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永慧;冯玉丽;曾学辉;张春雷;谢斯雅
目的:分析绝经后妇女促卵泡激素(FS H )、促黄体生成素(L H )和雌二醇(E2)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为骨质疏松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门诊和住院就诊绝经后患者220例。通过罗氏Cobas 8000对血钙(Ca)、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素(PTH)、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N‐端骨钙素(N‐Osteoc)、总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TPINP)进行检测,利用美国Beckman DXI‐800对FSH、LH、E2进行检测。结果绝经后妇女 FSH、LH和 FSH/LH与N‐Os‐teoc、TPINP呈正相关(P<0.05),且FSH/LH和E2也与β‐Crossl呈正相关(P<0.05)。其中FSH/LH与TPINP的相关系数高(r=0.341)。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血清FSH和FSH/LH作为自变量可解释各种骨转换生化指标水平变化的百分比范围分别为0.5%~6.6%,1.1%~30.9%,FSH/LH作为自变量可解释各骨转换指标水平变化的百分比大,而 LH仅为0.4%~2.3%。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SH、FSH/LH、TPINP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子。以 FSH=46.36和FSH/LH=2.09为临界值能有效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结论绝经后妇女血清FSH、LH和FSH/LH水平随骨转换指标升高而升高。联合应用FSH和FSH/LH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均高于单独应用FSH或FSH/LH的诊断效能。
作者:黄菁;郑美玲;吴丽娜;卢丽萍;刘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心律平在频发顽固性室上速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04例频发顽固性室上速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取基础性治疗护理,对照组采取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心律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心脏事件发生率、复发率、复律率及平均复律时间,综合评价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心脏事件发生率为7.6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46%,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5.77%,复律率为94.23%,平均复律时间为(996±89)s ,对照组复发率为19.23%,复律率为82.69%,平均复律时间为(357±54)s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54%,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心律平治疗频发顽固性室上速的临床效果确切,复律效果显著,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治疗安全性高,可作为频发顽固性室上速的主要治疗药物之一。
作者:王国民;郑奇斌;李宾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通过对孕期育龄女性叶酸代谢关键酶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的基因多态性检测,分析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外周血红细胞中叶酸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孕期育龄女性100例,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外周血红细胞中MTHFRC677T的基因多态性,并对所有研究对象中的育龄女性给予口服800μg/d叶酸1个月,抽取口服叶酸前后EDTA抗凝血各5mL,化学发光法检测口服叶酸前后不同基因型女性外周血细胞中叶酸浓度的变化。结果100例育龄妇女MTHFRC677T基因CC型、CT型、TT型的检出频率分别为26%、54%、20%;CC型受试者口服叶酸前后平均红细胞叶酸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型和TT型受试者口服叶酸后红细胞叶酸浓度较口服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中MTHFRC677T基因分型可以影响细胞内叶酸的浓度,口服叶酸可以提高育龄女性红细胞内叶酸浓度。
作者:杨丰美;迟玉君;张丽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调查并分析重庆市城市居民鼻腔健康状况。方法对2013年至2015年来该院进行健康体检以及其他非鼻部原因来该院就诊的1445例18岁至55岁重庆市城市居民进行鼻腔健康检查。结果受检居民中鼻腔疾病患病率为12.25%,其中慢性鼻炎患病率占首位[6.71%(97/1445)],其次是变应性鼻炎[3.11%(45/1445)]。在慢性鼻炎中,男性患病率(7.8%)高于女性(5.0%),而变应性鼻炎中,女性患病率(4.8%)高于男性(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庆城市居民鼻部疾病中以慢性鼻炎为主,鼻腔健康状况还需进一步改善。
作者:冉文婧;李娅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通过对出院后的癌痛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癌痛患者疼痛的情况、止痛药物的使用情况、止痛药使用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辅助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患者对电话随访的满意度,并对部分癌痛患者依从性差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癌痛随访护士应用肿瘤中心制订的癌痛患者出院随访表,对出院后的434例癌痛患者按照表格内容进行电话随访,逐项询问并做好登记,同时做好癌痛相关知识宣教、用药指导、不良反应的防治、心理疏导,并与家属沟通,共同参与到疼痛治疗中。结果在对434例癌痛患者电话随访过程中,成功随访了395例,其中发现:数字评分法(N RS )疼痛评分为无痛67例(17.0%)、轻度疼痛230例(58.2%)、中度疼痛68例(17.2%)、重度疼痛30例(7.6%)。66.6%(263/395)的癌痛患者出院后在使用止痛药,52.9%(139/263)的患者使用止痛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23.2%(61/263)的癌痛患者在止痛治疗的同时使用了辅助药物,在随访过程中发现有34.9%(138/395)患者存在依从性差的问题,95.9%(379/395)患者对电话随访表示满意,认为疼痛随访具有重要意义。结论通过电话随访,使出院后的癌痛患者得到规范化的镇痛治疗和护理,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日实现癌痛患者无痛生存的目标。
作者:李燕;汪秀云;许辉琼;刘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和评估基于结核分枝杆菌蛋白抗原(TB‐SA )研制的结核诊断试剂盒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胶体金法分别检测结核组、非结核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组、健康对照组血清 TB‐SA结核抗体。结果 TB‐SA结核抗体检测结核的灵敏度为72.2%,特异度95.8%,检测结核病患者阳性率(72.2%)明显高于涂片法(44.9%)和培养法(3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SA抗体检测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结核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罗槑;徐园红;朱玛;曾义岚;刘勇;罗东霞;吴桂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观察患者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的病情发展情况,并将不同手术时机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方法从本院接受诊治的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患者中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治疗时间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三组,甲组患者手术时间选择在脑出血后5h内,乙组患者手术时间选择在5~23h,丙组患者手术时机大于23h;观察三组患者选择不同手术时间对患者的影响,并比较所取得的临床效果。结果三组患者的血肿量以及 Glasgow 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甲组神经功能损伤得分[(20.13±1.39)分]低于乙组[(29.01±2.78)分]和丙组[(38.17±3.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甲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67%)高于乙组(66.67%)和丙组的总有效率(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依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及早对患者进行手术,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以及后期脑功能恢复的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江春香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对更年期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与恶性肿瘤发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更年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46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子宫异常出血病因、出血部位、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患者子宫异常出血部位以及其所占的比例分别为:子宫体出血73.0%,宫颈出血17.3%,阴道出血7.3%,输卵管出血2.4%,主要以子宫体出血和宫颈出血为主。病理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异常出血患病种类中,良性疾病占63.46%,非器质性疾病占30.34%,恶性肿瘤占4.06%。针对患者的年龄与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恶性肿瘤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结论更年期女性出现子宫异常出血的病因主要为良性妇科疾病和非器质性妇科疾病造成的,其出血的部位主要有宫颈、宫体为主,加强对子宫异常出血的控制和治疗,可以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梁宗夏;盛晓艳;张燕珠;叶颖斐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对有不良生育史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染色体异常与多态变异与不良生育的关系,为优生优育进行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5年来该院咨询有不良生育患者1465对,进行外周血培养,细胞收获,制片以及G显带,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1465对夫妇中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5.19%,其中男性1.84%,女性3.34%,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具有不良生育史的患者中,早期流产患者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8.05%),其次是有缺陷儿出生史的患者(8.00%),明显高于其他不良生育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具有不良生育史的患者中,染色体多态性总检出率为11.74%,男性检出率为10.85%,女性为0.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死胎检出率(14.52%)以及早产检出率(12.68%)高于其他不良生育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染色体异常及多态变异可以导致不良生育的发生,所以染色体核型分析应作为优生优育的常规检查项目,为更好的优生优育进行指导。
作者:谢德纯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通过质量监控,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 IC U )血培养标本的合格率。方法通过检验科对血培养标本质量信息反馈、感染监控科监测信息反馈和本科医生意见反馈,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制定实施计划、方法,并跟踪落实。具体包括:成立科室质量控制小组,全体护士增强血培养标本管理意识,规范采集标本的流程,检验科、感染监控科及本科医生积极配合和监督,评价持续质量改进效果等措施。结果实施改进措施5个月后,血培养标本不合格率从实施前的30.3%下降到5.41%。医院季度感染监测情况反馈,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由73.33%上升到93.33%。医生对护士的采血技术和操作规范满意度由91.1%上升到97.8%。结论遵循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原则,细化责任制整体护理,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切实提高护理质量,能提高血液标本合格率和护士服务意识,确保临床检验正确率,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数据,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
作者:李雪莲;汪丽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不同基因型别感染后患者血清脂联素(ADP)水平及变化情况。方法选择确诊的慢性乙肝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乙肝病毒B基因亚型50例,C基因亚型50例,同时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血清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HBV DNA 载量、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清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空腹血糖、ADP、肝纤维化指标,包括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层粘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的检测。结果不同乙肝病毒基因亚型感染患者血清AD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基因感染者ADP水平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 ADP 水平与AST/ALT、PT、TBIL、PCⅢ、C‐Ⅳ、LN、HA、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21、0.452、0.397、0.459、0.532、0.591、0.591,P值均<0.005),与 ALB水平呈负相关(r=-0.372,P<0.05),而与其他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不同基因亚型感染的患者血清AST/ALT、HBV DNA载量和H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基因型感染者高于B基因感染者,其他相关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病毒C亚型感染组血清 ADP、AST/ALT、HBV‐DNA、HA四个指标水平高于B亚型感染组,提示C基因亚型感染者病毒复制更活跃,有更强的致病力,感染者更易发展为严重肝病。
作者:邵锦欢;肖翔;詹剑锋;钟阳青;张达秀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索利用移动通讯技术为门诊患者进行检验后服务的方式,拓展检验服务手段,提高门诊患者满意度。方法在医院局域网上,利用O racle等工具建立患者检验结果数据库,短信生成管理模块等程序,为存在异常检验结果的门诊患者研发短信自动发送程序。结果短信回访系统已经自动回访门诊患者16000余例,其中包括为235例门诊患者发送危急值短信提醒。收到门诊患者短信回执2115条,收集到125例门诊患者对医院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接听因接收到回访短信进一步咨询的电话523人次。短信回访服务后门诊患者检验复检率(13.9%)高于回访前(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自动短信回访服务,为门诊患者提供了个性化跟踪服务,有效实现了医院检验科与门诊患者之间沟通交流,同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
作者:李广权;周卫东;钟培英;李隆勇;姚秀菊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乳腺癌组织中GATA3的表达及其在乳腺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选择122例乳腺癌组织为研究组,另外选取良性乳腺肿瘤组织切除后边缘正常组织4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癌组织GA T A3表达,并分析GATA3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正常组织和乳腺癌组织均有GATA3表达。乳腺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率(80.0%)高于乳腺癌组织(59.8%),有淋巴结转移患者GATA3阳性表达率(35.3%)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77.5%),雌激素受体阳性(ER)患者GATA3阳性表达率(76.5%)高于ER阴性者(47.9%),孕激素阳性(PR)患者GATA3阳性表达率(73.2%)高于PR阴性患者(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患者GATA3阳性表达率(67.1%)高于高危组(4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GATA3表达下调,GATA3表达异常与乳腺癌发生、发展、预后有关。
作者:吴小凤;张艳华;岳福军;李冠兰;杨瑞东;董险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评价米力农治疗婴幼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重庆北部新区第一人民医院2012~2015年收治的肺炎伴心力衰竭患儿共4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采用米力农治疗,首先给予负荷量50μg/kg ,10~15 min缓慢静注,后以0.5μg/(kg?min)维持。对照组22例,采用西地兰组,具体用法是:≤2岁,0.03~0.04 mg/kg ;>2岁,0.02~0.03 mg/kg ,平均分三次,平均每8小时给药一次。洋地黄化后12 h ,开始给予维持量,维持量为总量的1/4,1次/日,每组均持续给药3d,观察患儿的临床疗效,与西地兰比较,评价米力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肝脏大小以及尿量等指标,治疗组用药3 d后,总有效率95.5%,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仅为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米力农组患儿血小板计数无异常,心电图无改变,心率、血压无显著变化,无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结论米力农治疗婴幼儿肺炎伴心力衰竭是安全、有效的,其疗效优于西地兰。
作者:张亦维;张维先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银屑病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变化特点。方法比较分析93例不同类型银屑病确诊患者和体检健康者红细胞参数检测结果。结果银屑病患者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比容(HCT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低于健康者,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大于健康者(P<0.05),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RDW‐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Hb、HCT ,脓疱型银屑病 HCT水平低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P<0.05),其他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红细胞参数水平与存在异常改变,可通过红细胞参数检测辅助诊断银屑病。
作者:周挺;王婧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妊娠合并卵巢肿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于本院治疗的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78例,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行卵巢肿瘤剔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外科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硫酸镁用量、术后排气时间与术后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硫酸镁用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减少了镇痛药物使用量,可有效降低对母体及胎儿的损伤,疗效较佳。
作者:王秀环 刊期: 2016年第14期
急性白血病严重威胁着现代人们的健康,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患病率有着逐年上升的趋势。细胞形态学镜检是急性白血病诊断的基础和核心,但凭形态分型有一定困难,诊断符合率只有60%~70%。随着生物分子学的发展,不少融合基因在病程中有稳定且有独特的形态学和临床特点,在急性白血病分型及分析预后起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急性髓性白血病进行鉴别分析。
作者:王丽斌;于远军;姜丽杰;张敏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索微信辅助案例教学法(CBL ),在医学影像学消化系统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级临床医学系本科甲、乙大班消化系统医学影像学理论课教学,按班为单位分为微信辅助CBL组和传统模式组,课后采用电子问卷结合期末测试成绩,比较两种教学方法效果间的差异。结果采用新教学方法组同学的学习兴趣、获取知识广度、自学能力评分以及期末测试主观题得分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微信辅助CBL组同学的学习兴趣和获取知识广度评分与其期末测试主观题得分呈正相关( r=0.49和0.47,P<0.05),两种教学模式下,期末测试客观题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信辅助CBL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临床影像学思维能力有重要价值,值得在消化系统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推广。
作者:方维东;罗天友;吕发金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结膜囊使用聚维酮碘消毒对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其中,术前结膜囊未使用聚维酮碘的白内障患者692例共947只眼,术前结膜囊使用5%聚维酮碘的白内障患者587例共807只眼,比较两组眼内炎的发病率、自觉症状以及角膜荧光染色的情况。结果未使用聚维酮碘组有6例患者发生眼内炎,5%聚维酮碘组无患者发生眼内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1,P=0.034)。5%聚维酮碘组在使用聚维酮碘后出现局部刺激症状295例,但术后两组自觉症状发生率(χ2=2.123,P=0.145)以及术后第1天(Z=1.363,P=0.173)和第1周(Z=0.569,P=0.570)角膜荧光染色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内障术前应用5%聚维酮碘消毒结膜囊能有效、安全地降低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作者:刘丹容;易娟;余时智;易姝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吹气球呼吸训练法对哮喘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哮喘患者85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n=42)和试验组(n=43)。对于两组哮喘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患者进行吹气球呼吸训练法的肺部锻炼,对照组则进行普通的呼吸锻炼。在两组哮喘病患者训练前、训练后一周、训练后1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出量(FEV1)、FEV1/FVC、呼吸频率、肺部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上楼距离、锻炼时间进行检测;编写病患满意度调查问卷,在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进行满意度调研,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后FVC[(2.25±0.14)L]高于对照组[(2.12±0.16)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FEV1[(1.98±0.29)L]高于对照组[(1.67±0.16)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 FEV1/FVC 值[(88.67±5.16)%]高于对照组[(85.37±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呼吸频率[(16.61±1.45)次/分]低于对照组[(17.21±1.80)次/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 PaO2[(70.25±8.14)mm Hg]、SaO2[(93.98±2.29)%]以及上楼距离[(11.61±1.45)m]均高于对照组[(69.12±7.16)mm Hg、(92.93±1.78)%、(8.21±1.80)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训练后1 d及1个月的锻炼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满意度(95.60%)高于对照组(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吹气球呼吸训练法能够增强老年哮喘患者肺部功能,提高病患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自身状况,是一种简易、经济、有效的训练方法。
作者:董薏 刊期: 201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