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毓英;史华颖
目的 了解一起聚集性腹泻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血清型、生物学特征的相关性和同源性,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聚集性腹泻事件,参照WS271-2007附录B3分离检测病原菌,聚合酶链反应测定毒力基因,小抑菌浓度测定17种药物敏感度,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基因分型,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该次事件分离得到21株副溶血性弧菌,其中20株来源于患者肛拭样品,1株分离自餐厅从业人员肛拭样品;以O3:K615株(71.43%)为优势血清型,均为耐热直接溶血素、toxRS-new、orf8-up阳性,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溶血素、toxRS-old阴性;O4:K84株(19.05%);O3:KUT和O4:KUT均仅有1株,各占4.76%.药敏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对两种药物(氨苄西林、头孢唑啉)100%耐药.PFGE分型按100% 相似度分为7个型别.结论 该次聚集性腹泻事件是以O3:K6血清型为主的不同克隆株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所致.
作者:施怡茹;陈洪友;卢晓芸;赵锦江;高红梅;马英;徐秋芳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益骨汤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疗效及对血清雌激素、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该院2017年1-10月收治的60例PMO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碳酸钙及骨化三醇胶丸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益骨汤,疗程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非优势侧股骨近端(NDPF)及腰椎(L2~4)]、血清雌二醇(E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NDPF及腰椎骨密度分别为(0.742±0.052)、(0.738±0.064)g/cm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697±0.071)、(0.702±0.073)g/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E2为(49.78±3.54)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04±2.8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TNF-α和IL-6分别为(31.11±10.52)、(22.42±6.13)n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9.72±13.94)、(29.46±7.22)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益骨汤治疗绝经后PMOP患者可有效提高血清雌激素水平,降低血清TNF-α和IL-6水平,增加骨密度,疗效确切.
作者:叶蕾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与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型在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中的分布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冠心病、CYP2C19关键词于数据库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制订数据提取表提取数据.采用StatsDirect软件合并相同地域和种族CYP2C19的6种基因型(*1/*1、*1/*2、*1/*3、*2/*2、*2/*3、*3/*3)发生率.结果 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CY P2C19慢代谢基因型(*2/*2、*2/*3、*3/*3)在我国部分地区冠心病患者中发生率为4.29% ~24.66%;快代谢基因型(*1/*1)在云南冠心病患者中低,为36.22%;慢代谢基因型(*2/*2、*2/*3、*3/*3)在浙江冠心病人群中高,为24.66%.结论 我国部分地区冠心病患者携带的与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CYP2C19基因型有明显地域和种族差异.中、慢代谢基因型在我国部分地区冠心病患者中仍占较高比率,建议冠心病患者在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前筛查其相关CYP2C19基因型.
作者:李苗苗;刘静;郭泽淇;胡晓芳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几种影响因素对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影响.方法 采用反相阳离子高效液相色谱法验证其精密度,采用干扰试验分析胆红素、三酰甘油、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 仪器总精密度(变异系数)<2.0%,当胆红素水平小于306μmol/L,三酰甘油水平小于21.6 mmol/L时对结果无明显干扰,溶血也对检验结果无明显影响.结论 反相阳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HbA1c时,其精密度、抗干扰性能、准确性均较好,可满足临床对HbA1c检测的需求,是一种较稳定和可靠的HbA1c检测方法.
作者:李熙建;何凌波;严羽;张立营;陈朴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糖类抗原72-4(CA72-4)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胃癌患者60例作为胃癌组,胃良性病变患者60例作为胃良性病变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Ang-2、VEGF、CA72-4水平,探讨其对胃癌诊断的临床意义.结果 3组研究对象血清Ang-2、VEGF、CA72-4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血清Ang-2、VEGF、CA72-4水平较胃良性病变组和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2、VEGF、CA72-4联合检测较3项指标单独检测对胃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均升高.结论 血清Ang-2、VEGF、CA72-4检测对诊断胃癌具有临床意义,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效能.
作者:叶丽花;潘慧娟;黄媛媛;徐书婷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球囊后凸成形术(PKP)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疼痛性脊柱转移瘤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接受PKP治疗的82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前患者后背部均有明显疼痛,术后常规给予唑来膦酸治疗.分别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原发肿瘤类型、术前行走状态、内脏转移、中医证型与体力状态(ECOG)评分及手术节段等基本临床数据,记录患者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6及12个月随访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脊柱后凸角和椎体高度情况;术后1周随访患者行走状态和ECOG评分.结果 患者平均VAS评分从术前(7.2±1.8)分降至术后1个月的(2.5±0.9)分,术后6个月的(3.0±1.1)分及术后12个月的(3.2±0.8)分,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ODI结果与VAS评分相似.患者平均脊柱后凸角从术前(14.4±5.2)°降至术后1个月的(8.3±4.4)°,术后6个月的(8.5±4.1)°及术后12个月的(8.7±4.2)°,术后各时间点平均脊柱后凸角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平均前柱、中柱椎体高度结果与平均脊柱后凸角相似.患者术前能行走率为56.1%(46/82),术后能行走率为69.5%(57/82),术前和术后能行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术前ECOG评分,1分者6例,2分者22例,3分者18例,4分者36例;术后ECOG评分,1分者20例,2分者20例,3分者17例,4分者25例,术前和术后ECOG表现评分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骨水泥渗漏发生于19个病椎,均未发生明显相关临床表现.结论 PKP治疗脊柱转移瘤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和功能预后及阻止脊柱后凸角和椎体高度进展恶化.
作者:刘盾;李磊;龙星宇;赵瑛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考察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行剖宫产术后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55例,轻度子痫前期患者27例,记录患者年龄、胎次、胎龄、血压、ICU滞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等一般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和Treg细胞,分析胎盘早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孕周对Th17和Treg表达的影响.结果 重度子痫前期组相对于轻度子痫前期组,Treg明显升高,Th17和Th17/Treg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早剥可导致Th17和Th17/Treg升高,Treg降低;孕周<34周组Th17和Th17/Treg明显高于孕周≥34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SIRS组Th17明显高于无SI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7和Treg细胞可作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治疗和诊断的潜在指标.
作者:刘倩;刘小青;蔺静;李冬月;李力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广州市中医医院住院患者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耐药状况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该院送检的感染类标本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的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先后分离的药敏试验结果一致的重复菌株.依据预后不同分为好转组和死亡组,详细记录临床资料、检验结果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耐药特征;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与预后可能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132例患者中好转101例,死亡31例,以脑病科患者居多,以痰液(咽拭子)标本检出率高,占39.39%;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几乎完全耐药,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较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机械通气史、留置导管装置史、初始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可能是检测出铜绿假单胞菌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有机械通气史、有留置导管装置史、初始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可能是检测出铜绿假单胞菌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作者:张泳;林丽英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评价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在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PV)DNA与宫颈癌相关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HPV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经组织活检确诊的宫颈癌、宫颈糜烂患者及宫颈组织正常者共125例,采集其宫颈组织并进行HPV 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观察HPV DNA的检出率和病毒水平,分析其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60例宫颈癌组织中检出HPV 16、18型DNA检出54例,检出率为90.00%,DNA模板平均拷贝数为4.83×105 copy/mL,其中HPV 16、18型DNA均阳性者8例,仅检出HPV 18型DNA阳性者6例,仅检出HPV 16型DNA阳性者32例.35例宫颈糜烂组织中检出5例HPV 16型DNA阳性,检出率为14.29%,DNA模板平均拷贝数为5.85×103 copy/mL,未检出HPV 18型DNA阳性者.30例宫颈正常组织未检出HPV 16型及HPV 18型DNA阳性.对不同组别(宫颈癌组、宫颈糜烂组、宫颈正常组)的HPV DNA平均拷贝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组织病变情况加重,具有明显相关性(r=0.88).结论 HPV DNA水平与宫颈癌的发生有相关性,且HPV DNA拷贝数随病情加重而增加,测定HPV DNA水平对宫颈癌的筛查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程跃建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检测不同程度铅中毒患儿和对照组患儿铁代谢指标(铁和铁蛋白)水平,分析当铅中毒时,血铅水平是否会引起铁代谢的异常改变.方法 参考1991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儿童铅中毒指南将铅中毒儿童分为3组:铅中毒轻度组(100μg/L≤血铅<200μg/L)、铅中毒中度组(200μg/L≤血铅<450μg/L)、铅中毒重度以上组(血铅≥450μg/L).并以同期门诊铅中毒筛查中血铅水平正常的25例儿童作为对照组(血铅<100μg/L).分别检测每组儿童血中铅、铁及铁蛋白水平,并对各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血中铁和铁蛋白水平随铅水平升高而呈降低趋势(P<0.001).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铅与铁和铁蛋白均呈负相关(r=-0.582、-0.569,P<0.001).结论 铅中毒会引起血中铁和铁蛋白水平降低而导致铁代谢异常.
作者:陈丽芳;陈咏芳;赖馨;万彦彬;鲁丹 刊期: 2018年第24期
微小RNA (miRNAs)是一种内源性的小RNA ,它能和目标mRNA 进行相互作用.通常认为 ,miR-NAs的异常表达与恶性肿瘤的进程存在密切联系.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 ,肝细胞癌(HCC)发生率位居第4 ,病死率位居第3[1] .统计数据表明 ,HCC 是原发性肝癌常见的类型 ,占85% ~90% .有研究认为 ,肝癌高发与 HBV、HCV感染、长期酗酒、摄入黄曲霉毒素、非酒精性脂肪肝、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早期诊断是肝癌治疗非常重要的前提[2 ] .
作者:曹小秋 刊期: 2018年第24期
微生物室是检验中心各科室发生医院感染潜在危险因素较多的科室,可能会出现生物安全意外事故.临床微生物检验是检验医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学生在临床微生物检验实验课上存在生物安全隐患,引起授课教师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思索.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有望加强学生实验课中的生物安全意识,多样化形式执行实验室规章制度,多种方式开展专门的生物安全教育学习,强化微生物无菌操作,使学生具备安全素质,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能较好地应对和处理生物安全问题.
作者:张峰波;王红英;朱玥洁;丁剑冰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宫腔镜(HS)在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AUBP)中的应用临床效果观察.方法 选择宝鸡市岐山县妇幼保健院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AUBP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阴道超声(TVS)及HS检查.统计不同病因患者人数及比例,统计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结果 96例患者中功能失调导致异常子宫出血64例(66.67%),其中增生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28例(29.17%),子宫内膜单纯增生32例(33.33%),子宫内膜癌4例(4.17%);子宫内膜良性病变32例(33.33%),其中子宫内膜息肉17例(17.71%),子宫内膜炎6例(6.25%),子宫黏膜下肌瘤9例(9.37%).TVS增生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诊出率78.57%,子宫内膜增生诊出率84.38%,子宫内膜癌诊出率50.00%,子宫内膜息肉诊出率76.47%,子宫内膜炎诊出率66.67%,子宫黏膜下肌瘤诊出率66.67%,总诊出率77.08%.HS增生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诊出率89.29%,子宫内膜增生诊出率93.75%,子宫内膜癌诊出率75.00%,子宫内膜息肉诊出率88.24%,子宫内膜炎诊出率83.33%,子宫黏膜下肌瘤诊出率为88.89%,总诊出率89.58%.结论 HS在AUBP诊断中准确率较高.
作者:何云霞;刘晨;马辉平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大鼠主动脉血管生长的作用,研究TGF-β1对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无菌分离出大鼠的胸主动脉,显微镜下小心地将大鼠的胸主动脉分离,并将剔好的动脉剪成小段,每段长度1~2 mm;将主动脉放入盛有青霉素、链霉素的冰磷酸盐缓冲液中,拿出预先用M atrigel胶包被的48孔板,将动脉环小心接种到48孔板的M atrigel胶上;再取出液态M atrigel胶,加在环上,形成夹心状;37℃培养箱中再放置30 min,使其凝固.人乳腺癌细胞M DA-M B-231培养基中给予3.125、6.250、12.500 ng/mLTGF-β1分别加至Matrigel胶上层;培养箱中常规培养并进行拍照、统计.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比较发现,随着TGF-β1水平增加,大鼠主动脉环的血管生成速度、密度、直径及血管分支长度均增加.结论 TGF-β1能刺激乳腺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形成.
作者:马锐;万巧凤;于佳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在髌骨骨折患者经皮穿刺张力带固定手术中麻醉的应用及对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髌骨骨折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和研究组(n=60),对照组给予舒芬太尼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右美托咪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镇静评分(Ramsay评分)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8 h镇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24 h后镇静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在髌骨骨折患者经皮穿刺张力带固定手术中麻醉应用效果明显,对患者苏醒质量有积极影响,临床价值突出,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秦悦;赵元廷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分析常熟地区2017-2018年流行的流感病毒临床特征,为做好常熟地区流感预防控制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采集该地区所有医院诊治的疑似流感病毒感染患者的咽拭子标本,以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进行病毒核酸检测与病毒分型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流感流行特征,比较分析感染患者临床资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检测临床标本654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阳性91例,阳性率13.9%;乙型流感病毒阳性136例,阳性率20.8%.流感暴发流行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以≥60岁老年组阳性率高,占40.0% 以上;其次为<20岁少年儿童组,约占20.0%,其他年龄段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感阳性患者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黄痰、疲劳、肺部影像学异常等.流感病毒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临床症状差异主要表现在发热与疲劳感等比例方面.甲型流感症状较乙型流感严重且康复时间较长.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肌酸激酶等实验室检查数据在流感病毒阴性和阳性间及在甲、乙型流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地区流感病毒暴发呈甲、乙流感病毒季节性混合流行,病原学特征与实验室检查间存在差异,可为积极预防流感病毒暴发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作者:崔燕红;赵一琳;蒋廷旺;宛传丹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围术期癌胚抗原(CEA)及糖类抗原19-9(CA19-9)检测水平对结直肠癌的术前分期及术后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病理检查结果为结直肠腺癌的患者275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和术后血清CEA和CA19-9水平及临床病理检查资料和预后情况.结果 术前血清CEA和CA19-9水平与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相关.术前及术后CEA水平与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相关.结论 术前CEA及CA19-9可辅助诊断结直肠癌,血清CEA水平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且对病理分期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张成熙;李启刚 刊期: 2018年第24期
安徽省境内蝮蛇分布广 ,在夏秋之际 ,野外工作者和农民等常被来自合肥及周边市区的蝮蛇咬伤.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大量蝮蛇咬伤患者经早期伤口处理、抗蝮蛇毒血清及时应用及抗感染、保护细胞等综合治疗后 ,大部分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痊愈出院 ,但仍有少部分患者病情恶化 ,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 ).本文对2017年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的2例重症蝮蛇咬伤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作者:盛欢;韩宁林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预防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在该院诊治的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案不同予以分组:对照组(n=47)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n=47)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生活质量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13%,低于对照组的14.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均明显提高,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护理前,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液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液流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预防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中有积极作用,可加速下肢深静脉血液流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作者:高婧;李晓芬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细胞死亡是机体清除内源性和外源性伤害刺激的重要机制 ,是机体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研究的深入 ,坏死、凋亡、胀亡、自噬、焦亡等细胞死亡方式逐渐被人们发现.细胞焦亡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 ,由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介导,细胞溶解性死亡伴炎性因子释放,诱发联级放大的炎性反应.通过对细胞焦亡形态学特征、分子机制及其与感染性疾病关系的进一步研究 ,有助于加深对细胞死亡方式的认识 ,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方向.本文就细胞焦亡与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游宇来;王涛 刊期: 2018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