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质量控制在NICU血培养采集中的效果评价

李雪莲;汪丽

关键词:质量控制, 血培养, 规范化管理, 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通过质量监控,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 IC U )血培养标本的合格率。方法通过检验科对血培养标本质量信息反馈、感染监控科监测信息反馈和本科医生意见反馈,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制定实施计划、方法,并跟踪落实。具体包括:成立科室质量控制小组,全体护士增强血培养标本管理意识,规范采集标本的流程,检验科、感染监控科及本科医生积极配合和监督,评价持续质量改进效果等措施。结果实施改进措施5个月后,血培养标本不合格率从实施前的30.3%下降到5.41%。医院季度感染监测情况反馈,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由73.33%上升到93.33%。医生对护士的采血技术和操作规范满意度由91.1%上升到97.8%。结论遵循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原则,细化责任制整体护理,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切实提高护理质量,能提高血液标本合格率和护士服务意识,确保临床检验正确率,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数据,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压力管理改善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压力管理在改善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6月至2015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40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7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压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压力管理护理后,焦虑评分[(32.89±8.21)分]低于对照组焦虑评分[(36.92±9.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在压力管理护理干预后,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身体活动功能、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开展压力管理后,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梁颖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乳腺癌组织中内皮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内皮素(EDN )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2例乳腺癌组织(实验组)及50例正常乳腺组织(对照组)中EDN‐1 mRNA、EDN‐2 mRNA和EDN‐3 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验组EDN‐1 mRNA和EDN‐2 mRNA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5,P<0.05;t=4.732,P<0.01),而 EDN‐3 mRNA 在实验组中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P<0.01);在各临床特征比较中,对于是否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肿瘤的大小,组间EDN‐1 mRNA和EDN‐2 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年龄和肿瘤组织类型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 EDN‐3 mRNA表达在各临床特征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DN与乳腺癌密切相关,EDN‐1 mRNA和EDN‐2 mRNA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相关,而EDN‐3 mRNA只与乳腺癌的发生相关,与其发展转移无关。

    作者:赖金国;潘小平;洪晓绿;蔡高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癌痛患者疼痛情况及随访依从性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对出院后的癌痛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癌痛患者疼痛的情况、止痛药物的使用情况、止痛药使用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辅助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患者对电话随访的满意度,并对部分癌痛患者依从性差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癌痛随访护士应用肿瘤中心制订的癌痛患者出院随访表,对出院后的434例癌痛患者按照表格内容进行电话随访,逐项询问并做好登记,同时做好癌痛相关知识宣教、用药指导、不良反应的防治、心理疏导,并与家属沟通,共同参与到疼痛治疗中。结果在对434例癌痛患者电话随访过程中,成功随访了395例,其中发现:数字评分法(N RS )疼痛评分为无痛67例(17.0%)、轻度疼痛230例(58.2%)、中度疼痛68例(17.2%)、重度疼痛30例(7.6%)。66.6%(263/395)的癌痛患者出院后在使用止痛药,52.9%(139/263)的患者使用止痛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23.2%(61/263)的癌痛患者在止痛治疗的同时使用了辅助药物,在随访过程中发现有34.9%(138/395)患者存在依从性差的问题,95.9%(379/395)患者对电话随访表示满意,认为疼痛随访具有重要意义。结论通过电话随访,使出院后的癌痛患者得到规范化的镇痛治疗和护理,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日实现癌痛患者无痛生存的目标。

    作者:李燕;汪秀云;许辉琼;刘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慢性丙型肝炎病理分级与降钙素原和D-二聚体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及D‐二聚体与慢性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炎症进程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在123例慢性丙肝患者入院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按Scheuer推荐标准进行分级诊断;在患者入院时及治疗1个月后进行血浆D‐二聚体、PCT、C‐反应蛋白(CRP)检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降钙素原对丙肝患者炎症活动程度的判断效能。对二者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治疗前后各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慢性丙肝炎症分级越高,PCT和D‐二聚体水平越高(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T浓度为0.9772 ng/mL时,判断患者体内存在炎症活动的灵敏度为0.800、特异度为0.872,当D‐二聚体浓度为693.4μg/L时,判断患者体内存在炎症活动的灵敏度为0.589、特异度为0.99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CT 与D‐二聚体水平与丙肝病理分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3、0.57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方程为 P=1-[1+e‐(‐2.099+2.074PCT+0.0025D‐二聚体)],诊断点 P=0.7047,灵敏度0.988,特异度0.932。治疗后PC T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结论 PC T及D‐二聚体可有效评估慢性丙肝患者炎症病理分级和临床疗效。

    作者:李忻;金梅;刘玲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急性髓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急性白血病严重威胁着现代人们的健康,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患病率有着逐年上升的趋势。细胞形态学镜检是急性白血病诊断的基础和核心,但凭形态分型有一定困难,诊断符合率只有60%~70%。随着生物分子学的发展,不少融合基因在病程中有稳定且有独特的形态学和临床特点,在急性白血病分型及分析预后起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急性髓性白血病进行鉴别分析。

    作者:王丽斌;于远军;姜丽杰;张敏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EB病毒IgM、IgG及DNA检测在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EB病毒(EBV )IgM、IgG及EBV‐DNA在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观察组,100例非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检测患儿的 EBV‐IgM 和IgG ,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病毒DNA。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EBV‐IgM、IgG及EBV‐DNA阳性率,评价不同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儿EBV‐IgM 阳性率51.00%,EBV‐IgG阳性率58.50%,EBV‐DNA阳性率56.25%;对照组患儿EBV‐IgM阳性率4.00%,EBV‐IgG阳性率11.00%,EBV‐DNA阳性率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BV‐IgM 灵敏度51.00%,特异度96.00%,曲线下面积0.617;EBV‐IgG灵敏度58.50%,特异度89.00%,曲线下面积0.583;EBV‐DNA灵敏度56.25%,特异度95.00%,曲线下面积0.642。结论 EBV‐IgM、IgG及EBV‐DNA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具有诊断价值。

    作者:胡忠昌;丁小霞;梅诗胜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效果的研究

    目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探讨其治疗效果并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来医院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1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专科护理的方式,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同时采用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模式下治疗一段时间,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其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住院治疗前,治疗前后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明显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白海燕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烟曲霉的微管蛋白基因鉴定及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

    目的:建立烟曲霉临床分离菌株的微管蛋白基因鉴定方法,并分析烟曲霉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表型鉴定为烟曲霉的菌株,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方法提取烟曲霉菌株DNA ,并采用对微管蛋白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对烟曲霉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烟曲霉菌株对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性。结果91株临床分离株表型鉴定为烟曲霉,这些菌株在35℃和48℃生长。其中88株(96.70%)经微管蛋白基因鉴定为烟曲霉。87株烟曲霉菌株对4μg/mL伊曲康唑和1μg/mL 伏立康唑敏感,检出1株对4μg/mL 伊曲康唑和1μg/mL 伏立康唑耐药菌株。结论微管蛋白基因鉴定方法可以对烟曲霉进行准确鉴定。

    作者:邹自英;刘媛;曾平;朱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鱼腥草素钠联合聚维酮碘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作用

    目的:探讨鱼腥草素钠联合聚维酮碘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聚维酮碘、鱼腥草素钠及两药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小抑菌浓度(M IC ),棋盘稀释法测定聚维酮碘、鱼腥草素钠及两药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小抑膜浓度(S M IC )。结果聚维酮碘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 IC为256μg/m L ,鱼腥草素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 IC为512μg/mL ,两药联合使用时,聚维酮碘MIC为64μg/mL ,鱼腥草素钠MIC为64μg/mL ;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为0.285。在黏附期、早期生物膜期、成熟生物膜期(培养1、3、7 d),鱼腥草素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SMIC50为128、128和56μg/mL , SMIC80分别为512、512和512μg/mL ;聚维酮碘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SMIC50为128、256和256μg/mL ,SMIC80分别为256、512和512μg/mL ,两药联合使用时聚维酮碘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SMIC50为64、128和128μg/mL ,SMIC80分别为128、256和256μg/m L。结论鱼腥草素钠对聚维酮碘的抑菌效果具有协同作用,且能够增强聚维酮碘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家超;查长森;欧翊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血清CA125、HE4联合ROMA指数对卵巢癌诊断的研究分析

    目的:为探讨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及其加权指标ROMA指数对卵巢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A)对70例病理确诊的卵巢良性疾病及137例卵巢癌患者治疗前的血清CA125及 HE4进行检测,计算ROMA指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7例卵巢癌患者CA125、HE4及 ROMA 分别为270.1 U/mL、287.1 pmol/L 及71.5%,与良性卵巢疾病(25.4 U/mL、69.3 pmol/L、17.1%)及对照组(14.5 U/mL、61.1 pmol/L、1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卵巢疾病组的 HE4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125、HE4、ROMA值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分别为:CA125(77.4%、74.3%、85.5%、62.6%、76.3%),HE4(79.6%、77.1%、87.2%、65.8%、78.7%),ROMA (89.8%、88.6%、93.9%、81.6%、89.4%);ROC 分析,三项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 )分别为:AUC(CA125)=0.854,AUC(HE4)=0.936,AUC(ROMA)=0.954(P<0.05),曲线下面积ROMA> HE4>CA125,HE4曲线下面积绝经前后相差较小。结论 HE4在诊断卵巢癌时可排除良性疾病的干扰,性能优于CA125,联合检测CA125、HE4以及ROM A指数,可提高卵巢癌的检出率。

    作者:杨士军;陆卫平;郑云会;张金华;刘满庆;夏永祥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育龄女性MTHFR基因多态性与叶酸浓度的关系研究

    目的:通过对孕期育龄女性叶酸代谢关键酶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的基因多态性检测,分析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外周血红细胞中叶酸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孕期育龄女性100例,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外周血红细胞中MTHFRC677T的基因多态性,并对所有研究对象中的育龄女性给予口服800μg/d叶酸1个月,抽取口服叶酸前后EDTA抗凝血各5mL,化学发光法检测口服叶酸前后不同基因型女性外周血细胞中叶酸浓度的变化。结果100例育龄妇女MTHFRC677T基因CC型、CT型、TT型的检出频率分别为26%、54%、20%;CC型受试者口服叶酸前后平均红细胞叶酸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型和TT型受试者口服叶酸后红细胞叶酸浓度较口服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中MTHFRC677T基因分型可以影响细胞内叶酸的浓度,口服叶酸可以提高育龄女性红细胞内叶酸浓度。

    作者:杨丰美;迟玉君;张丽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绝经后血清 FS H、L H和E2水平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

    目的:分析绝经后妇女促卵泡激素(FS H )、促黄体生成素(L H )和雌二醇(E2)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为骨质疏松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门诊和住院就诊绝经后患者220例。通过罗氏Cobas 8000对血钙(Ca)、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素(PTH)、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N‐端骨钙素(N‐Osteoc)、总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TPINP)进行检测,利用美国Beckman DXI‐800对FSH、LH、E2进行检测。结果绝经后妇女 FSH、LH和 FSH/LH与N‐Os‐teoc、TPINP呈正相关(P<0.05),且FSH/LH和E2也与β‐Crossl呈正相关(P<0.05)。其中FSH/LH与TPINP的相关系数高(r=0.341)。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血清FSH和FSH/LH作为自变量可解释各种骨转换生化指标水平变化的百分比范围分别为0.5%~6.6%,1.1%~30.9%,FSH/LH作为自变量可解释各骨转换指标水平变化的百分比大,而 LH仅为0.4%~2.3%。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SH、FSH/LH、TPINP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子。以 FSH=46.36和FSH/LH=2.09为临界值能有效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结论绝经后妇女血清FSH、LH和FSH/LH水平随骨转换指标升高而升高。联合应用FSH和FSH/LH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均高于单独应用FSH或FSH/LH的诊断效能。

    作者:黄菁;郑美玲;吴丽娜;卢丽萍;刘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对于消毒供应室手术器械管理及控制医院感染的改善效果

    目的:探讨对手术室器械采取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模式对降低手术器械包缺陷发生率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本院于2014年7月开始实施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模式,成立品管圈小组,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分析和持续质量改进活动,对比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手术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手术患者的医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活动实施后,器械缺失、特殊器械的细小部件缺失以及器械包缺陷发生总件数明显少于活动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器械清洗质量检测合格率和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均高于活动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手术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模式,能及时预防手术器械包装缺陷的发生,提高手术器械消毒和灭菌质量,有效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作者:罗玉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抗原诊断试剂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和评估基于结核分枝杆菌蛋白抗原(TB‐SA )研制的结核诊断试剂盒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胶体金法分别检测结核组、非结核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组、健康对照组血清 TB‐SA结核抗体。结果 TB‐SA结核抗体检测结核的灵敏度为72.2%,特异度95.8%,检测结核病患者阳性率(72.2%)明显高于涂片法(44.9%)和培养法(3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SA抗体检测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结核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罗槑;徐园红;朱玛;曾义岚;刘勇;罗东霞;吴桂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因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合并多种并发症,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外对此病的治疗的研究很多,本文综述了针刺治疗,电刺激治疗,康复训练,中药治疗等数种当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疗法,并为之归类,以便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更直观的选择一种或多种更为有效地治疗方案,造福广大患者。

    作者:赵浩;陆云婷;刘丽娜(综述);刘路然(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单中心非瓣膜病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华法令抗栓治疗分析

    目的:了解2010年欧洲心房颤动(房颤)指南颁布以来,临床实践中非瓣膜病房颤住院抗栓治疗的现状,评估华法令应用非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该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据住院记录收集一般资料、疾病特点、临床并发症及抗栓治疗,并按CHA2DS2‐VASc积分评估抗栓治疗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华法令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535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7.15±10.52)岁,女性68.04%。其中5.23%的患者接受华法令抗凝治疗,而71.40%的患者接受抗血小板药物。CHA2DS2‐VASc≥1分的患者,118(22.26%)例未应用任何抗栓药物。2011年,2012年及2013年3个年度比较,华法令的依从性缓慢提高。年龄≥65岁患者464例,接受华法令的26例(5.6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χ2=4.21,P=0.04)、中风史(χ2=4.77,P=0.03)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χ2=4.38,P=0.04)是华法令抗栓治疗非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仅中风史(OR=4.67,P=0.04)是华法令非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论临床实践中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令抗凝治疗依从性与指南要求差距甚远,而抗血小板治疗广为临床接受。年龄、中风史等出血危险因素是华法令非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作者:钟斌;王亚珠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H PV16E7致瘤相关位点的定向突变及其表达纯化

    目的:研究定点突变 HPV16E7基因中与转化有关的位点,原核细胞表达突变后的 HPV16E7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方法在引物内设计突变位点,T载体克隆全部与转化有关的全长 HPV16E7基因,然后亚克隆构建pET‐28a‐HPV16E7质粒(命名为pET‐28a‐HPVm16E7),转化 E .Coli BL21细菌,在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 )诱导下表达 HPVm16E7蛋白,用HPV16E7单克隆抗体对其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DNA测序证明了构建的pET‐28a‐HPVm16E7是正确的,转化细菌后能够表达HPVm16E7蛋白,并能与不同的HPV16E7单抗抗体反应。结论在引物中设计突变位点能够定向突变 HPV16E7与转化有关的位点,原核表达的HPVm16E7不影响其免疫原性,增加了基于 HPV16E7的疫苗的安全性。

    作者:彭小丽;郭龙华;吴文权;刘梦琼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更年期异常子宫出血与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更年期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与恶性肿瘤发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更年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46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子宫异常出血病因、出血部位、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患者子宫异常出血部位以及其所占的比例分别为:子宫体出血73.0%,宫颈出血17.3%,阴道出血7.3%,输卵管出血2.4%,主要以子宫体出血和宫颈出血为主。病理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异常出血患病种类中,良性疾病占63.46%,非器质性疾病占30.34%,恶性肿瘤占4.06%。针对患者的年龄与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恶性肿瘤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结论更年期女性出现子宫异常出血的病因主要为良性妇科疾病和非器质性妇科疾病造成的,其出血的部位主要有宫颈、宫体为主,加强对子宫异常出血的控制和治疗,可以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梁宗夏;盛晓艳;张燕珠;叶颖斐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PCT、LPS和IL-6在脓毒血症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 )、内毒素(LPS )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联合检测在脓毒血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脓毒血症(SP组)、细菌感染(BC组)和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组)患者共120例及20例健康志愿者(NC组)作为研究对象,测定SP组、BC组、SI组和NC组血清PCT、LPS和IL‐6水平。结果 SP组和SI组PCT水平均高于BC组和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组和BC组LPS水平均高于SI组和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BC和SI组血清IL‐6水平高于NC组(P<0.01);SP组PCT、LPS和IL‐6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非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T、L PS和IL‐6联合检测可作为脓毒血症早期诊断及干预治疗的有效检测方法。

    作者:张跃军;蒋最明;顾敏;刘佳强;彭俊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PBL 结合LBL 在老年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基于问题的学习(PBL )与基于课堂的学习(LBL )结合教学法在老年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老年科实习护生90人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 LBL教学法带教,观察组采用 PBL结合LBL的教学法,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实习生的理论与实践操作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并通过问卷调查实习护生满意度及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教学法,实习护生表现出更高的兴趣及认可度,满意度(50.00%)高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综合能力得分(50.00±2.62)高于对照组(46.08±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BL与LBL结合法在老年科护理教学中开展可以提高实习护生的成绩,实习护生满意度高,带教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教学中推广应用。

    作者:夏莘;王依贵;曾颖;廖化敏 刊期: 2016年第14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