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载纳米银凹凸棒细胞毒性研究

王临艳;王建荣;刘斌

关键词:凹凸棒, 银, 细胞毒性, 免疫
摘要:目的 研究载纳米银凹凸棒的细胞毒性.方法 采用原位还原的方法制备了载纳米银凹凸棒.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能谱(XP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了载纳米银凹凸棒晶体结构及性能.结果 XRD发现载纳米银凹凸棒中,凹凸棒晶面间距没有变化,同时有银的衍射峰出现;XPS显示,银以单质和离子两种形式存在;TEM对样品形貌的观察表明,粒径为8~11 nm纳米银颗粒较为均匀地负载到凹凸棒表面.细胞毒性实验表明,载纳米银凹凸棒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结论 载纳米银凹凸棒细胞毒性低,细胞相容性较高.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席汉病患者突发垂体危象1例的体会

    席汉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因产后出血、休克和DICC所致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现将工作中遇到的1例报道如下[1].1 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生育2胎,生育第1胎时有大出血史,产后无乳汁分泌,渐进出现性征退化,眉毛稀疏,腋毛、阴毛脱落,闭经,贫血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按贫血治疗1年余.min;随之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送至本院急诊科进行抢救.

    作者:葛秀洁;许文燕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Roche Modular临床化学检测系统基本性能的证实与评价

    在医学实验室,检测系统是指完成1个检测项目所涉及的仪器、试剂、校准品、操作程序、质量控制、保养计划等的组合,它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直接决定检测结果的质量,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随着人们质量管理意识的不断提高,检测系统基本性能的证实和评价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原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提供了一系列方法验证和性能评价的实验[1-3].虽然很多实验较为复杂,但为医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实际工作中,可以用少的实验去证实和评价所用的检测系统.

    作者:靳仙宝;邵贝贝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关于危急值项目与界值的设定及应用

    检验结果危急值报告制度是由中国医院协会在“患者安全目标”中提出的,同时也作为“医院管理年”的检查项目,日益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关注.危急值的出现相当于患者生命安全的“信号灯”亮起,对患者争取抢救时间,防范医疗纠纷,确保医疗安全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应用时间短,尚未得到各医疗卫生机构的普遍认可,又没有全国通用的、统一的危急值项目和界值表作为参考,危急值项目和界值的认定缺乏严格的标准.作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举证的重要部分,规范化、制度化地使用临床检验危急值就显得极为重要.

    作者:张健;殷皓;俞蕾;陈云清;孙剑;孙伟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胃肠型GVHD患者不同营养方案的临床疗效

    目的 比较不同营养支持方案对胃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营养状况改善的作用,并对不同营养方案进行评价,观察不同营养方案对胃肠道GVHD辅助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35例胃肠道GVHD患者随机分为完全肠外营养组(TPN)和经口饮食组(OD),分别于治疗后的0、14、28 d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和GVHD临床疗效.结果 35例胃肠道GVHD患者在治疗后14、28 d均为负氮平衡.患者的GVHD临床症状缓解率显示,TPN组大于OD组,P<0.05.结论 胃肠道GVHD患者属于营养不良状况,并且随着疾病时间的延长,营养不良状况加重,加重的程度TPN组慢.TPN有助于抗胃肠道GVHD治疗.

    作者:李云龙;张曦;高蕾;刘耀;高力;张诚;刘焕凤;刘学;陈幸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联合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

    目的 探讨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浸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NHL患者同时做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骨髓涂片经瑞氏染色,分类计数肿瘤细胞;骨髓切片采用塑料包埋法,制作组织切片,常规HGF染色.结果 62例NHL患者经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联合检测,确诊为NHL细胞骨髓侵犯,其中49例(79.0%)骨髓涂片检出NHL细胞,59例(95.2%)骨髓活检检出肿瘤细胞浸润灶,骨髓活检阳性率略高于骨髓涂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HL细胞形态分为4种类型:小细胞成熟型、大细胞幼稚型、大细胞原始型和组织细胞型.13例骨髓涂片检查阴性而骨髓活检阳性的病例中,10例是小细胞成熟型(76.9%);9例为骨髓淋巴瘤细胞轻度侵犯(69.2%),3例为重度侵犯合并骨髓纤维化(23.1%).结论 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都是诊断NHL骨髓侵犯的重要手段,两者各有优势,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诊断阳性率.骨髓活检在淋巴瘤细胞轻度骨髓侵犯或合并骨髓纤维化,以及浸润瘤细胞为小细胞成熟型时,更能准确地提供诊断依据.

    作者:彭贤贵;张曦;孔佩艳;刘红;刘思恒;王平;墙星;邓小娟;张洪洋;陈幸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D-二聚体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

    D-二聚体(D-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的特异性降解产物,DD的生成或血DD水平增高反映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在病理状态下,凝血和纤溶状态平衡被破坏,凝血倾向增强,从而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导致DD含量增高[1-2].

    作者:曾秋丽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尿NMP22、UBC及BTA联合检测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目的 评价膀胱癌抗原核基质蛋白22(NMP22)、尿膀胱癌抗原(UBC)、膀胱肿瘤抗原(BTA)在诊断膀胱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膀胱癌疑似患者尿中NMP22、UBC、BTA的水平,并与健康组进行对比,评价NMP22、UBC、BTA的诊断价值.结果 膀胱癌患者 3项标志物联合检测敏感性96.9%(33/34),特异性80%(20/25),阳性预测值92.5%,阴性预测值90.9%;显著高于任何单一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NMP22、UBC水平和阳性率随着膀胱移行细胞癌分期、分级的升高而显著增加,BTA水平和阳性率在各分级和分期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NMP22、UBC、BTA检测可用于膀胱癌的诊断,三者联合检测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优于单一标志物进行检测.

    作者:李扬;郑衍平;许旭昀;张敬成;卢小卓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双次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该科2003年4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4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2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完全缓解后行第1次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另外2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完全缓解后行第1次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4个月行第2次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 42例患者均造血功能重建.其中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无病生存13例(65%),复发7例(35%).单次自体移植无病生存10例(45.5%),复发12例(54.5%).结论 双次自体移植较单次自体移植复发率低,移植相关死亡率低,无病生存率较高,可以作为没有找到合适供者或经费困难患者的较好选择.

    作者:罗晓庆;陈榜霞;张诚;张曦;高蕾;高力;文钦;陈婷;陈幸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美罗华治疗老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美罗华治疗老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作用.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和美罗华两种方法,对该科收治的老年AIHA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美罗华的治疗效果.结果 美罗华治疗组血红蛋白水平较常规方法回升快(P<0.05),两种方法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美罗华治疗老年AIHA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陈婷;张曦;张诚;刘耀;高蕾;高力;文钦;罗晓庆;陈幸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左氧氟沙星致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1例的报道

    近年来,随着左氧氟沙星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关于其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也日渐增多,特别是近年来对左氧氟沙星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但左氧氟沙星致锥体外系反应临床报道少见,2009年本院遇见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杰平;刘通林;曾东风;陈幸华;张曦;刘红;王庆余;向茜茜;孔佩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检测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健康对照组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6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组74例,分别检测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及类风湿因子(RF).结果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组TPOAB阳性率(16.2%)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POAB阳性率(4.8%)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TPOAB阳性率(7.3%);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女性患者TPOAB的阳性率(66.7%)明显高于男性患者TPOAB的阳性率(33.3%),TPOAB阳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ALT(75.0%)、ANA(41.6%)、AMA(41.6%)、RF(33.3%)阳性率明显高于TPOAB阴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ALT(24.2%)、ANA(12.9%)、AMA(12.9%)、RF(9.6%)阳性率.结论 HCV感染可诱导甲状腺的自身免疫反应,使患者血清中出现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这对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吴红丽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

    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临床输血工作中,为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保证患者用血安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显得尤为重要[1-3].现将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对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东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罗氏Modular P-800生化分析仪检测6种血清特种蛋白性能评价

    目的 通过评价罗氏Modular P-800生化分析仪血清特种蛋白项目分析性能,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和效率,为医学实验室认可提供可靠实验数据.方法 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系列标准化文件EP15-A2方案和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NCCL)全国室间质量评价计划要求,对可溯源到CRM 470的6种罗氏特种蛋白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补体C3(C3)、补体C4(C4)、转铁蛋白(Trf)项目的 精密度、准确度进行性能评价,并与贝克曼-库尔特Immage特种蛋白仪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6种罗氏特种蛋白项目IgA、IgM、IgG、C3、C4、Trf的批内不精密度(CV%)和总体不精密度(CV%)均小于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计划特种蛋白项目可接受范围(25%)的1/4标准,准确度验证所有项目均达到CLSI EP15-A2文件评价标准要求,IgA、IgM、IgG、Trf与贝克曼-库尔特Immage特种蛋白仪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大于0.975,C3、C4相关性较差.结论 罗氏特种蛋白项目IgA、IgM、IgG、C3、C4、Trf检测分析性能优秀,完全符合医学实验室认可性能评价要求,并可为更多医学实验室内相关检测项目的 资源优化组合提供指导和帮助.

    作者:郭拥军;李大为;文江平;刘向祎;鲁辛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微分化急性髓系白血病2例的实验室检查特点并文献复习

    微分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0)是一种少见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987年由Lee等[1]首次提出,1991年由法美英协作组将其归入AML,确定为M0[2].M0仅根据光镜下的形态和细胞化学染色很难确认,常被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随着电镜细胞化学和细胞免疫学的发展,特别是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M0得以诊断.陆续有相关报道,但例数都很少.

    作者:金恂;胡永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随着血液采集、血制品制备过程中消毒灭菌技术的提高和操作规范的不断完善,多数输血相关并发症已得到了较满意的控制[1].但免疫相关输血并发症问题日益突出,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就是其中之一.TRALI是发生于输血期间或输血后的并发症,以急性缺氧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特点,因致死率高而越来越受到重视[2-5].本文从TRAL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入手,分析、评价TRALI发病因素以及防范措施,以减少TRALI的发生,从而实现安全、有效输血.

    作者:李俊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Sysmex XT-2000i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白细胞提示IP警示的准确性评价

    目的 探讨Sysmex XT-2000i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白细胞报警(WBC IP MESSAGE)的准确性.方法使用Sysmex XT-2000i血细胞分析仪随机检测945例非血液科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同时做血涂片显微镜检查,包括分类计数白细胞并观察其细胞形态,按照涂片复检阳性判断标准判定后,与提示IP警示的145例标本进行比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仪器检测的945例标本中有145例标本有异常信息提示,对有异常信息的标本重点复检,准确率为91.64%(866/945);灵敏度为84.38%(81/96);特异性为92.46%(785/849);阳性预测值为55.87%(81/145);阴性预测值为98.13%(785/800).结论根据XT-2000i血细胞分析仪提示的IP信息结合血涂片人工显微镜检查,能够有效地筛选出真正异常样本,不但避免了误诊和漏检,还能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作者:杜煜;杨可;常艳敏;孟宪华;陈喆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将19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A组)83例,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B组)60例及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组(C组)52例,分别测定身高、体质量,抽空腹血检查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及空腹胰岛素(FINS)等.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BMI、TG、TC、LDL-C、ALT、AST、GGT、FINS、HOMA-IR水平显示:B组均明显高于A组(P<0.05),C组均明显高于B组(P<0.05).而HDL-C水平显示:B组均明显低于A组(P<0.05),C组均明显低于B组(P<0.05).3组间HbA1C、FBG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HOMA-IR与BMI、TG、TC、LDL-C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胰岛素抵抗是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险因素,并且与BMI、TG、TC、LDL-C、HDL-C水平具有相关性.

    作者:李凤丽;张会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低氧诱导因子-1与造血调控

    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是依赖多种体液因子进行调节的,目前已经发现的参与造血调控的因子包括造血生长因子、造血抑制因子以及转录调控因子[1].其中,转录调控因子在调控造血分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其通过对造血干/祖细胞基因表达的顺式和反式调控,决定着细胞的分化方向以及增殖特性.低氧诱导因子-1 (HIF-1)是近年来发现的能够在特异性缺氧环境下发挥活性的转录因子,其主要功能调节亚单位为HIF-1α[2].研究表明,HIF-1可以在正常和异常的骨髓内局部低氧环境中对造血细胞发挥重要的转录调控作用.本文就相关内容作一综述.

    作者:曾东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缺铁性贫血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的分析及发病机制探讨

    缺铁性贫血(IDA)是机体内储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形成的一种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体内免疫功能紊乱、产生红细胞自身抗体、导致自身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一组溶血性贫血.上述两种疾病属不同性质的疾病,合并存在非常罕见,易引起临床漏诊,现就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赵艳;向茜茜;李佳丽;孔佩艳;吴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抗人免疫球蛋白G的制备及其在免疫比浊中的应用

    目的 纯化人IgG,制备兔抗人IgG多克隆抗体,用于配制IgG的免疫比浊定量诊断试剂.方法 用PEG-6000、辛酸沉淀、DEAE-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纯化人IgG.纯化后的IgG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并用相同方法纯化兔抗人IgG,配制IgG的免疫比浊定量诊断试剂并进行性能验证.结果 纯化的IgG纯度97%,收获率68.4%,配制试剂批内、批间CV分别为1.04%、2.62%,线性范围上限可达60.15 g/L,大干扰率为4.8%.结论 该纯化方法简单易行,收获率高,配制的试剂品质优良,精密度、准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

    作者:岳菊香;杨锦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