作期患者血浆内皮素和CGRP浓度,是治疗偏头痛发作期的有效药物.

    作者:尹义军;汪宏良;左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浅析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近些年伴随着新发病原体的不断涌现、多重耐药菌比例的增加以及院内感染流行的出现,微生物检验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1-2].微生物检验人员不仅担负着快速、准确发现并鉴定病原微生物的工作,还要满足临床对鉴定及药敏结果解释的需求.但在日常工作中,往往由于微生物检验耗时长,鉴定结果复杂以及体内、外药物作用不一致等现象,导致临床医师与检验医师之间存在隔阂,这需要检验工作者加强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对检验结果加以合理科学的解释.作为微生物检验人员,笔者有几点具体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曹慧玲;史恒芳;李岷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2007~2012年血站实验室ELISA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了解该血站2007~2012年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3项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总体控制水平.方法 对该血站2007~2012年各年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HBsAg、抗-HCV抗体和抗-HIV抗体的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数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7~2012年各年份采用ELISA检测HBsAg、抗-HCV抗体和抗-HIV抗体的室内质量控制数据变异系数(CV)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目初、复检CV值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6年间CV值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2007~2012年采用ELISA检测HBsAg、抗-HCV抗体和抗-HIV抗体的实验室质量控制总体水平处于稳定良好状态.

    作者:黄守民;刘宜仲;杨珊;彭佛喜;胡海春;廖国友;张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成都地区体检人群甲状腺功能异常及血脂异常的调查研究

    目的 调查成都地区体检人群甲状腺功能异常及血脂异常的情况.方法 选择8 310例进行健康体检并接受甲状腺功能及血脂检测的成都地区人员.设计统一调查表.受检人员清晨空腹取静脉血,检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3(FT3)、FT4、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将受检者按血脂水平高低分为血脂升高、血脂边缘升高和血脂正常组,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8 310名受调查者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亚临床甲亢及亚临床甲减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0.39%、1.20%、0.52%及16.19%.甲亢、甲减和亚临床甲减的女性患病率均高于男性(P<0.05).血脂升高组、血脂边缘升高组及对照组分别有100例(44.8%)、145例(53.1%)及66 例(22.3%)受调查人员的甲状腺功能异常.3组人员TSH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FT3、FT4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年龄与TSH(r=0.169,P<0.01)、总胆固醇(r=0.194,P<0.01)及HDL-C(r=0.142,P<0.01)呈正相关,与FT3((r=-0.223,P<0.01)、FT4(r=-0.258,P<0.01)及三酰甘油(r=-0.012,P<0.01)呈负相关.结论 成都地区甲状腺功能紊乱以甲减和亚临床甲减为主,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血脂异常者患病率高于正常人群.

    作者:梁利波;何訸;吕瑞雪;王佑娟;李双庆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高龄坠积性肺炎患者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对坠积性肺炎高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82例坠积性肺炎高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每3~4 d灌洗1次,治疗1~2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痰培养阳性率及致病菌的清除率分别为95.24%、88.10%、86.4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2.5%、40.00%、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老年坠积性肺炎患者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陈涛;郭庆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血细胞分析仪与床旁血气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的比较与分析

    目的 利用经过校准的血细胞分析仪对比床旁血气分析仪所测定的血红蛋白(Hb)浓度和血细胞比容(HCT),探讨床旁即时检测(POCT)对比的必要性.方法 收集该院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ICU)等各科室134例采用美国雅培i-STAT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分析测定患者的血液,同时留取一份标本采用日本SYSMEX KX-21N型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分析,将2台仪器所测得的Hb和HCT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日本SYSMEX KX-21N型血细胞分析仪所测得Hb和HCT高于美国雅培i-STAT血气分析仪的测定结果(P<0.05),二者所测得Hb的相关系数(r)为0.939,直线回归方程:Y=0.991 3X-3.909 1;二者所测得HCT的r为0.952,直线回归方程:Y=1.017 8X-1.815.2组数据均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床旁血气分析仪测定Hb和HCT对常规血液分析仪的测定具有补充作用,在手术室、ICU等处具有良好的替代作用.

    作者:周鹏;孙建芬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研究进展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alpha1-antitrypsin deficiency,AATD)是一种严重的基因紊乱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编码α1抗胰蛋白酶(alpha1-antitrypsin,AAT)的基因突变引起血浆中蛋白酶抑制剂AAT 的缺乏,从而使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与蛋白酶抑制剂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弹性蛋白酶、组蛋白酶不断积累并降解肺组织的弹性蛋白,损伤肺泡的弹性纤维,破坏肺泡间隔,从而导致肺气肿[1].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其中主要引起肺气肿、肝硬化,极少引起致死性脂膜炎和继发性脉管炎.

    作者:秦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与慢性心力衰竭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CHF).方法 选择144例不同心功能级别的CHF患者作为CHF组,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并分离上述患者血清,用NEPHSTAR PLUS三通道特定蛋白分析仪及hsCRP试剂盒检测hsCRP浓度,ADVIA12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LDL-C浓度;患者在入院24~72 h内用Philips7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CHF患者血清LDL-C和hsCRP均高于对照组,LEVF值明显下降(P<0.05).而在CHF各亚组中,LDL-C和hsCRP浓度均随心功能级别的增加而升高,LEVF值降低,且这种差异随心功能级别的增加而加大(P<0.05).CHF患者血清LDL-C浓度与hsCRP浓度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hsCRP的浓度与LVEF呈负相关.结论 血清LDL-C和hsCRP的定量检测有助于CHF患者的危险分级.

    作者:崔红美;黄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XT-4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胸腔积液及腹水中白细胞及红细胞的检测价值

    目的 探讨XT-4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胸腔积液及腹水中红、白细胞计数的检测价值.方法 采用抗凝管采集204例胸腔积液及腹水标本,在2 h内分别用手工法和仪器法检测胸腔积液及腹水标本中的红、白细胞数.手工法检测采用标准改良牛鲍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仪器法采用XT-4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根据红、白细胞的高、低浓度值,计算仪器的携带污染率.结果 XT-4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携带污染率分别为9.9%及0.0%,均在规定范围内.采用仪器法和手工法在高浓度、较高浓度、较低浓度及低浓度4个浓度区间计数红、白细胞.仪器法与手工法比较,红细胞计数在较高浓度、高浓度区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较低、低浓度区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在4个浓度区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T-4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性标本的检测准确性较好,但对非血性标本的检测能力较差,此时应结合手工法进行检测.

    作者:谭璇;陈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前、后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以评价替罗非班对ACS炎症的抑制效果.方法 将87例AC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43例)和替罗非班组(44例).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治疗;替罗非班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静脉输注.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72 h抽血采用超敏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治疗后,替罗非班组、常规治疗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替罗非班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在常规抗血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替罗非班能有效降低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进一步减轻免疫炎症反应.

    作者:黄玉娜;王玉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1,3)-β-D葡聚糖检测对AIDS患者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16例AIDS患者的血液、脑脊液、深部咳出的痰液以及其他深部组织液进行真菌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微生物快速鉴定(API)/ATB自动细菌鉴定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真菌鉴定.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进行(1,3)-β-D葡聚糖的检测.结果 116例AIDS患者中真菌培养检出78例真菌,分别是18例念珠菌,44例马尔尼菲青霉菌,16例新型隐球菌;这78例真菌用(1,3)-β-D葡聚糖检测,念珠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新型隐球菌阳性分别为12、33、9例.8例痰液培养出念珠菌,但是其(1,3)-β-D葡聚糖浓度均小于20.0 pg/mL.有8例真菌培养阴性,而(1,3)-β-D葡聚糖检测呈阳性;重新检测后,结果依然.14例真菌培养阴性,而(1,3)-β-D葡聚糖检测呈阳性;重新检测后,(1,3)-β-D葡聚糖检测为阴性,真菌培养仍为阴性.真菌培养念珠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新型隐球菌阳性标本及健康对照组标本进行(1,3)-β-D葡聚糖检测,(1,3)-β-D葡聚糖浓度分别为(310.22±143.23)、(530.61±263.24)、(50.15±22.33)、(4.00±1.52)pg/mL,前三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26、65.38、18.65,P<0.05).结论 (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可以互为补充,(1,3)-β-D葡聚糖检测是诊断AIDS患者真菌感染的有效辅助手段.

    作者:黄素钦;李圣聪;吴秋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