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作用探究

杨洁

关键词:钙卫蛋白, 非癌息肉, 炎症性肠病, 结直肠癌
摘要:目的:探讨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诊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246例为Ⅲ组,结直肠癌患者246例为Ⅱ组,非癌息肉患者246例为Ⅰ组,健康体检人员246例为对照组,均行粪便钙卫蛋白检测。结果Ⅰ组粪便钙卫蛋白[(145.52±4.14)μg/g ]高于对照组[(18.05±3.76)μg/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Ⅱ组粪便钙卫蛋白[(557.63±24.81)μg/g ]高于对照组和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Ⅲ组粪便钙卫蛋白[(896.50±113.57)μg/g ]高于对照组、Ⅰ组和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肠癌患者粪便钙卫蛋白[(205.36±31.24)μg/g ]高于直肠癌患者[(126.84±19.07)μg/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期粪便钙卫蛋白[(197.58±23.16)μg/g ]高于A期[(107.36±11.25)μg/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期粪便钙卫蛋白[(143.09±18.27)μg/g ]高于 A期,却低于B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D期粪便钙卫蛋白[(168.25±16.38)μg/g ]高于A期和C期,却低于B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可为结直肠癌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并且操作方便、价格低廉、患者依从性高,适用于门诊筛查,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患者经鼻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患者经鼻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患者在检查前、中、后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指导,对照组患者在检查前进行常规护理指导,比较两组患者检查前、中、后生命体征,以及焦虑、耐受性及舒适度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生命体征较对照组患者平稳;试验组患者焦虑及耐受性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减轻老年患者经鼻胃镜检查前的焦虑心理,提高耐受性及舒适度。

    作者:滕敬华;李小力;刘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蜡样芽孢杆菌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学检测及文献复习

    蜡样芽孢杆菌为革兰阳性芽孢杆菌(芽孢不突出菌体),需氧或兼性厌氧,轻微运动性,广泛存在于土壤、灰尘、水和医院环境[1](如空气过滤和通风设备[2]、样本收集管、床单[3]及重复使用的毛巾[4]、静脉导管[5]、光导纤维支气管镜检设备[6]等),可因污染土壤和食品作为一种食源性疾病进行报道(食物中毒)[7]。临床上各种标本(血液、伤口和痰等)分离到该菌时,常被认为是污染菌未鉴定到种或被误鉴为枯草芽孢杆菌,导致临床和微生物室对其研究和报道相对较少[1,6]。为了提高对该菌引起感染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本文结合本院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及病原学鉴定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如下。

    作者:谢威;高世超;曹敬荣;闵嵘;王育英;张红艳;赵琪彦;路尧;王培昌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运用趋势图对献血车消毒效果分析及消毒方法干预探讨

    目的:运用Microsoft Excel制作环境卫生趋势图对献血车消毒效果进行跟踪监测,利用趋势图的变化对献血车空气消毒施以干预。方法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对10台献血车的环境卫生进行两年(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时间持续跟踪监测,将监测结果运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管理,并制作趋势曲线图。结果在用10台献血车总菌落数从4月开始献血车总菌落数呈明显增长趋势,5月和6月呈现明显高势态,7月、8月及11月菌落数均维持较高数值。1号献血车在特别的月份中(2014年6月及2015年5月)有陡然的升高变化;献血车的菌落数和趋势变化与购买年限和车辆状况没有关联;献血车10个布点位置的菌落数分布趋势有一定差异。不同位置的菌落数可能与人员进出情况、与空气的流通情况及物品的摆放有关。结论趋势图不仅可以及时反应空气消毒的效果,及时发现清洁消毒存在的问题,也可以为献血车车况的掌握、工作人员的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作者:廖玉英;杨俊鸿;邹晓萍;彭楷;骆展鹏;黄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急性髓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急性白血病严重威胁着现代人们的健康,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患病率有着逐年上升的趋势。细胞形态学镜检是急性白血病诊断的基础和核心,但凭形态分型有一定困难,诊断符合率只有60%~70%。随着生物分子学的发展,不少融合基因在病程中有稳定且有独特的形态学和临床特点,在急性白血病分型及分析预后起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急性髓性白血病进行鉴别分析。

    作者:王丽斌;于远军;姜丽杰;张敏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短信自动回访服务在医院检验科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索利用移动通讯技术为门诊患者进行检验后服务的方式,拓展检验服务手段,提高门诊患者满意度。方法在医院局域网上,利用O racle等工具建立患者检验结果数据库,短信生成管理模块等程序,为存在异常检验结果的门诊患者研发短信自动发送程序。结果短信回访系统已经自动回访门诊患者16000余例,其中包括为235例门诊患者发送危急值短信提醒。收到门诊患者短信回执2115条,收集到125例门诊患者对医院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接听因接收到回访短信进一步咨询的电话523人次。短信回访服务后门诊患者检验复检率(13.9%)高于回访前(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自动短信回访服务,为门诊患者提供了个性化跟踪服务,有效实现了医院检验科与门诊患者之间沟通交流,同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

    作者:李广权;周卫东;钟培英;李隆勇;姚秀菊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G PS评分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结直肠术前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且行根治性手术的205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及随访2年后的生存资料,化疗之前检测C‐反应蛋白、清蛋白、癌胚抗原(CEA)、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以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NLR),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CEA、FIB、NLR分组之间以及肿瘤分期组间G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CEA升高(OR=2.255,95% CI:1.092~4.658),肿瘤分期越高(OR=7.750,95% CI:3.539~16.973),GPS评分越高(OR=2.911,95%CI:1.298~6.529),术后患者死亡或者复发风险越高。结论术前GPS评分是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GPS评分高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龚兰;吴瑜霞;陈振宇;冯志强;陈林强;杨英为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乙肝病毒不同基因亚型感染患者血清脂联素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不同基因型别感染后患者血清脂联素(ADP)水平及变化情况。方法选择确诊的慢性乙肝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乙肝病毒B基因亚型50例,C基因亚型50例,同时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血清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HBV DNA 载量、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清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空腹血糖、ADP、肝纤维化指标,包括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层粘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的检测。结果不同乙肝病毒基因亚型感染患者血清AD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基因感染者ADP水平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 ADP 水平与AST/ALT、PT、TBIL、PCⅢ、C‐Ⅳ、LN、HA、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21、0.452、0.397、0.459、0.532、0.591、0.591,P值均<0.005),与 ALB水平呈负相关(r=-0.372,P<0.05),而与其他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不同基因亚型感染的患者血清AST/ALT、HBV DNA载量和H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基因型感染者高于B基因感染者,其他相关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病毒C亚型感染组血清 ADP、AST/ALT、HBV‐DNA、HA四个指标水平高于B亚型感染组,提示C基因亚型感染者病毒复制更活跃,有更强的致病力,感染者更易发展为严重肝病。

    作者:邵锦欢;肖翔;詹剑锋;钟阳青;张达秀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对比研究不同手术时机治疗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的效果

    目的:观察患者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的病情发展情况,并将不同手术时机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方法从本院接受诊治的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患者中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治疗时间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三组,甲组患者手术时间选择在脑出血后5h内,乙组患者手术时间选择在5~23h,丙组患者手术时机大于23h;观察三组患者选择不同手术时间对患者的影响,并比较所取得的临床效果。结果三组患者的血肿量以及 Glasgow 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甲组神经功能损伤得分[(20.13±1.39)分]低于乙组[(29.01±2.78)分]和丙组[(38.17±3.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甲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67%)高于乙组(66.67%)和丙组的总有效率(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依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及早对患者进行手术,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以及后期脑功能恢复的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江春香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聚维酮碘对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结膜囊使用聚维酮碘消毒对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其中,术前结膜囊未使用聚维酮碘的白内障患者692例共947只眼,术前结膜囊使用5%聚维酮碘的白内障患者587例共807只眼,比较两组眼内炎的发病率、自觉症状以及角膜荧光染色的情况。结果未使用聚维酮碘组有6例患者发生眼内炎,5%聚维酮碘组无患者发生眼内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1,P=0.034)。5%聚维酮碘组在使用聚维酮碘后出现局部刺激症状295例,但术后两组自觉症状发生率(χ2=2.123,P=0.145)以及术后第1天(Z=1.363,P=0.173)和第1周(Z=0.569,P=0.570)角膜荧光染色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内障术前应用5%聚维酮碘消毒结膜囊能有效、安全地降低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作者:刘丹容;易娟;余时智;易姝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无乳链球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临床上将迎来众多孕产妇和新生儿,在威胁孕产妇及新生儿健康的各种因素中,感染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而无乳链球菌(GBS )又是重要的病原体之一。自1938年,Fry报道了3例死于无乳链球菌引起的产后心内膜炎的病例以来,GBS在西方国家的感染率逐渐上升,是引起产妇和新生儿感染的常见致病菌,更有报道称其是间接导致发达国家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我国GBS感染率稍低,但近年来研究显示其感染率有上升的趋势,在临床上引起感染的比例不可忽视[1]。GBS可引起孕产妇败血症,子宫内膜炎,产褥感染,晚期流产、早产等疾病,并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脑膜炎,肺炎等疾病[2]。本文就GBS生物学特性、对孕产妇及新生儿疾病的影响以及临床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将以综述。

    作者:刘泽滨(综述);陆学东;林立鹏;聂署萍;邓凤娴(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抗原诊断试剂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和评估基于结核分枝杆菌蛋白抗原(TB‐SA )研制的结核诊断试剂盒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胶体金法分别检测结核组、非结核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组、健康对照组血清 TB‐SA结核抗体。结果 TB‐SA结核抗体检测结核的灵敏度为72.2%,特异度95.8%,检测结核病患者阳性率(72.2%)明显高于涂片法(44.9%)和培养法(3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SA抗体检测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结核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罗槑;徐园红;朱玛;曾义岚;刘勇;罗东霞;吴桂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染色体异常及多态变异与不良生育患者染色体核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对有不良生育史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染色体异常与多态变异与不良生育的关系,为优生优育进行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5年来该院咨询有不良生育患者1465对,进行外周血培养,细胞收获,制片以及G显带,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1465对夫妇中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5.19%,其中男性1.84%,女性3.34%,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具有不良生育史的患者中,早期流产患者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8.05%),其次是有缺陷儿出生史的患者(8.00%),明显高于其他不良生育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具有不良生育史的患者中,染色体多态性总检出率为11.74%,男性检出率为10.85%,女性为0.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死胎检出率(14.52%)以及早产检出率(12.68%)高于其他不良生育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染色体异常及多态变异可以导致不良生育的发生,所以染色体核型分析应作为优生优育的常规检查项目,为更好的优生优育进行指导。

    作者:谢德纯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慢性丙型肝炎病理分级与降钙素原和D-二聚体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及D‐二聚体与慢性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炎症进程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在123例慢性丙肝患者入院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按Scheuer推荐标准进行分级诊断;在患者入院时及治疗1个月后进行血浆D‐二聚体、PCT、C‐反应蛋白(CRP)检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降钙素原对丙肝患者炎症活动程度的判断效能。对二者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治疗前后各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慢性丙肝炎症分级越高,PCT和D‐二聚体水平越高(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T浓度为0.9772 ng/mL时,判断患者体内存在炎症活动的灵敏度为0.800、特异度为0.872,当D‐二聚体浓度为693.4μg/L时,判断患者体内存在炎症活动的灵敏度为0.589、特异度为0.99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CT 与D‐二聚体水平与丙肝病理分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3、0.57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方程为 P=1-[1+e‐(‐2.099+2.074PCT+0.0025D‐二聚体)],诊断点 P=0.7047,灵敏度0.988,特异度0.932。治疗后PC T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结论 PC T及D‐二聚体可有效评估慢性丙肝患者炎症病理分级和临床疗效。

    作者:李忻;金梅;刘玲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学龄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绵阳地区学龄儿童生长发育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方法收集绵阳市东辰小学6~12岁儿童共1613例的体检资料,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对儿童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评价,全部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中同年龄组城市儿童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大部分年龄组儿童较2002年全国城市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身高有所偏低、体质量偏高,生长发育不均衡;超体质量和肥胖现象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结论绵阳市东辰小学儿童应加强钙质的补充,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加强学校及家长关于幼儿及儿童时期的营养与健康知识的普及,促进儿童少年健康成长。

    作者:刘琳;周欢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HLA-B27和 HS-CRP的表达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 HLA‐B27和HS‐CRP的表达与强直性脊柱炎(AS)相关性,以及AS的临床诊断符合率。方法采用双色流式细胞术检测505例关节疾病患者(观察组)以及8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同时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ASO)以及类风湿因子(RF)。结果505例关节疾病患者中64例为AS(12.67%)、116例为疑似AS(22.97%)、241例为腰痛或关节痛(47.72%)、11例为类风湿性关节炎(2.18%)、4例为银屑病(0.8%)、24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4.75%)、6例为股骨头坏死(1.19%)、39例为其他类型的关节炎(7.72%)。AS组[(97.41±17.41)%]与对照组[(7.19±16.53)%]HLA‐B27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疑似AS组[(41.37±88.65)%]与对照组 HLA‐B27的表达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 HS‐CRP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B27作为诊断AS的敏感标,综合患者HS‐CRP的水平及其年龄、性别等多个指标可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刘彤;权强;殷敏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育龄女性MTHFR基因多态性与叶酸浓度的关系研究

    目的:通过对孕期育龄女性叶酸代谢关键酶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的基因多态性检测,分析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外周血红细胞中叶酸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孕期育龄女性100例,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外周血红细胞中MTHFRC677T的基因多态性,并对所有研究对象中的育龄女性给予口服800μg/d叶酸1个月,抽取口服叶酸前后EDTA抗凝血各5mL,化学发光法检测口服叶酸前后不同基因型女性外周血细胞中叶酸浓度的变化。结果100例育龄妇女MTHFRC677T基因CC型、CT型、TT型的检出频率分别为26%、54%、20%;CC型受试者口服叶酸前后平均红细胞叶酸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型和TT型受试者口服叶酸后红细胞叶酸浓度较口服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中MTHFRC677T基因分型可以影响细胞内叶酸的浓度,口服叶酸可以提高育龄女性红细胞内叶酸浓度。

    作者:杨丰美;迟玉君;张丽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流式免疫多重微球芯片技术检测干燥综合征自身抗体的评价及应用

    目的:建立多重微球芯片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检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 )自身抗体的评价及应用。方法采用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以聚苯乙烯微球为反应界面,将8种[SSA(60 kD)、SSB、α‐fodrin、M3、ds‐DNA、nRNP/Sm、Sm、M2]抗人IgG单克隆抗体包被微球后,用该方法检测同一血清样本中的多种可溶性蛋白抗体。选取pSS患者206例、非pSS患者110例和健康人69例,用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检测8种自身抗体。结果多重微珠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检测8种抗体的批内差异及批间差异均较小;检测pSS组的8种抗体水平与非pSS组、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诊断pSS的总敏感度可达97.20%,总特异性可达96.34%。结论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检测pSS自身抗体方法可以一次同时进行8种自身抗体的联合检测,为pSS及其他自身免疫病的确诊创造了一种准确、便捷的检测新方法。

    作者:牛广华;高玉洁;张程;张艺凡;吕丹;崔百慧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成纤维细胞因子21同腹型肥胖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腹型肥胖者成纤维细胞因子21(FGF21)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在体检人员中选择腹型肥胖者90例,并根据颈动脉IM T将其90例分为IM T增厚组(A组)和IM T正常组(B组),并选择90例健康者(C组)进行比较,分别进行 FGF21、稳态胰岛素评价指数(HOMA‐IR)等参数测定。结果 A 组的颈动脉IMT、ln (HOMA‐IR)和FGF21均分别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 IMT 和ln(HOMA‐IR)(r=0.611,P<0.01)、FGF21(r=0.464,P<0.01)、TC(r=0.370,P<0.05)、收缩压(r=0.276,P<0.05)呈正相关。FGF21水平同BMI(r=0.454,P<0.01)、WHR(r=0.353,P<0.01)、TG(r=0.266,P<0.05)、ln(HOMA‐IR)(r=0.223,P<0.05)、空腹胰岛素水平(r=0.220,P<0.05)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GF21、收缩压、ln(HOMA‐IR)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肥胖者颈动脉IM T已有所升高,FG F21可能对预测肥胖者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江波;陈霞;杨玲;王蓓;张歆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单中心非瓣膜病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华法令抗栓治疗分析

    目的:了解2010年欧洲心房颤动(房颤)指南颁布以来,临床实践中非瓣膜病房颤住院抗栓治疗的现状,评估华法令应用非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该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据住院记录收集一般资料、疾病特点、临床并发症及抗栓治疗,并按CHA2DS2‐VASc积分评估抗栓治疗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华法令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535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7.15±10.52)岁,女性68.04%。其中5.23%的患者接受华法令抗凝治疗,而71.40%的患者接受抗血小板药物。CHA2DS2‐VASc≥1分的患者,118(22.26%)例未应用任何抗栓药物。2011年,2012年及2013年3个年度比较,华法令的依从性缓慢提高。年龄≥65岁患者464例,接受华法令的26例(5.6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χ2=4.21,P=0.04)、中风史(χ2=4.77,P=0.03)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χ2=4.38,P=0.04)是华法令抗栓治疗非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仅中风史(OR=4.67,P=0.04)是华法令非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论临床实践中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令抗凝治疗依从性与指南要求差距甚远,而抗血小板治疗广为临床接受。年龄、中风史等出血危险因素是华法令非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作者:钟斌;王亚珠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更年期异常子宫出血与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更年期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与恶性肿瘤发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更年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46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子宫异常出血病因、出血部位、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患者子宫异常出血部位以及其所占的比例分别为:子宫体出血73.0%,宫颈出血17.3%,阴道出血7.3%,输卵管出血2.4%,主要以子宫体出血和宫颈出血为主。病理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异常出血患病种类中,良性疾病占63.46%,非器质性疾病占30.34%,恶性肿瘤占4.06%。针对患者的年龄与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恶性肿瘤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结论更年期女性出现子宫异常出血的病因主要为良性妇科疾病和非器质性妇科疾病造成的,其出血的部位主要有宫颈、宫体为主,加强对子宫异常出血的控制和治疗,可以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梁宗夏;盛晓艳;张燕珠;叶颖斐 刊期: 2016年第14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