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
目的 对455株铜绿假单胞菌在重症监护病区(ICU)的分离情况与耐药趋势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本院2010~2012年自ICU患者标本分离出的455株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药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用梅里埃Vitek2分析仪对菌株进行测定及药敏实验,部分采用纸片扩散法.按CLSI2011年版判读药敏,用Whonet5.5和SPSS统计分析处理结果.结果 2010~2012年本院ICU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455株,占总分离率的(455/2 776)16.4%.以气管吸物(45.8%)和痰(40.2%)为多见.对美洛西林的总耐药率高,为68.9%,对左旋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的总耐药率均大于30%,对头孢哌酮、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的总耐药率均大于2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氨曲南、阿米卡星的总耐药率大于10%,其中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总耐药率低,为11.s%.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逐年增加,以呼吸道感染为多见;对多种抗菌药物有一定的耐药率;应加强抗菌素的合理应用,加强病区的消毒隔离和耐药性监测.
作者:梁亮;农生洲;陈杏春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失控的原因,找出失控的关键少数和次要多数的关系,为改进室内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帕累托图分析法对生化室2013年1~3月的失控数据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分析每个月产生失控的主要原因,进行人为干预.主要因素、次要因素、一般因素可随着失控产生的原因而相互转换.结论 通过帕累托图分析法可找出室内失控的主要因素,为室内质量控制进行指导和决策提供可靠信息和依据,促进室内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
作者:关小勇;李雪丽;高干;杨兴兴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对该科近5年来参加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BCCL)内分泌室间质量评价工作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水平.方法 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发放的内分泌室间质评样本并按规定上报,对反馈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年共完成320个内分泌质评样本的测试,其中313个测试结果准确,正确率达97.8%.结论 通过参加BCCL室间质评实现了对实验结果准确性的持续性监测,达到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质量控制的目的.实验室应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检测的准确率.
作者:杨永昌;张淑艳;赵满仓 刊期: 2013年第14期
全腹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化学刺激或损伤所引起的外科常见的一种严重疾病,多数是继发性腹膜炎,源于腹腔的脏器感染、坏死、穿孔、外伤等,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及恶心、呕吐、发烧、白血球升高,严重时可致血压下降和全身中毒性反应.肺部感染多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在内的肺实质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咳嗽、痰量增多及黏稠等.在本病例中,药师在治疗方面给予了临床建设性的意见,对患者治疗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充分发挥了药师的作用.现将该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苏元戎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胱抑素C(CysC)和尿微量清蛋白(Umalb)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依据24 h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的测定结果将12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A组:单纯糖尿病组(Umalb<30 mg/24 h)41例;B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30 mg/24 h≤Umalb≤300 mg/24 h)45例;C组:糖尿病肾病组(Umalb>300 mg/24 h)40例,检测其尿UREA及血清CysC含量,并与4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CysC和UAER分别为1.98±0.48和135.78±50.09,C组为2.45±0.49和430.2±48.3,明显高于A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检测 CysC 和 UAER 对于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灵敏度为88.2%和89.4%,联合检测CysC和UAER的灵敏度为97.3%.结论 血清CysC和尿UAER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二者联合检测能提高检测阳性率.
作者:殷晋华;商润萍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通过对感染患者血液中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未成熟粒细胞百分比(IG%)、未成熟粒细胞绝对值(IG#)的检测回顾性分析,来探讨这5项指标在感染机体中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感染患者88例,健康体检者36例,同时进行PCT、D-二聚体、FDP、IG%、IG#的检测,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correlate分析,观察感染患者这5项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PCT与D-二聚体、FDP、IG%、IG#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0.436、0.284、0.285(P<0.05),PCT与其他4种指标之间具有一定正相关性;D-二聚体与IG%、IG#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175、0.167(P=0.056,0.064>0.05),D-二聚体与IG%、IG#之间无明显相关性.FDP与IG%、IG#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078、0.064(P=0.390,0.478>0.05),FDP与IG%、IG#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CT、D-二聚体、FDP、IG%、IG#指标的AU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8、0.829、0.573、0.565、0.559.结论 在感染机体中PCT与》二聚体、FDP、IG%、IG#分别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D-二聚体、FDP与IG%、IG#之间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CT与D-二-聚体对感染患者的诊断具有良好效力.
作者:张彤;韦卉;张磊;王金华;卢洁;王香玲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吐温-80在3种不同的白色念珠菌芽管诱导液(RPMI1640培养基、新生牛血清、含10%新生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对芽管形成率的影响,为临床进行体外芽管形成试验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方法 采用诱导液振荡恒温培养法.结果 3种不同的芽管诱导液分别加入10μL、100 μL吐温-80中,RPMI1640培养基中芽管形成率分别为4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26,P<0.05),两个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地=15.34,P低<0.05;x2地=61.54,P高<0.05).新生牛血清中形成率分别为32%、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0,P>0.05),含10%新生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形成率分别为5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80,P<0.05);其中加入10μL吐温-80的RPMI1640培养基及含10%新生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与无吐温对照组的芽管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牛血清与无吐温对照组的芽管形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RPMI1640培养基、含10%新生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加入1%和10%的吐温-80均可提高白色念珠菌的芽管形成率,吐温-80浓度为10%时效果为显著.
作者:陶永平 刊期: 2013年第14期
医学检验是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的重要科学.随着循证医学,特别是循证检验医学(Evidence-based laboratory medicine,EBLM)[1]的应用,医学检验在临床工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成败,是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医学检验专科教育是为基层医疗单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学检验实用人才,与美国社区大学两年制医学检验教育在招生、学制、学历和就业单位有相似性和可比性.美国医学检验高职教育办学历史悠久,而中国相对较晚.中美两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文化背景、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存在巨大差异,在医学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距,这必然导致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本文拟通过中美两国医学检验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比较,找出共性、差异和差距,分析其成因,旨在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作者:尹红;甘晓玲;唐宜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血浆与胸腔积液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变化,为肺癌患者诊治提供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恶性胸腔积液患者54例,良性胸腔积液患者75例.同时检测血浆及胸水中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结果 恶性组患者血浆及胸水中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良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联合检测血浆及胸水中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对胸腔积液的性质鉴别及提高肺癌的诊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检测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敏感性高,可作为临床诊断及疾病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张建辉;李艳艳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重庆市江北区各级医疗机构消毒效果,为做好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江北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2011~2012年消毒效果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1~2012年共采集样品3 850件,合格3 677件,合格率为95.51%;其中2011年合格率为93.96%,2012年为97.05%,两年合格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1.32,P<0.01).结论 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工作对于有效预防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作者:赵勇;余传萍;彭春燕 刊期: 2013年第14期
血小板减少在儿科属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和及血小板下降,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等为特点.也有少部分患者的病因不明.此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疗较困难.严重威胁儿童的生命安全.笔者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114例血小板减少的患儿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任瑞平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血站用国产Anti-HIV-ELISA试剂的批内板间变异.方法 随机抽取12块板,每块板上随机抽取1条共12条组成1板,按照常规标本方式做室内质控和阳性对照,计算其CV.结果 室内质控和阳性对照CV均小于10%,36孔Anti-HIV-2型阳性对照中有5孔OD<0.8.结论 Anti-HIV-ELISA试剂批内板间变异小,生产厂家需要调整Anti-HIV-2型阳性对照浓度.
作者:刘冬;田方;彭冬菊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的联合应用在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检测中的价值.方法 对该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性病门诊340例有现症生殖器疱疹(GH)的患者采用ELISA方法进行HSV-2抗原(HSV-2 Ag)和抗体(包括IgG和IgM)检测,采用FQ-PCR进行HSV-2 DNA检测.结果 340例GH患者HSV-2 DNA和HSV-2 Ag阳性率分别为92.06%和89.41%,均明显高于HSV-2 IgG和IgM阳性率(P<0.01);178例GH初发患者HSV-2 DNA和HSV-2 Ag阳性率分别为89.33%和91.01%,均明显高于HSV-2 IgG和IgM阳性率(P<0.01);162例GH复发患者HSV-2 DNA和HSV-2 IgG阳性率分别为95.06%和100.00%,均明显高于HSV-2 Ag和IgM阳性率(P<0.01);305例具有典型临床症状GH患者HSV-2 DNA和HSV-2 Ag阳性率分别为99.02%和96.39%,均明显高于HSV-2 IgG和IgM阳性率(P<0.01);35例皮损为结痂的GH患者HSV-2 IgG阳性率为85.71%,经比较HSV-2 IgG阳性率明显高于HSV-2 DNA、HSV-2 Ag和HSV-2 IgM阳性率(P<0.01).结论 ELISA检测HSV-2抗原、抗体和FQ-PCR检测HSV-2 DNA有各自的优缺点,它们需联合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作者:王礼;唐恒锋;吴爱成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血培养三级报告制度开展后,各级报告对临床菌血症诊断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将2012年1~12月血培养阳性标本实行三级报告制度后,各级报告所需时间;二级报告直接KB法药敏试验结果,终报告仪器法药敏结果与标准KB法药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17份血培养阳性标本检出革兰氏阳性球菌54株,革兰氏阴性杆菌63株.血培养实行三级报告制度后,一级报告、二级报告比终报告分别提前48、32.5 h,一级报告的准确率达99.9%(2/117);与标准KB法药敏结果对比,直接药敏的符合率达96.6%,较大错误率1.2%,较小错误率2.2%;仪器药敏结果的符合率达98.1%,较大错误率0.9%,较小错误率1.1%,两种方法的药敏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实行血培养三级报告后,其一、二级报告对临床血流感染的诊断治疗均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作者:赵志强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参照CLSI EP方案对自主研发的亮氨酸氨基肽酶(LAP)试剂分析性能进行评价,了解其是否满足临床需求.方法 参照文件测定试剂空白吸光度、检测限、分析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干扰试验和稳定性等技术指标.结果 试剂空白吸光度为0.05,检测限为0.065 U/L,分析灵敏度为0.015,高、低值血清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0.07%和0.08%,方法比对实验结果Y=l.006 4X+1.851 4,r2=0.999 6;线性范围为0~300 U/L,0.855 mmol/L结合胆红素,0.855 mmol/l非结合胆红素,0.3 g/I维生素C,9.4 g/L血红蛋白浓度,14 500 FTU乳糜对检测结果无干扰,试剂稳定.结论 该试剂分析性能可满足临床实验室的需要.
作者:沃燕波;邹继华;黄幸雷;张桂春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Nephstar Plus特定蛋白分析仪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性能特点.方法 对Nephstar Plus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系统测定hs-CRP的精密度、正确度、线性、干扰等性能指标进行测试.结果 重复性与稳定性:Nephstar Plus特定蛋白分析仪测定hs-CRP的批内精密度在浓度为2.54、53.38、134 mg/L时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6.61%、3.83%、2.31%;批间精密度在hs-CRP浓度为30.31、45.17 mg/L的CV分别为7.51%、6.14%.正确度:Nephstar Plus测定结果与IMMAGE 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比较,回归方程为Y=0.941 7X-0.942 6,r=0.987,在3个医学决定水平浓度的相对偏差分别为15.3%、7.7%、6.8%.线性:在hs-CRP 2.18~194.85 mg/L范围内,经过测定6个浓度梯度的样品,测定值和理论值直线回归方程为Y=1.047 9X-1.832 6,r2=0.992 7.干扰:通过测试黄疸和脂血标本,胆红素达30 mg/dL、三酰甘油1.5 mmol/L偏差分别为8.8%、-4.8%.结论 Nephstar Plus特定蛋白分析仪测定hs-CRP的主要分析性能基本满足临床需要.
作者:吴跃平;曹科;王丹;王荣君;马东礼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临床实验室不同计数模式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复检应用价值.方法 以目视计数法进行质量评价,结合 显微镜复检规则,将血小板小于70×109/L样本,进行37℃保温10 min,应用仪器全血模式、仪器稀释模式复检.结果 PTCP病例由仪器全血模式和稀释模式分析时,采样后5 min的检测结果符合分析质量要求.随着时间的延长,PLT全血模式检测值逐步下降,30 min下降大于50%,40 min数值已降到危急值以下.结论 PTCP样本应用仪()释模式复检快速,5 min时的检测值可向临床及时、有效地报告.
作者:朱华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血清HBVDNA载量与乙肝免疫学标志物(HBV-M)定量及其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30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检测血清HBVDNA载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患者血清免疫学标志物(HBV-M)含量,并用速率法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结果 在不同的HBV-M定量阳性模式组中以HBsAg阳性、HBeAg阳性、HBcAb阳性组HBVDNA载量和ALT、AST含量均高于其他HBV-M定量阳性模式组;在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组和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组中,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组年龄显著大于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组,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组HBVDNA载量,ALT、AST含量均高于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HBVDNA是反映体内HBV感染、复制和传染性强弱的金标准,HBeAg也是说明体内病毒复制的良好指标.HBeAg与HBVD-NA载量关系密切,HBeAg阴转不表示病毒停止复制,也不能反映肝脏的损伤程度和预后.血清ALT、AST与肝细胞受损有直接关系,是体现肝细胞受损与坏死的指标.综合分析HBV-M、HBVDNA水平及肝功能指标,才能更加客观和准确地评估病情的变化、严重程度.
作者:曾钢;吴斌;李彩东;段正军 刊期: 2013年第14期
《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应用学科,内容多,涉及面广.实验教学在临检教学中占很大比例,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纽带,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独立工作能力方面有独特作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从事医学检验和实验室工作,实验操作将是毕业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技能[1].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为学生以后的实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临床检验基础教学特点,我们从正确思想引导,激发学习兴趣;结合学科发展,优化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开展第二课堂,增加实践机会;改进考核方法,进行技能考核;收集反馈信息,积累教学经验6个方面,对本校2007~2009级检验本科生的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作者:赵莉平;李彦魁;权志博;安荣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评价分离培养法与涂片镜检法在诊断女性淋球菌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该院性病门诊或住院病房疑似诊断为淋球菌感染的女性患者360例,患者大多具有淋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外阴刺痒和烧灼感等症状,体检检查发现宫颈红肿、糜烂、脓性白带、口腔、直肠肛门及其他局部病灶等.收集、整理临床资料及数据,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 360例疑是淋球菌感染患者,用涂片染色法检测阳性289例(80.3%),阴性71例(19.7%);用分离培养法检测阳性275例(76.4%),阴性85例(23.6%),总的淋球菌感染者应用涂片染色法及分离培养法检测,两者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0,P=0.12>0.05);其中疑是泌尿生殖道感染264例中,涂片染色法检测阳性216例(81.8%),阴性48例(18.2%);用分离培养法检测阳性204例(77.3%),阴性60例(22.7%);两者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67,P=1.18>0.05);疑是口腔感染45例中,涂片染色法检测阳性28例(62.2%),阴性17例(37.8%);用分离培养法检测阳性21例(46.7%),阴性24例(53.3%),两者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52,P=0.005<0.05);肛门直肠感染及其他局部病灶等51例中,涂片染色法检测阳性42例(82.4%),阴性9例(17.6%);用分离培养法检测阳性32例(62.7%),阴性19例(37.3%),两者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92,P=0.02<0.05).结论 两种检测方法相互结合应用,有利于提高诊断正确性,降低假阴性、假阳性等,提高淋病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对淋球菌感染的实验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邓冲 刊期: 2013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