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隆平
目的 探讨胱抑素C(Cys-C)检测对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83例高血压患者与73例健康者血清Cys-C水平,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Scr)水平,并计算出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对以上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血压患者血清Cys-C水平高于健康者(P<0.05);高血压患者Ccr低于健康者(P<0.05);两者的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与Ccr相关,但与Scr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血清Cys-C是反映高血压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
作者:陈崇刚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生化危急值结果复检的符合性及必要性.方法 对330份生化危急值标本的K、Na、Ca、葡萄糖(GLU)等危急值结果进行复检,并计算复检结果与初检结果的偏倚及复检符合率,以偏倚小于或等于1/2 CLIA′88或卫生部临检中心室间质评大允许误差,作为判断危急值复检结果与初检结果是否一致的标准.结果 330份危急值标本中满足判断标准,即复检结果与初检结果一致的标本为303份,整体复检符合率为91.8%,复检不一致标本为27份,均为低于危急值下限的极低值结果.结论 生化危急值不符合结果主要集中在一些项目的 极低值结果上,而极低值复检结果的存在的偏倚并不影响临床决策和治疗效果,因此复检并不能有效提高检测准确性,危急值结果复检并不都是必要的.
作者:牛爱军;王开森;孙晓;闫先侠 刊期: 2013年第15期
梅毒的血清学检查在梅毒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被卫生部列为输血前、术前等常规必查项目.梅毒感染是比较敏感的话题,检测结果的正确与否显得非常重要.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是目前应用广泛的梅毒血清学确证试验之一.由于个体与方法学差异,部分患者会出现假阳性的结果,据报道TPPA存在1%~2%生物学假阳性率[1].笔者在工作中遇到1例TPPA未致敏颗粒假阳性的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燕龙;曾佩琼 刊期: 2013年第15期
近10年来,分子靶向药物用于肿瘤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与传统放化疗的不同在于,分子靶向治疗作用在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上,而这些分子在正常的细胞几乎不表达.因此具有很好的特异性,识别并杀伤一些微小病灶中的肿瘤细胞,且对正常细胞伤害较小.据报道国内外已有十多种药物被批准用于临床肿瘤治疗.
作者:王淑燕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血清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单独及两者联合检测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组(54例)和肠道疾病对照组(24例)及健康对照组(21例)人群血清P-ANCA和GAB,并将UC组患者按结肠镜下病变部位分为远端受累组(33例)和广泛结肠受累组(21例),分析各组患者血清P-ANCA和GAB检测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UC组、肠道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的P-ANCA的阳性率分别为59.3%(32/54),8.3%(2/24)和0(0/21),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组患者的GAB阳性率为22.3%(12/54)高于肠道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两者联合检测,UC组的阳性率为64.8%.结论 P-ANCA和GAB可作为UC的血清标志物,在UC的实验室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联合检测P-ANCA和GAB可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作者:谢文;汪付兵;余晓萍;龙行华;杨桂;李瑞炎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MR灌注成像结合醋甲唑胺负荷试验在防治糖尿病患者脑血管意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糖尿病患者(80例)和健康人(10例)口服醋甲唑胺50 mg前、后进行2次MR检查,计算脑血管储备(CV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对CVR小于25%者在行常规血糖控制的基础上增加脑血管病的预防治疗,CVR大于25%者,行常规控制血糖治疗;随机抽取5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行单纯常规控制血糖治疗.对以上两组病例随访2年,统计两组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CVR较健康人明显降低(P<0.05);随访2年,实验组无脑血管意外发生,对照组有13例出现脑血管意外.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CVR较同年龄组正常人下降,处于亚临床缺血的状态;MR灌注成像结合醋甲唑胺负荷试验,在糖尿病患者脑血管功能受损的筛选中有重要的价值,对指导糖尿病脑血管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煜;金新安;黄波涛;陈伟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外周血有核红细胞(NRBC)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观察该院住院的160例新生儿患者,利用XE-210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患儿静脉血NRBC的比例、计数绝对值.结果 71.88%(115/160)的患儿外周血检出NRBC;NRBC检出率与性别无关;外周血检出NRBC的患儿胎龄低于未检出NRBC的患儿(P<0.001);外周血检出NRBC的患儿体质量轻于未检出NRBC的患儿(P<0.001);NRBC比例与计数绝对值,早产儿高于足月儿(P<0.001),低出生体质量患儿高于体质量正常患儿(P<0.01);诊断为新生儿窒息患儿外周血NRBC检出率为100%,NRBC比例与绝对值均高于未诊断出新生儿窒息的患儿(P<0.05).结论 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窒息胎儿外周血NRBC计数比例与绝对值均会升高,测定外周血NRBC可用于评价新生儿健康状态.
作者:贾中伟;陆琼;陈霁明;汪春新;司力;赵燕;方有兵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人的健康为目的,以家庭为单位、以要求为导向、合理和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本卫生服务,是公共卫生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医学在对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研究对萍乡市城区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设施、设置、开展的检验项目及质量控制情况进了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持续的发展.
作者:舒宇;林家坤;刘建纯;危远叔;曾良;齐迅捷 刊期: 2013年第15期
随着医院诊疗手段的不断完善,实验室检查越来越受到医生的青睐,但一个准确的检查结果要经过检验分析前、中、后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才能得到.目前大多数实验室都有较完善的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制度,但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由于存在实验室难以掌控的影响因素,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为了解近年来医院分析前不合格血液标本产生的原因,提高血液标本采集的合格率,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现对恩施地区某医院检验科2010~2012年度所收到的血液标本进行统计分析.
作者:刘国生;李丹丹;向慧;李春美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桂林地区孕晚期孕妇B族链球菌(GBS)的检出率及耐药特征,为孕妇及新生儿GBS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来本院检查的孕35~37周孕妇的阴拭子及肛拭子作选择性增菌培养,阳性者作药敏试验并分析结果.结果 桂林地区孕妇GBS检出率为7.5%,阴拭子与肛拭子联合筛查检出率并没有明显提高,青霉素、头孢噻肟、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及万古霉素敏感率100%,红霉素及克林霉耐药率分别为85.7%、83.7%,左氧氟沙星和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42.9%、95.9%.结论 青霉素及头孢菌素是桂林地区孕妇预防GBS感染的首选用药,对青霉素及头孢菌素过敏者需做GBS药敏试验才能准确用药.
作者:何国才;白清;李高;刘霞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征兵体检尿液吗啡与甲基安非他明(MAMP)检测结果假阳性出现的原因.方法 对1 297例应征入伍青年尿液吗啡、MAMP初检阳性者实施复检.采用胶体金法对吗啡、MAMP进行联合检测.结果 总的阳性例数有83例,其中吗啡初检阳性率3.47%(45/1 297);MAMP初检阳性率为2.16%(28/1 297);两项同时阳性9例,阳性率0.69%.3 d后复检吗啡阳性4例,阳性率为0.31%;MAMP阳性2例,阳性率0.15%;两项阳性1例,阳性率0.08%.结论 用胶体金法检测尿液吗啡、MAMP敏感性高,但准确性较低,在征兵体检中对初检阳性进行复检很有必要.
作者:张建辉;李艳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脂蛋白(A)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于该院治疗的107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组,5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Hcy、hs-CRP和脂蛋白(A)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血清Hcy、hs-CRP和脂蛋白(A)水平及其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冠心病患者诊断的特异度为96.2%,单独检测Hcy为73.1%,hs-CRP为82.7%,脂蛋白(A)为75.0%,联合检测特异度明显高于单项指标检测.结论 Hcy、hs-CRP、脂蛋白(A)水平与冠心病关系密切,联合检测更有助于冠心病的预防及诊断.
作者:王泉;范友谊;王丽;丁静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血浆IL-17水平检测对孕妇患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的预警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检测132例孕妇(分为正常妊娠组和AITD妊娠组),33例患AITD的育龄妇女(未怀孕)和40例健康体检育龄妇女血浆IL-17水平.结果 AITD妊娠孕妇血浆IL-17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的孕妇(P<0.05).结论 孕妇血浆IL-17水平的检测有助于预警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生.
作者:苑林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成人体位改变对生化常规指标的影响,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集80名成人坐位5 min、卧位5 min、半卧位5 min静脉血标本,进行生化常规14项指标检测,检验结果采用同体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BIL、DBIL、GPT、GOT、TP、ALB、BUN、TG、TCH、HDL、LDL水平:坐位较卧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卧位较卧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坐位较半卧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E、UA、GLU水平:坐位较卧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卧位较卧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位较半卧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体位改变会影响肝功、血脂、尿素氮检验结果,对血糖、尿酸、肌酐影响不明显.
作者:翁改志;路军梅;唐耀庭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淋球菌对阿奇霉素的耐药性.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阿奇霉素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278株淋球菌中检出阿奇霉素敏感株174株占62.6%,中敏株58株占20.9%,耐药株46株占16.5%.结论 临床应规范、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同时加强淋球菌耐药性的连续性监测.
作者:曹文苓;黎小东;毕超;梁艳华;宋卫忠;张锡宝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评估BIO-RAD公司LOT14191、LOT14192两批号质控物在VITROS 5.1FUSION干化学分析仪上的急诊生化项目基质效应.方法 以Olympus AU 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对比系统,VITROS 5.1FUSION干化学分析仪为待评估系统,参照NCCLS EP14A文件对K、NA、CL、CA、MG、P、BUN、CR、UA、GLU在VITROS 5.1FUSION干化学分析仪上的基质效应进行评估.结果 K、NA、CL、BUN、CR项目不存在基质效;MG、P、UA存在基质效应.LOT14191中的CA、GLU存在基质效应,而Ca、GLU在LOT14192中的基质效应则不明显.结论 在常规检测和室间质评比中应重视质控品在这两个检测系统间的基体效应.进行比对时,应合理分析及评价,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可比性.
作者:叶桂样;黄瑞勋;黄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条形码技术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中,它标志着医院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管理时代,条形码具有识别速度快,准确性高,可靠性强的特点[1],本院于2012年初开始全院推行检验标本条形码管理,将条形码技术应用于检验医嘱处理的全过程,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人为因素的错误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本淑;李泉;付显芬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清热养阴除湿丸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CIA大鼠模型,灌胃给予高、中、低剂量的清热养阴除湿丸,并以布洛芬作为对照药物.观察造模前、后及给药后不同时间大鼠体质量、四肢关节病变程度及关节炎指数的变化.给药21 d后测定大鼠血清C反应蛋白(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IL)-1、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 连续给药21 d后,各给药组大鼠体质量、关节炎指数、足肿胀度均有所下降(P<0.01);清热养阴除湿丸能够降低CIA大鼠血清TNF-α、IL-6、IL-1、CRP及MDA水平,提高IL-10水平和SOD活性,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布洛芬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热养阴除湿丸在缓解关节炎症方面具有一定疗效,该作用可能与其对炎症介质的调节,增强体内抗氧化能力并减轻细胞过氧化损伤有关.
作者:刘密凤;姜楠;王玉明;刘晓娜;王北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将产AmpC酶分离菌株用含不同浓度的小檗碱平板进行培养,探讨小檗碱对产AmpC酶分离菌株的抗菌作用.方法 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浓度为15.62 g/L至500 g/L的小檗碱对产AmpC酶三种分离菌株的抑菌作用,检测其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有25例产AmpC 的大肠埃希菌的MIC为浓度是31.25 g/L小檗碱,有13例产AmpC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浓度62.5 g/L小檗碱,9例高产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MIC为浓度31.25 g/L小檗碱,而浓度为15.62 g/L的小檗碱对产AmpC酶分离菌基本上无抑制作用.结论 小檗碱对产AmpC酶细菌株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陈振辉;司徒瑞儒;林勇平;刘建欣 刊期: 2013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皮肤病患者血液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诊的765例皮肤病患者的嗜酸粒细胞计数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33.3%~58.3%(平均47.8%)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59.8%的红皮病患者,9.4%的银屑病患者和1.1%感染性皮肤病患者.结论 血液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发生率及增多程度在不同类型的皮肤病患者间有较大差别,血液嗜酸粒细胞计数对于不同类型皮肤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深入研究皮肤病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机制对于皮肤病发病原因和机制的探究可能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涛;杨军霞;刘贵建 刊期: 2013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