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和出凝血功能变化分析

于丽君;朱国标;李翠莹;黄菲

关键词: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 血小板功能, 出凝血功能
摘要:目的 观察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输注前后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措施.方法 对37例不同类型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24 h输注红细胞悬液>10 U(2 000mL),输注红细胞悬液前后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患者在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后,检测结果血小板、纤维蛋白原(FIB)均较输血前显著降低(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均较输血前有显著延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后应及时检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减少因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稀释引起的出血,及时输注血小板和血浆,提高输血疗效.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异体输血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输血与恶性肿瘤及其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313例恶性肿瘤病例,将其分为A、B、C组,A组(n=58)患者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包括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B组(n=35)患者为自体输血;C组(n=220)为未输血患者.观察其输血不良反应、术后感染、3年内转移复发率、5年生存情况.结果 A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术后感染、3年内转移复发率、5年生存情况分别为3.45%、10.30%、31.00%和48.20%;B组分别是2.86%、5.72%、17.10%和68.50%;C组分别是0.00%、6.37%、23.10%和66.80%.A组分别与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肿瘤患者输血要权衡利弊,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尽量选用自体输血和血液替代品,提高输血治疗质量.

    作者:李岚;孙彦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维生素D抗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维生素D是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脂溶性维生素,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钙磷平衡,调节骨代谢.近年来,维生素D预防和治疗肿瘤、改善肿瘤预后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成为肿瘤学研究和维生素D功能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综述了有关维生素D及其代谢物对抗肿瘤的分子机制,从维生素D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调节免疫细胞功能、维生素D与肿瘤相互作用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维生素D抗癌的分子机制,全面揭示了维生素D在抗癌方面的功效及原理,从而为维生素D用于肿瘤预防和治疗提供系统、全面的理论基础.

    作者:包安裕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结核感染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技术筛选结核患者与非结核患者各4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即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结果 结核组患者Treg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TH1细胞百分比及TH1/TH2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H1细胞百分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核感染者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上升,TH1细胞数量及TH1/TH2比例下降,机体免疫力的下降可能是结核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刘才冬;张瑞生;高应东;金玲;万芳;夏永祥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网织血小板检测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网织血小板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35例ITP患者作为ITP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将ITP组患者按血小板计数(PLT)分为2组,PLT>30×109/L组(n=20)及PLT<30×109/L组(n=15).以泼尼松或地塞米松治疗,总疗程为6个月.治疗后根据患者病情是否缓解,分为缓解组及未缓解组.采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百分比及其绝对值.结果 PLT>30×109/L组及PLT<30×109/L组患者的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这两组患者的网织血小板绝对值低于对照组(P<0.05).缓解组患者网织血小板百分比及其绝对值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缓解组患者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网织血小板的检测对于ITP的诊断、疗效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建霞;黄衍锋;张旭;黄望香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免疫定量分析仪MD-QMT001检测降钙素原的方法学性能评价

    目的 对免疫定量分析仪MD-QMT001检测降钙素原(PCT)的主要方法学性能进行验证与评价.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系列文件,结合实际工作设计验证方案,对免疫定量分析仪检测全血PCT的精密度、线性、可比性、抗干扰能力等4项分析性能进行验证和评价.结果 该定量方法操作简便、快速,整个检测过程约17 min;PCT定量时,批内、批间精密度为1.26%~3.96%;检测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大于0.99,回归方程检验有意义(P<0.05),与厂商承诺范围接近;该定量法与半定量法检测结果一致性达92%;三酰甘油、胆红素对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溶血可使检测结果显著偏高(P<0.05).结论 该科室引进的降钙素原免疫定量分析仪操作简便、主要性能评价良好,可满足临床指导抗菌药物的应用等需要.

    作者:陈燕;李文静;石冬敏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Sysmex XE-5000血液分析仪体液模式白细胞计数准确性的探讨

    目的 探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体液模式检测白细胞计数的准确性.方法 采集该院住院患者的脑脊液、胸腔积液和腹水标本共46例,分别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BD 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进行白细胞计数,将两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第1组标本采用血液分析仪、流式细胞术计数法进行白细胞计数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2种计数法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2种方法的结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 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体液模式的白细胞计数,其结果有良好的准确性,可满足临床工作的要求.

    作者:夏永泉;徐学静;王贤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宫颈癌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D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D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48例宫颈癌患者,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组织蛋白酶D水平.结果 正常体检者、宫颈癌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D浓度分别为(8.12±2.13)ng/L 和(18.42±6.12)ng/L.宫颈癌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手术前宫颈癌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D为(18.42±6.12)ng/L,明显高于术后患者[(12.93±5.13)ng/L](P<0.05).血清组织蛋白酶D水平与宫颈鳞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组织蛋白酶D在宫颈鳞癌的分化、侵袭性生长及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宫颈鳞癌高度恶性和预后不良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作者:陈桂;黄德琪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罗氏Cobas E602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贫血指标的方法学性能验证

    目的 验证Cobas E602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贫血指标的方法学性能.方法 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方法测定叶酸、铁蛋白及VitB12的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灵敏度、生物参考区间、携带污染率等,并进行验证.结果 Cobas E602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叶酸、铁蛋白及VitB12的批内、日间精密度变异系数分别为3.27%~4.72%和3.65%~4.95%;高、低值校正品的检测结果与靶值的相对偏倚(%)在-5.3%~4.2%之间;测量范围与厂家提供的测量范围相近;叶酸、铁蛋白及VitB12的测量数值与仪器厂家提供的参考区间符合率分别为92.50%、90.70%及93.20%;仪器检测的携带污染率为0.02%~0.18%.结论 Cobas E602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叶酸、铁蛋白和VitB12的方法学性能良好.

    作者:吴敏;陈明艳;刘爱胜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研究

    目的 调查不同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原因.方法 样本来源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住院输血的6 773例患者,统计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 6 773例接受输血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有112例,发生率为1.65%,几乎全部为发热和过敏反应,其中输注血浆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高,为2.31%,血小板其次(2.05%),多发生在输血过程开始的1 h内,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更易发生输血反应(P<0.05).结论 临床应密切观察血浆和血小板的输注过程,特别重视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的输血护理.

    作者:陈志远;张洪为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医院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

    随着医院网络化建设的普及应用,输血科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是必然趋势.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BTIMS)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管理科学在输血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是计算机技术对输血信息管理长期影响、渗透以及相互结合的产物[1-2].BTIMS是一个科学高效、流程合理、方便实用的管理系统,能够将职能主管部门、临床医师、护士工作站、输血科、中心血站等部门有机地联为一体.BTIMS系统的开发、建立和应用,对于促进医院科学合理用血、提高输血科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4].本院输血科自1996年起,将输血管理引入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以来,先后多次修改和完善其功能,以前只是检验科和输血科数据的局域应用,本次重新编写源程序,将输血科信息化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HIS)联结,增大了功能,扩大了应用范围,提高了服务能力.本文拟从医院用血管理模块、临床用血联接模块、实验室管理模块、血液管理模块、数据统计与信息查询模块、维护与管理模块等6大模块介绍BTIMS的建设和应用.

    作者:马盛余;黄德才;梁定伟;张洪为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改良G6PD/6PGD比值测定与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改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比值与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跨跃断裂点聚合酶链反应(gap-PCR)结合单管多重PCR以及PCR-反向斑点杂交法(RDB)技术对182例孕妇分别进行α地中海贫血(--SEA、-α3.7、-α4.2缺失型突变)和β地中海贫血基因(17种常见的点突变)检测,并将其分为α地中海贫血组、β地中海贫血组、α复合β地中海贫血组和健康对照组.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红细胞G6PD/6PGD.结果 单纯α地中海贫血患者缺失型突变类型的构成比依次为--SEA/αα(54.17%)、αα/-α4.2(20.83%)、αα/-α3.7(12.50%)、--SEA/-α4.2(8.33%)、--SEA/-α3.7(4.17%).β地中海贫血患者基因分布情况依次为CD41-42-TTCT(33.33%)、CD17 A→T(20.51%)、IVS-Ⅱ-654 C→T(20.51%)、-28A→G(12.82%)、CD27-28+C(5.13%)、βE GAG→AAG(5.13%)、CD43 G→T(2.56%).α地中海贫血组、β地中海贫血组及α复合β地中海贫血组的红细胞G6PD/6PGD比值分别为1.69±0.39、1.66±0.32及1.70±0.27,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36±0.26,P<0.05);α地中海贫血组、β地中海贫血组及α复合β地中海贫血组的G6PD/6PG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6PD/6PGD测定对地中海贫血初筛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向华国;曾锦婷;洪文彬;曾思强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雅培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应用体会

    美国雅培公司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已在三甲医院广泛应用,本科室主要用于门诊患者生化项目的快速检测.本科室自2004年起使用该仪器以来,应用良好,现将应用中的体会及常见的故障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作者:范久波;刘海菊;陈斌;李智山;段清理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PDCA循环教学法在体液检验实习教学的应用

    检验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是医学检验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基础理论向临床实践过渡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1].临床体液检验由于其项目繁多,而且多为手工操作,涉及的形态学基础又因人而异,历来是临床检验实习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尤其重要.笔者结合多年的体液检验学的带教体会,谈谈应用PDCA循环教学法在带教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PDCA循环是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威廉·爱德华·戴明(W.Edwards.Deming)首先提出的.这个循环主要包括4个阶段: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2],它对工作流程进行科学管理,使工作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参照这种模式,将PDCA循环应用在实习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薛雄燕;黄少珍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4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验结果可比性的验证

    目的 探讨常规生化检测结果在不同生化分析仪间的可比性,为临床对不同实验室检验结果的互认提供可接受性依据.方法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9-A2文件,以ADVIA 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比较方法(X),分别以3台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实验方法(Y1)、(Y2)和(Y3),用回归统计法计算不同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SE%),以中国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指标(WS/T 403-2012)规定的室间评估允许总误差(TEa)为标准,判断临床可接受水平.结果 经方法内和方法间离群点检测未发现存在离群点.各检测项目均以X和Y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bX+a,r2均大于0.95,表明X的分布范围合适,回归方程的斜率和截距可靠.可以用于评估2种方法之间的偏倚.除总胆红素(TBIL) SE%>TEa%,临床不可接受外,其他检测结果在不同的医学决定水平的预期偏倚均低于TEa%.结论 4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可比性较好,可通过比对分析实现不同实验室生化检测结果的同城互认.

    作者:孙健;蒋廷旺;钱建平;曹娴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免疫性病变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进展

    肠道是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为密切的部位,是部分肠免疫细胞发育分化的微环境,肠上皮细胞不仅主宰人体的消化及吸收,而且在机体免疫防御、免疫耐受中起了重要作用.肠道有大量的淋巴组织,肠道内壁是机体大的免疫器官,肠淋巴组织总量占整个肠道的25%.人和动物体内存在着一套从高级神经到免疫细胞的复杂网络系统--神经-内分泌-代谢-微生态-免疫交叉网络.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其整体状态的影响,机体内环境稳定及平衡与否与免疫功能的强弱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而免疫功能的强弱又受到肠道微生态的直接影响.

    作者:乔维洲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三种方法检测O型孕妇IgG抗A(B)效价比较

    目的 比较试管法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以下称试管法)、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验(微柱凝胶法)在IgG抗A(B)效价检测的灵敏度.方法 对20份O型孕妇血标本同时用3种方法检测IgG抗A(B)效价,采用几何均数计算平均效价并检验.结果 试管法所测IgG 抗A(B)平均效价分别为11.71和10.56;凝聚胺法的分别为3.14和3.03;微柱凝胶法的分别为147.03和152.23.三种方法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微柱凝胶法灵敏度高,且易自动化等优点,值得在IgG 抗A(B)效价检测中推广.

    作者:林静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患者IL-18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易感性的潜在影响.方法 将PCI术后的241例有再发缺血临床症状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支架内再狭窄(ISR)组(ISR组,n=68)和非ISR组(n=173),另选择109例排除冠心病的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IL-18基因型进行检测,同时测定血清IL-18浓度.结果 ISR组、非ISR组患者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93、0.83,二者明显高于对照组(0.73,P<0.01),ISR组患者的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非ISR组(P<0.01).ISR组、非ISR组患者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7、0.69,二者明显高于对照组(0.54,P<0.01),ISR组患者GG基因型频率明显高非ISR组(P<0.01).ISR组、非ISR组患者血清IL-18浓度分别为(309.39±86.75)、(245.37±59.04)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38.41±47.28)ng/L](P<0.01),ISR组患者血清IL-18浓度明显高于非ISR组(P<0.01).结论 IL-18启动子-137G/C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影响血清IL-18浓度及PCI术后再狭窄发生的易感性.

    作者:刘文卫;江华;刘永胜;李婷;王萍;王炜娜;赵玉勤;周登明;朱通建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胱抑素C与hs-CRP水平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胱抑素C(Cys C)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妊娠期糖尿病(GDM)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24例GDM高危孕妇作为研究组(包括正常糖耐量组、妊娠期糖耐量受损组及GDM组),30例无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孕妇空腹血糖、血清Cys C及hs-CRP水平.结果 妊娠期糖耐量受损组孕妇空腹血糖、Cys C及hs-CRP均高于对照组,其中GDM组孕妇Cys C和hs-CRP浓度明显高于妊娠期糖耐量受损组和正常糖耐量组,而妊娠期糖耐量受损组高于正常糖耐量组(P<0.01).妊娠晚期GDM孕妇空腹血糖、Cys C、hs-CRP水平高于妊娠早、中期(P<0.01).GDM组孕妇血清Cys C与hs-CRP、空腹血糖呈正相关(P<0.01),血清hs-CRP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P<0.01).结论 Cys C和hs-CRP水平与GD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Cys C、hs-CRP对GDM的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邹莉;杨斌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二甲硅油散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二甲硅油散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该院接受胃镜检查的500例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n=257)受检者给予口服二甲硅油散,对照组(n=243)受检者给予口服胃镜润滑剂.2组受检者分别于检查前15~20 min口服二甲硅油散40 mL,胃镜润滑剂10 mL.根据胃镜下黏膜视野清晰程度,将其分为A、B、C、D 4个等级,并记录检查所需时间.结果 实验组受检者胃镜下黏膜视野清晰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受检者检查的平均时间为(7.0±2.3)min,对照组受检者检查的平均时间为(9.0±3.6)min,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甲硅油散具有良好的去泡效果,能提高胃镜下视野清晰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素华;吕琳;梅浙川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和出凝血功能变化分析

    目的 观察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输注前后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措施.方法 对37例不同类型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24 h输注红细胞悬液>10 U(2 000mL),输注红细胞悬液前后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患者在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后,检测结果血小板、纤维蛋白原(FIB)均较输血前显著降低(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均较输血前有显著延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后应及时检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减少因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稀释引起的出血,及时输注血小板和血浆,提高输血疗效.

    作者:于丽君;朱国标;李翠莹;黄菲 刊期: 2013年第23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