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瑞新;吴瑶强;姜峰;魏传飞;陈大新
目的 研究妈富隆与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后简称功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该院2015年1-9月确诊的更年期功血患者131例,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妈富隆组65例和米非司酮组66例,比较2组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子宫内膜厚度、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所有患者停药后随访6个月评价疗效,并记录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2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妈富隆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显著低于米非司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妈富隆组治疗后E2、FSH、LH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组治疗后E2、FSH、LH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妈富隆组治疗后E2、FSH、LH水平显著低于米非司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妈富隆组总有效率为92.31%,米非司酮组总有效率为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妈富隆组复发率为4.62%,米非司酮组复发率为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妈富隆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23%;米非司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血糖、体质量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妈富隆与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血安全性基本相同,但妈富隆疗效优于米非司酮.
作者:张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探索在腹腔镜下行肝切除术中应用超声刀联合双极电凝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12月至2015年6月收诊、行肝切除术患者170例,按数字法随机平均分所有患者为观察组(给予超声刀联合双极电凝治疗)与对照组(给予单极电凝治疗)各组85例,比较2组治疗后肝切除所耗时长、行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和患者相同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结果 观察组的肝切除术各参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 d的VAS、ODI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刀联合双极电凝在腹腔镜下行肝切除术具有较好的疗效,可减少了患者的并发症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江德全;冯华国;代国华;冯毅;朱耀虹;龚建平;游宇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肥胖儿童血清脂肪因子瘦素(Leptin)、抵抗素(Resistin)、内脂素(Visfatin)的水平及其与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间该院就诊的8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纳入肥胖组,并选取同一时间段内该院体检的8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脂肪因子Leptin、Resistin、Visfatin水平及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比例、内皮微颗粒(EMP)数目,分析血清脂肪因子水平与外周血EPC比例、EMP数目的相关性.结果 肥胖组儿童的血清Leptin、Resistin、Visfatin水平及外周血EMP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周血EPC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肥胖程度的肥胖儿童中,肥胖程度越重,血清Leptin、Resistin、Visfatin水平及外周血EMP数目越高,外周血EPC比例越低;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Leptin、Resistin、Visfatin水平与外周血EPC比例呈负相关,而与外周血EM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肥胖儿童血清中脂肪因子Leptin、Resistin、Visfatin水平升高是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环节.
作者:周雪莲;张天勇;杨小凤;张孝彬;王婷;万志佳;万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索一种适用于外科基本操作技能教学且经济的动物手术.方法 比较多种动物阑尾切除术手术模型,反复摸索总结经验,探索大鼠阑尾切除术动物手术模型用于外科实习生基本操作技能的教学方式.结果 经临床教学证实,大鼠阑尾切除术模型是一种经济适用的外科基本操作技能教学动物手术模型,可在临床教学中推广使用.结论 本实验适用于外科实习基本技能教学,但更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实习生行技能提高训练或用于临床技能考核.
作者:王洪波;郭轶;王志刚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清蛋白与血脂代谢的临床检测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100例为研究组;参照患者的24 h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分成临床蛋白尿(CAU)组、微量清蛋白尿(MAU)组、正常蛋白尿(NAU)组;参照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Ⅰ组、Ⅱ组、Ⅲ组;同期收集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每组患者肾功能[血清肌酐(Cr)、血清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清蛋白(mALB)、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结果 研究组FPG、Cr、BUN、TG、TC、LDL-C、HbA1C水平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U组FPG、Cr、BUN、TG、TC、LDL-C、HbA1C水平分别低于MAU组、CAU组,HDL-C水平高于MAU组、CAU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FPG、Cr、BUN、TG、TC、LDL-C、HbA1C水平分别低于Ⅱ组、Ⅲ组,HDL-C水平高于Ⅱ组、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HbA1C、mALB、血脂指标对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其可反应患者肾功能损伤程度.
作者:贾延伟;杨勇;曹伟;王冰莹;杜鸿 刊期: 2017年第08期
分析留学生实验诊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分别从留学生特点、教师、教材、教学模式、课程安排、考试等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留学生实验诊断学英语授课提供借鉴,并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留学生实验诊断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王沛;程惠玲;钱艳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究血清C反应蛋白(CRP)、糖链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在评估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手术治疗后预后的价值.方法 收集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235例,采用罗氏e601免疫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血清CRP、CA125、CEA、CYFRA21-1和NSE水平,患者生存资料的随访从外科治疗开始计算直至死亡或观测时间结束,随访时间5年,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病理分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CRP、CA125、CEA、CYFRA21-1和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分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CEA和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15 mg/L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79(14.85~88.2)个月,CRP>15 mg/L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9.5(5.7~87.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CEA≤6 ng/mL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8(12.25~68.5)个月,CEA>6 ng/mL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1.2(5.9~67.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多因素分析表明,CRP>15 mg/L(OR=2.44,95%CI=1.83~6.89,P=0.003)、CEA>6 ng/mL(OR=2.41,95%CI=2.05~9.97,P=0.004)及病理分期Ⅰa~Ⅱb与Ⅲ~Ⅳ(OR=4.89,95%CI=3.79~43.14,P=0.030)是预测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RP>15 mg/L、CEA>6 ng/mL及病理分期Ⅲ~Ⅳ期是预测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宋斌;唐以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临床微生物检验实习带教要从实验室安全、培养全面质量控制意识、强化基本功训练、培养临床综合能力、加强多元化带教方式等方面进行,以增强实习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作者:陈中举;黄敏;孙自镛;管青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脂质的检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8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应用循环酶法对2组患者的Hcy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CRP、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的水平,采用酶法对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比2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及血清CRP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APOA水平显著降低,APOB及TG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CRP、APOB、TG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A与糖尿病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CRP及血清脂质相关指标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蒋翔宁;陈俊峰;王家斌;柯仲新;王秋琴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HBN)患儿检测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6年6月该院儿科住院的新生儿2 325例,依据血清总胆红素(TSB)结果分为3组:中重度黄疸组、轻度黄疸组和对照组,分别收集并比较血清肌钙蛋白T(TnT)、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肌酐(Cr)、尿素(U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蛋白(TP)和清蛋白(ALB)的测量结果.结果 中重度黄疸组的TnT、AST和GGT结果均高于轻度黄疸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黄疸组的 MYO、Cr和Ur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N能够造成心肌损伤,对肝、肾功能有一定影响,临床上对HBN患儿应尽早采取干预和治疗措施,以降低其对心肌、肝脏及肾脏损伤的风险.
作者:梁健伟;周玮;李万莎;闪全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BP)及心率(HR)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EH患者100例,其中52例合并OSAHS,单纯EH为48例,分别设为EH合并OSAHS组、单纯EH组,另选取体检合格健康人员50例为对照组.3组均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心电图监测(Holter),观察3组BP、HR及舒张末期间隔厚度(IVST)、舒张末左室内径(LVIDd)、左心室质量(LVMI)指标变化.结果 3组平均24 h HR、白昼平均心率(D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H合并OSAHS组、单纯EH组夜间平均心率(NHR)显著低于对照组,且EH合并OSAHS组显著低于单纯E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H合并OSAHS组、单纯EH组昼、夜平均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 EH合并OSAHS组显著高于单纯E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H 合并OSAHS组、单纯EH组IVST、LVIDd、LVM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EH合并OSAHS组显著高于单纯E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HS可引起EH患者BP升高,夜间HR降低,诱发心功能指标升高.
作者:李彬彬;王景武;徐敏;孙克陆;梁爱霞;吴泳亮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分析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40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40例采用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比较2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2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14、21 d时患者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2.37±3.84)分、(8.11±2.55)分和(5.67±1.32)分,对照组同期治疗后7、14、21 d时患者NIHSS评分为(20.57±6.43)分、(17.08±5.66)分和(14.54±4.44)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9.14、13.48,P<0.05);观察组患者病情复发率7.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P<0.05).结论 在治疗期间对脑梗死患者采用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后,大部分患者NIHSS评分能显著降低,神经功能较护理前得到显著改善,心血管事件复发率也显著降低.
作者:郭晓婷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首胎孕妇、二胎孕妇各200例血清中的TORCH抗体,将结果数据进行对比,了解2组人群的感染情况,及2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采用ELISA检测2组人群血清中的弓形虫病毒(TOX)、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RV)、单纯疱疹病毒(HSV)Ⅰ、HSVⅡ的Ig抗体.结果 对首胎孕妇与二胎孕妇的结果进行比较,数据显示:2组孕妇血清的总IgM、TOX-IgM、CMV-IgM、RV-IgM、HSVⅠ-IgM、HSVⅡ-IgM、TOX-IgG、CMV-IgG、RV-IgG、HSVⅠ-IgG及HSVⅡ-Ig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人群的总IgM阳性率差异较小(Kappa值为0.839),在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中,HSVⅠ-IgM的阳性率差异较大(Kappa值为0.142),RV-IgG的阳性率差异一般(Kappa值为0.511),其他项目差异较小(Kappa值均大于0.75).结论 首胎孕妇与二胎孕妇的TORCH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除HSVⅠ-IgM、RV-IgG外,其他项目的阳性率差异较小.二胎孕妇总IgM阳性率比首胎孕妇高,尤其是RV-IgM、HSVⅠ-IgM、HSVⅡ-IgM,临床上仍需重视孕妇的TORCH检查,尤其是二胎孕妇.
作者:林立鹏;刘泽滨;王斌;陆学东;黄威霖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护理理念的应用对腹腔镜结肠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结肠癌患者136例,按照入院日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术期处理行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观察组以快速康复护理理念为基础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及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术后疼痛、炎性反应、胃肠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术后3 d,观察组患者血清CRP和IL-6的水平分别为(43.18±29.32)mg/L、(17.18±6.13)ng/L,低于对照组患者的(86.32±32.09)mg/L、(40.37±9.2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7、4.762,P<0.05);术后7 d,观察组CRP(18.29±12.16)mg/L显著低于对照组(28.04±11.1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05,P<0.05).(2)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恢复普食时间及第1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2.9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腹腔镜结肠癌手术患者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能有效改善其炎性反应发生的情况,加快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黄花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究特异AT序列结合蛋白1(SATB1)和E-钙黏蛋白(E-cad)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25例乳腺癌组织和47例癌旁组织中SATB1和E-cad的表达,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SATB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率为73.6%,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7.6%,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SATB1和E-cad的表达与患者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SATB1和E-cad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绝经与否、孕激素受体(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癌组织中SATB1和E-cad的表达呈负相关(r=-0.582,P<0.05).结论 SATB1和E-cad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两者的联合检测对临床判断乳腺癌患者的病情发生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瞿丛新;吴莹莹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LSD1)和E-钙黏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对胃癌预后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胃癌患者行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98例及健康胃组织7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手术标本中的LSD1、E-钙黏蛋白的表达情况,术后通过随访了解患者生存状况,随访截止2015年9月.分析两者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对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结果 LSD1的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在胃癌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3.3%,高于健康胃组织的45.9%,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钙黏蛋白定位于大多数腺细胞的细胞质膜,在胃癌细胞中E-钙黏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3.2%显著低于健康胃组织80.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SD1在不同的病理学分级的低、中、高分化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6%、73.3%、40.0%,在TNM分期的Ⅰ~Ⅱ、Ⅲ~Ⅳ期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6%、84.4%,在无和有淋巴结转移中分别为34.8%、7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钙黏蛋白在不同的病理学分级的低、中、高分化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6%、56.7%、80.0%;在TNM分期的Ⅰ~Ⅱ、Ⅲ~Ⅳ期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3%、31.1%;在无和有淋巴结转移中分别为95.6%、5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SD1与E-钙黏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335,P<0.05).LSD1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为(34.7±2.6)个月,2年总体生存率为34.8%,LSD1阴性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为(46.8±3.5)个月,2年总体生存率为60.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钙黏蛋白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为(43.9±2.5)个月,2年总体生存率为45.3%,LSD1阴性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为(30.2±3.2)个月,2年总体生存率为28.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SD1在低分化胃癌、较晚TNM分期的胃癌组织中及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显著提高,而E-钙黏蛋白显著降低;2种蛋白的表达均为影响胃癌患者生存期的因素,且LSD1与E-低黏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阳性表达LSD1及阴性表达E-钙黏蛋白的胃癌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吴红梅;杨洋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血、尿轻链水平检测在肾脏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4例,慢性肾脏疾病患者73例.其中慢性肾功能不全48例(慢性肾功能不全组)、肾病综合征患者25例(肾病综合征组)作为观察组,并随机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清IgG及血、尿轻链水平,比较其差异.结果 血清κ、λ水平异常在多发性骨髓瘤(83.33%、75.00%)、慢性肾脏疾病(72.60%、56.16%)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κ/λ比值异常,在2组(95.83%、36.99%)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病综合征组血清IgG、κ、λ水平[(4.12±1.62)g/L、(4.14±1.20)g/L、(2.37±0.86)g/L]低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组[(9.78±2.39)g/L、(5.98±1.16)g/L、(3.57±0.73)g/L],且两者均低于对照组[(11.41±1.74)g/L、(9.13±1.67)g/L、(4.65±0.9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κ、λ水平,肾病综合征组[0.312 0(0.060 0,0.840 0)g/L,0.232 0(0.050 0,0.480 0)g/L]显著高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组[0.070 0(0.030 0,0.150 0)g/L,0.050 0(0.050 0,0.110 0)g/L]和对照组[0.019 0(0.018 5,0.019 9)g/L,0.050 0(0.050 0,0.050 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肾功能不全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轻链κ/λ比值在鉴别诊断骨髓瘤性肾病和慢性肾脏疾病具有较高准确性.血、尿轻链水平的变化在诊断不同类型的肾脏疾病、判断病情、评估肾小管损伤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郭晓倩;李艳;彭锐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视网膜中谷氨酸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诊治的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04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在降糖方面给予降糖药物口服治疗;观察组在降糖方面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其他治疗同对照组,2组都治疗观察4周.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1%和86.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显著降低,而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HOMA-IR、HOMA-I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患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值都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的患眼EDV与PSV值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谷氨酸水平分别为(3.20±1.34)和(5.38±1.24)μmol/L,都显著低于治疗前的(11.38±2.18)和(11.99±1.83)μmol/L,治疗后观察组的谷氨酸水平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强化治疗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减少视网膜中谷氨酸的表达,降低胰岛素抵抗,促进基础胰岛素分泌,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视神经状况,从而促进患者视力的恢复.
作者:王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随着血液系统疾病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目前已出现多种新药如蛋白酶体抑制剂、靶向治疗药物、免疫调节剂等.来那度胺是新一代免疫调节剂,是沙利度胺的衍生物.因其具有更强的血管生成抑制和免疫调节作用,加之几乎无神经毒和致畸性等优点,目前广泛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
作者:周小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ABO血型抗原减弱表现形式、正确鉴定方法及其与输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该院血液科收治的AL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ABO血型,筛查出ABO血型抗原减弱的患者,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分析ABO血型抗原减弱的患者基因分型,根据基因分型结果对患者行同型输血,并与同期血型抗原正常组输血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200例AL患者中ABO血型抗原减弱发生率为24.00%(48/200),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占34.40%(43/12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占6.67%(5/75).经基因分型,48例ABO血型抗原减弱患者中,A抗原减弱18例,确定为A血型;B抗原减弱22例,确定为B血型;A/B抗原均减弱8例,确定为AB型血.ABO血型抗原减弱输血反应情况与血型抗原正常组相似,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患者ABO血型抗原减弱发生率较高,多见于AML患者,对ABO血型抗原减弱患者行血型基因学检测将有助于区分ABO血型,从而实现同型输血,以改善患者抗原功能,恢复患者健康.
作者:赵素蓉;宋郊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